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目的 寻找慢性粒细胞自血病(CML)患者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后早期bcr-abl的动态变化规律,以识别不需要十预的低复发患者.方法 2004年11月至2006年11月在我院接受allo-HSCT的CML患者149例.移植前后采用实时定量PCR方法定期监测骨髓bcr-abl转录本的水平,计算未干预组患者各时间点的bcr-abl中位值,并采用Mann-Whitney U比较同一时间点不同移植模式下的bcr-abl水平.采用Kaplan-Meier曲线计算复发率、生存率和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发生率.结果 149例患者2年总生存率为86.0%(CI:82.9%~89.1%),累积血液学复发率为3.5%(CI:1.7%~5.3%).未干预组患者102例,bcr-abl水平中位值:移植前25.800%(0.067%~96.100%),+1个月0.025%(0~3.583%),+2个月0.011%(0~0.425%),+3个月0.002%(0~0.610%),+4个月为0(0~0.056%).本组患者至随访结束无一例复发.未干预组患者HLA配型不合组、配型相合组和非血缘关系移植组分别于移植后3、4和5个月bcr-abl下降至不能检测出其水平.结论 CML患者allo-HSCT后bcr-abl的动态监测有助于筛选出无须干预的CML患者.  相似文献   

2.
目的 评价实时定量RT-PCR(Q-PCR)方法监测AML1-ETO(+)急性髓系白血病(AML)患者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后AML1-ETO mRNA水平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基于TagMan探针的Q-PCR技术检测17例AML1-ETO(+)AML患者allo-HSCT后不同时间骨髓标本AML1-ETO mRNA的表达.AML1-ETO mRNA水平以内参基因abl进行归一化.采用荧光原位杂交(FISH)法评估HSCT后是否达到细胞遗传学完全缓解(CCyR).结果 Q-PCR实验可重复敏感度为5个拷贝.在16例CCyR患者中,1例死于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1例死于感染,其余14例中位随访时间为268(70~811)d,HSCT后1个月(+1月)AML1-ETO中位水平0(0~0.740),+2月为0.026(0~2.900),+3月为0.039(0~3.300).移植时间超过12个月的5例患者中,中位随访685(385~811)d,4例仍呈AML1-ETO阳性,中位值0.078(0.003~0.120).1例复发患者+1月为0,+2月为9.800,+3月为5.600,+110 d血液学复发,AML1-ETO mRNA为390.000,+382 d死亡.结论 1年内AML1-ETO持续低水平阳性不一定预示复发;对AML1-ETO(+)AML患者HSCT后定期动态监测AML1-ETO水平十分必要.  相似文献   

3.
为了探讨Ph阳性慢性髓系白血病(CML)患者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不同时期bcr/abl融合基因水平变化的实时定量PCR监测及其意义,对21例CML患者骨髓移植后不同时期bcr/abl融合基因水平用实时定量PCR技术进行了连续监测。结果表明:21例bcr/abl融合基因阳性CML患者移植后7例未检测出融合基因,14例移植后1—6月仍可检出不同水平bcr/ab/融合基因。动态观察发现,9例bcr/abl融合基因处于较低水平,相对数在0.0074%~0.088%,于移植后第3—7月转为阴性。5例符合分子生物学复发标准,融合基因相对数在0.077%-75%。其中1例在骨髓移植后1、2、3个月融合基因相对数分别为0.95%、1.5%、0.16%,于移植后4个月自行转阴性;2例接受同一供者单个核细胞输注后bcr/abl转为阴性;2例发展为临床血液学复发,其中1例经化疗及同供者单个核细胞输注再次缓解,但bcr/abl阳性,另1例不治死亡。结论:对于ph阳性CML患者骨髓移植后连续定量监测bcr/abl融合基因水平可以了解疾病残留状态,预测分子学生物学复发,指导临床治疗,并评价疗效。  相似文献   

