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目的 评价不同麻醉深度对幕上肿瘤切除术患者术后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取100例幕上肿瘤切除术患者并分为L组和D组,每组50例,L组脑电双频谱指数(BIS)控制在45~60,D组BIS控制在30~45。记录患者诱导前(T0)、置入气管导管前(T1)、切皮时(T2)、缝皮时(T3)、定向力恢复时(T4)的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采用简易智能量表(MMSE)评定认知功能。结果 L组和D组T1~T3时MAP、HR显著低于T0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各时间点MAP、HR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D组术后第1、3天MMSE评分明显高于L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第7天MMSE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神经外科幕上肿瘤手术切除过程中,术中BIS值维持在30~45对患者术后早期的认知功能影响更小。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麻醉深度与老年腹腔镜手术患者术后认知功能障碍的相关性。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的方法,抽取我院2016年3月~2018年4月接受腹腔镜手术治疗的240例老年患者临床资料,按照患者脑电双频指数(Bispectral index,BIS)不同分为A组:85例[BIS:30~40(不包含40)]、B组:80例[BIS:40~50(不包含50)]、C组:75例(BIS:50~60之间)。对比各组围术期各时点简易精神状态量表(Mini-Mental State Examination,MMSE)评分、连线测试(Trail Making Test,TMT)、术中药物使用剂量、术后清醒时间、术后认知功能障碍发生率等。结果术后1d、3d,三组MMSE评分均较麻醉前1d降低,术后第7d,三组患者MMSE评分有所提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术后认知功能障碍发生率均低于B、C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MMSE评分与麻醉深度呈负相关(r 0,P0.05);TMT完成时间与麻醉深度均呈正相关(r 0,P0.05)。结论麻醉深度对老年腹腔镜手术患者术后认知功能障碍有一定影响,麻醉深度越浅患者发生认知功能障碍风险越低,临床可根据老年患者耐受情况最大限度降低术中麻醉深度。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联合应用右美托咪啶对老年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全麻术后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2013-06—2016-06行全麻手术的老年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80例,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异氟烷组(A组)、异氟烷+右美托咪啶组(B组)、七氟烷组(C组)、七氟烷+右美托咪啶组(D组),每组20例。麻醉前B组与D组静脉泵注右美托咪啶,A组与C组则以等量9g/L盐水替代右美托咪啶以相同方法静脉泵注。麻醉维持时A组与B组吸入异氟烷,C组与D组吸入七氟烷。观察术后认知功能,测定MMSE评分;并记录各组术前(T0)、插管后(T1)、手术关腹前(T2)、术后(T3)的HR、SBP、DBP、MAP、PetCO_2、SpO_2的变化。结果各组术后MMSE评分比较,4组术后1d、3d各组MMSE评分均较同组术前1d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术后1d、3dB组较A组评分高,C组较D组评分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各组不同时间点生命体征指标比较,4组在插管后HR降低,与术前比较,B、D组HR值在插管后、关腹前、术后均明显下降(P均0.05);A、C组分别与B、D组比较,HR值在插管后、关腹前、术后均明显升高(P均0.05)。4组在插管后SBP、DBP均明显降低,直到手术后慢慢上升,术后A、C组明显升高,高于B、D组(P均0.05)。结论联合应用右美托咪啶,可减少麻醉性镇痛镇静药的用量,降低POCD的发生率,且有保护脑细胞的作用,可改善老年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术后的早期认知功能。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喉罩通气在颅内血管动脉瘤介入治疗术中的应用。方法 40例颅内动脉瘤介入治疗患者随机分为喉罩组(L组)和气管内插管组(T组)各20例。常规静脉诱导,均一次插管(罩)成功,观察插、拔管(罩)时的MAP和HR,以及拔管(罩)期呛咳和躁动情况。结果 2组患者麻醉诱导前、插管(罩)前MAP、HR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诱导后2组MAP(血压)、HR(心率)均显著下降(P0.01)。L组在喉罩插入前后和拔除喉罩前后MAP、HR均轻度上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组插管前后和苏醒拔管前后MAP、HR显著升高(P0.01)。T组呛咳、躁动发生率明显高于L组。结论喉罩通气应用于颅内动脉瘤介入治疗术中比气管内插管更安全。  相似文献   

5.
