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 毫秒
1.
《牛郎织女》是中国四大传说之一 ,流传广泛而又久远 ,以此为题材的诗词更是不胜枚举 ,本文试从古代典籍中关于牵牛、织女的记载以及文人的“七夕”诗词 ,探析中华民族封建社会农民的生活理想及不同文人对爱情的心态  相似文献   

2.
提到姓名,很容易让人想到宋代《百家姓》中开头的几个姓氏:“赵钱孙李,周吴郑王”。这些姓氏,无论是古代还是现在都是常见姓氏,甚至还有人把它们当做百家姓的代称,与它们有关的故事或传说也经常可以见到。有一个谜语说:“天下第一家,出门先用它,人人说它小,三月开白花”,谜底就是赵钱孙李。  相似文献   

3.
蜀姜考     
<正> 巴蜀自古产姜,蜀姜自古享盛名。蜀姜的历史,最早可追溯至夏末商初。《吕氏春秋·本味》就提到“和之美者,阳朴之姜”。汉代高诱注:“阳朴”地名,在蜀郡。“司马迁的《史记·货殖列传》把姜列为巴蜀土特产之一,称战国时期。“若千亩巵茜,千畦姜韭,此其人皆与千户侯等”。种一千亩的巵茜和千畦(25亩-50亩)的韭菜、生姜,即可同千户侯一般富裕,可见那时栽种生姜是很赚钱的。後魏贾思勰撰《齐民要术》卷三《种美》称蜀姜最美。晋代潘尼《钓赋》谈到烹鱼需用的佐料时说:“西戎之蒜,南夷之姜,酸咸调适,齐和有芳。“南朝梁陶弘景撰《名医别录》载:”生姜、乾姜生犍为川谷及荆州、扬州。九月采之。”犍为,即犍为郡,治所在今宜宾市西南。  相似文献   

4.
历来对文赋的肇始是有争议的,无论是汉代的散体赋,还是唐始的新文赋,实际都可称为文体赋。但从句式、音韵、叙事方式、抒情色调之浓淡等方面看,二代所表现的赋风又是有所差异的。仅以司马相如《子虚》、《上林》、“四杰”中卢照邻《对蜀父老问》、骆宾王《钓矾应诘文》等篇来看,即可窥蠡两代盛世之不同世俗人情和作家个性之特点。  相似文献   

5.
《中国质量认证》2003年第9期刊发了《正确理解“验证”的内涵》(以下简称《内涵》)一文,对2002年第10期刊发的《试析关于“验证”的三种说法》一文的观点提出了异议。为此,笔者再分析“验证”,供商榷。  相似文献   

6.
史籍中有关于汉代户赋的记载。《汉书》记载:“五年五月诏:‘非七大夫以下,皆复其身及户,勿事。”注引应劭曰:“不输户赋也。”如淳曰:“事,谓役使也。”师古曰:“复其身及一户之内,皆不得徭赋也。”《史记》记载:“封者食租税,岁率户二百。千户之君则二十万,朝觐聘享出其中。”宋人徐天麟在《西汉会要》卷五一中列有“户赋”一条。  相似文献   

7.
目前《增广贤文》中关于纺织服饰的信息解读存在着一些误解,这些误解不利于中国传统文化和纺织文化的传播。文章基于文献考据和考古实物相结合的二维互证研究方法,对《增广贤文》中关于纺织服饰的信息进行再研究,研究认为:第一,“红粉”并不是指红色的粉,而是指胭脂和粉妆。第二,“假缎染就真红色,也被旁人说是非”一句,其实是被人篡改了,“缎”应该是“饶”字,此句是一种反面警示教育,告诫即使有真本事也会被人诋毁。第三,“种麻得麻,种豆得豆”一句中的麻是指麻籽,而非麻纤维。第四,“会使不在家豪富,风流不用着衣多”“有钱堪出众,无衣懒出门”涉及“衣”的解读两句看似相互矛盾,但二句反映的是中国君子对于自己的内心强调的是淡然,对外则强调“光前裕后”,强调“礼”在生活中的重要,同时强调礼只有通过心才能起到作用。第五,“光阴似箭,日月如梭”一句,体现了中国古代的纺织与世界观、宇宙观的联系。第六,“一毫之恶,劝人莫作。一毫之善,与人方便”中的毫是重量单位。  相似文献   

8.
选取刘禹锡的《竹枝词其一》《竹枝词(之六)》《竹枝词(之七)》及其英译本,集中探讨其关于“人心”的隐喻内涵,以及其英译本如何体现原诗中“景语”与“人心”的哲学思辨。以概念隐喻理论为观照,挖掘《竹枝词》的英译处理,为学界进一步探讨刘禹锡诗作的隐喻英译提供崭新视角。  相似文献   

9.
为解决农村教师匮乏和整体素质偏低问题,加快农村教育发展、全面提高农村教育质量,教育部决定从2004年开始实施“农村高中教育硕士师资培养计划”(教师函[2004]1号《教育部关于做好为农村高中培养教育硕士师资工作的通知》),每年选拔一定数量的推免生,到中西部地区“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高中任教。  相似文献   

10.
关于代建制的思考(上)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1、国际上并无“代建制”的说法。这一说法最初产生于国内一些地方政府规定用其财力投资的工程项目需委托专业单位代为建设管理的件,如1997年青岛市人民政府正式颁布的代建制管理办法等。目前“代建制”定义的法律根据主要是《国务院关于投资体制改革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的相应描述:“加强政府投资管理,改进建设实施方式。……  相似文献   

