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03 毫秒
1.
下扬子苏皖南地区上二叠统页岩油气地质条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扬子地区广泛发育厚度大、有机质含量高的上二叠统海陆过渡相泥页岩,但是勘查程度低,缺乏对页岩油气地质条件的系统分析。下扬子苏皖南地区上二叠统大隆组和龙潭组泥页岩埋藏深度适中,部署的多口探井获得了良好的油气显示。结合前人资料,通过野外调查、岩心观察、测试分析和资料对比等手段,对苏皖南地区上二叠统泥页岩进行了页岩油气成藏条件与保存条件的综合分析。研究表明,苏皖南地区上二叠统地层具有良好的生烃基础和储集条件,但有机质成熟度变化大,构造活动复杂,导致了区内不同地区油气保存和富集条件的差异。建议在重点地区开展页岩油气保存条件和埋藏演化史的精细研究,以寻求突破,力争带动整个下扬子地区的勘探开发进程。  相似文献   

2.
扬子地区古生界下寒武统牛蹄塘组、上奥陶统五峰组—下志留统龙马溪组、上二叠统大隆组为我国页岩气重点勘探层位,关于下古生界两套地层页岩气赋存地质条件的研究较多,而二叠系相关的研究则较薄弱。结合前人研究成果,运用地球化学测试、XRD分析、扫描电镜、等温吸附等实验方法,对二叠系泥页岩的生烃条件、储集特征、含气性能等进行分析,并对页岩气发育有利区进行预测,对扬子地区二叠系页岩气赋存地质条件展开深入的研究。结果表明,扬子地区二叠系泥页岩有多个厚度中心,最大厚度可达175~200 m;TOC在四川盆地及其周缘较高,最高可达4.0%~5.0%;有机质类型以Ⅱ2型为主,整个扬子地区泥页岩成熟度较高,Ro可高达3.0%~5.0%。二叠系泥页岩中普遍发育原生晶间孔、粒间孔等原生孔隙和次生晶间孔、溶蚀孔、有机质孔等次生孔隙,此外还发育原生层间缝或页理缝、矿物收缩缝、有机质收缩缝、溶蚀缝等成岩缝和层间裂缝、节理缝、构造裂缝等构造缝。矿物分析表明,其脆性指数1和脆性指数2分别为8.8%~67.4%、9.4%~74.4%,平均值分别为34.43%、46.9%,显示扬子地区二叠系泥页岩脆性较强而有利于页岩气压裂开采。等温吸附实验显示,页岩全岩和干酪根样品吸附气量分别为2.0~4.3 cm3/g、3.5~5.3 cm3/g,平均值分别为2.75 cm3/g、4.25 cm3/g,表明该区二叠系泥页岩吸附性能较强。页岩气发育有利区预测结果显示,研究区存在成都—宜宾—泸州—重庆—广安、芜湖—南京—镇江、张家界—宜昌—常德—石首一共3个有利区。  相似文献   

3.
下扬子地区古生界页岩气地质条件与勘探前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下扬子地区海相古生界暗色泥页岩发育的构造背景、沉积环境、空间展布、地球化学参数等的分析, 认为下扬子地区海相古生界暗色泥页岩具备了页岩气富集的基本条件,提出了2套重点目的层,即下寒武统荷塘组和上二叠统龙潭组,并针对这2套泥页岩发育的层位分别提出了有利勘探区。同时认为,后期改造相对较弱的地区应该是页岩气勘探开发的主战场。  相似文献   

4.
下扬子地区古生界页岩气地质条件与勘探前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对下扬子地区海相古生界暗色泥页岩发育的构造背景、沉积环境、空间展布、地球化学参数等的分析,认为下扬子地区海相古生界暗色泥页岩具备了页岩气富集的基本条件,提出了2套重点目的层,即下寒武统荷塘组和上二叠统龙潭组.并针对这2套泥页岩发育的层位分别提出了有利勘探区.同时认为,后期改造相对较弱的地区应该是页岩气勘探开发的主战场.  相似文献   

