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究护理风险管理在儿童重症监护病房中的实施效果。方法:选择医院儿童重症监护病房2012年4~12月实施风险管理前的120例患儿,选择2013年4~12月实施护理风险管理后的患儿120例。比较分析实施前后的护理效果。结果:实施之后不良事件发生率明显低于实施之前,而患儿家长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及护理质量明显高于实施之前,差异显著(P0.05)。结论:护理风险管理在儿童重症监护病房中效果显著,能够有效降低不良事件的发生,提高患儿家长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双高不良事件正解情景剧模式在血透室护理安全培训中的应用。方法:回顾性分析医院血透室2018年5月~2019年2月期间收治71例患者诊疗护理过程,统计双高不良事件发生率,分析原因,之后对护理人员展开正解情景剧模式安全培训。后随机抽选2019年4~12月培训后血透室收治71例患者展开调查,记录双高不良事件发生率及护理工作人员对安全培训管理工作的满意度,与培训前比较差异。结果:培训后双高不良事件发生率低于培训前(P<0.05);培训后血透室护理人员对安全培训管理工作满意度高于培训前(P<0.05)。结论:双高不良事件正解情景剧模式应用于血透室护理安全培训管理中效果显著,能有效促进护理人员专业水平及风险防范意识提升,降低患者双高不良事件发生率,医患满意度高。  相似文献   

3.
目的:综合分析加强重症患者在药物治疗过程中的护理管理与监护效果。方法:选取医院2016年1月~2018年2月在重症科治疗的378例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189例。对照组采用常规药物管理,观察组采取改进后的护理和监护措施,加强重症患者的药物治疗全过程管理,比较两组用药不良事件发生率和患者家属对护理质量的满意度。结果:观察组用药不良事件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患者家属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家属(P0.05)。结论:强化对重症患者药物治疗的全过程护理监护,能够提高用药的准确性,降低不良事件发生率,提高患者家属的满意度。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究ICU亚专科护士培训管理体系的构建与应用价值。方法:选取医院重症监护室的21名护士为研究对象,2018年1~8月未实施ICU亚专科护士培训管理体系,为实施前;2018年9月~2019年2月实施ICU亚专科护士培训管理体系,为实施后,实施前后分别选取40例患者进行研究,观察比较实施前、后ICU护士的理论知识与操作技能考核成绩及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结果:实施后,ICU护士的理论知识考核成绩、操作技能考核成绩明显高于实施前;同时实施后的不良事件发生率明显低于实施前(P0.05)。结论:在重症科中构建ICU亚专科护士培训管理体系,能有效提高护士专业水平,降低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率,从而提升医院重症科的护理服务质量。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眼耳鼻咽喉科的护理不良事件,针对性制定防控管理方案,提升护理安全管理质量。方法:对2018年的43例护理不良事件进行分析,包括给药错误、跌倒或坠床、烫伤、静脉治疗问题、管路事件、护理风险等,针对存在问题制定护理防控管理对策,并于2019年1月起开始实施,比较2018年和2019年的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以及护理安全管理质量评分情况。结果:2019年共发生护理不良事件19起,明显低于2018年的43起(P0.05);2019年的风险评估、风险上报、应急处理、制度执行评分均显著高于2018年(P0.05)。结论:针对眼耳鼻喉咽科的护理不良事件制定防控管理对策,能够显著提升安全管理质量,减少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完善家属管理对提高重症监护室患者家属满意度的效果。方法:随机选取重症监护室2018年1月~2019年2月的150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将2018年1~7月的75例设为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管理;将2018年8月~2019年2月的75例设为观察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完善家属管理,比较两组患者家属的满意度和不良事件发生率。结果:观察组相关性感染率为零,不良事件发生率为1.33%,家属满意度为(97.30±2.11)分;对照组相关性感染率为5.33%、不良事件发生率为4.00%,家属满意度为(86.12±2.05)分(P0.05)。结论:完善家属管理用于重症监护室管理,能明显降低不良事件的发生,提高患者家属满意度。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风险管理对神经内科监护病房护理服务质量的影响。方法:对神经内科监护病房护理过程中存在的安全隐患进行分析,制定风险管理防范措施。从加强制度建设,规范各项操作行为,提高护理人员风险意识,加强对重症病人的监护几个方面进行风险管理,减少不良事件的发生。比较分析实施风险管理措施前后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情况以及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结果:观察组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且实施风险管理之后观察组患者对护理满意度明显高于实施之前的对照组(P0.05)。结论:在神经内科监护病房护理服务中实施风险管理能够有效地降低不良事件发生的几率,提高患者的护理满意度。  相似文献   

