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 毫秒
1.
目的探讨绒毛膜羊膜炎与胎儿窘迫之间的病因联系。方法选择2013年5月-2014年9月该院妊娠足月胎膜早破分娩的70例产妇作为研究对象,其中胎盘病理诊断为绒毛膜羊膜炎的30例产妇作为观察组,无胎盘胎膜病变的40例产妇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胎儿窘迫发生情况以及新生儿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胎儿窘迫发生率为36.67%,明显高于对照组的10.00%,新生儿并发症发生率也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绒毛膜羊膜炎的发生会直接导致胎儿窘迫发生率提高,对新生儿健康造成严重影响。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生殖道解脲支原体(ureaplasma urealyticum,UU)及沙眼衣原体(chlamydia trachomatis,CT)感染对胎膜早破孕妇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选取2012年10月~2014年10月在本院住院的胎膜早破孕妇373例为观察对象,取宫颈分泌物进行UU、CT检测,根据结果分为UU感染组、CT感染组和非感染组(UU阴性且CT阴性),对其早产率、新生儿死亡率、绒毛膜羊膜炎、新生儿肺炎、病理性黄疸、胎儿窘迫及新生儿窒息发生率进行比较。结果 UU感染组早产率和绒毛膜羊膜炎发生率高于非感染组(P<0.05),两组宫内窘迫、新生儿窒息、新生儿肺炎、病理性黄疸、新生儿死亡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T感染组早产率、绒毛膜羊膜炎、新生儿肺炎发生率高于非感染组(P<0.05),两组宫内窘迫、新生儿窒息、病理性黄疸、新生儿死亡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UU、CT感染与胎膜早破患者的早产及不良妊娠结局有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绒毛膜羊膜炎对足月妊娠胎膜早破产妇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8年1月61例足月妊娠胎膜早破合并绒毛膜羊膜炎产妇(观察组)与61例足月妊娠胎膜早破非绒毛膜羊膜炎产妇(对照组)的临床资料,对比两组胎儿宫内窘迫发生率、胎儿及新生儿死亡率、新生儿并发症发生率与产妇不良事件发生率。结果:对照组胎儿宫内窘迫发生率为6.56%,显著低于观察组的16.95%;对照组胎儿及新生儿死亡率为4.92%,显著低于观察组的18.03%;对照组新生儿并发症发生率为15.52%,显著低于观察组的82.00%;对照组产妇不良事件发生率为11.48%,显著低于观察组的54.10%,以上数据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绒毛膜羊膜炎可导致胎儿宫内窘迫发生率、胎儿及新生儿死亡率、新生儿并发症发生率以及产妇不良事件发生率增加,对足月妊娠胎膜早破产妇妊娠结局有严重影响。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B族链球菌感染与阴道微生态失调对胎膜早破和妊娠结局的影响观察。方法:选择50例足月胎膜早破孕妇纳入研究,设为研究组;另选取同时间段收治的50例足月未胎膜早破孕妇纳入研究,设为对照组。比较分析两组B族链球菌感染情况与阴道微生态情况。结果:发生率、B族链球菌感染发生率以及阴道微生态失调发生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B族链球菌感染阳性者的绒毛膜羊膜炎感染发生率、产褥感染发生率、胎儿窘迫发生率以及新生儿肺炎发生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阴道微生态失调者的绒毛膜羊膜炎感染发生率、产褥感染发生率、胎儿窘迫发生率以及新生儿肺炎发生率均与对照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B族链球菌感染对足月胎膜早破孕妇容易增加绒毛膜羊膜炎发生率、产褥感染发生率、胎儿窘迫发生率、新生儿肺炎发生率,而阴道微生态失调对妊娠结局影响较低。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绒毛膜羊膜炎与早产儿并发症的关系。方法选择在产科分娩的早产儿(≤34周)108例,按是否存在绒毛膜羊膜炎分为绒毛膜羊膜炎组(病例组)50例和非绒毛膜羊膜炎组(对照组)58例,比较2组以下并发症的发病率:窒息、早发型败血症、呼吸窘迫综合征(RDS)、坏死性小肠结肠炎(NEC)、脑室旁白质软化(PVL)、脑室内出血(IVH)、支气管肺发育不良(BPD),分析绒毛膜羊膜炎与上述并发症的相关性。结果病例组窒息、早发型败血症、IVH、PVL、BPD的发病率均高于对照组(P均<0.05);RDS和NEC的发病率2组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绒毛膜羊膜炎与早产儿的并发症关系密切,可导致窒息、早发型败血症、PVL、IVH、BPD的发病率升高。  相似文献   

6.
