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 毫秒
1.
王凤姿 《校园心理》2021,(2):173-174
心理危机指突发严重变故或持久的精神压力,使个体生活发生明显变化,但既往生活条件和经验难以克服,致使当事人陷于紧张焦虑、痛苦不安的状态,并伴有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等症。心理危机干预指针对处于心理危机状态的当事人给予心理援助与支持,使之有效应对应激事件,尽快度过危机的一种短程心理帮扶方式。  相似文献   

2.
庞晓华 《校园心理》2011,9(2):125-126
<正>心理危机是指由于突然遭受严重灾难、重大生活事件或精神压力,出现了用现有的生活条件和经验难以克服的困难,致使当事人陷入痛苦、不安的状态,常伴有绝望、麻木不仁、焦虑,以及植物神经紊乱症状和行为障碍[1]。在5·12大地震、玉树大地震这样突发的、破坏性强的灾难事件面前,几乎所有经历过的人都会留下心理阴影。儿童受到的影响更会是长期的,使他们长期处于紧张状态,干扰正常的学习和生活[2],并可能在成年期引发一系列精神卫生问题,包括社会适应不良,心境障碍,焦虑障碍,酒精滥用,人格异常,自杀及暴力行为[3]。因此,在心理危机发生之时,寻求适合儿童的干预方式是非常重要的。  相似文献   

3.
高校里的危机事件时有发生。从心理干预的层面有效化解危机,保障校园平安,是高校心理工作者的使命。此个案是因大学生学习适应不良而引发的危机个案,对未知的将来感到不安与现在并不轻松的学习、生活都让大学生个体体会着冲突和烦恼。咨询师以爱心、耐心和细心的态度,运用“后现代合作取向”心理治疗方法,成功干预,帮助其渡过危机。  相似文献   

4.
目的 了解大学生在 SARS流行期与流行期过后的心理状况。方法 采用症状自评量表 ( SCL-90 ) ,对 2 93名大学生在 SARS流行期和 SARS疫情解除后 4个月两次进行测试 ,SARS流行期大学生 SCL-90各因子分与国内青年组常模及疫情解除后 4个月的测试结果进行比较。结果  SARS流行期大学生 SCL-90各因子分均较国内常模高 ,除躯体化、人际关系 2个因子差异无显著性意义 ( P>0 .0 5 )外 ,其余各因子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 P<0 .0 5 ) ,与疫情解除后比较 ,除焦虑、恐怖 2个因子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 P<0 .0 5 )外 ,其余各因子差异无显著性意义 ( P>0 .0 5 )。结论 随着疫情的解除 ,大学生的恐慌心理虽然逐渐减弱并消失 ,但大学生在 SARS过后仍保有的心理问题不容忽视 ,应给予心理干预。  相似文献   

5.
杨颢 《校园心理》2012,(5):354-355
<正>高校里的危机事件时有发生。从心理干预的层面有效化解危机,保障校园平安,是高校心理工作者的使命。此个案是因大学生学习适应不良而引发的危机个案,对未知的将来感到不安与现在并不轻松的学习、生活都让大学生个体体会着冲突和烦恼。咨询师以爱心、耐心和细心的态度,运用"后现代合作取向"心理治疗方法,成功干预,帮助其渡过危机。  相似文献   

6.
心理危机是指由于突然遭受严重灾难、重大生活事件或精神压力,出现了用现有的生活条件和经验难以克服的困难,致使当事人陷入痛苦、不安的状态,常伴有绝望、麻木不仁、焦虑,以及植物神经紊乱症状和行为障碍。  相似文献   

7.
SARS,是一种新的呼吸道传染性疾病,因其发病急、病情变化快、病情严重,多数病人会产生紧张、焦虑、愤怒的心理,从护理44名SARS病人过程中,做好心理护理,对鼓励病人战胜疾病、配合治疗有相当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SARS ,是一种新的呼吸道传染性疾病 ,因其发病急、病情变化快、病情严重 ,多数病人会产生紧张、焦虑、愤怒的心理 ,从护理 44名SARS病人过程中 ,做好心理护理 ,对鼓励病人战胜疾病、配合治疗有相当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群体危机状态下大学生的心理状态及相关因素调查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在群体危机状态下大学生的心理状态。方法 对 1 2 6名大学生进行了 CES-D,SAS,社会支持 ,SARS流行时自己的心情与想法的评估 4个测试 ,并与常模进行比较和相关分析。结果 大学生的抑郁和焦虑得分都超出常模 ,表现出显著的差异 ,说明大学生在 SARS期间出现了应激反映 ,并显示出较强的焦虑和抑郁。与之相关的因素是社会支持 ,和对 SARS的认知与评估。结论 大学生在群体危机状态下容易出现焦虑和抑郁的状态 ,这与其社会支持有较大的相关 ,与对 SARS的认知与评价相关较小。  相似文献   

10.
目的调查并总结出灾民的心理特点以及相应的心理干预方法。方法对"5.12"汶川大地震灾民进行访谈和使用创伤后应激反应问卷调查。结果发现3.97%的灾民具有较强的创伤后应激反应 通过访谈法总结出震后伤员心理发展特点有:震惊恐慌、无助绝望、希望感、焦虑期和稳定期 震后普通民众心理发展特点有:震惊恐慌、焦虑担忧、抑郁期、稳定期和成长期。针对发现的问题,在对灾民实施心理干预实践的基础上,结合文献回顾,初步总结出伤员的心理干预措施包括:稳定情绪、正性映象、合理化、放松疗法和认知引导 普通民众的心理干预措施包括:指导倾诉、给予安全感、注重三结合(团体辅导与个体咨询相结合、身体健康和心理安定相结合、社区灾民和流动灾民辅导相结合)和体现三化(阶段化、重点化和科学化)。结论在震后针对伤员及灾民的心理特点进行有效的心理干预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