4.
背景:bcr-abl融合基因不仅是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的诊断标准,其水平的变化也是判断病情或疗效的惟一指标,尤其是bcr-abl融合基因的动态变化对于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效果的评估和预后判断可能更为重要.目的:了解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患者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bcr-abl融合基因水平的变化情况. 设计:回顾性病例分析.对象:2001-04/2007-01在广东省人民医院血液科收治的确诊1年内行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的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患者22例,中位年龄31.5岁,患者对治疗均签署知情同意书,治疗方案经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方法:所有同胞供者均采用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行外周血干细胞动员.所有患者均采用改良BU/CY联合FLU预处理方案,供受者血型不相合者于移植前7 d、1 d行血浆置换以降低血型抗体滴度.患者经深静脉输入同胞供者平均单个核细胞数为5.48×108/kg,平均CD34 细胞数为10.45×106/kg.由于移植和随访时间不同,每例患者收集标本3~14份,共130份外周血标本.主要观察指标: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22例患者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不同时间130份外周血标本中bcr-abl融合基因的水平.结果:移植后6个月内,bcr-abl融合基因总体水平逐渐降低,移植后1、3、6个月bcr-abl阴性患者的比例分别为33.33%、53.33%和84.62%,bcr-abl高水平阳性(bcr-abl/abl ≥ 0.02%)患者的比例分别为58.33%、33.33%和15.38%,低水平阳性(bcr-abl/abl < 0.02%)患者的比例分别为8.33%、13.33%和0.移植6个月后,多数患者连续多次检测不到bcr-abl融合基因,其中持续阴性者9例(69.23%),低水平波动者1例(7.69%),低水平持续阳性者1例(7.69%),复发2例(15.38%);复发的2例患者移植后6个月内连续检测bcr-abl融合基因水平均未降低至0,且3次检测结果中2次属于高水平阳性.结论: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患者bcr-abl融合基因总体水平逐渐下降,但不同患者bcr-abl变化情况各异,通过实时定量PCR检测可明确其变化趋势.  相似文献   

5.
本研究确切了解CML患者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bcr-abl mRNA的变化情况,为临床诊断早期复发提供实验依据。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15例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ML)患者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前后78份外周血和骨髓标本的bcr-abl mRNA水平。结果表明,移植前患者的bcr-ablmRNA水平较高,中位数为29.303%;移植后1个月时检测bcr-abl mRNA水平较移植前大幅度降低,中位数为0;移植后1年内,连续多次检测bcr-abl mRNA水平,变化模式不一致,但6个月后的总体水平较6个月前明显降低,移植1年以上的受者绝大多数bcr-abl mRNA检测不到,或偶可检测到,但水平极低(0.007%、0.004%和0.021%),所检测受者的骨髓和外周血像均正常;同期骨髓与外周血bcr-abl水平无明显差异,且变化趋势一致。结论:CML患者移植后早期bcr-abl水平变化起伏较大,连续动态检测可明确其变化趋势,有助于判断移植效果、指导临床治疗,但6个月前检测到bcr-abl存在并不提示疾病复发;检测外周血bcr-abl或许更适于临床上对患者的随访。  相似文献   

6.
目的 了解免疫调节治疗和伊马替尼用于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ML)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后早期预防复发的有效性、安全性.方法 2004年11月至2008年11月行造血干细胞移植的CML患者64例,根据bcr-abl监测结果,在移植后早期进行了干预治疗,方案为免疫调节、伊马替尼单独及与免疫调节联合.免疫调节干预包括减停免疫抑制剂和采用改良的供者淋巴细胞输注(mDLI).伊马替尼干预组13例,免疫凋节治疗组20例、联合治疗组31例.比较不同治疗组的近期疗效和远期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 伊马替尼治疗组、免疫调节治疗组、联合治疗组患者bcr-abl融合基因转阴率分别为86.0%、90.0%和83.9%(P=0.126);4年累计白血病血液学复发率分别为32.3%、0和16.1%(P=0.130),单独应用伊马替尼组比免疫调节治疗组复发率有增高的趋势(P=0.052);三组患者4年存活率分别为90.0%、89.7和83.0%(P=0.696).三组间的不良反应有明显差异,伊马替尼治疗组的血液学不良反应发生率高于免疫调节治疗组,与联合治疗组相近(分别为30.8%、5.0%和38.7%,P=0.001),而GVHD发生率在三组患者中的任意两组间均有差异,免疫调节治疗组、伊马替尼治疗组和联合治疗组分别为95.0%、0和67.7%(P=0.000).减停CsA患者中1例发生排斥,2例死于重度GVHD或GVHD后感染,治疗相关死亡率10%.其他两组无治疗相关的直接死亡者.结论 三种治疗方案可以达到相似的疗效,但不良反应不同,应权衡并进行个性化选择,减停CsA对早期患者风险较大不宜作为初始治疗的首选,单独采用伊马替尼治疗的长期效果有待进一步观察.治疗方案的细化和优化有待进一步前瞻性对照研究.  相似文献   