《陕西医学杂志》2015,(6):669-670
目的:探讨绒毛膜羊膜炎(CA))与早产儿败血症的相关性。方法:新生儿科住院治疗的早产儿,根据是否存在绒毛膜羊膜炎,分为绒毛膜羊膜炎组(48例)和非绒毛膜羊膜炎(45例),其中绒毛膜羊膜炎患儿按照是否发生败血症及其他并发症进行分组对比,同时与非绒毛膜羊膜炎患儿对比。结果:绒毛膜羊膜炎组早产儿败血症发生率为39.5%,而非绒毛膜羊膜炎的发生率仅为4.4%,同时绒毛膜羊膜炎组其他并发症的发生率明显高于非绒毛膜羊膜炎组。结论:胎膜早破并发绒毛膜羊膜炎可给孕产妇和新生儿造成严重并发症,早期干预和治疗对减少早产儿并发症有积极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组织学绒毛膜羊膜炎(histological chorioamnionitis,HCA)与早产妊娠结局的关系。方法选择2015年1月~2017年12月在本院产科住院分娩的早产病例共218例,根据产妇的胎盘病理诊断结果将其分为两组:观察组胎盘病理诊断组织学绒毛膜羊膜炎,对照组无诊断组织学绒毛膜羊膜炎。对两组产妇的分娩孕周、胎膜早破率、产褥感染率、产后出血率、伤口愈合不良率以及两组新生儿的平均体质量、早发型败血症率、窒息率、呼吸窘迫综合征率、病理性黄疸率、新生儿死亡率进行比较,探讨组织学绒毛膜羊膜炎对于早产妊娠结局的影响。结果观察组产妇的分娩孕周为(32.0±1.0)周,产后出血率、胎膜早破率、产褥感染率、伤口愈合不良率分别是21.24%、80.50%、16.81%、11.50%;对照组产妇的分娩孕周为(34.0±1.0)周,产后出血率、胎膜早破率、产褥感染率、伤口愈合不良率分别是10.48%、65.70%、7.62%、3.81%;观察组产妇的分娩孕周小,胎膜早破率、伤口愈合不良率、产褥感染率、产后出血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产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新生儿平均体质量(1710±355)g,窒息率、早发型败血症率、呼吸窘迫综合征率、病理性黄疸率、新生儿死亡率分别为21.24%、33.63%、38.05%、19.47%、9.73%;对照组新生儿平均体质量(2270±450)g,窒息率、早发型败血症率、呼吸窘迫综合征率、病理性黄疸率、新生儿死亡率分别是9.52%、18.10%、12.38%、8.57%、2.86%;观察组新生儿平均体质量低,早发型败血症率、窒息率、呼吸窘迫综合征率、病理性黄疸率、新生儿死亡率均明显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产科医师应该对所有的早产患者做胎盘病理检查,避免漏诊HCA,以帮助宫内感染的产妇及高危新生儿早诊治,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8.
胎膜早破与绒毛膜羊膜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胎膜早破与绒毛膜羊膜炎的关系。 方法 对胎膜早破孕妇 5 8例 (胎膜早破组 )及正常孕妇 40例 (对照组 )各于分娩后取胎膜行病理检查。 结果 胎膜早破组的绒毛膜羊膜炎的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P <0 0 1) ,而胎膜早破组中 ,其破膜时间长短与绒毛膜羊膜炎发生率成正比。 结论 胎膜早破与绒毛膜羊膜炎关系密切 ,且随破膜时间延长 ,绒毛膜羊膜炎发生率增高。故对胎膜早破的足月孕妇预防性给予抗生素及尽快终止妊娠是必要的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降钙素原(procalcitonin,PCT)联合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在早期诊断胎膜早破合并绒毛膜羊膜炎的应用。方法:选取2016年6-12月本院收治的胎膜早破孕妇100例为观察组,另选取同期收治的足月正常分娩孕妇50例为对照组。检测两组孕妇PCT、IL-6水平及阳性表达率情况。并于分娩后对所有孕妇取胎盘胎膜组织行病理检查,根据病理检查结果,将胎膜早破孕妇分为有绒毛膜羊膜炎组(n=46)和无绒毛膜羊膜炎组(n=54),比较其血清PCT、IL-6水平及阳性表达率情况;并采用ROC曲线评估PCT联合IL-6对胎膜早破合并绒毛膜羊膜炎的早期诊断作用。