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城市中心区地铁站域多层面步行路径的线密度和面密度关系到站域步行环境是否能满足其人流集散的需求;地铁站点与多层面步行路径及不同层面路径之间的垂直转换、地铁公交与常规公交之间的转换对站域人流高效集散意义重大。本文从密度和转换两个视角量化分析研究上海、香港两地四个案例的多层面步行路径特征,其结论有助于地铁站域多层面步行路径的规划设计思考和决策。  相似文献   

2.
北京地铁的高速建设为城市植入大量地铁站点,这些站点与周边土地利用相互作用,形成一种新的复杂系统——地铁站域。不同类型地铁站域在交通、土地利用、现存问题和规划目标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科学的分类有助于地铁站域的规划引导。本文针对北京地铁站域面临的问题和规划要求,提出基于站域功能和开发条件的分类方法,将北京地铁站域分为居住型、办公型、商服型、枢纽型、混合型、待开发型六类,并提出分类指导、协同规划、区域协调原则,为地铁站域的规划引导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TOD是减少交通拥堵、降低环境污 染的有效方式之一,友好步行环境是TOD的 关键内容。本文旨在探讨如何提高TOD站点 周边步行环境质量,首先,对地铁站周边居民 进行问卷调查和深入访谈,定性分析和讨论 出行者的步行需求特征;其次,构建基于步 行者需求的TOD站点周边步行环境友好性 指标评价体系,并对北京地铁站地区步行环 境设计进行定量评价;最后,提出改善地铁 站地区步行环境的规划和设计建议。  相似文献   

4.
地铁作为城市绿色交通的支柱,其站域周遭的步行环境备受关注,如何通过友善步行环境的建立促进绿色交通的推行,是近年来许多专家学者关注的议题。本研究聚焦于地铁站点周边步行环境及站域可达性,首先界定了相关概念、制定了研究目标,进而整理出所涉及的主要指标。再将多个空间形态指标绘制成一个评价空间活力的模型,并通过数据与实地调研验证,确定指标模型的显著性。最后通过实地调研聚焦在各出站口的行人情绪反应,识别情绪与城市活力之关系。研究发现,街道可达性、街道宽度与街道功能混合度,对其空间活力有显著影响,且能有效呼应部分地铁站出口行人的情绪反应。  相似文献   

5.
周妍  杨春燕 《重庆建筑》2023,(12):10-14
为评价中心型地铁站点地区步行空间品质及特征对其可步行性的影响,促进构建地铁周边地区宜人的步行空间。该研究以邻里环境可步行量表模型(NEWS,Neighborhood Environment Walkability Scale)为基础构建中心型地铁站点地区街道步行空间评分表,运用空间语义差异问卷调查法(n=180)及空间环境注记法,以成都地铁1号线天府三街站点地区为对象进行研究。研究发现,在所有的指标中天府三街功能性指标评价最高,其次是安全性和舒适性,评价较高的因子主要有步行目的地距离、步行换乘公共交通便利性、指向和标识系统、街道视觉景观等。总体而言,评分表说明评价指标体系在科学化、精准化定量评价街道空间现状,以及探索已建成街道步行空间突出特点上具有可行性,可为政策制定者、城市规划者和研究学者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香港地铁凭借"轨道+物业"的发展模式,成为全球为数不多能够实现持续盈利的地铁线路,并通过溢价回收的方式盈利,从而支持地铁网络不断扩大发展。通过对香港42个采用"轨道+物业"开发模式的地铁站进行研究,对地铁站与其开发物业之间的连接方式以及物业功能组成进行探索,总结归纳出六种不同的结合类型,从中选取典型车站案例,分析不同类型站域开发模式与设计特点,探讨站点与物业不同的规划设计方式对于引导城市人流以及塑造周边城市形态所产生的影响,发现香港"轨道+物业"开发模式的车站设计有助于推动城市步行环境建设,促进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7.
地铁站作为城市重要的交通节点,在发达城市商业中心区的站点多与周边商业建筑地下空间相互连通,为城市核心商业区输送大量的步行人流,从而带来更多商业机遇。选取我国典型中心商业区地铁开发模式的广州北京路商圈及其附近的公园前地铁站为例,通过实地调研测量统计步行人流量、轨迹等数据,运用行为模拟、空间分析等方法,讨论公园前地铁站域的地下空间建设对北京路商圈地面人流的再分配作用,进而分析地铁站各地面出入口的商业表现、服务范围与功能,对该站点建设之于商业发展的促进作用做出初步评估。通过对公园前地铁站域以及其主要服务的北京路商业区的案例深入解读,希望为其他城市传统中心商业区的站点交通发展或新开发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8.
步行是轨道交通最重要的进出站方式。因此,创造便捷、安全与舒适的步行环境对提高轨道交通站点客流量有着重要的意义。然而,目前的研究仅仅将步行者的需求简单理解为站点地区的步行接驳范围,而缺乏对地铁步行环境的定量化评价和分析。本文以长沙地铁二号线长沙站为例,在调研的基础上,通过主观层次分析法对站点地区的步行可达性环境因素进行定量化的分析,得到影响站点地区步行满意度的重要因素,指出了改进的方向,并为后续的规划和建设提供科学的参考和依据。  相似文献   

