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5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为了解农村非点源污染的特征,以南京市远郊的汤山街道上峰社区李岗头村为典型村,采用污染排放系数法估算典型村的非点源排放负荷,并采用等标污染负荷法对典型村非点源污染源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李岗头村非点源污染源共向水体排放污染物36 263.58 kg/a,其中COD为29 110.04 kg/a、NH3-N为1 612.97 kg/a、TN为4 489.71 kg/a、TP为1 050.86 kg/a;生活污水、畜禽养殖、农田地表径流、水稻田排水、村镇地表径流、渔业养殖的等标污染负荷率分别为59.12%、13.68%、12.14%、7.10%、7.52%、0.44%;COD、NH3-N、TN、TP的等标污染负荷率分别为11.36%、12.59%、35.04%、41.01%。根据非点源污染的特征,提出了南京市农村非点源污染的控制对策。  相似文献   

2.
辽河源头区流域农业非点源污染负荷估算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近年来,非点源污染已成为我国水体污染的主要来源,其中又以农业非点源贡献最大。为探究辽河源头区流域农业非点源污染程度,运用排污系数法估算1999-2009年流域非点源污染负荷进行估算,对COD、TN、TP和氨氮的污染负荷变化趋势进行分析,应用等标污染负荷法对流域农业非点源污染状态进行评价。结果表明:1999-2009年辽河源头区流域农业非点源污染COD,TN,TP,NH3-N平均入河总量分别为35 899.67,10 402.40,1 258.56,4 306.22t/a。从不同污染物看,TN是辽河源头区流域面源污染的主要污染物,占污染物比重的47.21%。从不同污染源分析,畜禽养殖的污染负荷比为70.56%,远远超过另外三种类型的非点源污染负荷的总和,畜禽养殖污染是辽河流域非点源污染的主要来源,农村生活源的污染负荷比为19.33%,高于种植业及水产养殖业。从流域不同地区看,梨树、公主岭、东辽、双辽4市县对流域污染贡献较大,是辽河源头区流域的主要污染区域。  相似文献   

3.
为研究泾河流域农业非点源污染状况及空间分布特点,采用输出系数模型估算泾河流域2017年农业非点源污染TN、TP、NH_3-N和COD产生量,再利用等标污染负荷法和聚类分析进行评价,结合ArcGIS软件得到污染物年产生量空间分布图,最后利用径流分割法进行验证。结果表明:2017年泾河流域TN、TP、NH_3-N、COD输出负荷分别为124 857.49、5 023.19、26 655.73、258 961.52 t,各污染物空间分布较一致;从污染物角度分析,首要污染物是TN,从污染源角度分析,TN、TP、NH_3-N等标污染负荷中土地利用贡献率最大,COD等标污染负荷中最大的污染源是畜禽养殖,等标污染负荷从西北至东南呈递减趋势,最大值均出现在环县;采用聚类分析法将泾河流域32个县(区)划分为6个污染等级,流域中上游区域污染水平最高,同时提出3种污染防治对策;运用径流分割法对模拟结果进行合理性分析,COD和NH_3-N的相对误差为3.07%、26.87%,具有一定合理性。  相似文献   

4.
黄河流域非点源污染估算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介绍了黄河流农村生活、农田径流、分散式畜禽养殖、水土流失、城市地表径流这5类非点源污染的估算方法,并给出了根据此方法和有关参数所估算的黄河流域非点源污染负荷。结果表明:黄河水体中非点源污染主要为农田径流和水土流失;TN、TP对黄河水体的污染物总量贡献率较大;污染物在龙门—三门峡河段入河量较大。  相似文献   

5.
北江飞来峡库区流域非点源污染现状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深入了解北江飞来峡库区流域非点源污染现状,采用等标污染负荷法和聚类分析法对库区流域非点源污染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飞来峡库区流域57.79%的污染来源于生活污水,38.13%来源于畜禽养殖,应针对这两类污染源中的COD、TN、TP等污染物进行重点防治;库区10个镇区中,位于流域中上游的石灰铺镇和大站镇污染负荷占比分别为19.24%和18.80%,应着重关注这两个镇区的非点源污染情况;10个镇区可聚类为4类,位于流域中上游的石灰铺镇和大站镇属特重污染区,区域单位面积等标污染负荷平均值为218.21 mm/a;位于流域上游的望埠镇和英红区属较重度污染区,单位面积等标污染负荷平均值为163.80 mm/a;另两类区域污染程度则相对较低;需对两类位于流域中上游的高污染镇区的生活污水及畜禽养殖污染进行重点防控。  相似文献   

