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尚炜 《地理教学》2008,(8):14-17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以下简称《课标》)在其自然地理部分,即地理1中,列有“宇宙中的地球”一项。分析其中所包含的几条内容标准与活动建议可知,这部分内容是在宇宙大背景下认识地球,并为以后学习地球四大圈层交互作用而成的自然地理环境,奠定一些必要的天文学和地质学的基础,这对于深入学习地理具有重要的意义。所以,现已出版投入使用的四个版本的课标实验教科书地理1中,对此都设有专章。  相似文献   

2.
本文基于《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11年版)》与《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比较,从“课程内容”的结构变化、“地理工具与地理实践”内容标准的变化以及教学实施三个方面对两个版本课标“课程内容”的变化进行解析:内容结构方面,课程内容从学科活动与学科知识并行的平行结构变为学科知识按“宇宙—地球—地表—世界—中国”的线性结构,将形式更具体丰富的地理工具与地理实践活动串联其中,进一步凸显学科活动与学科知识的联系;教学实施方面,《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22年版)》鼓励在地理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学”“做”“用”等能力,促进学生掌握并运用地理思维与方法,培养学科核心素养。  相似文献   

3.
“地球的结构”是湘教版高中地理Ⅰ第一章第四节的内容,本节课的“知识与技能”目标是: ①了解地球内部和外部的圈层结构及特征;②从人地关系的角度,了解各圈层对人类活动的主要影响;③了解地壳、地幔和地核的界限、厚度、物理特性和物质组成;  相似文献   

4.
彭洁 《地理教学》2012,(7):26-30
一、设计说明 本教学设计是基于七年级第一学期地理教材“气候”章节中“气温分布”和“降水分布”教学内容设计的一节综合运用课,同时参考了《上海市中学地理课程标准》和《地理学科教学基本要求》中对教学的要求和建议。  相似文献   

5.
白玲  徐彩凤 《地理教学》2013,(11):28-30
正【课标内容】要求:运用资料,概括城市化的过程和特点。活动建议:收集所在城市不同时期的地图,照片或进行走访,讨论城市的变化,交流感想。【教学设计意图】依据课标的要求及活动建议,本着以学生为本,贴近学生最近发展区的理念。以家乡——牡丹江市的发展变化为例,引导学生运用图文资料,感受并分析城市  相似文献   

6.
李淮涛 《地理教学》2011,(13):26-27
一、解读“课标” 《高中地理新课程标准》关于本节课的要求是:“分析农业区位因素,举例说明主要农业地域类型特点及其形成条件。”世界农业地域类型多种多样,而本节讲述了阿根廷的大牧场放牧业的特点及其形成条件。人教版教师用书则对“课标”进行了如下处理:  相似文献   

7.
一、想说爱你不容易——高中地理新课程教学中存在的一些困惑 浙江省高中地理新教材采用的是湘教版。湘教版地理必修教材《地理Ⅰ》、《地理Ⅱ》、《地理Ⅲ》中共有活动193处,教材活动之多是以前教材所没有的,活动分“探究”、“实践”、“思考”三类。教材中安排活动的目的除了原来的要求外,还要求学生通过活动来获取知识,同时能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  相似文献   

8.
课标是教材编写的指引,2012版地理教材随着课标的修订应运而生。本文详细对比了"认识国家"部分的课标要求,总结了2011版课标在删除部分要求、修订行为动词以及精简表述方式三方面的优化;同时,以七年级《地理》(人教版·下册)(2012版)"巴西"一节为例,深入对比分析教材在科学安排框架、增删文字内容、调整图片编排以及提升活动能力方面的同步优化;最后,提出本节教学重点的参考和教材在添加图片经纬网、保留部分"自然灾害"知识以及关注自然环境对民俗影响等方面的进一步优化建议。  相似文献   

9.
课标解读 本节课内容选自王树声主编的复习用书《区域地理》,是对学生已有的初中基础的强化。课标要求学生通过本节的学习,一来使用降水资料,能读出降水的变化规律;二来初步学会阅读中国年平均降水量分布图,说出中国降水分布的差异。重视对学生读图、用图能力的培养。  相似文献   

10.
正水循环是地理环境四大循环之一,是地表外力作用的主要动力,是地球化学迁移的载体,具有重要的地理意义,"水循环"内容也是高中地理学习的核心内容。由于课标表述相对笼统,各版本教材对该教学内容的处理也不尽一致,一些教师在课标把握和对教学内容的认识方面还存有误区。笔者在此提出自己的意见,与同行交流。一、课标解读与教学建议课标对本节课的要求是:运用示意图,说出水循  相似文献   

11.
赵丽欣 《地理教学》2014,(23):33-35
一、微课基本信息 1.教材版本及知识点:高中《地理》人教版必修Ⅰ第五章第二节第三个问题"山地垂直地域分异规律"2.时间长度:20分钟二、教学目标1.课标要求运用地图分析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2.对课标的解读⑴核心概念: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规律⑵思维方式:分析⑶达成方式:运用地图3.学生学习目标⑴运用图表数据理解垂直地域分异的概念及其形成基础;⑵运用图表分析影响垂直地域分异的因素;  相似文献   

