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对新型抗兔球虫病药物添加剂—兔健宝的临床预防效果和人工感染球虫病的治疗效果进行了试验研究,结果表明:该添加剂具有较好的临床使用效果,保护率达98.2%;对按5万个卵囊/100g体重人工感染发病的家兔应用该添加剂进行治疗,其治愈率达100%,并兼有促生长作用。  相似文献   

2.
兔球虫病是家兔生产中较常见、危害性较大的疾病之一,各品种、年龄的兔对球虫病都有易感性,该病感染率和死亡率非常高,给广大养殖户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该文对兔球虫病的病原学、流行特点、临床症状、病理变化、诊断及防治措施等方面进行了阐述,以期为养兔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3.
兔球虫病又称兔艾美尔球虫病,是由艾美尔球虫寄生于兔肠上皮细胞及肝脏胆管上皮细胞引起的家兔的一种常见寄生虫病。根据其寄生部位,可分为肝型、肠型、混合型三种。本病如果预防不当,会给养殖户带来很大的经济损失.笔者根据几年的饲养经验及临床实践。现将本病的一些防治措施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4.
<正> 兔病毒性出血症俗称“兔瘟”,又称兔病毒性出血热、家兔出血性肺炎等。这是兔的一种新的病毒性传染病,该病发病急、传染性强,病死率高达90%以上,不仅严重危害皮、毛、肉用家兔,而且对实验用家兔的危害也很大,据悉,近一、二年来,仅北京地区的实验家兔繁育场就有多起兔瘟疫情发生。本病只在家兔中爆发,被感染兔大多数在二月龄以上,对各种兔都具有几乎相同的易感性。四季皆能流行蔓延,一般以春、秋冬三季发病率高,夏季发病率较低。传递通  相似文献   

5.
“兔瘟”是近年来在我国广泛流行的一种高度致死性的急性传染病,给养兔业造成了巨大的损失。为探求家兔对“兔瘟”的特异免疫机理,笔者应用常规酸性非特异性醋酶(ANAE)染色法分别对临床健康、“兔瘟”免疫和患“兔瘟”死亡的成年家兔蚓突免疫细胞进行了对比性观察,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材料与方法 1、健康家兔:选取体重2000—3000克的青紫兰家兔,经“兔瘟”HI测定阴性,隔离饲养观察5天,确认临床健康的10只。 2、免疫家兔:用本校研制的10%“兔瘟”组织脏器灭活疫苗免疫19~21天,经“兔  相似文献   

6.
为明确家兔感染豆状囊尾蚴后血液生理指标的变化,收取人工感染豆状带绦虫犬自然排出的孕卵节片,得到虫卵后计数,以不同数量感染家兔,定期采血,待囊尾蚴成熟后扑杀,计数。利用动物血液分析仪测定红细胞、白细胞等21项血液生理指标进行测定。结果表明,兔感染兔豆状囊尾蚴后对其血液生理指标有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引言兔球虫(Eimeria Stiedae Lindemann和Eimeria Perforans Leuckart)能引起家兔的球虫病。这种病是家兔一种普遍的传染病,在国内、外均有流行,对家兔危害较大,尤其对断奶前后的幼兔,危害更为严重,死亡率可达80%以上。有的幼兔虽然幸免死亡,长成了成兔,表面上恢复了健康,但实际仍有球虫寄生成为带虫者,不断地排出  相似文献   

8.
家兔豆状囊尾蚴病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家兔的寄生虫病常见的有免疥癣和兔球虫病.家兔的绦虫病较为少见.寄生在兔体内的涤虫蚴有两种,即豆状囊尾蚴(Cysticercus Pisiformis)和连续多头蚴(Coenurus sericis),两者全属带科,前者为带属,后者为多头属,均为世界性分布.最近,笔者在兽医出诊中,发现我县某兔场存在兔豆状囊尾蚴感染较严重的情况,由于鲜有本病见诸报道,从而对此病的危害性认识不足,造成了一定的损失.故撰写此文,以引起业者重视.  相似文献   

9.
有些科普文章认为,穴兔是家兔的祖先,中国没有野生穴兔的生存,中国的家兔都是从国外引进的。而在养兔书籍上传统的观点也都认为中国不存在野生穴兔,中国的家兔都是起源于欧洲野生穴兔。一些中外学者也认为:欧洲野生穴兔是沿“丝绸之路”传入中国的,先秦时代开始驯化,到唐代已培育成中国白兔新品种了。那么,中国古代究竟有没有野生穴兔?中国的家兔都是从国外引进的吗?我  相似文献   

10.
实验用兔的采血体会宋淑君朱森树解放军第二五一医院动物中心(石家庄075000)在实验兔的抽血过程中,用普通针头几乎很难一次达到较多的采血量。我院骨科进行家兔胎血注射对骨折愈合影响的实验,实验前需对家兔进行血液学生化检测,需采血量较多。在采血过程中,我...  相似文献   

11.
<正> 我厂每年使用大量家兔用于某些抗生素和生化药品的热原试验。目前,国内用于热原试验的家兔多选用青紫兰与新西兰两个品种,这两个不同品种的家兔在热原试验中效应如何,不很清楚,一些有关专家学者对此看法也不尽相同,国内有关资料,尚未见公开报道,我们为了弄清这两种不同品种的家兔用于热原试验反应,而进行了体温稳定性和敏感度等多方面的探讨试验,以便选择适合我厂用于热原试验的家兔品种,现将初步试验研究结果报道如下: 材料和方法 (一)材料: (1)试验用兔:青紫兰和新西兰兔均来自本厂动物场封闭群生产的实验用兔。长  相似文献   

