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供水管网中AOC、消毒副产物的变化规律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1  
以西南L市的供水管网为研究对象,以可同化有机碳(AOC)、三卤甲烷(THMs)、卤乙酸(HAAs)为评价指标,研究了不同季节给水管网中水质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三卤甲烷在管网中只受余氯的影响,其含量一般随管道长度的增加而增加;卤乙酸和AOC在管网中的变化受余氯和微生物活性的影响,其含量一般随管网延伸而先增加后减少,温度越高则下降越快,温度和余氯是管网中控制消毒副产物和AOC浓度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2.
采用管网模拟系统就西江水源置换对管网水质的影响效应进行了中试研究.以广州市西北部原有水源和西江水源处理后的两种出厂水(分别简称为出厂水A和出厂水B)为试验用水,以从广州市西北部供水管网中挖取的两段旧铸铁管(DN100,管龄约30年)作为试验管段,系统地研究了管网模拟系统中浊度、余氯衰减、硝化作用及异养菌生长繁殖的变化规律.试验结果表明,两出厂水中余氯在模拟管网中的衰减速度都非常快,但当出厂水B置换出厂水A后,管网模拟系统中浊度有所降低,硝化作用大大减弱,亚硝酸盐浓度显著降低,异养菌生长繁殖能力下降,管网水质明显提高.该研究成果可为西江水源置换的管网水质保障提供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3.
为解决供水管网节点余氯浓度过高问题,建立了基于水力优化调度模型的余氯优化控制系统.将建立的余氯优化控制模型应用于SY市多水源供水系统,得到了各水厂不同时段的供水量、氯投加量及节点余氯浓度等信息.优化后的各水源供水量变化较大,平均氯投加量由2.226 mg/L降至2.191 mg/L,表明该模型在多水源供水管网余氯优化控...  相似文献   

4.
为了保障西江水源置换后管网水质安全,根据西江水源置换后广州市西北部水厂和以北江为水源的南洲水厂出厂水水质相似的特点,在西村水厂供水范围内选择试验区域,通过阀门调整改为南洲水厂供水,实施水源置换生产性试验,开展水质变化规律研究。试验结果表明,由于阀门调整,管网水力条件发生改变,浊度瞬时升高,待水力条件稳定后浊度逐步下降。置换后试验区域内浊度保持稳定,余氯浓度和pH值提高,耗氧量下降,菌落总数先升高,2 d后下降并能满足水质标准的要求,管道沉积物稳定,生物膜附着稳固,试验区域水质稳定性和水质明显提升。  相似文献   

5.
以某市第二水源工程供水管网为研究对象,通过测定余氯和茵落总数,考察了氨、氯质量比和出厂水余氯浓度对长距离给水管网氯胺消毒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氨、氯质量比为1:4.5时,通过适当提高出厂水余氯浓度,可以有效改善长距离输水管网中的水质,避免增加中途加氯设备,以及便于水厂管理。  相似文献   

6.
为系统地研究多水源供水管网中余氯随节点水龄的变化规律,运用Microsoft Visual C++编程对某大城市局部供水管网进行供水区域划分,并结合MFC开发系统将每个供水区域以界面形式显示出来。运用EPANET 2计算管网节点水龄值和余氯值,并用实测余氯值进行参数率定。以每一个供水水源为起点、其供水区域内的管网末梢为终点,将每个节点余氯值和水龄值进行曲线拟合分析,得到拟合方程,这为进一步应用节点水龄评价管网水质提供了理论依据,也为水质安全保障及供水系统的调度管理提供了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7.
刘波  孙超  崔燕 《供水技术》2009,3(5):40-42
选取济南市主要的三个地表水厂为研究对象,分析了消毒副产物在管网中的变化规律,并提出了控制饮用水中消毒副产物的对策。研究结果表明,济南市饮用水中的消毒副产物主要是三卤甲烷,温度和余氯是管网中控制消毒副产物和TOC浓度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8.
在供水管网水质评价体系中,节点水龄和余氯浓度是评价供水管网水质情况的两个重要指标。本文以某区供水管网为例进行分析,在建立水力模型的基础上,通过Water GEMS建模软件构建水龄分析模型和余氯浓度分析模型,对管网进行水力和水质的动态模拟。通过对管网不同点的水龄和余氯浓度模拟结果变化的分析,总结出了管网节点水龄突变型、周期性、线性递增的变化规律和管网整体余氯浓度呈衰减变化的规律;并归纳出了某一节点水龄与余氯的负相关关系,为评价管网水质情况及管网的科学化管理提供了科学的依据。  相似文献   

