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18 毫秒
1.
暴昕 《中国民康医学》2011,23(8):1020+918
决明子为常用中药,《神农本草经》列为上品,谓其"主青盲、目淫、肤赤、白膜、眼赤通、泪。服益精光,轻身"。《日华子本草》言其:助肝气,益精;用水为末涂,消肿毒,贴太阳穴治头痛,又贴脑心,止鼻衄;作枕胜黑豆,治头风,明目。  相似文献   

2.
决明子又称夜关门、羊触足、野花生、夜合草,为豆科植物决明Cassia obtusifolia L或以决明Cassia tora L的干燥成熟种子。主产于安徽、广西、四川、浙江、广东等省,南北各地均有栽培。早在两千年前,我国最早的本草专著《神农本草经》就记载了决明子的功能“主青盲,目淫肤赤白膜,赤眼痛,泪出。久服益精光”,并将决明子列为上品。以后在《名医别录》、《本草求真》等许多本草专著中都有记载。决明子在本科用五版教材被列为平肝潜阳药,主要  相似文献   

3.
正决明子原文:决明子,味咸,平。主青盲,目淫肤赤白膜,眼赤痛,泪出。久服睛光,轻身。译文:决明子,味咸,性平。主治青盲病,目睛的赤膜或白膜,以及眼睛的赤痛、流泪。长期服用可提高视力,使人身体轻巧。解读:决明子又称马蹄决明、千里光,为豆科植物决明的成熟种子,每年秋季果实成熟后采收,将全株割下,晒干,打出种子,扬  相似文献   

4.
决明子,又称草决明、马蹄子,为豆科植物决明的成熟种子,每年秋季果实成熟后采集,将全株割下或摘下果荚,晒干,打出种子,扬净荚壳及杂质,晒干即可入药。其性凉,味苦甘,入肝、肾经,具有清肝、明目、利水、通便的功效,用于治疗风热赤眼、青盲、雀目、高血压、肝炎、肝硬化腹水、习惯性便秘等症。市场上有以同科植物刺田菁的干燥种子冒充决明子,使用时应注意鉴别。  相似文献   

5.
决明子为豆科决明(Cassia obtusifo lia L)或小决明(Cassia tora L)的成熟种子[1],性味甘,苦咸、微寒、归肝、大肠经,具有清肝明目、利水通便的功效.主治目赤肿痛、羞明多泪,青盲、雀目、头痛、眩晕视物昏暗、肝硬化腹水、小便不利,习惯性便秘、肿毒、癣疾.  相似文献   

6.
豆科决明属(C assia L.)曾称番泻属或山扁豆属,该属在我国约有十多种植物供药用,其中常见的为决明子、望江南和番泻叶,这3类中草药均含有蒽醌类成分。1决明子首载《神农本草经》,列为上品,明代李明珍释名曰:“此马蹄决明也,以明目之功而名。”五代吴越时的《日华子本草》认为“  相似文献   

7.
决明子为豆科草本植物决明的成熟种子。该药因有明目之功而得名。为了与石决明(一种贝壳类中药)相区别又将该药叫草决明。中医认为,决明子性微寒,味甘、苦,可入肝经和大肠经,具有清肝明目、润肠通便的功效。该药主要可用于治疗由肝热所致的目赤肿痛、羞明多泪以及热结便秘和肠燥便秘等病症。  相似文献   

8.
决明子是豆科植物决明或少决明的种子,能清肝明目、润肠通便,我国最早的药学专著《神农本草经》中就有记载。近年来,决明子明目作用的机理及许多新用途不断被发现。 防治近视和夜盲症: 据《眼科研究》报道,决明子含有丰富的锌和维生素A。缺锌与青少年近视有关,维生素A缺乏则是夜盲症元凶。临床研究表明,青少年近视与血清锌水平呈负相关,即血清锌水平低的人近视发生率高,  相似文献   

9.
决明子系豆科一年生草本植物决明或钝叶决明的成熟种子,其功能具有清泄肝火,兼益肾阴,目为肝窍,瞳子属肾,故为明目之佳品,临床上广泛用于眼科,主治急性外眼炎症。近来虽然可以见到决明子有降压作用的报导,但是,对于自发性遗传性高血压大鼠降压作用的实验研究尚未见报导。  相似文献   

10.
决明子含蒽醌类、黄酮类及其他多种成分,具有降血脂、降血压、清肝明目及抑菌消炎之功效。对决明子化学成分及其药理作用进行综述,为决明子及其提取物的质量监控和开发利用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1.
流泪证治     
泪液自睑缘溢出眼外,即称流泪。是眼科临床上的常见症状,尤其是泪器疾患的主要症状。(素问·解精微论》有“风见则泣下”的记载。《神农本草经》称“泪出”,“泣下”。《银海精微》称“迎风洒泪”,并将流泪分为“冷泪、热泪、眵泪”,谓之“三泪”。《审视瑶函》称之为“目泪”,分为“迎风冷  相似文献   

