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集合建筑!     
正展览时间:2017.06.03-2017.09.10展览地点:德国维特拉设计博物馆随着大城市的房价持续飙升,住房问题愈发严峻,常规的住房已经无法满足人们的需求。面对这一全球性挑战,当代建筑进行了一次安静的变革——集合建筑与群居模式。以此为题,本次展览通过模型、影像以及真实房屋展示等多种方式,向观众呈现了一系列欧洲、亚洲、美国的集合建筑案例,探讨了社会理想住房的未来。展览首先利用影像回顾了近代集合住宅的历史,并展现了由住房紧缺引发的  相似文献   

2.
集合建筑!     
《Planning》2017,(7)
<正>展览时间:2017.06.03-2017.09.10展览地点:德国维特拉设计博物馆随着大城市的房价持续飙升,住房问题愈发严峻,常规的住房已经无法满足人们的需求。面对这一全球性挑战,当代建筑进行了一次安静的变革——集合建筑与群居模式。以此为题,本次展览通过模型、影像以及真实房屋展示等多种方式,向观众呈现了一系列欧洲、亚洲、美国的集合建筑案例,探讨了社会理想住房的未来。展览首先利用影像回顾了近代集合住宅的历史,并展现了由住房紧缺引发的  相似文献   

3.
《城市建筑》2013,(21):6-15
本次沙龙关注当代建筑展览,尤其是当代中国的建筑展览发展现状及其具有哪些特征,与国际的建筑展览领域有着怎样的差异和差距,建筑展览的体制和机构设置的状态如何,建筑展览和理论、批评、建筑实践的关系如何,它是否能够为建筑实践总结经验和指明方向,策展人的机制和目前建筑策展人的学术水准如何,未来中国建筑展览的前景如何,如何建立建筑文化的机构如博物馆、文化中心、基金会,从而推动中国建立自己的建筑文化历史,理论、批评、出版体系。沙龙邀请了上海的一组学者,策展人和执业建筑师围绕以上的话题展开讨论,他们将结合自身策展或参与国内外重要建筑展览的经验,为我们呈现建筑师和策展人眼中的当代中国建筑展览的"现实"和"未来"。  相似文献   

4.
秦蕾  杨帆 《城市建筑》2013,(21):29-30
本文介绍了"上海西岸2013建筑与当代艺术双年展"中有关中国当代建筑展览的专题研究展"中国当代建筑展览文献展"的概况,并进一步探讨、分析了中国当代建筑展览的状况、特点、主要问题,以及展览对于中国当代建筑发展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UED:作为"从北京到伦敦——当代中国建筑展"的参展建筑师,您怎样看这次展览?陈屹峰:本次展览除了介绍中国当代建筑作品外,还附设了一个文献展,对中国从1978年至今的当代建筑的发展演变情况作了介绍。尽管笔墨不多,  相似文献   

6.
<正>祝晓峰,建筑师,哈佛大学建筑学硕士,深圳大学建筑学学士。2004年在上海创办山水秀建筑事务所,任设计总监。近年参加的主要展览有:2006年荷兰建筑学研究院(NAI)中国当代建筑展,2007年和2009年深圳双年展,2008年伦敦维多利亚/阿尔波特博物馆(VA)创意中国展、法国建筑与文化遗产博物馆中国当代建筑展、比利时建筑文化研究中心(CIVA)建筑乌托邦展,2008年—2010年东京"建筑新潮流"展,2009年北京"不自然"展,2010年威尼斯建筑双年展等。近期作品包括:青松外  相似文献   

7.
展览地点:上海当代艺术馆(MOCA Shanghai)展览日期:2012年8月4日至2012年9月2日策展人:刘宇扬冯路王慰慰参展建筑师:阿科米里大舍冯果川冯路高目Kuu俞挺袁烽+Neil Leach(上海数字未来工作坊)张斌+周蔚直向参展艺术家:代岛法子高铭研赖雨农马兴文苏畅殷漪《生活演习——2012建筑空间艺术展》是上海当代艺术馆一次崭新尝试,展览主题跨建筑、生活、空间、设计、艺术等多重领域,透过国内新兴艺术家与建筑师,创造出崭新互动式展览型态,每个独立空间仿若一个问号,探讨人和空间、建筑  相似文献   

8.
“创意中国当代设计”于2008年3月15日至7月13日在英国维多利亚与艾伯特博物馆(Victoria and Albert Museum)展出。该展览旨在向世界介绍改革开放后的中国在多个设计领域取得的最新成就。参与该展览的100多位设计者展出了他们建筑、时装.平面、电影.摄影,工业产品.家具、青年文化和数字媒体等方面的作品。此次展览精心在华南,华东和华北各选择了一个城市作为代表,  相似文献   

