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作为标准、开放的总线协议,Modbus支持多种电气接口和传输介质,且帧格式简单,通俗易懂,在各个领域得到广泛应用。文章介绍了Modbus协议的原理、优势,以SoC电能表整体解决方案为依据,选用MCF51EM256为核心设计了一款针对高功率、大用户的三相电能表,并结合电力系统使用习惯,给出了基于Modbus协议的实现方案。本设计能与其他Modbus设备兼容,可以方便地接入Modbus通信网络,实现电力系统配电自动化、网络化和信息化。  相似文献   

2.
本文介绍了Modbus通讯协议,并介绍了一个利用此协议实现单片机与PLC通讯的实用C51程序。  相似文献   

3.
《电世界》2015,(11)
<正>本讲介绍Modbus RTU从站协议和Modbus RTU主站协议通信的编程,以及Modbus RTU协议通信的实验方法[1]。1 Modbus通信协议Modbus协议在工业控制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已经成为一种通用的工业标准,许多工控产品使用Modbus协议。Modbus通信协议分为串行链路上的Modbus协  相似文献   

4.
Modbus协议作为一种在电力系统中应用广泛的通信协议,保证Modbus协议的正确应用与实现有利于保障电力系统的安全。基于此,提出一种基于生成对抗式网络的Modbus协议实现安全性模糊测试方法,通过应用生成对抗式网络架构训练Modbus通信指令生成模型。训练所得生成模型作为Modbus协议测试数据生成器,用于生成测试数据对Modbus设备进行模糊测试。对多种Modbus模拟器进行了测试,结果表明,本方法能够发现Modbus模拟器的漏洞。因此,提出的方法是一种有效的并且有良好应用前景的Modbus协议实现安全性测试方法。  相似文献   

5.
基于Modbus和TCP/IP协议的远程网络通信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进行了基于Modbus协议和TCP/IP协议相结合的远程网络通信的研究.采用套接字和多线程技术,使得Modbus协议的信息可以在TCP/IP协议的Internet和Intranet上传输,进一步扩展了Modbus协议的应用,并在用断路器组成的Modbus网络上实现了远程网络通信,这对于由Modbus组网的工业网络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6.
实现不同种自动化设备之间的通信是系统集成的关键.Modbus是一种全开放、免费提供,非常容易理解和实施的协议,目前基于Modbus协议的串口通信是较常用的方式之一.同时,由于结合TCP/IP协议形成的Modbus/TCP协议具有侦错能力强、数据传输量大、实时性好、开放性好等特点,亦得到了广泛应用.利用MSComm控件开发了一个Modbus串口协议通信测试软件.利用Microsoft的win-sock方法开发了一个Modbus/TCP协议通信测试软件.  相似文献   

7.
杜明芳  程红 《电气传动》2005,35(4):51-54
结合Honeywell公司楼宇监控软件平台EBI与ABB公司Modbus协议PLC通讯的典型工程,从应用的角度指明了应理解的Modbus协议内容,揭示了EBI与Modbus设备通讯的原理,并总结工程实际给出了组态的过程和方法,旨在对利用EBI开放性进行楼宇自控工程实践具有一定帮助.  相似文献   

8.
殷淑英 《电气开关》2009,47(4):51-53
介绍了一种基于Modbus/TCP协议的并下智能测控装置的设计方案。硬件系统采用ARM7与DSPIC的双CPU结构,软件结构分别采用了嵌入式操作系统μC/OS—Ⅱ及前后台系统。分析了嵌入式TCP/IP协议栈斗IP,给出了μIP的结构及接口函数。提出了Modbus/TCP应用的解决方案,对Modbus/TCP服务器端的软件设计做了详细分析。Modbus协议、工业以太网及TCP/IP协议应用广泛、技术成熟,将Modbus/TCP协议应用在井下智能测控装置中具有较高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9.
基于Modbus/TCP协议的仪表驱动程序开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Modbus通信协议已经成为一种工业标准,在电力自动化和过程控制中广泛应用,但这种Modbus信息不能在TCP/IP协议的Internet或Intranet环境中应用。为此,采用Modbus与TCP协议相结合的方法,开发出了基于Modbus/TCP协议的仪表驱动程序,实现Modbus的全部通信功能,并在施耐德仪表组网中得到了具体应用,验证了本方法的可靠性和可行性。  相似文献   

