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 毫秒
1.
目前大多数专家认可慢性非萎缩性胃炎→萎缩性胃炎→肠化生→上皮内瘤变→胃癌的这一发展过程。近年来,关于中医治疗慢性非萎缩性胃炎的报道很多,普遍认为中医治疗对阻断慢性胃炎的进一步发展、乃至癌变具有重要意义。但是,关于慢性非萎缩性胃炎发病原因的研究相对较少,对其发病机制仍未完全明确。因此,探讨慢性非萎缩性胃炎病因、研究其发病机制,对预防慢性胃炎的进一步发展、有效治疗该疾病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对中医药治疗慢性非萎缩性胃炎的临床研究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慢性萎缩性胃炎胃镜与病理诊断,探讨中医药治疗的效果和优势。方法选择132例行胃镜与病理诊断的慢性胃炎患者,根据中医证型给予适当的中医药治疗,观察胃镜诊断慢性萎缩性胃炎的诊断符合率及中医治疗效果。结果经病理诊断确诊为慢性萎缩性胃炎86例(65.15%),慢性浅表性胃炎35例(26.52%),慢性萎缩性胃炎合并慢性浅表性胃炎11例(8.33%);中医治疗的显效率为87.88%。胃镜表现越多对慢性萎缩性胃炎病理诊断的特异性越高。结论慢性萎缩性胃炎胃镜检查的效果局限,因此应该以病理诊断作为此病的确诊手段,再根据中医证型进行恰当的治疗,能够显著提高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3.
益气活血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之浅谈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允旺 《陕西中医》2006,27(5):638-640
慢性萎缩性胃炎是消化系统常见病,因其与胃癌的发生关系密切,故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近年来我们通过研究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病理基础,以及其中医临床特点,分析后得出结论,萎缩性胃炎以气虚血淤为主证。据此结合辨证分析、综合治疗,可取得很好的疗效。1.病因病机慢性萎缩性胃炎属  相似文献   

4.
慢性萎缩性胃炎是胃癌的癌前疾病,因此积极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是防止其进一步进展为胃癌的关键环节。结合文献分析了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病因、病机及治疗原则,认为半夏泻心汤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除属寒热错杂型外,也可用于治疗脾虚气滞,湿热中阻型慢性萎缩性胃炎,临床取得良好疗效,值得临床借鉴与应用。  相似文献   

5.
金亚城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经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傅志泉 《中医杂志》2005,46(5):335-336
金亚城主任医师从医50载,对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治疗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现将导师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临床经验介绍如下. 1 病因病机特点 金师认为,按慢性萎缩性胃炎症状的描述,当属中医"胃痞"、"胃脘痛"等范畴,其发病机理为脾胃虚弱,情志不和,饮食不节,以及幽门螺杆菌(HP)等致病因素侵袭后,导致肝胃不和等一系列病理变化.临床上,胃脘胀闷、胁肋胀痛为肝胃不和的典型症状,也是萎缩性胃炎的主要临床表现,又是动力障碍型消化不良的临床特点,胃动力障碍是它们共同的病理基础.因此,从"病""证"对应来看,萎缩性胃炎所表现的功能性消化不良与肝胃不和证,有着许多共同的病理特点.  相似文献   

6.
目的:重点探索病理诊断与胃镜检查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相关性。方法:挑选的研究对象是2013年年初-2014年年底在河池市大化瑶族自治县人民医院接受诊治的106例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对比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病理诊断和胃镜检查结果。结果:全部患者均通过胃镜诊断,诊断为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总共有106例患者。病例诊断结果为:83例患者被诊断为慢性萎缩性胃炎,23例被诊断为慢性浅表性胃炎,其中45例患者伴肠上皮化生,11例患者伴异性增生。胃镜诊断与病理诊断的符合率达到78.30%。异型增生、肠上皮化生、萎缩性胃炎、浅表性胃炎AB与ABC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病理诊断和胃镜检查有相关性,病理诊断结合胃镜检查,在慢性萎缩性胃炎的诊断中,有利于提高诊断准确性。  相似文献   