5.
海陆过渡相页岩气成藏特征初探:以湘中坳陷二叠系为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地学前缘》2016,(1):44-53
通过对湘中坳陷邵阳市泉塘村、隆回县北山和邵阳市黄亭等地露头观察及涟源县龙场建新村和涟源县七星街龙潭组、大隆组页岩露头剖面实测、取样和测试分析,重点研究了二叠系页岩龙潭组和大隆组页岩的地化特征、储层特征、含气特征,建立了页岩岩性-岩矿-地化-物性-含气性综合剖面。研究区龙潭组和大隆组页岩干酪根显微组分以壳质组为主,镜质组和惰质组含量较少,有机碳含量大于2%的占样品总数的40%以上,纵向上主要分布在龙潭组上部和大隆组下部,成熟度分布在1.10%~2.22%,平均为1.42%,处在成熟-高成熟阶段。储层微观类型主要有矿物质孔和微裂缝,次要类型为有机质气孔,其中矿物质孔包括残留粒间孔隙、粒间溶蚀孔、粒内溶蚀孔和粒内孔隙。综合分析上二叠统龙潭组-大隆组泥页岩层系厚度、有机碳含量等指标,结合油气显示分析认为,页岩气有利的富集层段为大隆组下部-龙潭组上部厚约80m的优质泥页岩,具备良好的页岩气勘探潜力。值得注意的是,在四川盆地内部的二叠系页岩在地化指标、矿物组成、储层特征和含气量等页岩气成藏条件与湘中地区大致相同,且具有生烃高峰期晚,抬升幅度小等特征,发现了以二叠系泥页岩为源岩的普光等大气田,是海陆过渡相页岩气勘探研究需要注意的地区和领域。  相似文献   

6.
黔中隆起及其周缘地区下古生界油气勘探前景与方向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黔中隆起位于上扬子板块东南缘,经历了前震旦纪基底形成、早震旦世裂谷、晚震旦世—志留纪被动大陆边缘、泥盆纪—中三叠世陆内裂谷与克拉通盆地和晚三叠世—第三纪陆内盆地5大演化阶段。该区具有较好的成油气地质条件;发育上震旦统陡山沱组泥页岩和下寒武统牛蹄塘组泥页岩两套区域烃源岩及下奥陶统湄潭组和下志留统龙马溪组局部泥页岩烃源岩,具有很强的生烃潜力;发育上震旦统灯影组白云岩、寒武系金顶山组碎屑岩、高台组—娄山关组碳酸盐岩和下奥陶统—下志留统储层;而牛蹄塘组泥岩和娄山关组膏盐白云岩与上二叠统龙潭组含煤泥岩是该区区域性盖层,湄潭组、龙马溪组为局部盖层;该区保存条件复杂,燕山、喜山构造运动对早期油气藏的改造和破坏较大,是该区油气成藏的主要控制因素,也是该区油气勘探的主要风险所在。研究认为该区油气勘探潜力较大,而安顺凹陷、三塘—百兴凹陷和黔西凹陷整体油气保存条件较好,为最有利天然气勘探区带。  相似文献   

7.
邵威  黄正清  李建青  周道容 《中国地质》2022,49(4):1262-1274
研究目的】浙西南—赣东北地区寒武系荷塘组广泛发育暗色泥页岩,是下扬子地区页岩气调查的重点层位。目前该区勘探程度低,导致对该区页岩气成藏条件认识不清。【研究方法】通过寒武系荷塘组暗色泥页岩发育的地质背景、有机地球化学参数以及野外调查等方面研究,对该区页岩气资源潜力进行了评价,对有利区进行了优选。【研究结果】浙西南—赣东北地区寒武系荷塘组炭质硅质页岩在研究区内分布广泛,沉积厚度达35~200 m,其中在开化—常山—玉山地区的平均厚度超过50 m;有机质丰度高(1.48%~23.53%),镜质体反射率适中(2.01%~3.0%),有机质处于成熟—过成熟阶段。研究区荷塘组地层发育微孔隙、微裂缝等孔隙类型,储集性能较好。等温吸附实验测得炭质硅质页岩吸附气含量平均为5.93 kg/t,表明荷塘组炭质硅质页岩具有较好的吸附能力,有一定的吸附性。【结论】以在高热演化程度环境中找热演化程度较低的区域和在复杂的构造背景中寻找相对稳定的区域为准则,研究认为开化—常山—玉山地区寒武系荷塘组炭质硅质页岩分布厚度适中,有机质丰度高,成熟度相对较低,页岩气保存地质条件较好。创新点:浙西南—赣东北地区寒武系荷塘组页岩具备页岩气富集的物质基础;热演化程度是下扬子地区寒武系荷塘组页岩气能否富集的关键。  相似文献   

