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腹内脏器或组织经腹股沟管突出即为腹股沟斜疝,其病因主要是腹膜鞘状突未闭锁并于腹腔相通,即成为先天性疝囊,腹内脏器或组织甚易从残留的腹膜鞘状突,经腹股沟管突出外环形成斜疝。此外,先天性发育不良导致腹股沟管掩闭机制缺陷,亦是腹股沟斜疝的重要原因之一。斜疝不可能自愈且可能发生嵌顿或绞窄,故应手术治疗。在基层医院小儿疝囊高位结扎术是最为常见的手术。  相似文献   

2.
小儿腹股沟斜疝通常是由于腹膜鞘状突在胚胎期睾丸下降过程中渚合不全伴腹压增高后而形成的.对于1岁以上经保守治疗不能自愈的患儿可采用腹横纹小切口疝囊高位结扎术治疗.  相似文献   

3.
腹股沟斜疝是小儿最常见的外科疾病。其发生是因为胚胎时期形成的腹膜鞘状突闭合不全与出生受腹内压增高使未闭鞘突扩张而成。如果不做治疗,疝囊可逐渐增大,加重腹股沟管的损伤,且宜发生嵌顿成为急症,甚至造成严重后果,因此应及早手术。笔者采用小切口行疝囊高位结扎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165例,效果良好。现予以报告。  相似文献   

4.
腹股沟斜疝是小儿最常见的外科疾病,其发生是由于胚胎时期形成的腹膜鞘状突闭合不全与出生后腹内压的增高,使未闭的鞘状突扩张形成,如不治疗,疝囊会逐渐增大,加重腹股沟管的缺损,且年龄越小,嵌顿的机会越大,甚至造成严重后果。因此,一般应及早手术。我们采用微创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51例,效果较好,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5.
小儿腹股沟斜疝是外科常见病之一,在我国农村极为多见,病因是腹膜鞘状突未闭。因常发生嵌顿或绞窄而威胁病人生命安全。一般均应尽早施行手术治疗。由于小儿腹股沟部解剖手术方法与成人不同,通常不修补内环和腹股沟管壁而只强调疝囊高位结扎术。我院自1994年以来采用小儿腹  相似文献   

6.
腹股沟疝是指发生在腹股沟区,即前外下腹壁一个三角形区域,其下界为腹股沟韧带,内界为腹直肌外侧缘,上界为髂前上棘至腹直肌外侧缘的一条水平线的腹外疝. 1 病因 腹股沟斜疝有先天性和后天性之分.胚胎早期,睾丸位于腹膜后L2~3旁,以后逐渐下降,同时在未来的腹股沟管内环处带动腹膜、腹横筋膜以及各层肌肉经腹股沟管逐渐下移,并推动皮肤而形成阴囊.随之下移的腹膜形成一鞘状突,而睾丸则紧贴在鞘状突的后壁.  相似文献   

7.
小儿腹股沟斜疝的诊治体会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马继东 《中国医刊》2003,38(10):31-33
腹股沟斜疝为小儿最常见的外科疾病之一 ,诊断治疗原则与成人有很大不同 ,手术方法与操作技术也有独到之处。本文就小儿腹股沟斜疝的诊断、治疗及有关问题进行讨论。胚胎早期 ,腹膜在腹股沟内环处向外突起 ,形成腹膜鞘状突。正常情况下鞘状突包裹大部分睾丸并在睾丸引带的牵引下随睾丸下降 ,最终到达阴囊底。小儿出生后鞘状突逐渐萎缩、闭塞。如此过程发生障碍 ,鞘状突管将保持开放状态 ,一旦有腹腔脏器进入 ,就形成了腹股沟斜疝。本症可在任何年龄发病 ,尤以婴幼儿期多发。男孩右侧睾丸下降较晚 ,故右侧多于左侧 ,少数为双侧。女孩鞘状突未…  相似文献   

8.
腹股沟斜疝是最多见的腹外疝,发病率约占全部腹外疝的90%,或占腹股沟疝的95%。男性占绝大多数,右侧比左侧多见。是小儿最常见的外科疾病。其发生是因为胚胎时期形成的腹膜鞘状突闭合不全与出生后腹内压增高使未闭鞘突扩张而成。如果不做治疗,疝囊可逐渐增大,加重腹股沟管的缺损,且常发生嵌顿成为急症,甚至造成严重后果,及早正确诊断和治疗是预防严重并发症的有效措施。作者曾诊治2例,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9.
腹股沟斜疝是小儿外科的常见病,儿童的腹股沟斜疝多为先天性鞘状突未闭引起,所以传统手术方法是将鞘状突形成的疝囊高位结扎既可获得满意的疗效。我院对传统的斜切口做一改进,均采取小切口(1cm)手术,行单纯疝囊高位结扎或疝囊内荷包缝合高位结扎,取得良好的疗效。现将手术方法及体会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0.
腹股沟疝是小儿最常见的外科疾病之一。其发生是与胚胎时期形成的腹膜鞘状突闭合不全或出生后腹内压增高使未闭鞘突扩张有关。如延误治疗,可使疝囊逐渐增大,腹股沟管缺损加重,且有发生嵌顿的可能,甚至造成严重后果,应尽早手术。笔者自2000年8月-2007年7月采用小横切口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434例,疗效好,复发率低,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1.
小儿腹股沟斜疝是小儿科最常见的疾病,其病因均由于患儿发育过程中腹膜鞘突先天未闭,腹压增高使腹腔内脏器疝入鞘突形成,我院自2003年2月至2008年3月采用经下腹皮纹小横切口微创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312例,疗效满意,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2.
小儿腹股沟斜疝是先天性疾病,多为先天性腹膜鞘状突未闭所致,一般无局部肌力薄弱改变,故通常不需做疝修补术。常用方法有经腹股沟疝囊高位结扎术、经腹壁横切口疝囊高位结扎术和经腹腔疝囊高位离断术三种。我科2000年1月-2004年12月采用改进的经腹壁横切口疝囊高位结扎手术,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85例,获得满意效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小横切口行疝囊高位结扎术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修补术的临床疗效.方法对132例小横切口手术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的治疗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132例患者2年随访复发5例.讨论腹股沟疝是小儿最常见的外科疾病,其发生是因为胚胎时期形成的腹膜鞘状突闭合不全与出生后腹内压增高使未闭鞘突扩张而成.小横切口手术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治疗效果好,手术方便,恢复快,对身体影响小,值得推广施行.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腹股沟疝是小儿最常见的外科疾病.其发生是因为胚胎时期形成的腹膜鞘状突闭合不全与出生后腹内压增高使未闭鞘突扩张而成.如果不做治疗,疝囊可逐渐增大,加重腹股沟管的缺损,且常发生嵌顿成为急症,甚至造成严重后果,因此一般应及早手术.我们采用小切口行疝囊高位结扎术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364例,效果较好,现予以报告.  相似文献   

