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虚积损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主要病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临床研究实践并结合有关研究成果,从正虚为本、痰瘀结积为疾病进展的主要因素等方面论述正虚积损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主要病机,其主要含义是:正虚是指肺脾肾虚损而以肺虚为始、以肾虚为基,以气虚为本、时或及阴阳;积损是指痰瘀及其互结成积、胶痼积蓄难除并日益损伤正气,正气逐渐虚损而积损难复。为临床应用扶正祛积(化痰活血)为主要治疗策略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
[目的]综述稳定期慢性阻塞性肺病的中医症候特点、病机变化及治疗规律。[方法]回顾性文献研究。[结果]慢性阻塞性肺病稳定期主要表现为咳嗽、咯痰和气短、气喘,病机特点为肺脾肾亏虚。[结论]补益肺脾肾是慢性阻塞性肺病的治疗根本。  相似文献   

3.
特发性肺纤维化是临床常见的慢性复杂性疾病,已成为世界关注的公共卫生问题。将传统中医的辨证论治理论与络病理论相结合,结合特发性肺纤维化的临床特点,提出其核心病机为"肺虚络瘀","从虚从瘀"是基本治疗原则,"补肺通络"是具体治疗方法。本文旨在从中医角度对特发性肺纤维化进行深入、系统的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4.
庞茜  张敏 《新中医》2024,56(5):216-220
蛋白尿是慢性肾炎综合征常见临床症状,严重影响患者健康及生活质量。张敏教授认为脾肾亏虚 是蛋白尿产生的根本病机,瘀是蛋白尿形成的致病因素,“虚、湿、热”是致瘀的常见病理因素。张教授临床 以自拟消蛋白方为主方进行加减化裁治疗,主张分期论治,将从瘀论治理念贯穿整个治疗过程。张教授认为早 期脾肾亏虚,久虚成瘀,治以补益脾肾、益气活血;中期由虚蕴久化湿,湿浊瘀阻脉络,以祛风除湿、活血化 瘀法治疗;晚期因湿瘀郁而化热,阻滞肾络,治以化瘀消癥、清热通络。张教授强调疾病到了晚期或是经激 素、免疫抑制剂等治疗后往往是虚、湿、热兼杂,应在自拟消蛋白方基础上灵活加减用药。张教授临床常用黄 芪、白术等大量补气药以补肾健脾,巧用三七、鱼腥草及地龙等虫类药活血化瘀,重视祛风除湿、活血通络, 使治疗达到事半功倍,缩短病程,直达病所,减轻患者痛苦。  相似文献   

5.
介绍杨洪涛教授治疗小儿蛋白尿的经验。杨教授提出本病病机为本虚标实,本虚为肺脾肾虚,标实为外邪、湿、浊、瘀、毒。小儿脾肾亏虚是蛋白尿发病的病因,肺虚易感是本病复发的关键,脾虚致精微物质吸收分布失常,肾病迁延日久则易致肾虚,故本病多以肺脾肾三脏亏虚为本,水、湿、热、瘀等兼证为标。治疗上遵循健脾补肾之原则,同时应注意固护肺卫之气。  相似文献   

6.
李思敏  张喜召  包洁 《新中医》2017,49(9):155-157
从虚探讨硬皮病的病因病机,提出硬皮病的根源是虚,主要涉及肺、脾、肾、肝四脏;肺虚是本病发病的主要原因,肾虚、脾虚及肝虚为重要因素;日久可耗伤阴血,使痰浊内生,瘀血内停,肌肤失养。治疗的重点在于补诸脏之不足,使气血阴阳归于平衡。  相似文献   

7.
重叠综合征(OS)的病因、病机为:先天禀赋异常,久病肺虚,脾肾阳虚,每因感受外邪而加重,久则痰瘀交阻。临床可分为痰浊壅盛、痰热内蕴、痰瘀交阻、肺脾两虚、肺肾气虚五种证型辨证论治。  相似文献   

8.
注重益气固本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尹新中 《中国中医急症》2007,16(1):59-59,62
目的本文运用中医药理论阐述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的病因病机为久病肺虚,痰饮伏肺,痰阻气道,痰瘀互结,本虚标实;本虚标实为COPD基本病理特征,本虚的病位是肺、脾、肾。稳定期以本虚为主,治疗突出补土生金。运用培土生金法治疗呼吸肌疲劳,固脾护胃重视COPD的营养障碍。提出益气固本为COPD的基本治法。  相似文献   

9.
过敏性支气管肺曲霉病,其致病因素分为外因和内因。外因多为外感疫毒,内因为肺虚。病机为外邪引动伏痰,痰气搏结,发为"哮病""喘病"。随着疾病的发展,痰与热结,蕴结于肺,继而造成肺脾肾气阴两伤,虚火上炎,发为咳嗽、咯血、脓臭痰等一系列支气管扩张表现。在疾病晚期,由气及血,肺脾肾进一步受损,阴阳两虚,气血不充,失于濡养,进一步表现为"肺胀""肺痿"。病理因素主要为"虚""痰""瘀",三者互为因果,加重疾病的进展。其病位在肺,后累及脾、肾。  相似文献   

10.
糖尿病骨质疏松症属于络病范畴,脾肾亏虚是其发病基础,骨络瘀阻、骨失所养是病机关键。治疗应遵循"络以通为用"之原则,滋补脾肾、活血通络为其治疗大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