7.
慢性萎缩性胃炎是临床消化系统的常见病、难治病,细胞凋亡是导致相关病理改变的重要原因。 中医药作为临床防治消化系统疾病的重要手段之一,对慢性萎缩性胃炎中的作用以及机制成为近年来研究的 重要方向。本文通过收集相关文献资料,在分析慢性萎缩性胃炎发病可能机制基础上,把握细胞凋亡这一关键 环节,重点从线粒体途径、死亡受体途径、内质网途径及相关途径中具体信号通路阐明分析近年来中医药对慢 性萎缩性胃炎胃黏膜细胞凋亡调控的研究现状,为进一步系统深入开展相关研究以及探索慢性萎缩性胃炎有 效中医药治疗方案提供一定思路。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慢性萎缩性胃炎内镜诊断与病理检查的相关性。方法:对132例胃镜下诊断为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患者胃镜下表现与其病理诊断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132例胃镜下诊断为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患者,与病理检查结果相符的病例数为104例,符合率为78.78%。结论:慢性萎缩性胃炎的内镜诊断与病理检查具有一定的相关性,但是也具有一定的差异,两者相结合能对慢性萎缩性胃炎做出更准确的判断。  相似文献   

9.
目的:藏医以其理论为指导对慢性萎缩性胃炎发挥藏医特色的诊治方法;方法:藏医对慢性萎缩性胃炎的诊断、病因及治疗;结论:以藏医特色认识慢性萎缩性胃炎。  相似文献   

10.
基于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中西医临床病证特点,通过查阅国内外与慢性萎缩性胃炎动物模型相关文献报道,根据中西医临床各项诊断指标,整理总结慢性萎缩性胃炎评价标准,对现有慢性萎缩性胃炎动物模型的临床症状吻合度进行评价分析。统计结果发现,现有慢性萎缩性动物模型与临床吻合度较高的造模法有病证结合造模法、手术造模法、多因素综合造模法和MNNG造模法,其动物模型虽然采用了许多与人类近似的病因、发病机制以及病证结合的方法进行复制,但与自然发病状态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在临床上仍需进一步深入研究完善,望对慢性萎缩性胃炎临床及实验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血清胃蛋白酶原(PG)检测与胃镜检查诊断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18年10月至2020年1月于东莞市凤岗医院住院就诊的胃炎患者40例,对所有患者进行病理诊断、胃镜检查、血清PG检测,并根据病理诊断结果,将慢性非萎缩性胃炎患者设为对照组,将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设为观察组,统计两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比较两组患者的PGⅠ、PGⅡ、PGⅠ/PGⅡ比值(PGR),比较血清PG检测与胃镜检查的诊断准确度。结果:40例患者经病理诊断确诊,21例为慢性萎缩性胃炎,19例为慢性非萎缩性胃炎;观察组PGⅠ、PGR均低于对照组(P 0.05),但两组间PGⅡ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血清PG检测与胃镜检查的诊断准确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的PGR低于慢性非萎缩性胃炎患者,同时在诊断慢性萎缩性胃炎中,血清PG检测的诊断准确度与胃镜检查的诊断准确度相近,因此,疑似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在不耐受胃镜检查时可选择使用血清PG检测。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胃镜诊断和病理诊断在慢性萎缩性胃炎诊断中的符合率。方法:分析67例胃镜诊断慢性萎缩性胃炎和26例胃癌手术的病理诊断,对胃镜诊断慢性萎缩性胃炎和病理诊断结果进行对比。结果:胃镜下诊断为CAG的67例患者仅有18例与病理诊断腺体萎缩相符,22例出现肠化,萎缩伴肠化13例。胃镜与病理诊断符合率为26.86%。结论:对于萎缩性胃炎患者的确诊,不仅要关注萎缩性胃炎内镜下表现,也不应忽略内镜下结节样病变,并在内镜指导下进行病理检查,以提高诊断率。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针灸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进展。文章通过文献检索,查阅近10年来针灸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临床疗效及作用机制实验研究相关文献,总结了针灸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研究现状,同时也提出了目前针灸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研究中存在的一些不足和对未来研究的展望,为进一步探讨并发掘针灸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最为有效的方法和相关的机制研究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14.
目的:介绍藏医对慢性萎缩性胃炎的认识;方法:用藏医的方法解释慢性萎缩性胃炎的形成;并分析病因:内三因和外四因;介绍诊治方法;结论:藏医用传统的藏医理论为指导,对慢性萎缩性胃炎的整个诊治过程发挥了其独有的特色。  相似文献   