目的 观察颅内幕上肿瘤切除术患者在围手术期应用糖皮质激素地塞米松和甲泼尼松对血糖的影响.方法 选择择期开颅幕上肿瘤切除术患者60例,随机分为三组:甲泼尼松组(M组,n=20)、地塞米松组(D组,n=20)和生理盐水组(N组,n=20),分别于麻醉诱导前静脉注射甲泼尼松1.5 mg/kg(5 ml)、地塞米松0.2 mg/kg(5 ml)或生理盐水5 ml.术中持续监测有创动脉平均压(MAP)、心率(HR)、脑电双谱指数(BIS);分别于诱导前(麻醉前基础值)、诱导后1 h、2 h、4 h、6 h及24 h时取动脉血测定血糖水平.结果 M组和D组均可使患者血糖升高,M组在用药2 h时血糖达最高值(7.2±0.5)mmol/L,D组在用药4 h时血糖达最高值(7.5±0.5)mmol/L,M组与N组比较在2 h、4 h差异有统计学意义,D组与N组比较在4 h、6 h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各组患者血糖在诱导后24 h时基本恢复至术前水平.结论 甲泼尼松和地寨米松均可使幕上肿瘤切除术患者围术期血糖升高,甲泼尼松血糖升高峰值时间早于地塞米松,血糖下降的时间也早于后者.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脑电双频指数(BIS)对全麻先心病术患者监测的临床意义。方法选择2010-01—2012-03我院收治的先天性心脏病患者50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2组,每组25例,观察组给予患者BIS监测控制异丙酚泵入的速度让BIS值保持在45±5水平,对照组采用持续静脉泵入异丙酚(每小时2~3mg/kg)。记录2组患者静脉通路开放时(T0)、(HR)以及中心静脉压(CVP)和患者CPB的时间、主动脉阻断的时间、术后拔管的时间、重症监护室(ICU)停留的时间。结果 2组患者各时点HR、MAP、CVP、CPB、主动脉阻断时间等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拔管时间以及停留ICU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在手术麻醉过程中,采用BIS监控可以明显减少术后拔管时间以及停留ICU的时间,有效促进患者早期恢复。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右美托嘧啶预处理对听神经瘤切除术患者术中脑氧代谢及血清NSE蛋白的影响。方法选取郑州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择期行听神经瘤切除术患者4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C组)、右美托嘧啶预处理组(D组),每组20例,C组采用丙泊酚联合瑞芬太尼麻醉方案,D组在C组基础上采用右美托嘧啶0.5μg/kg预处理,后以0.2~0.4μg·kg~(-1)·h~(-1)维持,记录麻醉后(T1)、切皮时(T2)、切肿瘤时(T3)、关颅时(T4)各组动脉、静脉血气、ELISA法检测NSE。结果 T4时SjvO_2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NSE蛋白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右美托嘧啶预处理有助于改善听神经瘤切除术患者术中脑氧合状况,降低NSE蛋白的表达,减轻术中脑损伤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喉罩(LMA)全麻术中唤醒麻醉用于神经外科血管内介入治疗患者的可行性。方法3 例颈内动脉假性动脉瘤、6例硬脑膜动静脉瘘(DAVF)择期行血管内介入治疗的全麻患者,采用丙泊酚和瑞芬太尼诱导和维持麻醉,术中根据手术需要进行唤醒并拔出LMA,完成必要的指令后重新诱导并置入LMA,术毕常规拔管。记录麻醉前(T1)、诱导后(T2)、插入喉罩后3min(T3)、手术开始时(T4)、手术开始后30min(T5)、拔除LMA(T6)、重新置入LMA后3min(T7)时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脉搏氧饱和度(SpO2)、脑电双频指数(BIS)、呼吸末二氧化碳分压(PetCO2)和气道峰压(Ppeak),以及术中唤醒时苏醒时间和术毕苏醒时间。结果患者T2时点MAP、HR和BIS值均低于T1(P0.05或P0.01),T3和T7时MAP和HR均上升至T1水平(P0.05),BIS值略有上升但与T2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T4时MAP、HR和BIS均维持在T2水平。T2时点及其后SpO2均较T1明显上升(P0.05),术中无SpO2下降、CO2蓄积和Ppeak升高现象。术中唤醒及术后停药后平均苏醒时间分别为(8.60±1.14)min和(9.00±1.22)min。结论 LMA全麻唤醒麻醉可以安全用于脑血管病患者介入治疗的麻醉;其麻醉平稳,患者清醒快。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耳穴按压对颅脑手术全麻患者术后催醒的效果。方法选择ASA分级Ⅰ~Ⅱ级颅脑外科择期手术患者60例,随机分为2组:耳穴按压组(X组)和空白对照组(C组),每组30例,比较2组术毕时(T1)、达到清醒标准时(T2)、拔除气管导管后15min(T3)的MAP、HR、PETCO2、SPO2、改良的警觉-镇静(OAA/S)评分、脑电双频谱指数(BIS)值;同时比较麻醉恢复情况及并发症。