8.
目的:总结重症监护病人院内转运的护理管理措施,以保证院内转运的安全顺利。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2016年1月台州医院制定护理安全管理措施后,重症监护病房146例重症病人的院内转运情况,对整个转运环节进行总结分析,包括转运前准备、转运中监护、转运后护理,观察转运患者的不良事件发生情况以评价护理安全管理措施的效能。结果:制定并实施护理安全管理制度及措施后,患者安全转运率高达97.95%,总不良事件发生率为4.11%,未出现严重不良事件致转运终止。结论:转运前、转运中及转运后各环节加强重症监护病人院内转运护理安全管理,同时做好各环节间的无缝衔接是保证危重病人得以顺利安全转运的关键。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老年科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的原因,提出针对性管理建议,提高老年科护理质量。方法:对医院老年科2017~2019年出现的40例护理不良事件进行回顾性分析,分析产生的原因,提出针对性建议。结果:老年护理不良事件主要为跌倒、管道类事件、输液给药事件、压疮事件,发生的主要原因是护理人员核心制度执行不到位、工作经验不足、风险意识薄弱、责任心不强、病情观察不到位、临床硬件配套不到位、陪护人员素质偏低和管理不精细等。采取加强培训、提高护士综合素质;规范护理管理、合理配置人力资源;完善风险管理、改进设施设备等措施后,护理质量得到提升,不良事件发生情况明显减少。结论:针对老年科护理不良事件发生原因,采取针对性措施,有助于提高护理质量,保证老年患者的护理安全。  相似文献   

10.
目的:对护理标示管理在重症医学科的应用效果进行评价。方法:选择2015年1~6月收治的117例患者为对照组,选择2015年7~12月收治的117例患者为观察组。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措施,观察组在常规护理措施的基础上采取护理标示管理。比较两组护理人员护理标示考核成绩、护理不良事件发生情况和患者满意度。结果:观察组护理人员的护理标示考核平均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护理不良事件总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患者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重症医学科实施护理标示管理,能够增强护士对护理标示的熟悉程度,增加患者对护理标示的了解,从而有效减少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提高患者满意度。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医护一体化医院感染防控措施在重症监护病房护理管理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医院重症监护病房自2018年12月开始将医护一体化医院感染防控措施应用于护理管理,以2018年6月~2018年11月重症监护病房收治的68例患者作为应用前研究对象,以重症监护病房2018年12月~2019年5月收治的62例患者作为应用后研究对象,比较该措施应用前后患者感染率、感染防控质量评分和患者满意度评分。结果:应用后患者感染率低于应用前;应用后感染防控质量评分高于应用前;应用后医护人员手卫生合格率高于应用前(P0.05)。结论:医护一体化感染防控措施能够降低重症监护病房患者感染率,提升医护人员感染防控质量和手卫生合格率,其应用效果令人满意。  相似文献   

12.
目的:对老年科安全管理体系进行改进,提高老年科安全管理质量。方法:医院老年科自2019年3月起改进安全管理体系,2019年3~8月为实施后,2018年9月~2019年2月为实施前,比较实施前后老年科的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并比较实施前后老年科患者的满意度。结果:实施后老年科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显著低于实施前(P0.05)。实施后老年科患者的护理满意度,显著高于实施前(P0.05)。结论:对老年科安全管理体系进行全方位的改进,能够切实有效减少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提升了患者的满意度。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护理单元配备信息管理护士在提高护理管理质量中的作用。方法:为提升科室护理管理质量,科室从2019年起实行护理单元配备信息管理护士,以2018年4~12月(实施前)和2019年2~10月(实施后)科室各收治的500例患者及所有医护人员为研究对象,比较实施前后医护人员对科室护理管理质量的评价及患者的护理满意度。结果:科室的护理质量考核评分结果高于实施前(P0.05),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明显低于实施前(P0.05),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评分高于实施前(P0.05)。结论:护理单元配备信息管理护士能明显提高护理管理水平,降低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规范护理管理流程,医患满意度高。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索三维质量评价体系在重症医学科护理质量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医院重症医学科自2019年1月起在常规管理基础上添加三维质量评价体系,2018年7~12月为实施前,2019年1~6月为实施后,比较实施前后的管理效果。结果:实施后护理安全事件的发生率,显著低于实施前(P<0.05)。实施后患者对护理的满意度,显著高于实施前(P<0.05)。结论:在重症医学科护理质量的管理中添加三维质量评价体系,可以从三个维度全面减少不良事件的发生风险,同时该评价体系对于制度的落实具有督促作用,使得医护人员工作质量得到提升,患者对医院的满意程度上升,医护人员的自我效能也得到上升。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究口腔科诊疗器械消毒规范化管理与效果。方法:医院自2018年12月起对诊疗器械消毒实施规范化管理,2018年6~11月为实施前,2018年12月~2019年5月为实施后,实施前后各随机选择100例患者的诊疗器械为研究对象,统计实施前后口腔科诊疗器械消毒管理质量与管理缺陷发生率。结果:实施后医疗器械清洗、消毒及包装合格率,均显著高于实施前(P0.05)。实施后医院感染、医疗事故、医疗纠纷等不良事件发生率,显著低于实施前(P0.05)。结论:加强诊疗器械消毒规范化管理,可有效提升器械消毒质量,降低口腔科医疗事件发生率,提高患者治疗护理满意度。  相似文献   