15.
慢性胃炎是消化系统常见疾病之一,是指由各种不同原因引起的胃黏膜慢性炎症性改变,根据胃镜所见及病理组织学的改变,分为浅表性胃炎和萎缩性胃炎。本病病因复杂,病程较长尤其是萎缩性胃炎与胃癌发生有一定的相关性。笔者以香砂养胃方治疗脾虚血瘀型慢性胃炎取得较好疗效,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6.
慢性胃炎较为常见;由不同病因所致胃黏膜慢性炎症,最常见的是慢性浅表性胃炎和慢性萎缩性胃炎。通过慢性胃炎病因分析,从中西医角度对慢性胃炎的治疗手段进行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7.
《中成药》2016,(11)
慢性萎缩性胃炎具有病因繁多、病程较长、反复发作、易生癌变等特点,为临床难治疾病之一。目前,西医对本病缺乏理想治疗方案,而中医药在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方面具有独到的优势。本文从慢性萎缩性胃炎的病因病机、辨证治疗、相关治疗等方面入手,对近年来针药结合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的认识和进展进行论述,并对当前存在的一些问题进行简要讨论和前景展望。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慢性萎缩性胃炎胃黏膜病理与中医证型之间的相关性。方法:315例确诊为慢性萎缩性胃炎伴肠上皮化生或不典型增生患者,所有患者均进行中医辨证分型,通过观察、比较不同中医分型患者的胃黏膜病理表现,中医分型与胃黏膜病理表现的关系。结果:脾虚气滞型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最多见,其次依次为脾胃虚寒型、脾胃湿热型、肝胃不和型、胃阴不足型,频率最低的为胃络瘀阻型。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的胃黏膜病理在不同中医证型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的胃黏膜病理表现与中医分型有着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健脾通络汤治疗60例慢性萎缩性胃炎脾胃虚弱证的临床病理疗效。方法 60例慢性萎缩性胃炎脾胃虚弱证患者,给予健脾通络汤治疗12周。12周后行胃镜及病理检查。结果健脾通络汤对慢性萎缩性胃炎脾胃虚弱证具有明显的疗效,其病理痊愈率为41.67%,显效率为31.67%,有效率为18.33%,总有效率91.67%。结论健脾通络汤对于慢性萎缩性胃炎脾胃虚弱证病理的改善有很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20.
慢性萎缩性胃炎是消化系统的常见病与多发病,为胃癌前状态,该病发病率高、病程迁延且易发生恶变。中医药以辨证(肝胃不和证、脾胃虚弱证、脾胃湿热证、胃络瘀血证、胃阴不足证)论治(有是证用是方)为核心,干预慢性萎缩性胃炎具有较显著的优势。基于“辨证论治”理论,研究中医药对慢性萎缩性胃炎微观领域的干预靶点,需成功复制慢性萎缩性胃炎病证结合动物模型,这有利于人们进一步从微观角度认识慢性萎缩性胃炎的发生、发展及辨治过程。因此,文章通过文献梳理,总结慢性萎缩性胃炎病证结合动物模型的操作方法及中医药干预可能机制,以期为慢性萎缩性胃炎不同证型的实验研究提供理论依据,并为中医药临床创新和现代化发展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