结果:观察组PCT检测水平及阳性表达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观察组IL-6检测水平及阳性表达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有绒毛膜羊膜炎组PCT检测水平及阳性表达率均明显高于无绒毛膜羊膜炎组(P0.05);有绒毛膜羊膜炎组IL-6检测水平及阳性表达率均明显高于无绒毛膜羊膜炎组(P0.05);有绒毛膜羊膜炎组PCT、IL-6均为阳性率69.57%(32/46)明显高于无绒毛膜羊膜炎组的18.51%(10/54)(P0.05);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PCT早期诊断胎膜早破合并绒毛膜羊膜炎的敏感度为84.78%(39/46)、特异度为88.89%(48/54)、准确性为87.00%(87/100)、阳性预测值为86.67%(39/45)、阴性预测值87.27%(48/55);IL-6早期诊断胎膜早破合并绒毛膜羊膜炎的敏感度为86.96%(40/46)、特异度为90.74%(49/54)、准确性为89.00%(89/100)、阳性预测值为88.89%(40/45)、阴性预测值89.09%(49/55);PCT+IL-6早期诊断胎膜早破合并绒毛膜羊膜炎的敏感度为89.13%(41/46)、特异度为92.59%(50/54)、准确性为91.00%(91/100)、阳性预测值为91.11%(41/45)、阴性预测值90.91%(50/55)。结论:胎膜早破合并绒毛膜羊膜炎孕妇PCT、IL-6水平均升高,PCT联合IL-6可早期诊断胎膜早破合并绒毛膜羊膜炎,对临床早期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0.
绒毛膜羊膜炎的临床相关因素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分析绒毛膜羊膜炎的母血白细胞计数及临床相关因素。方法对近三年病理诊断为羊膜炎或绒毛膜炎病人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绒毛膜羊膜炎母血白细胞计数平均值为(10.41±3.27)×109/L,与非绒毛膜羊膜炎孕妇血清白细胞计数(9.98±2.83)×109/L,无显著性差异(P>0.05),其中炎症病人组诊断为胎膜早破的64例,胎儿宫内窘迫59例,孕妇贫血30例,妊娠高血压和原发高血压18例等,而胎膜早破组白细胞计数为(11.27±2.87)×109/L,与非绒毛膜羊膜炎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绒毛膜羊膜炎不仅由感染引起,也可由缺氧等因素引起。  相似文献   

11.
①目的探讨胎膜早破合并霉菌性阴道炎合理应用抗生素的临床意义。②方法对胎膜早破合并霉菌性阴道炎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观察组破膜超过12小时即用抗生素预防感染;对照组不用抗生素预防感染。观察各组孕妇的绒毛膜羊膜炎、产后出血及剖宫产率,新生儿的黄疸、肺炎、胎儿窘迫发生率。③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比较,母亲绒毛膜羊膜炎、产后出血及剖宫产率均无显著差异( P >0.05);新生儿黄疸、肺炎、胎儿窘迫发生率均无显著差异( P >0.05)。④结论霉菌性阴道炎合并胎膜早破患者,预防应用抗生素不能改善妊娠结局。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胎膜早破患者宫颈分泌物纤维连接蛋白(fFN)和外周血清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水平与绒毛膜羊膜炎的相关性。 方法 以107例胎膜早破患者为观察对象,根据有无绒毛膜羊膜炎及感染程度分为无绒毛膜羊膜炎组(A组)、亚临床绒毛膜羊膜炎组(B组)和临床绒毛膜羊膜炎组(C组),并以33例正常妊娠者为对照组。分别于产前采取外周静脉血和宫颈分泌物,于产后取胎盘组织,测定G-CSF和fFN水平。 结果 A、B、C三组宫颈分泌物与胎盘组织fFN水平高于对照组,B组与C组明显高于A组,C组明显高于B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胎膜早破者宫颈分泌物fFN水平与胎盘组织fFN水平呈正相关性(R2=0.521,P<0.001)。A、B、C三组血清和胎盘组织的G-CSF水平高于对照组,B组与C组明显高于A组,C组明显高于B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胎膜早破者外周血清G-CSF水平与胎盘组织G-CSF水平呈正相关性(R2=0.865,P<0.001)。宫颈分泌物fFN和外周血清G-CSF水平对亚临床绒毛膜羊膜炎和临床绒毛膜羊膜炎的诊断价值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宫颈分泌物fFN和外周血清G-CSF对亚临床阶段的绒毛膜羊膜炎有一定的预测价值,其普查对临床绒毛膜羊膜炎的防治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3.