6.
基于SWAT 模型的汾河灌区非点源污染负荷评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由于集约化种植、畜禽养殖及农村生活污水排放等,大部分灌区出现严重的农业非点源污染,了解灌区内非点源污染程度及其产输出特征,对于保证灌区的可持续发展显得越加重要。以山西汾河灌区为研究区域,利用灌区出口义棠水文站1997—2006年水量、2004—2006年总氮TN和总磷TP实测数据,基于SWAT模型构建了汾河灌区非点源污染分布式模型。探讨了灌区农业非点源污染负荷(主要是TN 和TP)的时间分布规律,识别了非点源污染关键区,并分析了各类污染源的贡献率。结果表明:灌区TN、TP 流失大多发生在汛期(7—9月),二者在汛期的流失量分别占全年负荷量的58.5%和76.0%;灌区自上而下,氮、磷污染有逐渐加重的趋势,灌区硝态氮浓度均小于10mg/L,可溶性磷关键区(可溶性磷浓度大于50μg/L)主要分布在汾河太原段、汾西和三坝灌区; 土壤固有养分流失、种植施肥、农村生活和畜禽养殖污水排放产生的TN 负荷分别占灌区总量的47.1%、24.3%、13.0%和15.6%,产生的TP负荷分别占58.7%,12.1%、7.6%和21.6%。  相似文献   

7.
李萌  黎小东  敖天其  郭会 《人民长江》2017,48(20):21-27
为了有效地分析巴河州河汇合口(渠县境内)以上流域非点源污染问题,应用GIS技术进行水文分析(水系提取、流域划分)以及污染源的空间分异分析。基于评估区的水环境污染现状,选取城镇居民生活污水、农村居民生活污水、城镇地表径流、集中式畜禽养殖、化肥污染五大污染源,采用源强系数法和输出系数法进行COD、TN、TP 3种污染物的流失量计算,并分析其污染负荷,。结果表明:(1)评估区的91.93%的负荷来源于为农村居民生活污水、化肥污染、和城镇居民生活污水,最主要的污染源为农村居民生活污水。(2)评估区重点治理乡镇为三汇镇。研究成果较为清晰地分析出研究区非点源污染的分布情况,指出了需要重点治理的地域和污染源。  相似文献   

8.
为研究洱海灌区的污染物排放现状和特征,对洱海灌区的污染负荷进行计算和评价,为下一步治理提供基础数据依据。结合基准年2017年的统计年鉴数据及现场查勘,对灌区内居民生活、畜禽养殖、农田面源、城镇地表径流、水土流失污染源的产生量与入湖量进行统计。结果显示,基准年2017年洱海灌区污染物按污染源分入湖负荷COD 4 309.36 t·a-1,TN 1 279.24 t·a-1,TP93.28 t·a-1,NH3-N 138.81 t·a-1,除COD主要贡献来源于地表径流以外,其余三个主要污染物均主要来自农田面源;按片区分,主要入湖污染物均来自海北片区。  相似文献   

9.
为了探讨湖北省仙桃市农业非点源污染负荷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分布特征,考虑降雨因子、地形因子和入河系数,运用改进输出系数法对2010~2017年仙桃市非点源污染的总氮(TN)、总磷(TP)负荷量进行了估算,并利用ArcGIS 10.3.1软件对各乡镇农业非点源污染负荷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TN,TP污染负荷量年际变化受到年降雨量和农业污染源类型的显著影响,年均负荷量分别为1959.6, 249.1 t/a;污染源类型对TN污染负荷量的影响顺序为农业用地淡水养殖畜禽养殖农村生活,对TP污染负荷量的影响顺序为农业用地畜禽养殖淡水养殖农村生活;严重污染负荷区域主要分布在仙桃市东部区域,即西流河、长埫口、杨林尾等乡镇,是仙桃市农业面源污染防控的重点区域。  相似文献   

10.
东阳 《人民长江》2018,49(14):24-33
基于污染排放负荷计算的非点源污染特征识别是开展滇池流域非点源污染控制的重要基础,并在当前流域气候变化和城镇化用地扩张的背景下显得尤为重要。基于流域分布式非点源模型IMPULSE,选择2008年和2014年开展滇池流域入湖非点源污染排放负荷模拟,从负荷量和负荷组成2个方面对比分析降雨和土地利用变化对流域非点源污染负荷排放特征的影响,并比较了4种水土流失控制措施的污染负荷削减效果。结果表明:(1)2014年流域TN、TP和COD入湖排放量比2008年分别增加23.87%,29.19%和1.65%。(2)各因子对入湖非点源污染负荷的影响排序为降雨土地利用农业结构及农村人口。降雨和农业结构及农村人口的变化均使入湖非点源污染负荷增加,而以城镇用地扩张为主要特征的土地利用变化减少了入湖非点源污染负荷。(3)水土流失是流域入湖非点源污染负荷贡献率最高的污染源,2014年TN和TP入湖负荷中城市面源比重略有提升,COD入湖负荷中城市面源的比重由16.44%提高至38.63%。(4)退耕还林在3种单项措施中的负荷削减效果最好,而退耕还林和坡地改梯田组合措施的TN,TP和COD负荷削减率分别为37.20%,37.73%和11.91%。研究结果对于科学制定流域非点源污染控制策略具有重要的支撑意义。  相似文献   