12.
文摘生活篇     
《开卷有益》2010,(7):62-63
<正>决明子治口腔溃疡决明子有清肝明目,平肝潜阳,润肠通便之功效。临床应用发现,决明子用于治疗口腔溃疡疗效颇佳。取决明子适量研细末,撒于口腔溃疡面,每日4次;或用决明子10克,加  相似文献   

13.
郑卫生 《开卷有益》2009,(12):38-38
祖国医学认为,决明子味甘、苦,性微寒;入肝、大肠经,具有清肝明目、润肠通便等功效。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评价它"久服益精、轻身","利五脏明目"。现代医学研究发现,  相似文献   

14.
动物粘液是动物表皮中粘液腺所分泌的物质。据《中药大辞典》记载:蚌泪(河蚌粘液)有“清热、解毒、治赤眼”等功效,“以黄连末纳(蚌中)取汁,点赤眼并(眼)暗”;泥鳅滑液(粘液)能治疗“小便不通,热淋和痈肿。”“泥鳅十余条,清水洗净,用砂糖半碗许搅拦,腻涎即出,去鳅,用此糖糊涂布,可治痈。”“用碗盛取泥鳅滴下之滑液,滴耳内,可治中耳炎。”  相似文献   

15.
酒渣鼻亦名“酒齄鼻”“酒皶鼻”“赤鼻”等,秦汉时期《黄帝内经》已载有“皶”“鼻先赤”之相关论述,“酒齄”之名,首见于东晋葛洪《肘后备急方》.后至隋唐,巢元方《诸病源候论》立“鼻候”“酒齄候”,阐明其病因病机及病证特点,宋代以降,诸医家在此基础上继承发展,元代危亦林《世医得效方》载有“酒渣”之论,迨至明清,形成较为完善的...  相似文献   

16.
明目逍遥汤治疗小儿皮质盲13例诊断依据至少符合中枢盲3个特点:①黑蒙,②瞳孔对光反应正常,③眼底正常。除外小儿先天发育异常或视神经萎缩等。尚可出现幻视、视动性眼球震颇消失、强光或恐吓刺激不瞬目等眼部体征。表现双眼全盲。中医归属小儿青盲范畴,即“眼无翳...  相似文献   

17.
闲话丹参     
丹参味苦无毒,其性历来有所分歧。如《神农本草经》称微寒;李当子《药录》称大寒;《本草经疏》称微温;《中药大辞典》也称微温;陶宏景说:“久服多眼赤,故应性热,今云微寒恐谬也。”但《本草汇言》称“姜治……血脉外障而两眼痛赤。”,《日华子本草》称“……治头痛、赤眠、热温狂闷。”从上文来看陶宏景谓服丹参可使眼赤、故称其性属热;而《汇言》和《日华子》则认为能治眼赤而  相似文献   

18.
苦参为豆科多年生落叶亚灌木苦参 ( sophoraflavesemas)的根。全国各地均产 ,以山西、湖北、河南产量大 ,春秋采者为佳。挖出根后 ,去掉头、须根 ,洗净泥沙、晒干。鲜根切片晒干称苦参片。苦参始载于《本经》,列为中品。《本经》云 :“味苦、性寒。”“主心腹结气 ,症瘕积聚 ,黄疽 ,溺有余沥 ,逐水 ,阴痈肿 ,补中 ,明目止泪 ,归心、肝、肾、大肠、膀胱经。”传统用于清热燥湿 ,祛风杀虫 ,利尿。治热毒血痢 ,肠风下血 ,黄疸 ,赤白带下 ,小儿肺炎 ,疳积 ,急性扁桃体炎 ,皮肤瘙痒 ,疥癞恶疮 ,阴疮 ,湿痒 ,瘰疬 ,烫伤。内服 3~ 1 0 g,入丸或煎…  相似文献   

19.
贯众炭     
贯众,《神农本草经》云:“味苦微寒,主腹中邪热气诸毒,杀三虫。”《名医别录》称其“破症瘕”“止金疮”。《本草正义》谓“贯众不独苦寒泄降,亦气之足以散邪也”。贯众炭系净贯众片炒焦存性而成,除保存原有药效外,更能入血分,治妇人崩漏,赤白带下颇有效验。曾治姚某,31岁,工人。1982年12月17日放环后阴道出血不止,曾注射止血针剂血  相似文献   

20.
黄连 ,毛茛科植物黄连、三角叶黄连或云连的根茎。首载于《本经》 :“主热气目痛 ,眦伤泪出 ,明目 ,肠癖腹痛下痢 ,妇人阴中肿痛。”其味苦性寒 ,能清热燥湿 ,泻火解毒 ,广泛用于湿热证 ,实火证。经历代医家的配伍应用 ,其应用范围更加广泛。今就其反佐配伍拙述如下 :1 .药性相反黄连性寒 ,与温热之品如附子 ,肉桂 ,干姜 ,吴茱萸等配伍屡见不鲜。1 .1黄连配附子 早见于《伤寒论》附子泻心汤 ,主治“心下痞 ,而复恶寒汗出者”。二者相配 ,寒热并用 ,能泻热消痞 ,扶阳固表。黄连得附子 ,清热而不伤阳 ,附子得黄连 ,固表而无迫津外泄之弊。1 .…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