结果在T3时点MAP和HR在X组比C组升高(P<0.05);PETCO2、SPO2在相应时间点各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IS在T3时点,X组明显高于C组(P<0.05);在T3时点清醒满意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X组自主呼吸恢复时间、呼之睁眼时间、拔管时间、定向力恢复时间均明显短于C组(P<0.05);X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3.3%(4/30),C组为16.6%(5/30),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耳穴按压应用于颅脑外科手术全麻术后清醒质量提高,不会增加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比较两种麻醉方法在经鼻内镜下垂体瘤切除术的麻醉效果和并发症。方法选择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分级Ⅰ~Ⅱ级择期行经鼻内镜下垂体瘤切除术的患者52例,在Narcatrend监测下,随机接受七氟醚-瑞芬太尼麻醉(S组)和丙泊酚靶控输注(TCI)-瑞芬太尼麻醉(P组),观察平均动脉压(MAP)和心率(HR)的变化,记录睁眼时间和术后并发症。结果组间比较两组患者的MAP和HR无显著性差异(P0.05);组内比较MAP和HR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睁眼时间和术后并发症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两种麻醉方法都可以安全应用于此类神经外科手术,术中血流动力学稳定且患者苏醒迅速。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颅内动脉瘤介入患者术中及苏醒期血流动力学变化趋势及临床药物干预效果。方法 选取该院颅内动脉瘤介入手术患者86例(2017年11月—2019年6月),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n=43)与对照组(n=43)。对照组采取瑞芬太尼+七氟醚,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右美托咪定。统计两组围术期[麻醉诱导前(T0)、气管插管后(T1)、麻醉后15 min (T2)、术毕(T3)]血流动力学指水平、脑氧代谢情况、拔管、睁眼及恢复自主呼吸用时、不良反应。结果 (1)血流动力学:①不同时间点的HR、MAP、SBP、SPO2有差别(P<0.05),②组间HR、MAP、SBP、SPO2有差别(P<0.05),③研究组与对照组的HR、MAP、SBP、SPO2变化趋势有差别(P<0.05);(2)脑氧代谢:①不同时间点的CERO2、Da-jvO2有差别(P<0.05),②组间CERO2、Da-jvO2有差别(P<0.05),③研究组与对照组的CERO2、Da-jvO2变化趋势有差别(P<0.05);(3)拔管、睁眼及恢复自主呼吸用时:研究组拔管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睁眼时间、恢复自主呼吸时间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不良反应:研究组不良反应发生率(13.95%)低于对照组(32.56%)(P<0.05)。结论 颅内动脉瘤介入手术患者术中及苏醒期血流动力学异常波动,通过右美托咪定复合七氟醚可抑制其波动程度,并能改善脑氧代谢状态,缩短术后拔管时间,且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低,此方法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肢体缺血后处理(RIPost C)对急性脑梗死神经功能的治疗作用及其对认知障碍的影响,且探讨适宜的疗程。方法收录发病72 h以内、未溶栓的急性前循环梗死患者,随机分为4组,即RIPost C 10 d组、RIPost C 14 d组和对照10 d组、对照14 d组,并分别进行4个循环的充气和放气。比较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脑梗死体积(入院时、10 d时、14 d时和90 d时),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入院时、90 d时良好转归率),简易智能精神状态检查量表(MMSE)和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 CA)(14 d时、90 d时认知障碍率)。结果纳入89例符合标准的急性脑梗死患者(44例RIPost C组,45例对照组),在RIPost C 10 d组中仅有1例不能耐受而放弃治疗,对照组完全耐受。在对照组中,3名患者复发脑梗死(分别为30 d时、65 d时和78 d时),而在RIPost C各亚组中均没有发生任何相关的心脑血管事件。在90 d时,与对照10 d组和对照14 d组相比,RIPost C 10 d组和RIPost C 14 d组的NIHSS评分均显著性降低(P 0.05);梗死体积分别减少33.7%和37.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 mRS的良好转归率明显增高(P 0.05); Mo CA、MMSE认知障碍率显著性降低(P 0.05)。与RIPost C 10 d组相比,RIPost C 14 d组中NIHSS评分、mRS的良好转归率无明显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急性脑梗死后进行RIPost C具有很好的耐受性、安全性及可行性,能减少脑梗死体积,减少残疾,改善预后。同时,也能够改善脑梗死后认知功能障碍。但RIPost C 10 d和14 d对脑梗死神经功能的治疗作用及其对认知障碍的影响无显著差别,所以,RIPost C治疗10 d是较为合适的治疗疗程。  相似文献   

13.