12.
王瑞林 《地理教学》2013,(16):48-49,39
地球运动是高中地理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也是高考的高频考点和得分率较低的知识点。课标要求为"分析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公转过程揭示了其意义产生的过程。让学生根据教材中对地球公转内容的描述来演示并说明其公转过程,对学生积极参与,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最终达到学习目标,提高学生空间想象能力、理性思维能力和学科发展能力有重要意义。地球公转过程相关特点是"分析地球运动的地理意义"的基础,为其铺垫,若对本部分概念、特点了解和掌握不够,则无法真正理解,更谈不上分析其地理意义。学生演示活动与现代多媒体工具展示比较:不如多媒体形象、直观、准确,但参与性强,可操作性强,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好胜心;进而通过亲自操作、参与的过程体验升华为求知探究的行为。多媒体只能作为教学辅助工具,但实体展示辅以引证说明可以成为教学中的主要手段。  相似文献   

13.
夏林益 《地理教学》2008,(11):44-44
人教社高中地理教材必修一第二章“地球的大气”,地球外部圈层包括水圈、大气圈、生物圈,其中大气圈是与人类生活关系最为密切的圈层,对人类的生存意义重大。笔者认为这章的地理课程资源应从身边的地理,生活中地理人手,引导学生亲身观察实践、合作探究是最有效的方式更具有现实性。  相似文献   

14.
课堂提问是一种普遍且重要的教学方法,贯穿教学的始终。课程标准是国家课程的基本纲领性文件,是教师教学最重要的依据。课堂提问是否符合课程标准对学生培养的要求,即课堂提问与课程标准的一致性如何,是影响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为考查地理师范生在课堂提问中落实课程标准要求的能力,本文以H师范大学地理师范生课堂提问为研究样本,借助SEC一致性分析模式,建立了师范生课堂提问与课程标准“内容主题×认知水平”二维矩阵,计算二者之间的一致性系数。结果表明,地理师范生在课堂提问中落实课标要求的能力仍存在以下问题:第一,对课程标准的理解与把握存在偏差;第二,落实课标要求的问题链设计能力有待提升。针对问题,本文提出了相应的优化建议。  相似文献   

15.
一、高中地理教材中的活动归类 就湘教版高中地理必修教材而言,“活动”栏目按能力要求分为“思考”、“探究”和“实践”三种类型。《地理Ⅰ》、《地理Ⅱ》、《地理Ⅲ》三册必修教材共有“活动”193处,根据教学实践,我们将活动分为以下几种主要类型:  相似文献   

16.
陈中  朱进  黄海珍 《地理教学》2013,(23):34-36
一、课标要求与解读 课标和活动建议要求结合实例探讨工业布局的特征。主要是布局的“分析”过程,让学生从自己的生活感受对工业企业布局是否合理及其主导因素和发展变化对工业布局影响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7.
徐毅 《地理教学》2001,(7):29-30
“地球的运动”一节是初中地理教学的重点、难点。尤其是“地球公转和季节变化”一部分知识点多,难点多,而且都是重要内容,是学习地理知识的基础。仅凭简单的设计、平直的讲述很难达到预想的效果。我在设计本节课时,注重运用多媒体课件、学生模拟实验等形式,突出学生动眼、动手、动脑三大环节,课堂教学结构严密、紧凑、和谐、完美,并且善始善终,使知识的掌握得到了进一步深化,有效地促进了学生认知及思维活动能力的发展,收到了很好的效果。我对本节课的主要设计如下:  相似文献   

18.
郝霞 《地理教学》2010,(22):19-21
一、深入研读课标内容,切实贯彻课标要求。是提高地理课堂教学效率的根本前提。 课标是教学内容的基本纲目和总体要求,是教学目标的总体概括。只有把握好课标这条准绳,才能把握好课堂教学的总体方向,做到教学不偏不移,形散而神不散,达到真正突出课堂教学“新、活、实、效”的目的。例如,《中国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治理》课标为:“以某区域为例,分析该区域存在的环境与发展问题,诸如水土流失、荒漠化等发生的原因,森林、湿地等开发利用存在的问题,了解其危害和综合治理保护措施”。  相似文献   

19.
王晓利 《地理教学》2013,(18):33-34
正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实验)中对"宇宙中的地球"这一章的内容要求中涵盖"阐述太阳对地球的影响",对此的活动建议是"运用教具、学具,或通过计算机模拟,演示地球的自转和公转,解释昼夜更替与四季形成的原因"。从知识的内在联系中可以发现,学生对于太阳直射点的移动的理解深浅直接关系到后续的地球公转意义的学习,据此本节成为高中地理学习中的第一个瓶颈。对于本节课的处理,大多数教师通常都会按照课程  相似文献   

20.
肖擎 《地理教学》2012,(8):11-13
在学习"地球圈层结构"一节时,必然要谈到岩石圈的问题。岩石圈作为地球重要的圈层之一,在地理教学中已成为教师引导学生关注的重点。岩石圈对人类生存和发展的作用和意义重大,一方面可以为人类提供化石燃料、矿物原料;另一方面通过物质循环,促进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