11.
据悉.民航总局将在“十一百”期间出台相关政策支持推动小型机场快速发展.并将很快出台《关于进一步促进小型机场发展的若干意见》。《意见》的讨论稿提出:  相似文献   

12.
在湖南省的湘西地区,流传着很多关于洞神的传说.这些传说中所讲述的各种神仙鬼怪,类型丰富,品种齐全,与湘西地区崇巫信鬼的传统密切相关,并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湘西独特的民族文化和民间宗教信仰.  相似文献   

13.
《诗经》中的丝绸描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诗经》中有许多关于丝绸的描写,通过这些描绘,使我们更加形象地了解到周代丝绸的知识。通过对“《诗经》手的丝绸生产过程”、“《诗经》中的丝绸种类”、“《诗经》中的丝绸颜色”、“《诗经》中的丝绸用途”四个方面进行具体论述,使人们对当时丝绸的生产状况、色彩、种类、用途等有一个全面的认识,从而为了解古代丝绸的历史与文化提供宝贵资料。  相似文献   

14.
日前,广东省工商行政管理局按照国家工商总局关于印发《关于深入开展“守合同重信用”活动若干意见》的通知要求,根据对省属企业的考核结果,授予广东中鉴认证有限责任公司(GZCC)((2006年度“守合同重信用企业”》。  相似文献   

15.
当前,“两课”课程建设和教学改革面临着良好的发展机遇和有利条件。中央领导对“两课”高度重视,中央政治局专门召开会议,对“两课”开设的课程及课程名称作了明确的指示和规定。这体现了党中央对“两课”的高度重视,也体现了党中央对高校新的教学要求和目标的殷切希望。随着以《邓小平理论概论》为核为的“两课”课程名称、课程内容和课程体系的确立,1988年,中共中央宣传部和教育部联合发出了《关于普通高等学校开设“邓小平理论概论”的通知》,还印发了《关于普通高等学校“两课”课程设置的规定及其实施工作的通知》,可以说…  相似文献   

16.
《苔丝》中的情节以《圣经》中的善恶冲突情节为原型。善恶冲突情节在作品中表现为不同的类型:“外部冲突”、“内心冲突”和“隐含冲突”。苔丝和安吉尔各自的“内心冲突”是作品中冲突情节的最重要类型。原型情节的运用深化了作品的内涵,增强了作品的可读性。  相似文献   

17.
本研究室题名“微通”,谨记题释。老子《道德经》第十五章曰:“古之善为道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微通”即取自“微妙玄通”之首尾。若苏子由《老子解》注云:  相似文献   

18.
竹简《二年律令》是“吕后二年(公元前186年)施行的法律。”出土于湖北江陵张家山247号汉墓。从《二年律令》可以看出,约2200年前的经济与管理水平,已经达到相当高的程度。 汉代史籍中有关“户赋”的记载比较简略,人们对其具体情况不甚了解,学术界存在争议。《〈二年律令〉所见西汉“户赋”制度》根据《二年律令》及其他简牍史料,揭示了汉代存在“户赋”征收的事实,并对“户赋”的性质进行探讨。指出:汉代的“户赋”是与口算钱、刍桌税并列的一个独立税种,而非“诸赋的集合”。在此基础上,还将“户赋”与刍栗税进行比较,指出二者在征收对象、征收范围、征收标准和征收形式上的不同之处。《〈二年律令〉中的工商业税和徭役史料研究》指出:张家山汉简提供了比较详细的关于盐铁税的资料。不同行业如盐业、银业、冶铁采铅业、不同经营方式的征税方式和征税额不同。该两文,对西汉赋税史研究有新的发展。 《从〈二年律令〉探索汉初核验与审计》指出:《二年律令》对校核和审计,特别是相关责任的划分做了明确的规定。以简牍为依据,对上计、物资供应标准与稽核等的明确规定,以及通过审计,在发现问题的基础上,对相关责任者予以惩罚,说明当时对审计的重视程度。 《探讨汉代初期的经济管理》从挖掘《二年律令》关于田宅管理、市场管理、定额管理、处罚标准等的记载,说明汉初的经济管理制度已经具有相当的水平。 诸文都有新的发现。还将《二年律令》与战国晚期的云梦睡虎地秦简进行比较研究,证明西汉初期与战国晚期的秦国相比,发生了重大变化,不仅汉承秦制,还有大的发展。  相似文献   

19.
DifferentiationandAnalysisofTermswiththeSameOriginsbutinDifferentFormsUsedinDifferentSidesoftheTaiwanStraits(9)0122-7术语学与术标准化[英文原形]:LongitudinalRedundancyCheck[大陆译名]:纵向冗余检验[港台译名]:纵向多余核对在现代汉语中“核对”是“审核查对”(《现汉》)、“查对”(台《辞典》)的意思,例如“核对帐目”“核对事实”等。“检验”是“检查验看”(《现汉》)“检点查验;法医验伤”(台《辞典》)的意思;“校验”是“校对查验”的意思。从现代汉语词语频度统计结果看,“检验”是“核对”的13…  相似文献   

20.
制图教材在贯彻《技术制图标准》中普通存在着两个问题:一是编写对关于图线的规定不理解,回避执行,或将《技术制图标准》和原标准机械地罗列;二是编写对关于剖视图种类的规定理解不全面,照搬《技术制图标准》中有关剖视图种类的规定,应用分析中出现片面的结论。制图教材中应全面理解《技术制图标准》对图线的有关规定,并从实用的角度对剖视图给予恰当命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