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Planning》2020,(4)
运用共生理论分析体育在社区文化建设中的价值,体育与社区文化的融合共生,存在共生条件、共生环境及共生模式上的可能。体育在社区文化建设中,承载着丰富社区文化生活、提升居民文化认同、凸显社区文化内涵、营造健康文化氛围的价值,社区在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建设中可以有效融入体育,为社区建设服务。  相似文献   

2.
《Planning》2022,(4)
运用共生理论分析体育在社区文化建设中的价值,体育与社区文化的融合共生,存在共生条件、共生环境及共生模式上的可能。体育在社区文化建设中,承载着丰富社区文化生活、提升居民文化认同、凸显社区文化内涵、营造健康文化氛围的价值,社区在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建设中可以有效融入体育,为社区建设服务。  相似文献   

3.
本文对四川藏区牧民定居规划进行了研究,分析了四川藏区牧民的生产生活概况以及传统居住形态中积累的经验与存在的问题,基于尊重地域文化和传统民族文化、生产生活形态的前提,对甘孜州和阿坝州两个具有代表性的定居点牧民新居案例进行研究,解决现有牧民居住建筑形态存在的问题,充分尊重草原牧民的传统习俗,使他们的人居条件和生活质量都得到较大的提高。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呼伦贝尔草原地区蒙古族牧民居住环境的实地调研,从目前该地区生产经营模式的角度,分析总结不同生产经营模式与居住环境的关系,寻找保护草原生态环境和居住环境、提高牧民生活水平的方式和方法。  相似文献   

5.
通过草原地区实地调研,运用住居学的方法分析该地区传统住居形成的原因,研究生产与住居、地域环境与住居的关系,生活与居住空间的内部秩序,住居形式的变化等问题,探索传统住居观在现代牧民生活中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内蒙古草原是欧亚大陆草原的重要组成部分。草原人居生态建设中,人们更多的是从动物学、植物学、草原学等学科的角度关注草原的建设,从城市规划的角度审视草原的聚居环境,关于草原住区的研究相对较少。人类是草原生态环境的主体,草原住区历史演变及牧民的生活生产方式对草原所持观念的变化,必将导致草原住区在规模和形式上发生相应的变化。本文以内蒙古中部草原乌兰察布市四子王旗的移民新村为例,对目前解决草原草场退化、沙漠化而新建的草原移民新村的发展进行评价,从移民新村适应当地社会发展、人们居住生活的需要及适应草原生态规律的角度,提出改进的建议。  相似文献   

7.
在城市可持续发展背景下,如何处理好历史建筑保护利用与城市特色建设之间的关系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关注。作为传承历史文化的载体,传统民居建筑融入现代城市生活不仅延续了城市文化特色,还为城市发展增添了生机与活力。该文将"共生"的思想引入到历史建筑保护利用的实践,尝试从人文生态学的角度对历史建筑保护的内涵做出解读,并结合沈阳市老城区传统民居易地迁建保护这一工程实践,从建筑与环境的共生、空间与功能的适应、传统文化与当代人文的契合三方面研究历史建筑保护与利用的共生性策略。  相似文献   

8.
《新建筑》2018,(2)
正自古以来,内蒙古草原牧民终年在茫茫草原上赶着牛、马、羊群,赶着勒勒车,带着随时可以拆装移动的家——蒙古包,四处游牧,逐草而居。那是一种既艰辛又浪漫的生活,是富有诗意的生产、生活状态,孕育出了厚重博大且独具特色的草原文化和人文精神。近几十年来,随着社会进步与工业化的到来,草原牧民原有的生存状态和生活方式发生了彻底改变,原有的广袤草原被人为地划分、切割成不同的网围栏承包牧场,游牧不复存在,千百年来赖以居住的"蒙古包"也渐渐淡出牧民的生活,已成为旅游符号和摄影道具,牧民们不得不迁入砖瓦房一类的汉式民居,原有的生活习俗也随之改变。  相似文献   

9.
《新建筑》2018,(4)
正自古以来,内蒙古草原牧民终年在茫茫草原上赶着牛、马、羊群,赶着勒勒车,带着随时可以拆装移动的家——蒙古包,四处游牧,逐草而居。那是一种既艰辛又浪漫的生活,是富有诗意的生产、生活状态,孕育出了厚重博大且独具特色的草原文化和人文精神。近几十年来,随着社会进步与工业化的到来,草原牧民原有的生存状态和生活方式发生了彻底改变,原有的广袤草原被人为地划分、切割成不同的网围栏承包牧场,游牧不复存在,千百年来赖以居住的"蒙古包"也渐渐淡出牧民的生活,已成为旅游符号和摄影道具,牧民们不得不迁入砖瓦房一类的汉式民居,原有的生活习俗也随之改变。  相似文献   