9.
在上篇对于1927年魏森霍夫住宅博览会回顾与审视的基础上,此篇述及两次当代中国建筑展, 论述了展览内容、过程、机制等因素对于它所能具有的“厚度”的影响,以及就建筑展览的批判性内涵而言,作为一种特殊建筑类型的社会住宅的价值。最后并反思了建筑领域内展览行为的当代意义及建筑师在此类展览中通常采取的姿态。  相似文献   

10.
<正>采访时间:2014年3月14日采访地点: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BIAD)胡越工作室胡越,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BIAD)总建筑师,全国勘察设计大师。1986年至今在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BIAD)公司工作。主要作品有北京国际金融大厦、望京科技园二期、五操松体育馆、上海青浦体育馆训练馆改造、上海世博会亚洲六国馆、上海世博会UBPA办公楼、北京建筑大学大兴新校区学生综合服务楼、杭州奥体博览城体育游泳馆、北京国际戏剧中心等;曾获得国家优秀工程设计金、银奖各2项、全国优秀工程设计行业奖一等奖3项、中国建筑学会优秀设计金奖4项和WlA建筑奖优秀奖1项,并参与了首届中国国际建筑双年展、首届深圳建筑双年展、首届西岸建筑双年展、从北京到伦敦建筑展、2014北京国际没计周当代中国建筑展等多项展览;出版著作有《建筑设计流程的转变》、《当代建筑师系列·胡越》和《塑料外衣·建筑塑料与外墙概览》。  相似文献   

11.
王家浩 《新建筑》2009,(1):14-17
将建筑展出置于建筑学、建筑物、建筑师、艺术、市场、传媒等相互交织的场域中,并引发一些潜在的命题,以此论述了“展出之于建筑”的特殊性。兼而考察了近10年来在中国建筑展出的整体状况中出现的部分现象,以及建筑展出的意图、方法和意义的转向。  相似文献   

12.
本文综述现当代建筑展览的发展历程,分析展览对推动建筑文化发展的巨大作用,并指出当代中国建筑展览的现状与问题。  相似文献   

13.
14.
唐克扬 《城市建筑》2013,(21):22-24
建筑展览是展示建筑项目还是建筑思想?特定时期的建筑展览往往对于建筑学有着承前启后的巨大贡献。本文认为建筑议题和建筑空间的展示与社会生活与技术领域所事实界定的"结构"与"系统"有关。建筑展览的社会影响正来自于建筑理论的现实土壤,讨论这样的展览无法离开特定的文化情境。  相似文献   

15.
史建 《城市建筑》2013,(21):20-21
文章以建筑展览为节点,通过比较设计和当代艺术展览与建筑展的合作/"代差",指出国内专业建筑展存在的问题,以及理想的专业展览应具有的品质。  相似文献   

16.
柏林,国际建筑展览之都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柏林是一个具有举办国际建筑展览传统的城市,曾先后举办过多次国际建筑展览,为柏林积累了大量的建设和组织经验。本文以柏林国际建筑展览的历史发展为顺序介绍了柏林历次国际建筑展览的建设内容和设计特点,展现了国际建筑展在柏林城市和建筑设计方面的成就并简评其学术贡献和影响。  相似文献   

17.
中国的建筑和中国的历史一样的悠久,在不同的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的影响下,不同的时代人们的建筑美学观大相径庭。本文从不同的社会性质对建筑产生影响的这个角度,通过对中国各个历史时期建筑审美的比较分析。归纳中国建筑美观的时代变化的特色和规律。为当今的建筑设计创新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令我们当代建筑师尴尬的是,在众多的建筑展示中,每每总要拿祖宗的遗存来突出自己的成就.对建筑展示者的要求不能仅停留在商业内容之上,而应当使其具有更深层次的文化意味,而建筑展示真正应当表达的是揭示、阐释当地人的文化内在,而不仅仅是描述文化形式本身.我们需要真正理解中国建筑展示的文化定位,才能将其置于恰当的位置.事实上,任何一个建筑展示都不可能也不需要包括所有文化层次的内容.只有寻找中国传统建筑的"现代性"才能使其得到现代意义的提升;只有努力在对当今中国建筑问题的探索实践中才能使建筑展示获得真正的"中国风格".  相似文献   

19.
文章回顾了早期现代主义建筑师如何通过展览将其建筑理念传播给主流社会,并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后来的城市发展。20世纪90年代前后,在纽约现代艺术馆举办的两次建筑展,不仅成功地将先锋建筑师推向大师之列,更预测了近20年建筑范式的转变。之后的第十届卡塞尔文献展和21世纪初的一系列艺术展,则重新定义了建筑、城市与艺术的跨界关系。作者通过阐述过去近10年来在中国的几次个人参展和策展经历,思考当代中国建筑实践中,建筑师策展对建筑学和城市学的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