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假定总热流密度来自对流和汽泡潜热两种成份的叠加,从理论上分析了狭缝通道中流动沸腾传热的机理,揭示了沸腾换热系数与通道尺寸之间的关系,从而证明了狭缝通道能强化传热,并以间隙为1mm和1.5mm的环形狭缝通道中流动沸腾传热的实验数据进行了检验。  相似文献   

2.
液氮在狭缝通道内受迫流动沸腾换热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对液氮在0.5-1.5mm狭缝通道内受迫流动沸腾换热的情况进行了研究,实验结果表明:液氮在弦月形猴缝通道中的受迫流动沸腾换热系数是传统大直径光管池沸腾的3-5倍,与热虹吸狭缝通道内沸腾传热相比,当热流密度高于10kW/m2时,受迫流动沸腾在换热温差和换热系数两方面有明显优势,液氮受迫流动沸腾换热系数随质量流速的增加而增加,随热流密度增加的趋势更为显著,狭缝间隙尺寸减少,换热效果增强,弦月形通道与环缝通道相比,在相同的条件下,弦月形通道显示更好的换热效果。  相似文献   

3.
垂直环形狭缝干涸后弥散流换热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以去离子水为工质的两相流体,当其由下向上流过电加热的同心环形套管时,对其进行了干涸后换热试验研究,用测量的试验数据拟合格罗尼费尔特(Groeneveld)和波洛米束(Polomik)公式,发现拟合出的系数存在较大分散度,表明该公式不适合狭缝中低质量流速的工况,采用多元线性回归方法,结合环形狭缝在内、外管分别加热的特点,引入了内、外管较大的热流密度与其平均值的比值,氦事出了新的换热公式,该公式与低质量流速下狭缝干涸后换热的试验数据符合得较好。  相似文献   

4.
建立了环形通道内环状流的分相流模型,通过求解质量、动量及能量守恒方程,得到了液膜的厚度、膜内速度、温度的分布以及换热系数,结果表明:沸腾换热系数随着热流密度和质量流率的增加而增加,随着狭缝尺寸的增加而减小,与液氮在弦月形狭缝通道内沸腾实验数据相比,环形通道内环状流传热模型计算值仿小,平均偏差为29%,这是由于弦月形通道的特殊结构形式所致,也从一个方面说明弦月形通道具有强化换热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采用实验的方法对星型内插件高温换热管强化传热进行了探讨和研究。对不同翅片内插件高温换热管辐射传热对整体换热系数的影响进行了讨论。结果表明:随着管壁平均温度的增加或翅片数的增多,内插件强化管总体对流技热系数增大,辐射热影响程度增加。若允许摩擦阻力系数增加一倍强,就可使总的对流换热系数较先管提高50%。  相似文献   

6.
液氮在狭缝中热虹吸两相流传热的强化实验研究   总被引:4,自引:3,他引:4  
狭缝中液体的沸腾换热是以变形的扁平汽泡为特点的,以微液膜蒸发为主导机理,热量通过扁平汽泡底部的液膜传给主流流体,试验结果表明:狭缝间隙尺寸对传热有直接影响,当间隙尺寸为0.5~1.0mm时,狭缝沸腾换热系数比光管增加3~5倍,达到人工烧结多孔表面管相当的水平;当狭缝通道中流型大部分转变为环状流时,传热效果达到最佳状态;对1/10长度的狭缝通道起始段采用人工凹孔表面处理,使这种流型转变在较小热流密度下提前发生,换热系数进一步提高,传热温差进一步下降,随间隙减小,这种趋势尤为明显.  相似文献   

7.
一种测定建筑墙体外表面换热系数的实验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首次提出了用辅助变量法分析建筑墙体外表面换热过程及推导墙体外表面换热系数的实验方法,实验和预测检验表明:该方法能够真实反映墙体外表面换热过程,为确定墙体外表面换热系数找到了一种实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8.
通过模化实验的方法,在1/4模型上进行了流动可视化实验,研究了稳压器底部封头内的流动情况,并在1/5模型上进行了局部对流换热系数的测定,实验研究发现,流体在封头内以面推进的方式上升或下降;有、无稳压器分配罩对封头内对流换热系数的影响较大,在无分配罩时,封头内各点的对流换热系数远小于有分配罩和支持板时的情况;封头内的相对对流换热系数符合0.2/sinθ的分布规律,并且基本上与进口管的雷诺数成正比,实验结果为稳压器封头的安全性分析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9.
煤粉加压气化炉膜式螺旋管和蛇形管对流传热特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煤粉加压气化炉对流段的不同换热结构进行了换热特性的实验研究,其中换热结构包括膜式螺旋管环形通道换热器和膜式蛇形管平行通道换热器,实验气体为单质气体N2、He及其混合气,实验压力为0.5~3.5MPa.为此,针对不同冲刷形式、不同气体和压力提出了换热器换热系数及其扩展的计算方法,同时给出了典型冲刷形式的对流换热的关联式和适用条件.实验研究表明:冲刷形式对换热系数有很大影响,单通道和多通道换热系数与换热面积之间呈加权平均的关系;在相同换热条件下,膜式螺旋管环形通道换热器的换热系数高于膜式蛇形管平行通道换热器.  相似文献   