目的随访观察重复经颅磁刺激(r TMS)治疗帕金森病(PD)患者的疗效。方法应用统一PD评分量表第Ⅲ部分(UPDRSⅢ)、Hoehn-Yahr(H-Y)分级、PD非运动症状(NMS)筛查问卷(NMSQ)、PD睡眠量表(PDSS)、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和简易智能量表(MMSE)对37例应用药物和r TMS治疗的PD患者(r TMS+药物组)及45例单纯药物治疗的PD患者(药物组)在基线和2年随访末的运动症状(MS)和非运动症状(NMS)进行评估,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病情进展。结果 r TMS+药物组2年随访末H-Y分级较基线显著升高(P 0.05);药物组2年随访末UPDRSⅢ、H-Y分级、HAMD、HAMA评分及左旋多巴等效剂量(LED)较基线均显著升高(P 0.05);对两组2年随访末的症状进行比较,药物组的UPDRSⅢ、H-Y分级、HAMD评分及LED较r TMS+药物组升高显著(P 0.05)。结论规律的r TMS辅助常规抗PD药物治疗可减缓PD进展,优于单纯抗PD药物治疗。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多药耐药相关蛋白1 (MRP1)基因G128C (rs41395947)、C218T (rs41494447)、G2168A(rs4148356)、G3173A(rs41410450)多态性及MRP1蛋白水平与癫痫耐药的关系,进一步探究MRP1基因多态性更易导致癫痫患者对哪种抗癫痫药物(AED)耐药。方法对2017年11月至2018年6月就诊于包头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门诊、病房和包头中心医院癫痫门诊,且诊断符合2014年国际抗癫痫联盟关于癫痫的诊断标准,均经视频脑电图及头颅MRI证实的31例耐药性癫痫患者和67例药物敏感性癫痫患者进行调查问卷。采用DNA测序的方法分别检测MRP1基因,从而分析其多态性分布情况,采用酶联免疫吸附(ELISA)测定的方法分别检测两组人群中MRP1蛋白的浓度,采用化学发光法检测癫痫患者卡马西平、丙戊酸钠的血药浓度。结果经DNA测序发现,AED耐药组和AED敏感组癫痫患者MRP1基因中第128位和第3173位未出现基因突变,第218位、2168位中存在单核苷酸多态性。MRP1的C218 T(rs41494447)突变5例,其中AED耐药组4例,ADE敏感组1例,C218T(rs41494447)多态性在AED耐药组与AED敏感组中的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MRP1的G2168A(rs4148356)突变9例,其中AED耐药组6例,ADE敏感组3例,G2168 A (rs4148356)多态性在AED耐药组与AED敏感组中的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 MRP1的2168位GA基因型在AED耐药组67%高于AED敏感组33%。MRP1蛋白水平测定结果:AED耐药组高于AED敏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MRP1的2168位GA基因型患者的卡马西平、丙戊酸钠血药浓度低于GG基因型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比较MRP1的C218T(rs41494447)、G2168A(rs4148356)不同基因型的MRP1浓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MRP1的G2168A (rs4148356)多态性可能是癫痫患者发生AEDs耐药的风险位点。MRP1基因的G128 C (rs41395947)、C218 T (rs41494447)、G3173 A (rs41410450)三个位点可能不是癫痫患者发生AEDs耐药的风险位点。MRP1蛋白高表达可能是引起癫痫患者耐药的一个因素。癫痫患者中存在MRP1的G2168A单核苷酸多态性者更易对卡马西平、丙戊酸钠耐药。耐药性癫痫患者MRP1基因218位点及2168位点突变可能不是引起MRP1蛋白高表达的原因。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究U0126在缺血性脑卒中的神经保护效应及其介导的T细胞在其中的作用。方法分别采用成年雄性C57BL/6J野生型(WT)小鼠和严重联合免疫缺陷(SCID)小鼠,随机分为sham组、sham+U0126 (2 g/L)组、MCAO组及MCAO+U0126组,每组各10只,经线栓法构建大脑中动脉短暂性闭塞模型,60 min后取出线栓,恢复血流。观察在有或无免疫缺陷的情况下U0126对脑梗死范围和脾脏增殖情况的影响。结果 U0126可显著减小小野生型小鼠脑缺血再灌注后的脑梗死体积(P 0. 05);减轻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对脾脏增殖的破坏(P 0. 05)。但在T细胞缺陷的SCID小鼠中U0126的应用并未减小梗死面积,反而扩大了梗死范围(P 0. 05),而当ConA刺激T细胞增殖后U0126的保护作用得到恢复(P 0. 05),这表明T细胞可能是U0126的作用靶点。结论 U0126可能通过抑制ERK1/2信号通路并选择性促进T细胞增殖来介导其在缺血性脑卒中中的神经保护效应。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心理干预对脑卒中后抑郁的治疗效果。