7.
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慢性髓细胞白血病有一定的疗效,但其确切的疗效有待进一步评价.强烈化疗后再使用GCSF动员可从大部分治疗后获完全细胞遗传学缓解的患者体内获得治疗量的ph染色体阴性的CD34+细胞,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还可使耐药白血病细胞恢复对伊马替尼或α-干扰素的敏感性.  相似文献   

8.
目的 分析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ML)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治疗的危险因素,以利于更好地规避移植风险.方法 回顾性研究分析121例接受allo-HSCT的CML患者.预后评估参照EBMT积分,即Gratwohl积分,危险因素包括供者来源、患者年龄、患者移植前疾病状态、供患者性别差异、疾病确诊至移植时间.将患者分为3组:低危组(0~2分)、中危组(3~4分)和高危组(5分).结果 所有患者allo-HSCT后中位随访时间为37(1~126)个月,预期5年总生存(OS)率、无复发死亡(NRM)率及复发(RR)率分别为(56.8 ±5.0)%、(35.6±4.9)%和(12.9±3.7)%.其中低危组患者分别为(66.0±6.1)%、(28.8±6.0)%和(7.8±3.3)%,明显优于中危组[(47.2±8.7)%、(43.6±8.5)%和(18.7±8.1)%]和高危组[(16.8±15.2)%、(66.7±25.5)%和(50.0±25.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0015、0.045和0.0053).结论 EBMT危险因素积分系统能全面反映预测allo-HSCT治疗CML的疗效、复发率和移植相关死亡率.
Abstract:
Objective To analyze the risk factors of allogeneic stem cell transplantation (allo-SCT)for chroninc myeloid leukemia (CML) in an attempt to avoid transplant risks. Methods A total of 121 CML patients received allo-SCT were analyzed retrospectively. The risk analysis was based on the EBMT score (gratwohl score) which included donor type, age of patients, disease status before transplantation, donor/recipient sex match and time interval between diagnosis to allo-SCT. Patients were divided into 3 risk groups based on their EBMT score: low risk (score 0-2), inzermediate risk(3- 4 ) and high-risk (5). Results The median follow-up duration was 37(1-126) months. The estimated 5-year overall urvival (5 y-OS),non-relapse mortality (5 y-NRM) and relapse rate (5 y-RR) were (56.8 ±5.0)%, (35.6 ±4.9)% and ( 12.9 ± 3.7) %, respectively. The 5y-OS, NRM and RR were ( 66.0 ± 6.1 ) %, ( 28.8 ± 6.0 ) % and ( 7.8 ± 3.3 ) % in the low risk group being significantly superior to both intermediate-risk [ (47.2 ± 8.7 ) %,(43.6±8.5)%and(18.7 ±8.1)%] and high-risk group [(16.8±15.2)%, (66.7 ±25.5)% and (50.0 ± 25.0) % ] (P = 0.0015, 0.045 and 0.0053 for OS, NRM and RR respectively ). Conclusion The EBMT risk score can effectively predict the overall outcome, relapse and transplant-related mortality of allo-SCT for CML patients.  相似文献   