16.
目的:对普外科导管护理操作过程中不良事件发生的原因进行分析,提出有效、规范的导管安全标识措施以提高导管护理安全。方法:以湖州市中心医院2011年2月~2013年2月收治的2500普外科患者为研究对象,将2011年2月~2012年2月期间的1200例患者设为对照组。将该期间导管护理操作发生不良事件的原因进行系统的分析,提出规范的导管安全标识措施。这些措施主要包括加强护理人员的培训、对患者进行安全宣教、对导管安全标识的内容和分类进行规范,将2012年2月~2013年2月期间采取措施后的1300例患者设为实验组。对两组患者的导管护理操作不良事件发生的几率进行比较分析。结果:研究发现对照组患者发生导管护理不良事件18例,发生率1.5%。实验组发生不良事件5例,发生率0.38%。对照组患者发生导管护理操作不良事件的几率显著高于实验组,两组差异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规范导管安全标识能够有效地降低普外科导管护理操作不良事件发生的几率,有效地促进导管护理安全提高护理质量。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究重症监护护理评分系统在重症监护室(ICU)护理人力资源配置中的应用价值。方法:研究时间为2018年7月~2019年6月,自2019年1月起以重症监护护理评分系统为依据,进行ICU护理人力资源配置的调整,按照时间进行分组,2018年7~12月期间数据设为实施前,2019年1~6月期间数据设为实施后,比较不同时期ICU的护理管理质量,并分别于实施前、实施后各随机抽取70名患者参与满意度调查,比较不同时期ICU的护理满意度评价情况。结果:实施后ICU的基础护理、重症护理、护理记录、消毒隔离、环境维护评分均显著高于实施前(P0.05);实施后ICU患者的满意度评分显著高于实施前(P0.05)。结论:以重症监护护理评分系统为依据进行ICU护理人力资源配置的调整,能够有效实现资源优化,提高了ICU的护理管理质量评分,提升了ICU患者的护理满意度评价。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究应急预案在重症监护室(ICU)护士危机意识培训中的应用效果。方法:2019年医院应用"应急预案"对ICU护士进行危机意识培训,组成培训管理小组,编写培训内容并实施,通过应急预案来提升ICU护士的危机意识,并提高护士在面对突发事件时的应对能力,为培训后;以2018年没有进行培训的情况为对照,为培训前。对培训前后ICU护士的危机意识进行考核比较,并对培训前后ICU护理不良事件进行统计比较。结果:培训后护士在危机成因、案例分析、危机应对的评分上,均显著高于培训前(P<0.05);培训后ICU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低于培训前、护理不良事件上报率显著高于培训前(P<0.05)。结论:对重症监护室护士开展危机意识培训,利用应急预案来提高护士的风险应对能力是切实可行的,可显著降低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率,提高护理不良事件的上报率。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护理不良事件的类型和发生原因,以及护理人员对不良事件的认知。方法:采用回顾分析法,分析2012~2016年医院发生的385起护理不良事件的类型和原因;采用调查研究法,调查295名护理人员对不良事件的认知。结果:护理不良事件居前4位的依次是给药错误、跌倒/坠床、压疮和非计划性拔管;主要原因是护理人员未严格执行"三查七对"、与患者沟通不良、健康教育欠缺、对患者评估不足、护理操作不规范;护理人员对不良事件的认知状况良好。结论:加强对护理人员的相关培训,提高综合素质,采取非惩罚性不良事件上报制度,进行根因分析并改正,可减少不良事件的发生,提高患者的住院安全。  相似文献   

20.
目的:通过对骨科患者护理安全中存在的隐患进行分析,并提出合理有效管理对策,以保证护理安全,提高护理质量。方法:成立骨科护理安全小组,回顾性分析2014年1~10月骨科护理中发生护理安全问题的因素,制定合理有效的管理对策,包括:建立安全管理小组、建立健全管理规范、监护重症患者、增强医护人员安全意识、加强业务培训、预防并发症等。结果:医务人员安全意识不足、缺乏对患者健康教育、监管制度不到位、专科技术知识掌握不足等是骨科护理的主要不安全因素。通过实施有效的管理对策后,有效减少了骨科患者的护理不安全因素,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明显下降,且患者与家属对护理满意度也有了显著提高,差异均具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针对骨科护理中存在不安全因素提出合理有效预防和解决措施,加强风险管理,可明显预防并减少不良事件的发生,提高患者的满意度,保障患者的安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