急性绒毛膜羊膜炎的用药方案以及对并发症的影响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江丽琴  周静 《医学综述》2014,(5):932-933
目的分析急性绒毛膜羊膜炎的用药方案以及对并发症的影响。方法选取2008年3月至2012年6月在深圳市蛇口人民医院进行治疗的急性绒毛膜羊膜炎的患者58例,根据治疗方案的不同分为两组,分别为甲硝唑+头孢曲松钠组和单用头孢曲松钠组,各29例,观察用药方法对两组患者及新生儿的影响、出现孕妇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甲硝唑+头孢曲松钠组的分娩后高热持续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凝血酶原时间和产后出血率均显著低于单用头孢曲松钠组患者[(1.14±0.51)d vs(2.35±0.37)d]、[(38.75±3.16)s vs(46.61±4.27)s]、[(12.59±2.52)s vs(17.63±2.75)s]、[10.34%vs 17.24%](P<0.05);甲硝唑+头孢曲松钠组的新生儿肺炎、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新生儿黄疸以及1 min Apgar评分<7的例数均显著小于单用头孢曲松钠组(P<0.05);其寒战、抽搐、麻痹性肠梗阻以及子宫复旧不良的患者例数也显著低于单用头孢曲松钠组的患者(P<0.05)。结论联合用药治疗急性绒毛膜羊膜炎可以显著降低患者并发症的发生率,并改善其预后。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究早产儿脑出血与绒毛膜羊膜炎之间的相关性。方法:选择接受治疗的早产儿为研究对象,均进行胎盘病理检查,并将有无绒毛膜炎作为分组依据,在有绒毛膜与无绒毛膜炎患儿中各随机选择128例作为绒毛膜羊膜炎组与非绒毛膜羊膜炎组研究对象。在两组纠正胎龄40周时给予新生儿行为神经测定(NBNA),评估两组患儿的脑出血发生率以及脑出血程度。结果:绒毛膜羊膜炎组患儿的NBNA评分低于非绒毛膜羊膜炎组,非绒毛膜羊膜炎组的脑出血发生率低于绒毛膜羊膜炎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产儿脑出血的产生与绒毛膜羊膜炎存在较大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5.
潘镏镏  张贵英  王宁霏 《浙江医学》2018,(13):1461-1464,1468
目的探讨抗生素使用时机对不同孕周胎膜早破母婴结局的影响。方法将384例未足月胎膜早破孕妇按破膜时孕周不同分为A组120例(孕28周~31周+6)、B组114例(孕32周~33周+6)和C组150例(孕34周~36周+6);同时按破膜至使用抗生素的时间不同,将各组孕妇进一步分为<6h、6~12h和>12h组。比较各组母亲发生产褥病率、产后出血、绒毛膜羊膜炎以及新生儿发生宫内窘迫、窒息、呼吸窘迫综合征、高胆红素血症、败血症、死亡的比例。结果A组破膜后6h内使用抗生素,母亲发生绒毛膜羊膜炎、新生儿发生败血症的比例均最低(均P<0.017);破膜12h内使用抗生素,新生儿窒息发生率低于破膜12h后使用抗生素(均P<0.017);不同时间使用抗生素,母亲发生产褥病率、产后出血及新生儿发生宫内窘迫、呼吸窘迫综合征、高胆红素血症、死亡的比例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B组破膜6h内使用抗生素,母亲发生产褥病率、产后出血、绒毛膜羊膜炎的比例以及新生儿发生宫内窘迫、呼吸窘迫综合征、高胆红素血症的比例均最低(均P<0.017);破膜12h内使用抗生素,新生儿发生窒息、败血症的比例均低于破膜12h后使用抗生素(均P<0.017)。C组破膜12h内使用抗生素,母亲发生产褥病率、绒毛膜羊膜炎以及新生儿发生呼吸窘迫综合征、败血症的比例均低于破膜12h后使用抗生素;不同时间使用抗生素,母亲发生产后出血以及新生儿发生宫内窘迫、窒息、高胆红素血症的比例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3组孕妇抗生素使用时机与破膜持续时间均无关(P>0.05)。结论对于未足月胎膜早破的孕妇,尽早使用抗生素能减少母婴不良结局的发生。孕周<34周的未足月胎膜早破,使用抗生素的最佳时机是破膜6h内;≥34周的未足月胎膜早破,使用抗生素的最佳时机是破膜12h内。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血清白介素-6(IL-6)及白介素-8(IL-8)在胎膜早破亚临床感染孕妇中的变化,探讨其在胎膜早破及绒毛膜羊膜炎早期诊断中的临床意义。