15.
我们自1989年1月~1996年12月共收治单侧隐睾104例,均采用经下腹腹直肌切口行单侧隐睾复位固定术,除3例睾丸缺如。101例均获成功。现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本组年龄2~14周岁.平均5.5周岁。右侧72例.左侧32例。68例为腹股沟管型,36例未扪及。术前B超探测,以了解隐睾位置,利于探查。术前均未经内分泌治疗及无腹股沟斜疝手术史。1.2手术方法取下腹经腹直肌切口.常规切开腹壁各层组织至腹膜外.将腹膜推向内上方.于腹股沟内环口探查腹膜鞘状突。68例腹股沟管型隐睾均能分离鞘状突,切开之,游离出其内方的精索至隐睾处.…  相似文献   

16.
与小儿腹股沟斜疝不同,成人腹股沟斜疝是在腹膜鞘状突已经完全闭塞以后,因内环部薄弱而形成斜疝,疝囊进入腹股沟管是通过其后壁上的薄弱点而不是在精索之内,是后天获得性疝,故亦称后天性腹股沟斜疝.该疝是最常见的一种疝,统计结果表明,约占各种疝的80%,占腹股沟疝的90%;男性患者斜疝的发病率远较女性多,约占90%,且右侧斜疝发生为60%,高于左侧(约25%),两侧同时发病率为15%.  相似文献   

17.
小儿腹股沟斜疝是小儿外科常见病之一,多为先天性鞘状突未闭所致[1],其治疗方法与成人不同。本院普外科1990~1998年经外环行高位结扎疝囊治疗小儿腹股沟斜疝520例,效果满意。其方法简单,创伤小,费用低,适用于门诊手术。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本组520例,女20例,男500例。右侧疝300例,左侧疝187例,双侧疝33例。年龄3月~7岁,平均18岁。12 手术方法 在下腹皮纹下一横指相当于外环投影处作10~15cm横切口。切开皮肤及皮下组织后,术者和助手分别各用一把中弯血管钳垂直向深层分离,在外环口处用血管钳提起睾提肌,切开其筋膜,钝性分开肌纤…  相似文献   

18.
应用shouldice法治疗腹股沟疝体会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我院自1996年1月~1997年12月份应用shauldice法行腹股沟癌手术9例,取得良好疗效,现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本组9例均为男性,年龄26岁~69岁,平均年龄46.4岁。腹股沟癌类型:直店3例,斜店4例,复发性斜协2例。1.2操作要点切开膀外斜肌镀膜,保护神经,游离住股,切除内环与耻骨结节间的提星肌,保留近端及远端,剪开内环及精索内筋膜,显露腹横筋膜,寻找迹囊并切开。常法贯穿结扎或行内荷包封闭店囊颈,去除庙囊多余部分,自内环至耻骨结节部分切开膀横筋膜,上叶深面分离至腹横位股弓高度,内达腹直肌鞘外线,下叶游离至…  相似文献   

19.
<正>小儿腹股沟斜疝是小儿外科的常见病、多发病,是由于天性腹膜鞘状突未闭所致。当小儿啼哭、排便等引起腹内增高时,腹腔内的肠管、大网膜等可进入鞘状突形成疝。有疝由于疝环较小,疝内容物不能回纳腹腔而形成嵌顿疝,对嵌顿疝,如试行手法复位无法还纳需行急诊手术治疗。我  相似文献   

20.
<正> 用腹横肌腱膜筋膜层修补手术治疗腹股沟斜疝8例。右侧5例次,左侧4例次,最大年龄75岁,最小1岁,均为男性。手术方法是将提睾肌和精索一并游离,用纱布带提起置于外侧暂不处理;然后打开提睾肌及疝囊,证实为斜疝后,检查疝囊颈部及内环口松弛薄弱程度,处理疝囊颈部及悬吊后,将提睾肌结节状细线缝合数针,上端不予缝合。提起纱布在精索后方用中号丝线将腹横肌腱腹膜层重迭缝合(约3~4针),直达内环精索根部,精索放回原处,然后将腹外斜肌腱膜在精索前重迭缝合,以加强前壁。本法(即Madden氏法)优于传统的Bassini修补法,本组病人术后第二天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