8.
宋腾  林拓  陈科  孟凡洋  李浩涵  王鹏 《中国地质》2017,44(3):606-607
<正>1研究目的(Objective)中国下扬子地区上二叠统广泛发育大隆组—龙潭组暗色页岩,但勘查程度较低,一直未获页岩气调查突破。通过前期综合研究,在下扬子皖南坳陷孤峰向斜西翼部署实施了泾页1井,在上二叠统见良好页岩气显示。开展了系统分析测试工作,评价了区域页岩气资源潜力,分析了页岩气成藏条件与富集规律,为页岩气资源评价和进一步调查部署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9.
基于钻井、岩心样品等分析资料,对川南地区上二叠统龙潭组页岩气成藏条件进行了系统分析,认为该区上二叠统龙潭组页岩主要形成于海陆过渡沉积相,页岩厚度较大(20~120m),富含有机质,有机质丰度高(TOC为0.85%~35.7%,平均7.51%),有机质类型主要为Ⅲ型,热演化程度达高一过成熟(Ro为1.95%~2.4%,平均2.22%),利于干气生成;页岩富含脆性矿物和黏土,微米级孔隙比较发育,利于吸附气赋存。与成功勘探开发页岩气的北美页岩相比,川南地区龙潭组页岩有利于干气的生成及赋存,综合分析提出了泸州—自贡—宜宾、女基井—潼南—高科井2个区块为页岩气富集有利区。  相似文献   

10.
【研究目的】鄂尔多斯盆地中生界延长组长7段页岩具有岩性岩相、沉积厚度变化快、有机质丰度高但成熟度偏低、黏土含量高、地层普遍低压—常压的特点,对长7段页岩开展页岩气富集条件及发育模式的研究,利于探寻适合长7页岩气勘探开发的地质理论,以期对该地区下一步勘探工作提供指导,进一步完善陆相页岩气地质理论。【研究方法】基于钻井、岩心和分析测试资料,从生烃条件、储集条件、保存条件等方面,对长7段页岩气成藏富集条件进行了系统研究,建立页岩气富集发育模式。【研究结果】研究认为:(1)研究区长7页岩有机质丰度高,TOC基本大于1.5%,且处于大量生油气阶段,Ro基本在0.8%~1.3%,生气潜力较大;(2)黏土矿物含量高,基本在40%~60%,利于页岩气吸附,具有吸附气产出的特征;(3)相对稳定的构造背景是页岩气得以保存的重要条件;(4)页岩气富集模式可分为页岩与砂质纹层互层式和厚层富有机质页岩式两种模式,砂质纹层有效改善页岩储层物性,连续沉积的厚层富有机质页岩是气保存的重要形式。【结论】依据对长7页岩气富集特征的解剖,将长7页岩气富集规律总结为“两大一多”的特征:生气潜力大、连续厚度大、砂质纹层多。  相似文献   

11.
下扬子地区经历了多期构造运动,地质条件复杂,对油气保存条件产生了重要影响。页岩油气具有自生自储的特性,与常规油气相比,对保存条件的要求较低,在下扬子地区具备形成页岩油气藏的潜力。通过港地1井钻探,在下扬子地区二叠系大隆组和龙潭组获得了页岩油、页岩气、煤层气和致密砂岩气"三气一油"的发现,与常规油气"上气下油"不同,港地1井油气呈现"上油下气"式非常规油气储集方式。大隆组富有机质页岩厚度约70m,地层倾角10°~20°,现场解吸获取的页岩气样品甲烷含量达80%,有机质丰度为1.9%~2.3%,平均值约2.0%,有机质成熟度(Ro)为1%~1.25%,平均值约1.2%,具备生成页岩油气的良好基础。基于港地1井的钻探发现,认为下扬子地区构造运动影响弱、盆地规模小、保存条件好的"小而整"的坳陷或盆地具备形成页岩油气藏的地质条件。  相似文献   