9.
桂汪洋  张彤  徐斌 《华中建筑》2024,(3):126-130
步行可达性是交通职能高效利用和综合开发成功的先决条件。为明确轨交站域步行可达性的影响因素并掌握其测度方法,促进生活圈和站域的耦合发展,本研究采用熵值法建立步行可达性指标体系和评价模型,通过对合肥市轨道交通二号线分类研究,测度典型站点15分钟生活圈空间内的步行可达性程度,量化分析不同功能导向下轨道站域空间构成要素对步行可达性的影响机制。结果发现商业服务区站点与公共服务区站点站域生活圈内步行可达性程度基本持平,且远高于居住区站点和混合区站点,最后根据该评估结果提出合理化建议,为站域空间优化调整提供有效支撑的同时,也为轨道交通站域空间的规划设计提供依据和参考。  相似文献   

10.
步行活动是衔接城市地铁交通系统最主要的出行方式,步行空间则是步行活动的重要载体。本文选取了青岛市滨海区域的青岛站、五四广场站和太平角公园站3个不同等级的地铁站域的步行空间,基于空间句法理论,通过全局整合度、选择度及可理解度3个指标量化分析滨海地铁站域步行空间形态特征,并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最后,基于量化分析尝试提出步行空间的优化策略,以期能够为地铁及城市的发展提供相关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1.
刘超亮 《城市建筑》2013,(22):18-18
地铁作为一个城市轨道公共交通的主要工具,可以为城市中不同区域的乘客提供便捷的出行服务。本文以地铁车站建筑为研究对象,来探讨地铁车站的构成、设计理念以及设计原则,并对地铁车站建筑的设计方法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12.
以重庆市轨道交通地下空间综合开发为对象,通过对比分析国内外城市轨道交通地下空间商业运营的差距,以差异化理论为指导,提出了重庆市轨道交通地下空间商业利用的发展模式:即结合重庆已运营的1、2、3、6号线轨道站点实际情况按照商业运营特点进行整体化分类;给出了交通枢纽站、核心商务站、居民住宅站、创智产业站、文化旅游站等五类不同站点地下空间的商业业态布局。最后,结合重庆轨道交通地下空间综合开发经营情况,针对连锁经营、自营、租赁经营、合资经营、委托经营五种地下空间商业经营模式进行了系统化分析及阐述,为重庆市轨道交通地下空间的综合开发利用提供了很好的决策参考。  相似文献   

13.
Hyungun Sung 《Cities》2011,28(1):70-82
This study determines whether transit-oriented development (TOD) planning factors identified from western case studies can be applied to the city of Seoul, Korea, which is characteristic of dense development. The authors illustrate the distributional patterns and characteristics of planning factors such as transit supply service, land use, street network and urban design at each rail station area. To identify effects of TOD planning factors upon the transit ridership at the targeted 214 rail station areas in Seoul, the study develops multiple regression models for transit ridership, which are differentiated at the levels of time of day, day of the week, and transit mode at the respective rail station areas. The analysis results suggest that TOD planning factors can have a significant positive impact in forming a transit-oriented city. They also indicate that some TOD planning factors, compared to low-density cities in Western countries, need to be carefully applied towards Seoul in order to achieve the objective of regenerating a transit-oriented city. In summary, rather than focusing mainly on increasing development density, it is necessary to concentrate more on such strategies as strengthening the transit service network, increasing the land-use mix index, and restructuring the street networks and urban design to be more pedestrian friendly around rail stations.  相似文献   

14.
A growing body of research using the direct demand model has explored the impact of the built environment on transit ridership. However, empirical studies identified various significant factors in different cities with different datasets. This study adopts points-of-interest (POIs) data to identify the physical environmental factors affecting metro ridership in Shanghai. Independent variables in terms of the rail transit system, external connectivity, intermodal connection, and land use factors within 286 metro stations' catchment areas were selected. 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 (PCA) was used to group POIs into 6 components for dimensionality reduction. The results from ordinary least squares (OLS) regression analysis emphasize the dominating role of commercial land use and rail transit system factors, together with bus stops, tourist spots and healthcare factors, positively impact both weekday and weekend metro ridership; however, the effect of job-related land use is significant only on weekdays. Distinctively, the variable of intersection density is not positively associated with ridership as expected, revealing that street network measurements may not explain walking to rail transit in the citywide Shanghai context, so we suggest a new requirement: a multilevel-based walkability index in dense cities. The latter finding also implied that residences in central locations are less reliable than those in suburban locations. Finally, we conclude with strategies to encourage balanced trip demands other than simply increasing ridership, which has potential implications on urban planning and transit-oriented development (TOD) in China.  相似文献   