9.
本研究了解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hronic myelogenous leukemia,CML)患者体内T细胞受体重排删除环(Tcell receptor rearrangement excision circles,TREC)的含量与bcr-abl mRNA水平的关系,进而明确CML患者的胸腺近期输出功能测定对疾病预后判断的意义.实时定量PCR检测15例CML-CP患者外周血TREC含量及bcr-abl融合基因转录本的水平,并追踪检测6例患者bcr-abl水平的变化.结果发现:在CML初发时患者外周血TREC含量与bcr-abl融合基因水平无明显的相关性;随访2年后,TREC含量高的患者bcr-abl水平下降幅度更大,而在修稿造血干细胞移植的2例患者中,移植前TREC含量相对较高者,移植1年后连续3次均检测不到bcr-abl,另1例则检测到低水平的bcr-abl.结论:CML患者胸腺输出功能较高者,可能对机体抵抗残留CML细胞有一定的帮助.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的疗效,并分析63例患者治疗后的生存状况。方法:病例来源于1989-06/2007-04在解放军总医院血液科行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的63例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患者,男52例,女11例,中位年龄33.5岁。患者均经血液形态学和细胞遗传学确诊,并对治疗知情同意。10例行HLA相合同胞供者异基因骨髓移植,39例行HLA相合同胞供者异基因外周血干细胞移植,3例行非血缘关系骨髓移植,6例行非血缘关系外周血干细胞移植,5例行HLA相合的同胞异基因非清髓外周血干细胞移植。预处理采用改良的BuCy方案和全身放疗加环磷酰胺方案。以霉酚酸酯、环孢菌素A加短疗程的甲氨喋呤预防移植物抗宿主病。移植后按每3个月定期进行随访,观察患者生存情况。结果:63例患者均完成随访,并进入结果分析。63例患者中有39例移植后5年无病存活(61.9%)。移植后100 d内死亡11例,死亡原因分别为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播散性感染、复发和植入失败。移植后100d至2年内死亡12例,死亡原因分别为慢性移植物抗宿主病、巨细胞病毒感染和疾病复发。1例于移植后1413d死亡,死亡原因为慢性移植物抗宿主病合并感染。其余移植超过2年均存活。结论: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可使部分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患者获得长期无病存活。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观察和比较血缘与非血缘关系异基因外周血干细胞移植(allo-PBSCT)采用氟达拉滨(Flud)联合白消安(BU)组成的FB减低剂量预处理方案治疗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ML)的疗效和移植相关并发症.方法 采用FB(Flud 30 mg·m~(-2)·d~(-1)×5d;BU 4 mg·kg~(-1)·d~(-1)×3 d)方案alloPBSCT治疗CML共44例,接受血缘关系移植29例(血缘组),接受非血缘关系移植15例(非血缘组).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aGVHD)预防:血缘组为霉酚酸酯(MMF)+环孢素(CsA)+甲氨蝶呤(MTX),非血缘组在上述基础上另加兔抗人胸腺细胞球蛋白(ATG,5 mg/kg×4 d).结果所有患者移植后均取得造血功能重建,血缘组与非血缘组中性粒细胞>0.5×10~9/L的中位时间分别为13.7(9~18)d和13.6(12~17)d,血小板>20×10~9/L的中位时间分别为15.3(9~20)d和14.7(10~26)d.但血缘组与非血缘组分别有2例与1例患者移植后5~8个月发生继发性植入排斥,其中血缘组1例再次行同一供体移植,重获造血功能重建.血缘组累计发生aGVHD共4例(13.8%),均为Ⅱ度;存活6个月以上28例患者中发生慢性GVHD(cGVHD)13例(46.4%),其中局限型和广泛型分别为10例和3例.非血缘组累计发生aGVHD共5例(33.3%),其中Ⅰ~Ⅱ度4例,Ⅲ度1例;存活6个月以上14例患者中发生cGVHD 8例(57.1%),其中局限型和广泛型分别为5例和3例.血缘组有2例患者移植后复发,给予冻存G-CSF动员的供者外周血干细胞输注(DSI)1~2次后再获得CR.本组中位随访时间34.7(2~73)个月,累计移植相关死亡10例(22.7%),主要死因是间质性肺炎、GVHD及继发排斥伴重症感染;34例患者存活,预期5年总生存率(0S)和无病生存率(DFS)分别为77.0%和73.9%;其中,血缘关系移植5年0s和DFS分别为79.0%和74.1%,非血缘关系移植5年OS和DFS均为73.3%.结论 以氟达拉滨联合白消安组成的减低剂量预处理方案allo-PBSCT治疗CML,无论是血缘移植还是非血缘移植均安全有效,重度GVHD发生率和术后复发率均不高,但少数患者需加强植入监测,并及时采用DSI或DLI等干预治疗.  相似文献   