方法:选择100例胎膜早破孕妇为实验组,根据破膜时间进一步分两个亚组,A组破膜时间<12 h,B组破膜时间≥12 h;选择同期50例年龄、孕周与实验组相近的择期剖宫产孕妇作为对照组;所有孕妇均无临床感染征象。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测定各组孕妇血清IL-6、IL-8水平,并于分娩时取胎盘送病理学检查。结果:(1)实验组孕妇血清中IL-6、IL-8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且B组血清IL-6、IL-8水平及绒毛膜羊膜炎发生率高于A组;(2)病理学检查显示绒毛膜羊膜炎的孕妇血清中IL-6、IL-8水平高于无绒毛膜羊膜炎者。结论:检测胎膜早破孕妇血中IL-6、IL-8水平对胎膜早破并亚临床绒毛膜羊膜炎的早期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绒毛膜羊膜炎和脐带炎与胎儿早产和生后死亡率有一定的关系。内皮细胞的激活导致黏附分子增加可能是器官损伤产生的一个主要机制。本文研究早产儿绒毛膜羊膜炎伴或不伴脐带炎是否有脐带黏附分子的表达和脱落,及导致脐血中E选择素、细胞间黏附分子(ICAM)-1、IL-1、IL-6及IL-8浓度增加。通过免疫组织化学和ELISA获得实验结果。根据组织学将32例早产儿分为3组:有绒毛膜羊膜炎和脐带炎组,有绒毛膜羊膜炎无脐带炎组及没有任何炎症表现的对照组。ICAM-1在有脐带炎组的动脉内皮组织中比仅有绒毛膜羊膜炎和对照组高表达。在静脉血管内皮组织…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糖皮质激素对抗生素治疗未足月胎膜早破效果。方法:选取2012年5月至2014年6月收治的100例未足月胎膜早破产妇,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产妇采用单一抗生素治疗,观察组产妇在抗生素治疗的基础上加用糖皮质激素治疗,观察两组未足月胎膜早破产妇的妊娠结局。结果:观察组胎儿窘迫发生率(6.00%)、新生儿窒息发生率(4.00%)及绒毛膜羊膜炎发生率(2.00%)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糖皮质激素对抗生素治疗未足月胎膜早破临床效果显著,能够有效提高妊娠质量,改善母婴的预后,值得在临床上进一步推广及运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未足月胎膜早破的母婴预后和处理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收治的未足月胎膜早破单胎妊娠的106例孕产妇的临床资料,作为胎膜早破组;同时收集未破膜110例早产孕产妇作为对照组。按孕周各分为三组组,分析胎膜早破组与对照组的围生儿并发症及结局、绒毛膜羊膜炎的发生率,延长孕周时间等的差异。结果胎膜早破组的剖宫产率、胎儿窘迫、新生儿窒息发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均P〈0.05),胎膜早破组中28-31^+6周延长孕周成功率低于对照组(χ^2=8.79,P〈0.05),绒毛膜羊膜炎的发生率高于对照组(P〈0.05),存活早产儿的呼吸窘迫、脑室内出血、高胆红素血症、新生儿肺炎的发生高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不同孕周未足月胎膜早破者围生儿并发症及母婴感染的发生与孕周及处理方式相关,对未足月胎膜早破应采取个体化处理。  相似文献   

20.
《陕西医学杂志》2016,(10):1301-1302
目的:探讨PCT、IL-6和C反应蛋白与未足月胎膜早破及宫内感染的关系。方法:未足月胎膜早破患者50例(PPROM组),同时选取因社会因素而行选择性剖宫产的正常孕妇50例(对照组)。PPROM组按照是否合并绒毛膜羊膜炎分为绒毛膜羊膜炎组(28例)和非绒毛膜羊膜炎组(22例)。所有患者入院后均静脉采血5 ml,PPROM组阴道抽取羊水3ml,对照组在行剖宫产术时抽取羊水5 ml,分别测定PCT、IL-6和C反应蛋白水平。结果:PPROM组血清及羊水中PCT、IL-6和CRP表达均高于对照组(P<0.05)。绒毛膜羊膜炎组血清及羊水中PCT和IL-6表达均高于非绒毛膜羊膜炎组(P<0.05);绒毛膜羊膜炎组与非绒毛膜羊膜炎组孕妇血清及羊水中CRP的水平无差异。结论:PCT和IL-6是评估胎儿和新生儿感染炎症的最佳指标,新生儿血及羊水中PCT和IL-6是早产儿胎膜早破合并胎盘绒毛膜羊膜炎早期预测的敏感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