10.
高压气体在膜式螺旋管环形通道中的对流换热特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加压的条件下试验研究了膜式螺旋管环形通道内的对流换热特性,试验气体有单质气体He和N2,也有混合气体如He+N2,试验压力为0.5~3.5 MPa,给出了不同螺旋管结构、不同气体和压力下的对流换热系数,以及典型冲刷形式的对流换热关联式及其适用条件.试验研究表明,气体压力、气体组分、冲刷形式对换热系数均有影响,特别是气体压力的影响最为突出.由数据分析得出了膜式螺旋管环形通道的对流换热关联式,该关联式可以适用于各种气体成分.  相似文献   

11.
对双面加热环形窄缝通道内单相水处于充分发展流动情况下的对流换热特性进行了数值计算.计算结果表明,环形通道内、外壁加热热流密度比的不同,对环形通道内、外壁与单相水的对流换热特性有着显著的影响.当内、外壁加热热流密度比较小时,内壁的换热强于外壁,随着内、外壁加热热流密度比的增大,外壁的换热得到增强.但是,当内、外壁加热热流密度比增加到一定程度时,外壁的对流换热特性将超过内壁的对流换热特性.此外,环缝间隙的减小将导致环形通道的换热性能下降.  相似文献   

12.
在雷诺数Re=200~1 800范围内,利用数值模拟方法对内置宽度交替变化扭旋元件的管内传热性能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宽度交替变化扭旋元件能够显著提升努赛尔数Nu和传热性能评价因子η,与光管相比分别提高2.2~5.2倍和1.4~2.2倍;换热管局部努赛尔数沿流向呈速降—缓降—速升—缓降—恒定的变化规律,上升速率随扭旋元件径比的增大而提高,而降低速率与径比关系较小;局部努赛尔数在扭旋元件后方半个元件长度处达到最大值,该长度可作为间隔扭旋元件优选间距;流体在窄扭旋元件以及前后反向扭旋元件作用下,形成主、次螺旋流共存流动,局部流线向中心倾斜,径向流动加强,传热得到强化。  相似文献   

13.
By employing a two-dimensional transient thermo-mechanical coupled finite element model for simulating shell heat transfer behaviors within a slab continuous casting mold, we predicted the evolution of shell deformation and the thermal behaviors, including the mold flux film dynamical distribution, the air gap formation, as well as the shell temperature field and the growth of carbon steel solidification, in a 2120 mm × 266 mm slab continuous casting mold.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shell server deformation occurs in the off-corners in the middle and lower parts of the mold and thus causes the thick mold flux film and air gap to distribute primarily in the regions of 0–140 mm and 0–124 mm and 0–18 mm and 0–10 mm, respectively, from the corners of the wide and narrow faces of the shell under typical casting conditions. As a result, the hot spots, which result from the thick mold flux film filling the shell/mold gap, form in the regions of 20–100 mm from the corners of the wide and narrow faces of the shell and tend to expand as the shell moves downward.  相似文献   

14.
实验研究了垂直向上窄缝环形管内流动沸腾换热特性和流型变化,窄缝宽度为1—2.5mm.实验结果表明,窄缝内沸腾传热有明显强化,并出现了区别于常规尺寸管内的两相流型和局部换热特性。  相似文献   

15.
在充分考虑干涸后弥散流区域液滴、过热蒸汽以及加热壁面间的各换热过程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个预测环形通道弥散流换热的理论模型,同时针对1.0、1.5和2.0mm间隙的环形实验段进行了干涸后换热实验研究.计算结果表明:在弥散流中,蒸汽与加热壁面间的强迫对流换热起主导作用,占总换热量的90%左右;液滴与壁面接触换热、液滴与蒸汽问的换热对总体换热有一定影响;在该研究工况范围内,可以忽略辐射换热的影响.理论模型的预测值与实验值符合较好,说明该理论模型可以用来预测环形窄缝通道内的干涸后换热。  相似文献   

16.
借助加速器概念和矩阵转移方法对介电常数呈阶跃型分布的一维光子晶体进行了研究,自动呈现出了光子晶体的带结构,禁带宽度由公式△ω=c/ηx0[π-2/[1+l/(2x0)]^1/2]给出.结果表明,禁带宽度与宽度比l/x0有关.宽度比l/x0越大,禁带越宽.  相似文献   

17.
微膜蒸发通道中液氮的热虹吸沸腾传热特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空分装置中主冷凝蒸发器的自由液面常发生波动,不利于空分装置的可靠运行。为了解这种变工况下换热器传热能的变化情况,文中研究了不同间隙尺寸下,浸没深度对弦月形缝微膜蒸发通道内液氮的热虹吸沸换热特性的影响,并设计了一种补液措施。  相似文献   

18.
电子枪加热坩埚熔池高温蒸发是原子蒸气激光同位素分离(AVLIS)铀循环系统的一个重要环节。为研究电子枪功率与束宽对熔池的流场、温度场分布的影响,从动量及能量方程出发,研究了电子枪加热坩埚内含有固—液界面熔池的传热特性,熔池中流场及温度场变化,固—液界面形状,表面环流,以及传热特性与金属原子蒸发量的关系。并得出电子枪束宽过窄,电子枪功率密度高于15 kW/cm 2 时,会使导热损失增加、蒸发量减少的结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