12.
目的评价HLA相合同胞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治疗第1次慢性期(CP1)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ML)的疗效。方法CMLCP1患者51例,采用全身照射加环磷酰胺(TBICy)或白消安加环磷酰胺(Bu/Cy)的预处理方案。移植方式为HLA相合同胞异基因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PBSCT)28例,骨髓移植(BMT)23例。中位随访时间1434(60~4062)d。结果造血重建5例(98.0%),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aGVHD)35例(68.6%),其中Ⅱ~Ⅳ度11例(21.6%),慢性GVHD(cGVHD)17例(37.8%),移植相关死亡8例(15.7%),复发5例(9.8%),5年无病生存率(DFS)为(79.2±6.4)%。两种预处理方案的5年DFS、死亡率及移植相关并发症差异均无显著性(值均>0.05),但Bu/Cy组复发率低(P<0.01)。两种移植方式的5年DFS、复发率及死亡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但alloPBSCT组cGVHD发生率高(P<0.05)。结论alloHSCT治疗CMLCP1疗效良好。预处理方案和移植方式对CMLCP1患者DFS无显著影响。供者淋巴细胞输注是治疗移植后复发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甲磺酸伊马替尼(简称伊马替尼)治疗Ph+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ML)患者骨髓bcr/ablmRNA水平的变化。方法采用实时定量(Realtimequantitative)RTPCR(RQPCR)技术连续监测34例α干扰素治疗无效Ph+CML患者在伊马替尼治疗前后不同时间120份骨髓标本bcr/ablmRNA水平。治疗前骨髓Ph+细胞百分率均≥95%。结果RQPCR的敏感度为10pgRNA,标准品日间差及日内差均<5%。10例伊马替尼治疗前标本中位bcr/ablmRNA水平为5.79%,各例之间差异甚大(0.24%~60.90%)。72份Ph+细胞百分率为0%~94%的治疗后标本bcr/ablmRNA水平与Ph+细胞百分率显著相关(r=0.82,P<0.001)。7例治疗12个月内达到完全遗传学缓解(CCyR)的患者bcr/ablmRNA水平随治疗时间延长而迅速降低,可供分析的6例患者治疗3个月时较治疗前下降65.9%~98.8%。达到CCyR后,bcr/ablmRNA水平随治疗时间延长继续下降,直至为0。4例治疗12个月后获得显著遗传学缓解患者(Ph+细胞百分率均<35%)bcr/ablmRNA水平缓慢下降,可供分析的3例患者治疗3个月时的bcr/ablmRNA水平分别比治疗前下降2.5%、18.5%及61.6%。5例持续遗传学无效,并且维持在慢性期的患者bcr/ablmRNA水平1例缓慢下降,2例缓慢上升,2例基本不变。4例治疗中发生急变的患者bcr/ablmRNA水平均逐步升高。结论对于伊马替尼  相似文献   

14.
目的:开展非血缘关系供者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PBSCT)对血液恶性肿瘤进行根治性治疗,并观察其长期造血重建和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及一些移植并发症。方法:选择HLA相配非血缘关系的26岁男性健康供者的外周血干细胞移植给1例急性粒细胞白血病第1次复发缓解后的11岁男性患儿。预处理方案为分次全身60Co照射(8Gy)加环磷酰胺(120mg/kg)和足叶乙甙(30mg/kg)。移植物抗宿主病预防用环孢霉素A(CsA)联合氨甲喋呤(MTX)。移植单个核细胞为8.3×108/kg,CD34+细胞为1.079×108/kg,CFU-GM为1.09×106/kg。结果:+10天中性粒细胞达1.30×109/L,+18天骨髓显示造血重建,+23天DNAD1S80显示移植物植入成功,+120天受者血型由AB型转为供者血型A型。+11天出现Ⅰ度急性GVHD,+143天出现慢性GVHD,分别用甲基泼尼龙和泼尼松控制。随访300余天,患者情况正常。结论:非血缘PBSCT可以维持长期造血  相似文献   