15.
步行作为轨道交通最主要的接驳方式,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以深圳和香港生活街区的轨道交通站点为例,对影响站域步行易达的因素“步行距离、步行时间、步行环境”等进行了测度分析。研究发现,斜向放射状步行路径、建筑物底层架空、复合二层步行连廊能够有效的减少步行距离、步行等待时间等要素,提高步行易达性;受步行网络和站点形态的影响,实际步行集散区与理论步行集散区存在较大差异;多出入口的设置可以有效拓展站域服务面积,提高市民乘坐意愿。结果表明,港铁站点在步行易达性方面存在不小优势,站点步行集散区普遍较大;深圳的开放住区站点兼有城中村站点和封闭住区站点的优势,是值得推广的一种住区模式。在当今城市面临大规模更新背景下,探寻轨道站生活街区步行网络系统构建途径,提升步行出行衔接时效分布,活化站点社区的城市界面,对进一步提高轨道交通分担率有着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6.
以深圳地铁2号线为研究对象,通过对沿线土地使用与轨道交通客流的实证分析,探讨土地使用与轨道交通的空间适配问题。研究发现,地铁2号线的客流与站点地区的土地使用之间存在较强的关联性,主要表现为:(1)功能影响。出行的流动主要发生在居住型站点与混合型站点或就业型站点之间;(2)密度影响。站点客流量与站点地区开发密度有正相关性,但高密度开发并不必然生成较高的站点客流量;(3)距离影响。客源大都分布在500m步行可达范围。在此基础上,提出在中国城市实现土地使用与轨道交通的空间适配不宜简单应用TOD模式的高密度开发、土地混合使用、宜人的步行环境等原则,而应该结合中国城市发展的现实状况,着重考虑以下几个方面:(1)站点周边地区潜在的轨道交通使用者密度而非单纯的开发密度;(2)在促进站点周边土地混合使用的基础上,平衡线路乃至线网上不同类型站点的数量与布局;(3)优化轨道交通的自行车和公交接驳服务来扩展轨道站点的服务圈层。  相似文献   

17.
以铁路上海站南北广场地下通道工程穿越三、四号线地铁线路为例,对其施工方案可能对轨道交通产生的线路停运、线路及道床平整度降低、轨道交通设施破坏、线路维护成本增加等影响风险进行了辨识分析,并运用五级定性分析法和模糊综合评判法对上述影响进行了风险分析与评估,最终得出施工方案对轨道交通影响的风险等级为5级,为完全不可接受风险。针对该风险评估结果,本文提出了相应的降低风险的施工措施,为本工程施工方案的制定提供了一定的意见和建议。  相似文献   

18.
于洋  姚璇 《室内设计》2021,(3):106-115
地铁站是衔接城市空间与交通系统 的关键节点,其邻近商业空间成为近年来的 研究热点。作为联系郊区与城市核心区的重 要枢纽,郊区中心型地铁站邻近商业空间的 发展演化在提升郊区经济活力、满足居民生 产生活需求等方面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本 文利用自组织理论分析了成都市犀浦地铁站 建立前后站点邻近商业空间的演化过程,发 现影响商业空间发展的因素包括自组织、他 组织、外部环境等三个方面,并据此提出了 此类商业空间自组织演化的规律、方式、动 力和根源。最后提出郊区中心型地铁站点邻 近商业空间的发展策略,为站点地区商业空 间规划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张超  潘海啸 《城市规划》2019,43(3):96-103
市郊轨道交通建设推动了上海郊区的快速城市化发展,人口在外围大量集聚,也促进了郊区商业的发展。通常情况下,市郊居民每月去市中心购买大件物品而在周边超市购买日常用品。然而随着轨道交通的发展和私家车保有量不断提高,购物出行特征变得更加复杂化。通过对上海市郊两个地铁站点的居民进行出行调查,研究发现:郊区居民对市中心购物的依赖性较强,轨道交通成为去市中心购物的主要交通方式;居民根据就近原则来选择大型超市,提供免费的超市班车可以增加超市的消费群体;改善地铁站点周边的出行环境,同时优化外围的公交服务水平,增加到地铁站的公交线路,可以引导小汽车出行转向轨道交通出行。  相似文献   

20.
本文选取深圳市14个居住型城中村作 为案例,基于手机信令数据分析城中村的通勤特 征,探讨其与就业的职住关系模式。研究发现, 城中村的通勤特征呈现出了显著的区位差异性: 从通勤距离看,城边村最长,城内村次之,城外 村最短;从通勤方向看,城内村和区位条件较好 的城边村具有较强的市中心指向,而城外村的 通勤多局限于外围区。结合深圳的就业空间布局 特征,研究归纳了不同区位城中村的职住关系模 式,分析职住空间错配的表现,进而提出优化职 住空间格局的政策建议,包括针对不同区位的城 中村制定差异化的空间引导政策,以及在城市中 心区外培育非工业类就业中心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