9.
针对南方某市多水源供水现状,研究了供水管网水质化学稳定性变化特征,并对该市供水管网水质敏感区进行识别。选取了该市不同水厂供水区域内20个管网采样点2019年3月—2021年3月的余氯、浊度及总铁数据,对不同区域不同季节的管网水质特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该市供水管网水质整体较好,管网水质敏感区主要集中在供水管网末梢、老旧城区及部分供水分界点,在水源调度过程中需重点关注。管网水质中浊度与余氯具有一定的负相关性,而水体浊度的增加与管道内壁含铁污染物的释放有关。  相似文献   

10.
以天津某水厂为例,针对管网余氯偏低的情况,分析了水厂近3年加药量,出厂水和管网水余氯、氨氮、氯氨比,以及管网水亚硝酸盐的变化规律。对管网余氯和氨氮的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两者之间有明显的正线性相关关系,在只增加出厂水余氯含量的情况下,由于管网中硝化反应的发生,使氨氮含量降低,从而导致管网余氯偏低。  相似文献   

11.
"太湖流域安全饮用水保障技术"课题属国家"863"计划重大科技项目.课题针对饮用水供给的3个阶段--水源水质改善、水厂高效净化和管网安全输配进行关键技术的研究开发.  相似文献   

12.
上海市长江水源净水厂的优化处理工艺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根据上海市发展规划对城市供水水质的要求,近期要达到建设部2000年一类水司水质标准,远期要逐步达到发达国家和地区的供水水质标准。为此,在调查分析现有工艺、处理水质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进行了加强常规处理和投加二氧化氯、粉末活怀炭工艺的试验研究,提出了长江水源净水厂的优化处理工艺方案。  相似文献   

13.
应急水源水质特性研究对于应对水质突发事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在对西塘河与太湖水质对比监测分析的基础上,探讨了浊度、色度、耗氧量、氨氮、总磷、碱度等14类水质参数的变化特性和水厂工艺调试运行规律.结果表明:西塘河水源浊度在30 NTU左右波动,色度基本保持在25度;耗氧量变化规律与太湖水类似,为3.28~5.76 mg/...  相似文献   

14.
研究了水温T、总有机碳TOC及初始氯浓度C0对主体水余氯衰减系数kb的影响;通过管网水质模拟中试装置探究初始氯浓度、流速对管网总余氯衰减的影响;推算管壁余氯衰减系数kw,并分析余氯、细菌总数、浊度及UV(254)指标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一级模型可以较好地描述管网总余氯衰减变化,在主体水中仅水温较高时一级模型相关系数较高,而平行一级模型拟合度不易受水温影响,相关系数>0.96;各因素对kb影响的主次关系为T>TOC>C0;总余氯衰减系数k、kw与管网初始氯浓度及流速均呈正相关,kw与雷诺数之间存在良好的指数关系;细菌总数(HPC)与初始氯浓度呈负相关、与浊度无明显相关性、与UV(254)呈正相关,浊度与UV(254)相关性良好。  相似文献   

15.
采用固相萃取技术(GDX-120大孔树脂)于春、夏、冬季对以嘉陵江为水源的A厂和B厂,以长江为源的C厂和D厂以及以两江汇水为水源的E厂提取进厂水和出厂水中的有机物,以Ames试验评估其致突变活性。结果表明:①现行水处理工艺在低温季节及源水污染较为严重的情况下可降低出厂水的致突变活性,而在高温季节及源水污染不太严重的情况下可导致出厂水的致突变活性升高;②以嘉陵江为水源的水厂出水致突变危害均高于以长江为水源的水厂出水;③水中有机物的致突变活性以移码型为主,TA98是测试的敏感菌株。  相似文献   

16.
系统介绍了青草沙原水工程通水后相关水厂水源切换的全过程,总结了水源切换下供水管网安全保障技术措施。通过模型计算、加强监测、管道冲洗等技术措施有效保障了水源切换下的管网水质和管网本身的安全。  相似文献   

17.
消毒过程中氨氮对氯耗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某水厂将地下水与管网水混合作为原水,直接加氯后进入清水池,运行中发现清水池出水中的余氯值变化不规律,有时会出现加氯量越多,出水余氯反而越少的现象.通过静态加氯试验验证了氯耗波动的事实,并与氨氮配水试验作对照,发现原水水样与氨氮配水的加氯曲线存在相似性;通过对折点加氯曲线的分析以及与原水加氯曲线的比较,认为原水加氯符合折点加氯特性,氨氮和管网来水中余氯的变化是造成氯耗不稳的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