10.
S7-200PLC与人机界面的Modbus协议通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起重机智能集控系统为例,提出了一种基于Modbus协议的通信方式,将包括HMI eView在内的具有Modbus协议的各种检测与控制设备均通过Modbus联网,使用S7-200 PLC的一个通信端口,使之工作于Modbag方式,另一个通信端口供计算机编程调试及远程维护使用.实验表明,这种方法可以方便有效地将各种检测与控制设备联入系统,具有较高的实用性.  相似文献   

11.
为了满足一般中远距离工业现场数据采集的要求,基于Modbus通信协议,设计了一种光照度、温湿度数据采集器系统.硬件方面,以STM32作为主控制器,采用传感器BH1750与DHT11分别采集光照信息与温湿度;软件方面,基于I2C协议读取光照度,并通过单总线协议读取温湿度,基于Modbus协议的RTU工作模式实现了与上位机的通信.系统测试表明,数据采集器运行稳定,与上位机间的通信准确可靠,且该多路数据采集器已成功应用于广西某段高速公路隧道照明系统.  相似文献   

12.
将Modbus/TCP通信协议应用于低压智能断路器,进行了Modbus/TCP通信协议实时性能的研究,从理论上分析了Modbus/TCP通信网络的链路建立和数据传输时间。通过在实验室利用智能断路器作为从站设备搭建了Modbus/TCP通信网络的实时性测试平台,对Modbus/TCP通信协议进行了实时性测试,根据测试数据详细分析了Modbus/TCP通信协议的通信实时性能,满足智能配电开关设备的通信要求,最终从测试结果分析中验证了在现有低压开关设备中采用Modbus/TCP通信协议的可行性和有效性,对低压配电系统的智能化和信息化的实现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3.
张军  叶海武 《低压电器》2013,(6):46-49,58
设计了一种Modbus协议与TCP协议转换器,实现工业Modbus网络和以太网连接。分析了Modbus协议和TCP协议,介绍了转换器的电路设计、单片机系统软件设计。最后,试验验证了转换器数据转换的正确性和实用性。  相似文献   

14.
设计了一种DeviceNet可配置通信适配器配置软件.阐述了该配置软件的需求分析、设计思想和实现,通过上位机软件和直观的用户界面,引导非专业人员实现DeviceNet可配置通信适配器个性化配置,从而实现任意符合Modbus RTU协议的RS-232/485串行口设备到DeviceNet设备网的连接.该软件可满足工业现场的应用需求.  相似文献   

15.
基于ATmega128的测控系统的Modbus通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结合实际课题,提出了在高压开关测试仪中实现Modbus通信接口模块并利用此通用模块将测试仪接入组态软件的思想,开发了基于 AVR微控制器的 Modbus通信接口模块,在此基础上完成了下位机通过 Modbus协议与上位组态软件的实时通信,最终实现了对高压开关测试系统的远程监控。将 Modbus协议做进 8 位的 AT mega128单片机进而实现远距离监控的做法思路新颖,既解决了上位机系统开发驱动程序困难的问题,又因采用已被广泛应用的Modbus协议而使该测试仪的系统集成能力大大增强。  相似文献   

16.
分析了电动机保护的实际要求和Modbus及DeviceNet总线特点,根据现代工业发展的需要,用电子和通信技术实现对电动机的保护以及网络化管理和远程控制,具有传统的保护器无法比拟的优点。介绍了基于Modbus和DeviceNet总线技术的可通信智能电动机保护器的软、硬件和机械结构设计。  相似文献   

17.
通过详细分析Modbus和ZigBee协议,提出将ZigBee设备的IEEE地址与设定的Modbus地址进行绑定,在ZigBee无线网络中传输Modbus报文的方案。设计了具体的ZigBee通信数据包封装格式,给出Modbus报文在有线方式和ZigBee无线网络之间转换的方法,实现电力线路监控系统的有线/无线分层混合传输。以TDM系列电力仪表为例,验证了方案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8.
邱帆  陈兰兰  林楠  左黎明 《中国电力》2019,52(10):18-25
为了确保智能配电网系统中信息的安全,越来越多的密码算法被应用在通信工程中。针对基于SM2的配电网Modbus报文安全性研究,指出其易受重放攻击和篡改攻击,并有几处描述错误。为改进基于SM2的方法,提出了一种适用于Modbus TCP(transmission control protocol)报文的基于国密算法SM9标识算法的协议。首先介绍了SM9数字签名过程,进而将其应用到Modbus TCP报文通信中,并加入时戳机制,对改进的协议进行了安全性分析。最后,采用C语言实现签名方案,并与几种签名方案进行效率比较。结果表明:改进后的协议不仅可以抵抗重放攻击和消息篡改攻击,保证报文通信过程中的数据完整性和来源可靠性,而且在运行效率方面具有较强的优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