12.
探讨家兔注射兔瘟疫苗后对细菌内毒素发热灵敏度的影响因素,实验结果表明:家兔注射兔疫苗后对细菌内毒素发热灵敏度未见明显影响。但家兔注射免疫瘟疫苗后有一升温过程,可持续5天,无合格证的家兔,对细菌内毒素发热的灵敏度个体差异很大,可影响药品热原检测结果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13.
目的家兔是一种重要的模式动物,然而目前家兔中缺乏外源基因定点整合的相关技术。方法为了在兔胚胎成纤维细胞水平建立起成熟的H11位点定点整合平台,试验根据文献报道的人和小鼠的H11位点鉴定出家兔的H11位点,并使用CRISPR/Cas9系统和同源重组技术,设计了两对针对H11位点的sgRNA和左右同源臂,构建敲除载体和打靶载体。将两种载体共同转染进兔胚胎成纤维细胞中,在共转染的细胞基因组中依托嘌呤霉素筛选检测外源基因整合。结果在共转染的兔胚胎成纤维细胞中检测到外源基因插入,并且在敲入后成功表达外源基因。结论该实验依赖于CRISPR/Cas9技术和同源重组技术在细胞水平上创建高效的位点特异性整合系统,为未来转基因兔的安全和有效制备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4.
高原鼠兔和血液生化正常值测定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报道了驯化的高原鼠兔部分血液生化指标,并与实验家兔,大鼠和人的相应指标作了比较。高原鼠兔的血清白蛋白的百分含量高于人,大鼠及实验家兔;血清胆固醇明显低于人、大鼠及实验家兔。可为应用该实验动物进行科学研究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针刺过程中是否有体液因素参与作用,过去一直没有取得直接证据。去年(1972年)在全国针麻会议上有人报告,采用交叉循环方法观察到:在交叉循环情况下针麻甲兔可使乙兔痛阈提高;针刺甲猫可使乙猫大脑皮层诱发电位受到抑制;刺激甲狗腹腔神经丛可使乙狗内脏牵拉反应减弱;将针麻后的甲狗脑脊液给乙狗做脑室灌注也可提高乙狗痛阈。从而,取得了针刺过程中体液因素作用的直接证据。但是,针刺对机体生理机能活动作用中是否也有体液因素直接参与,尚未见有报导。为了探索这个问题,我们通过用血液交叉循环方法对未受针刺的家兔小肠蠕动进行了观察,见到针刺后小肠蠕动发生变化,提示了体液直接参予了机体生理机能活动。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6.
对新球虫灵,喹乙醇,免健宝Ⅰ号,Ⅱ号配套复合饲料添加剂进行的幼兔饲养对比试验结果表明:以免健宝Ⅰ、Ⅱ号配套复合饲料添加剂联合效果为最佳,其它依次为单用兔健宝Ⅱ号、兔健宝Ⅰ号、喹乙醇,新球虫灵。而且兔健宝Ⅰ、Ⅱ号配套复合饲料添加剂有易混匀,简化配合饲料工序、节省饲料及增重快等优点。  相似文献   

17.
<正> 兔脚癣病是疥螨引起的家兔的一种常见病、多发病,往往因奇痒造成家兔食欲减退,消瘦,衰竭而死亡,影响家兔的生产和繁殖。目前对治疗家兔疥螨又无有效的药物,如用一般治疗疥螨药物,因动物舔食药物,易造成家兔中毒死亡。我选用中药“青黛合剂”通过临床试验和治疗观察,对治疗家兔疥螨收到了较为理想的结果,现将具体做法报告如下: 选临床诊断为疥螨引起的脚癣兔十只,随机分为治疗组、对照组各五只。治疗组先后用“青黛合剂”涂于患处,每天一次,分别涂擦6—17次痊愈。后经观察无一只复发。对照组未接受治疗,症状加重而死亡。后选用临床诊断为疥螨引起脚癣病大耳  相似文献   

18.
农历免年到了。尽管现在仍有许多国人未曾见过野生兔子,但从家兔的形态而联想一下,大概也能猜出它们是个什么模样。然而,在65种现生兔形动物中,分别归为兔科(Leporidae)和鼠兔科(Ochotonidae)两大类群,通常人们还以为后一类群是没有尾巴的老鼠呢。其实它们是地地道道的兔形动物,广义  相似文献   

19.
彩色兔     
彩色兔彩色兔是法国科学家从普通家兔的“突变”中选育出来的,毛皮有黑色、白色、红灰色、黄棕色、紫蓝色、巧克力色、银灰色、米黄色等20多种,色彩和谐迷人,绒毛细密,轻柔如棉,保温力如鸭绒.同时彩色兔毛是天然的,没有化学物品的污染,也没有对人体的刺激和危害...  相似文献   

20.
兔病的防治     
<正>用大蒜治兔病对治疗兔的皮炎、感冒、创伤和感染有很好的效果。治疗兔创伤和感染的方法是:将大蒜捣烂加蜂蜜适量,调成糊状涂于兔的患处。外涂前先用0.1%的高锰酸钾清洗伤口,涂药后用纱布包扎,隔2-3天抹药一次,一般用2次治愈。治疗兔感冒的方法是:用大蒜20g、白萝卜250g、生姜15g、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