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本文用弗洛伊德的本我、自我、超我理论分析陶渊明的人格结构,认为陶渊明的本我是“性本爱丘山”的闲适淡如;自我是挣扎在理想与现实、仕与隐、贫与富等苦闷中的“履运增慨然”;超我是“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刹那间濒临顶峰的审美体验与“纵浪大化中”的释然。陶渊明的人格精神影响深远,是因为他没有囿于自我,而是在努力实践人格最高层次的部分--超我。  相似文献   

2.
在中国共产党早期“不成熟”的领袖人物中,瞿秋白的人格是独具魅力的。这种魅力来自其独特的文化个性:“本我”的书生本色、“自我”的志士情怀、“超我”的君子风范。  相似文献   

3.
我们从舍勒研究中有关人格是否是实体的争论开始,进而将人格存在规定为“行为实体”,并通过对作为“爱的秩序”的“行为实体”的进一步讨论来规定人格的存在样式,即“人格生成”.这种“人格生成”与人格的“个体规定”和“自身之爱”紧密关联在一起,或者说,只有通过人格的“自身之爱”和“个体规定”,“人格生成”才得以可能.人格最本真的存在样式,并非某种静态的“人格存在”,而是动态的“人格生成”.  相似文献   

4.
明代长篇小说构建了系统的人性模式:明初肩负着回归传统的重任,便以“历史演义”构建“超我”的“君子人格”模式,表现“神性”美,并向现实生活渗透,以“英雄传奇”构建“自我”的“世俗人格”模式,显示“人性”美;明中叶后变异传统,以“神魔小说”,构建“兽、人、神”三位一体的“完型人格”模式。其后“世情小说”构建了“本我”的“原始人格”,体验“兽性”,以反叛现实的理性。  相似文献   

5.
从人格层面上来说,西莉由于长期遭受压迫,“自我”的保存本能意识过于强大,几乎湮灭了“本我”的反抗本能和“超我”的理想构建和实现,从而导致她的人格没有得到健康合理的发展。而索菲娅与莎格的出现对西莉起了积极的影响作用,使她觉醒并认同了本我与超我的不可或缺性,拒绝盲目服从“现实”和完全被“自我”控制,有意识地调节“本我、自我和超我”朝着平衡方向发展,达到完美和谐的状态。这便是西莉虽饱受苦难压迫,但却没有像其她大多数女性一样或疯癫或痛苦地活着甚至死亡,而是在众人爱与尊重的簇拥下,获得了平等和独立并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的一个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6.
在弗洛伊德人格结构理论的烛照下,“二拍”中的情爱女性大致可划分为三类:超我人格控制的情感主体、受制于自我人格的情欲主体以及本我人格驱遣的欲望主体。情爱女性不同的人格结构建构与晚明复杂的社会思潮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相似文献   

7.
邪 ,异也。思无邪 ,则文无奇。盖古今中外之科学文化瑰宝 ,皆为思邪之作也。弗信乎 ?请看 ,哥白尼思邪于托勒密之“地心说” ,乃有“日心说”之问世 ,迈克尔逊和莫雷利思邪于古希腊之“以太” ,乃有“零”漂移之结论 ,普朗克思邪于经典物理学之“能量均分原理” ,乃有“量子论”之建立 ,爱因斯坦思邪于牛顿之“绝对时空观” ,乃有“相对论”之创举。李白思邪 ,“燕山雪花大如席” ,苏东坡思邪 ,“不知天上官阙 ,今夕是何年 ?”郭沫若思邪 ,“我是一条天狗” ,鲁迅思邪 ,“满纸都是吃人 !”思邪是对常规思维的质疑 ,思邪是对现存秩序的叛逆。…  相似文献   

8.
浑邪休屠族源探赜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浑邪、休屠虽为匈奴部落,但并非匈奴本族。休屠部的形成与河西月氏人有直接关系。河西月氏人中有“酋涂”部,“酋涂”即“休屠”。匈奴打败月氏后,大部分“酋涂”成为匈奴的休屠部,其余则西迁至酒泉一带,成为小月氏之“酋涂”部。霍去病出征河西后,小月氏“酋涂”降汉,成为河西“休屠”的一部分。匈奴浑邪部来自义渠中的“浑邪”部落。“浑邪”即“混邪”。混邪与商周时期的“混夷”有族源关系。混夷衰败后,一部分融入到义渠中,成为义渠浑邪部。义渠被秦国打败后,一部分义渠人北迁,最终被匈奴征服,成为匈奴浑邪部。匈奴休屠、浑邪部的族源虽非匈奴本族,但其首领有可能是匈奴贵族。  相似文献   

9.
元杂剧《倩女离魂》在看似“大大庆喜”的表层下隐藏着侍女深刻的人生悲剧。一方面,指腹为婚、母亲逼婚反映了封建社会中女性在社会身份和地位上所受的重负。另一方面,身魂分离则显示了女性的自主意识觉醒后本我的释放和人格的扭曲分裂。大团圆结局更是自我与本我在强大的道德理念的束缚下向超我的屈从和皈依。  相似文献   