方法从2013年4月到2014年1月,选取我院的96例脑卒中后抑郁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将其分为两组:对照组44例患者,采用早期康复和脑卒中常规药物治疗;观察组52例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心理干预治疗。结果治疗前两组HAMD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8周后,两组的HAMD评分较治疗前均有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观察组降低更明显,治疗后HAMD评分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痊愈占比61.54%(32/52),有效率为98.08(51/52),均显著高于对照组的38.64%(17/44)和79.55%(35/44),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完全依从和总依从在治疗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8周后,两组患者完全依从和总依均较治疗前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较对照组提高更显著,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脑卒中后抑郁患者,在早期康复和常规药物治疗的同时采用心理干预治疗,不但可以改善抑郁症状,而且可以提高患者康复依从性,促进脑卒中后神经功能的恢复,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利用脑涨落图仪检测酒精中毒所致精神障碍患者脑内多种神经递质功能,探讨酒精中毒所致精神障碍的发病机制。方法筛选符合《中国精神障碍分类及诊断标准(第3版)》(CCMD-3)酒精所致精神障碍的诊断标准的患者为实验组,健康人员为正常对照组,对两组人员均进行脑涨落图仪检测,比较分析两组人员的检测结果。结果与正常组对比,实验组的9种神经递质功率均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的NE相对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的全脑总功率、运动指数和血管舒缩指数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酒精中毒所致精神障碍患者脑内多种神经递质功能降低,尤其是NE功能降低更为明显,同时还有脑血管舒缩功能障碍。脑涨落图仪能够检测分析脑内神经递质的功能和脑神经细胞的供血情况,对研究酒精中毒所致精神障碍发病机制有帮助。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阿尔兹海默病、帕金森病及高血压病患者扩大的脑内血管周围间隙(EPVS)分布特点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纳入从2012年1月起就诊于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神经内科的阿尔兹海默病(AD组)、帕金森病(PD组)患者各100例,同时纳入年龄、性别基本匹配且无以上疾病的高血压(HBP组)患者100例、健康中老年人(N组)100例。所有受试者均经3.0 T头部磁共振成像检查,通过观察半卵圆中心区、基底节区以及海马区这三个层面的T2WI和FLAIR的成像表现,比较4组受试者EPVS数量和分布特点,分析EPVS数目与年龄之间的关系以及AD组MMSE评分与EPVS数量之间的关系。结果 4组受试者无论是在半卵圆中心区还是基底节区,EPVS均存在解剖学分布差异(P<0.001)。4个组间的EPVS数目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AD组、HBP组、PD组均高于N组。在半卵圆中心区,AD组的EPVS数目(11.23)高于其他3组(HBP=8.97、PD=7.88、N=3.00)。在基底节区,HBP组的EPVS数目(7.21)高于其他3组(PD=5.85、AD=4.87、N=2.95)。在海马区,AD组、HBP组、PD组之间的EPVS数目无显著性差异。进一步计算半卵圆中心区的EPVS占全部脑区EPVS数目的比值发现,AD组的EPVS百分比(69.41%)高于其他3组(HBP=54.75%、PD=57.49%、N=46.35%),AD组与HBP组的百分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Spearman相关分析发现,AD组、HBP组、PD组的EPVS数目与年龄呈正相关(rs=0.34、0.41、0.49,P<0.01),而与N组无相关性。AD组半卵圆中心区的EPVS数目与MMSE评分之间呈负相关(rs=-0.251,P<0.05),在基底节区两者之间无相关性。结论 AD组的EPVS分布以半卵圆中心为主,HBP组的EPVS分布以基底节区为主,PD组的EPVS未发现脑区间分布差异的特点。AD、HBP、PD组患者的EPVS数目随年龄增长而增多。AD组患者半卵圆中心区层面的EPVS数目越多,认知功能障碍越严重。EPVS数目可能对评估认知障碍程度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