12.
我国二叠系海陆交互相富有机质泥页岩层系分布广泛,主要有以山西组、太原组和龙潭组为代表的形成于滨浅海环境的含煤建造型和以孤峰组、大隆组为代表的含硅质建造型。本文通过大量页岩气富集评价参数资料对比和综合评价,得出两种层系富有机质页岩具有“有机质含量高、热演化适中、含气量高、孔隙度高”等特点,可与四川盆地已经开发的志留系龙马溪组海相页岩参数相媲美。按照页岩气形成富集成藏“岩相控碳、成岩控烃、构造控藏”的三大主控因素,综合评价和优选了鄂尔多斯盆地东缘、沁水盆地、南华北盆地、开江-梁平裂陷槽、城口-鄂西裂陷槽、皖江裂陷槽及湘中、川南-黔西等页岩气勘查远景区,期待对我国二叠系海陆交互相页岩气勘查开发提供支持。  相似文献   

13.
中上扬子地区下古生界页岩气资源前景分析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我国中上扬子地区下古生界黑色页岩是震旦系、二叠系大中型气田的重要烃源岩,同时其自身也具有形成页岩气藏的巨大潜力。初步研究表明,中上扬子地区下古生界有利页岩气层主要发育在下震旦统陡山沱组、下寒武统筇竹寺组、上奥陶统五峰组和下志留统龙马溪组,这些层位的黑色页岩厚度、有机碳含量、以及Ro值等各项参数均符合形成页岩气藏的特征,是今后页岩气勘探的潜力地层。  相似文献   

14.
下扬子丰城-乐平地区二叠系乐平组页岩气潜力综合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扬子区萍乐坳陷丰城-乐平地区发育二叠系乐平组海陆过渡相泥页岩。在深入调研其构造、沉积背景的基础上,综合利用多种实验手段对岩心有机地球化学特征、岩石类型和矿物特征、物性条件、储集空间类型和含气性进行了系统归纳,并进一步探讨了影响其含气性的沉积和构造因素。研究认为:丰城-乐平地区二叠系乐平组泥页岩厚度差异较大且非均质性较强,王潘里段和下老山亚段为好烃源岩,上老山亚段和中老山亚段为中等烃源岩;其有机质类型以Ⅱ2型为主,东区倾油而西区倾气;成熟度具有"东低西高"的特征;孔隙空间以微孔隙和微裂缝为主,物性整体表现为特低孔低渗。研究区二叠系海陆过渡环境为有利烃源岩的发育提供了基础,适中的埋藏深度保障了页岩气的赋存并可降低开采成本;但东区受推覆带改造使得该区构造复杂,变形强烈,页岩气保存条件差,西部丰城地区则构造稳定,具有较好的页岩气勘探前景。  相似文献   

15.
四川盆地及其周缘下古生界页岩气保存条件研究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下载免费PDF全文
页岩气的勘探表明,页岩含气已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但是含气的规模以及是否具有工业价值需要进一步研究。与美国相比,中国页岩气具有独特的地质条件,页岩气保存条件可能是中国南方下古生界页岩气勘探研究的重点。文中以四川盆地及其周缘下古生界下寒武统和上奥陶统-下志留统页岩层系为研究对象,从物质基础、构造作用和演化历史、地层水条件、盖层及其微观性质、天然气组分和压力系数等几个方面对页岩气的保存条件进行研究,并综合分析各种指标,提出页岩气保存条件综合评价指标体系,以期对四川盆地及其周缘下古生界页岩气勘探提供更进一步的参考资料。  相似文献   

16.
[研究目的]证实四川盆地中部地区大安寨段具备良好的页岩油气勘探潜力.[研究方法]本文通过岩心、薄片、扫描电镜、全岩X射线衍射、有机地球化学、三轴应力实验、核磁共振测试等方法分析了大一三亚段页岩油气形成条件及富集因素.[研究结果]结果表明:大一三亚段泥页岩具湖相混合层系、分布广、厚度大、储集空间类型多、物性条件较好、生烃...  相似文献   

17.
A set of organic-rich shales of the upper Permian Longtan Formation, which is widely developed in the northeastern part of the Sichuan Basin, is a key formation for the next step of exploration and development. At present, most studies on this set of formations have focused on the reservoir characteristics and reservoir formation mechanism of the shales, and basic studies on the palaeoenvironment and organic matter(OM) enrichment mechanism have not been fully carried out. In this paper, we recov...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