10.
孟子的人格美学与自主精神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孟子美学思想中最突出的是人格美学精神,他提出了“充实之谓美”,“万物皆备于我”,“仰不愧于天”、“我善养吾浩然之气”等一系列高扬自主精神的话语,表现出强烈的人本意识,人性色彩和人格自主的悦乐感,创造了文化史上的一个奇迹,具有现代价值。  相似文献   

11.
弗洛伊德人格理论在伦理学上的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论包含着两个基本思想:①一个人的行为方式是由他的人格特征所决定的,而人格又是由其童年时期的各种复杂经历决定的,因而一个人在道德情景中的行为选择,并没有多少“自由意志”可言。②在人格的各种因素中,理性的力量十分微弱,起支配作用的力量是非理性的本我和超我。上述思想,对伦理学中崇尚自由意志和理性的传统观念提出了挑战,伦理学必须接受这一挑战。  相似文献   

12.
中国现代散文审美特质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五四时代中西文化与文学的整合 ,确立了中国现代散文的审美特质 ,即源自人本主义的“自我表现”、文本哲学的“自我”本真以及作家“自我”人格之美。在中国现代散文中 ,自我表现的伟大地位、自我本真的文本哲学、人格审美的价值取向 ,永远为人们提供着无限宽广的审美空间。  相似文献   

13.
第一次鸦片战争前后,志士仁人围绕提倡道德之“心”,以道德驭势、利、名,重“仁”德讲廉耻,崇尚忠、义、信、诚,推崇君子人格等阐述了比较系统的道德救世思想。并通过深刻揭露和批判士人道德堕落、社会风气正不压邪,官吏不学无术、懦弱无能,因循苟且、骄惰畏葸,贪图私利、廉耻丧尽,上下欺蒙、言而无信、误国害民与重视道德教育、“位”“德”统一、完善选官模式、道德法律结合等具体方法“以除积习而挽颓风”,进而达到“人心肃则国威遒”之目的。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从对杜甫“诗圣”美称中“圣”的含义的讨论出发,证明“圣”是对杜甫人格的高度赞扬,通过对杜甫作品的分析进一步阐释了杜甫“圣”的人格精神的内涵。并同时分析了杜甫媚俗的人格缺陷形成的社会背景,证明这并不是杜甫人格特征的主要方面。  相似文献   

15.
借助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学说来解读《西游记》,发现在魔界、人界、天界三个圈层活动存在的唐僧、猪八戒、沙和尚三人分别是超我、本我、自我人格的典型;而孙悟空则是本我、自我、超我糅合在一起的典型。本文从魔性、人性、神性三个层面分析四种典型的人格,指出这四人是作者吴承恩精神世界、内心情感移植、外射到先存的历史、佛教故事人物之结果,《西游记》是作者“心灵游历”的外在体现。  相似文献   

16.
孔子德育思想中“人格为本”的德育目标论、“仁爱为纲”的德育内容论、“天人合一”的生态德育理念、“以德治国”的“德政”思想及“中庸”、“尚义”等道德准则分别从不同侧面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了思想启迪。  相似文献   

17.
阮籍人格的双重性及其思想文化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据史籍记载,阮籍不止以其玄学思想,而且更以其行为方式的旷达纵放著称于世。这种特定的行为方式乃是阮籍早年儒家式的理想,因受现实的压迫而无法实现的产物。这是阮籍内在理想人格与外部人格形象的分裂,即“本我”与“自我”的分裂。这种分裂,双重的人格的产生,除与当时的政治环境有关外,也是儒道两种思想文化冲突、熏染  相似文献   

18.
从目前高校图书馆人本管理的实际出发,通过对图书馆人本管理基本内涵的揭示,阐述了“以馆员为本”是图书馆人本管理的手段.“以读者为本”是图书馆管理的目的;并从营造和谐的阅读环境、提升馆员理想人格的角度提出了高校图书馆实现人本管理的主要措施。  相似文献   

19.
本文认为“心理冲突”是文学写作心理的基本规律,它贯穿于写作心理全过程。没有心理冲突,文学写作就会失败;有了心理冲突,文学写作才进行得有声有色。文学写作的心理冲突,集中表现于审美心理与世俗心理即功利心理的矛盾。作家有审美的自由,也有非审美的不自由。而心理冲突的根源乃是作家写作时的人格“本我”与“人格面具”的矛盾与痛苦。文学写作应当大胆祖露作家的心理冲突,进行“灵魂的审问”,在“情”与“理”的矛盾中使情感向审美心理自由流动,并尽力贴近“内部语言”。  相似文献   

20.
儒家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干,形成注重以“仁”为本的儒家美学,力图建立情感、心理和谐的人际关系,塑造品德高尚的理想人格;道家美学注重“道”,追求人与自然的诗意对话,达到物我合一的至高审美境界,成为儒家美学的有利补充,两者在相互冲突、同化中发展、创新,共同构成中国美学的主体,体现出鲜明的审美倾向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