11.
随着区域城市人口增加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江淮丘陵区中小河流水环境污染问题日益突出,成为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之一。本文以位于江淮丘陵区马槽河流域为研究对象,通过资料收集、问卷调查、实地勘察等手段,查明该地区入河污染物指标 COD、氨氮、TN、TP 主要贡献因素及占比,其中生活污染(51%,40%,54%,28%)、面源污染(6%,38%,9%,42%)、畜禽养殖(39%,15%,17%,25%)三类型贡献占比 90%以上,内源污染和水产养殖较少。针对污染源调查结果特征,提出镇区管网完善、农村分散处理、畜禽粪污处理、养殖废水农田消纳、污染缓冲带设置、径流拦截与再利用、河流生态化改造等治理建议,可为今后中小河流污染源调查与治理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2.
针对流溪河非点源污染防治较严峻局面,对流溪河非点源负荷进行了研究。2013—2014年,对流溪河干流温泉、牛心岭、人和、河口断面进行了203 d的水质及水量监测。根据监测结果结合水文分割法和平均浓度法对各断面的非点源污染负荷进行了计算,并分析了非点源污染的特点。结果表明:流溪河干流典型断面污染物以NH3-N、TN和TP为主;越往下游,监测断面各指标平均浓度越大,水质越差;上游断面洪水期各主要指标浓度大于枯水期,下游断面则是枯水期各主要指标浓度大于洪水期;监测断面各指标非点源污染负荷占总负荷的比例为44.22%~96.17%,平均为76.99%;从上游往下游,非点源污染物负荷占总负荷的比例在减小;各断面年污染负荷基本上是以洪水期负荷为主,洪水期污染负荷则以非点源污染负荷为主;河口断面污染物年总负荷中,58.74%的TN、67.22%的TP和65.45%的COD来源于非点源污染。非点源污染在流溪河水体污染中占较大比重,对水质影响不容忽视。  相似文献   

13.
我国农业面源污染现状与特征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改进输出系数法估算了2016年我国农业面源污染(agricultural non-point source pollution,ANP)排放量,利用单位面积负荷系数与等标污染负荷指数分别评价了ANP环境影响程度与污染严重程度,运用聚类分析法识别了污染排放特征,分析了ANP排放变化及其主导来源。结果显示,2016年我国ANP氮磷排放量分别为294.3万t、33.1万t,农田种植和畜禽养殖分别是总氮、总磷排放的主要来源;与2007年相比,2016年我国ANP中氮磷排放量分别增长8.8%和16.4%,增长主要来源于畜禽养殖。  相似文献   

14.
缺资料流域农业面源污染负荷研究与综合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充分考虑降雨和地形对面源污染物传输影响的条件下,为能有效解决缺资料流域农业面源污染定量化估算和综合评价的问题,以古蔺县境内的古蔺河流域为例,基于改进的输出系数法和源强系数法,将研究区内3类污染源和4种污染物的输出负荷进行定量估算;采用等标污染负荷法对该流域农业面源污染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研究区中农业面源污染严重,其中主要污染源为农村居民生活污水和畜禽养殖,占总等标污染负荷的74.19%;主要污染物为TN、TP和NH3-N,占总等标污染负荷的95.83%;对古蔺河污染贡献度较大的乡镇依次为古蔺镇、双沙镇和石宝镇,占总等标污染负荷的23.32%。根据分析结果,古蔺河流域应加强农村居民生活污水、畜禽养殖粪便及废水等有机废物的治理,合理施肥,减少氮磷流失。  相似文献   

15.
针对流域面源污染负荷在未来气候变化影响下的变化特征,以我国新安江上游率水流域为例,使用通用流域污染负荷模型(GWLF),对其2000-2013年的水量及总氮、总磷面源污染负荷通量进行了模拟,并解析了其负荷来源分配。在此基础上,基于政府间气候变化专业委员会(IPCC)的气候变化评估报告结果,利用GWLF模型分析了到21世纪20年代、50年代、80年代在A1FI(最高排放)和B1(最低排放)情景下,率水流域的水文及总氮、总磷面源污染负荷特征变化。结果表明:未来气候变化对流域水文及面源污染负荷特征均有一定影响。年水资源量先减少后增加,地表径流量和蒸发量逐渐上升而地下水量逐渐下降。到2080s,A1FI情景比B1情景有更多的水资源量。年总氮通量先增加后减少,在2050s最高,而年总磷通量则逐渐增加,且两种污染物均在A1FI排放情景下有更高的污染负荷量,表明人类温室气体的排放会潜在地增加流域水体面源污染负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