10.
在中国老龄化加重以及二胎开放政策带来的老幼照看难度增加等问题突出的背景下,老幼共生的生活关系成为可能。文章调查研究了两个方面:第一,结合文献调查老年人群体以及儿童群体对居住环境的需求;第二,通过实地调研的方式进一步挖掘老幼共生的居住环境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法。希望以此能够为后续研究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11.
随着城市机动交通技术的不断革新,现代城市街道的发展到了一个充满选择的十字路口。而作为街道空间中的两大主体活动——机动交通与步行活动和谐关系的建立则是推动城市街道形态发展的关键,该文通过分析共生理论的本质特征,发掘机动交通与步行活动建构共生关系的重要条件,以有效指导未来实践。  相似文献   

12.
张炯 《华中建筑》2003,21(1):25-26
以当代建筑文化的共生趋势为背景,论述了建筑创作的当代性与世界性的关联,介绍了亚洲建筑师对建筑创作观念的新拓展。最后,提出新世纪的大方向——创造共生文化语境中的当代中国建筑。  相似文献   

13.
共生思想是纳入历史性与共时性的动态多元论思想,其着眼于生物多样性及地域文化的保护。本文对历史街区保护的价值内涵进行了深入的诠释,提出造就今日历史街区美学、社会、历史等外部价值的三大生长机制是新陈代谢、多元共生和动态均衡,即历史街区的内部价值。基于此观点,本文提出要想真正保护好历史街区、实现 街区价值及意义的永续利用和发展入应根植于街区的过去,从内、外两方面入手,做到街区历史与未来、外部现象与内部本质的共生。  相似文献   

14.
广场作为城市重要的集会休闲场所,它的生态环保问题也越来越为人们所关注。本文以合川市人民广场的景观设计为例,探讨场地与城市生态空间、周边水环境之间的联系,通过把广场生态性纳入城市生态系统,与环境共生,从而达到生态平衡的状态。  相似文献   

15.
新老建筑的协调与共生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在新老建筑结合的创作命题中,追求新老建筑的共生是设计的本质。共生作为基本理念为协调提供了丰富而深刻的内涵。  相似文献   

16.
传统精神与现代文明共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庄裕光 《建筑学报》2004,(12):69-71
第八次中德建筑研讨会2004年9月中旬在德国弗莱堡市召开,会议主题是城镇及社区规划中的传统、生态及创新。本文记录了作者参会期间,就传统精神与现代文明间的关系所作的思考。  相似文献   

17.
本文介绍了华彩山庄环境设计以武夷文化为内涵,以“育人强国”为主题,营造以人为本休憩空间的创意 思想。  相似文献   

18.
水乡古镇与文化已经相融共生了千年,一直有着割舍不断的情缘,然而随着社会大环境的改变,水文化遗产在不断流失,古镇景观在逐步失去特色,千百年来流淌不息的人文环境慢慢缺失,这必须引起大家的重视。水文化有着丰富的内涵,与古镇水景有着相生相伴的关系,依托水文化来设计古镇水景,借水造景,人水相依,文静共生,为打造传统与现代共存的古镇,发展水文明的古镇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9.
浅谈城市共生综合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由分析城市发展所带来的建筑类型的演化入手指出可以凭借建筑的手段反过来在某种程度上解决城市问题,并提出了城市共生综合体的概念。从这个概念出发我们阐述了对共生综合体的几个基本认识,进而分析了共生这个最主要的特征以及它对于共生综合体的重要性。随后我们粗略讨论了互动机制,它是实现综合体共生的主要途径。  相似文献   

20.
共生型跨区域旅游空间融合的CAS动态演化机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跨区域旅游发展本质上就是旅游系统的空间演化问题,由于区域间要素禀赋的差异和旅游者对旅游目的地的空间选择等原因,旅游活动在长三角地区发展过程中呈现出了较为明显的空间非均衡状态。而共生理论和复杂适应系统理论可以有效地诠释这一机制的共生进化效能,从而为后世博效应下的区域旅游一体化机制以及旅游系统空间属性的深化探索提供一种共生性和复杂性理论渗入的研究视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