15.
经过近40年的发展,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AHSCT)在急性白血病治疗中的地位和作用不断变化.AHSCT的主要优势为移植相关死亡率低和移植后患者生活质量高,其主要问题为移植后复发率高.预后良好及不适合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的急性髓细胞白血病(AML)患者可受益于AHSCT;在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KI)靶向治疗时代,对TKI反应良好的ph+-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患者进行AHSCT治疗后,可提高其远期生存质量.为了提高AHSCT治疗急性白血病的疗效,AML患者应在化疗缓解后强化治疗2~3个疗程进行AHSCT治疗,ALL患者则应在化疗缓解后强化治疗3~5个疗程进行为宜.ALL患者在接受AHSCT治疗后,还应进行移植后维持治疗.  相似文献   

16.
Chen J  Chen F  Sun A  Qiu HY  Han Y  Tang XW  Fu ZZ  Miao M  He GS  Jin ZM  Wu DP 《中华血液学杂志》2011,32(11):729-733
目的 分别统计分析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急性髓系白血病(AML)和慢性髓系白血病(CML)患者行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后复发的高危因素,比较各高危因素的影响并初步分析其影响机制.方法 单中心回顾性研究,以近8年来接受allo-HSCT的262例可评价的白血病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ALL 69例,AML(除外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90例,CML 103例,采用COX比例风险模型对移植前多项指标进行单因素及多元分析,筛选移植后复发的高危因素.结果 显著影响移植后复发风险的因素因疾病类型不同有所差异.ALL:染色体危险度分层、初始诱导疗程;AML:染色体危险度分层、移植前微量残留病灶水平、白细胞重建时间和移植物中CD4+/CD8+细胞比值;CML:移植前病期.结论 ALL患者移植后复发风险主要取决于本病的危险度,而AML患者移植后复发与移植过程中的多项指标也密切相关,CML患者在移植前保持病情稳定有利于避免移植后复发.染色体危险度分层是影响移植后复发的主要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对急性白血病 (AL) (不包括急性髓系白血病M3 型 )患者第 1次完全缓解 (CR1)期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 (auto HSCT)和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 (allo HSCT)的疗效进行比较。方法 AL CR1期HSCT患者 14 0例 ,其中HLA相合同胞供者allo HSCT 4 6例 ,auto HSCT 94例 ,预处理方案包括全身照射 环磷酰胺 (TBICy)、白消安 环磷酰胺 (BuCy)以及马法兰 阿糖胞苷 环磷酰胺(MAC)方案。allo HSCT组予以环孢菌素A(CsA)或联合甲氨蝶呤 (MTX)或FK5 0 6预防移植物抗宿主病 (GVHD) ,auto HSCT组自体骨髓净化 39例 ,移植后免疫治疗和 (或 )维持化疗 38例。结果  14 0例患者移植后均获髓系造血重建 ,中位随访时间 70 0 (18~ 5 5 6 3)d ,auto HSCT组与allo HSCT组比较 :移植后 5年无白血病生存 (LFS)率 [分别为 (5 1.5± 5 .4 ) %和 (5 2 .8± 7.6 ) % ]相近 (P >0 .0 5 ) ;累积移植相关死亡率 [分别为 (14 .4± 4 .1) %和 (37.6± 7.8) % ]后者显著增高 (P <0 .0 5 ) ;累积复发率 [分别为 (5 2 .0± 5 .5 ) %和 (2 6 .3± 6 .9) % ]前者明显增加 ,但无显著性差异 (P >0 .0 5 )。auto HSCT组中自体骨髓净化和移植后治疗患者与未经相应处理患者比较 ,5年LFS率显著提高 ,分别为 (6 2 .8± 6 .8) %和 (38.4± 8.4 ) % ,P <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