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蒋永  周雪勤 《现代医药卫生》2009,25(11):1702-1703
胸外科中常需要单肺通气,所采用的主要是插入双腔管支气管导管(DLT)的方法。目前使用的DLT主要是Robertshaw导管。Robertshaw导管具有许多的优点,但因其无隆突沟,故插入深度不易掌握,易出现肺隔离不全或导管错位,影响单肺通气的实施。DLT插管法及其定位情况的判断,近年发达国家及地区推荐常规使用纤维支气管镜伊0B),但我国多数医院因条件限制仍沿用经验插管法结合听诊定位法、吸痰管通畅定位法、呼出气二氧化碳监测定位法等进行插管,但经验插管法经常要反复调整管端的位置,一次性插管成功率很低。本研究拟评价蓝色支气管套囊充气插管法在Robertshaw导管插管中的效果。  相似文献   

2.
目的 研究在侧卧位胸科手术时纤支镜(FOB)引导下插入支气管阻断器(BB)行单肺通气(OLV)的可行性.方法 40例开胸手术患者,随机分BB(A组)和双腔支气管(DLT,B组)两组,在麻醉诱导后,A组插人普通单腔气管导管(SLT),术中侧卧位下经FOB引导将BB放置于左或右主支气管,向BB套囊内注入4-6ml空气,阻断一侧主支气管行OLV.B组插人DLT,侧卧位FOB定位固定.结果 40例患者插管均成功,OLV30min、60min时点A组患者动脉氧分压(PaO2)高于B组,气道压力(PAW)低于B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 侧卧位下经FOB引导插入BB应用在胸科手术OLV方法简便,损伤小,能维持良好的通气和氧和,没有因体位变动而导管移化的优点.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用纤维支气管镜和听诊法定位的双腔支气管导管的患者的肺塌陷程度及血氧饱和度。方法:双腔支气管导管插管的患者40例用纤维支气管镜定位,60例用听诊法定位。开胸后观察肺塌陷程度,单肺通气20分钟后观察血氧饱和度。结果:纤维支气管镜组的肺塌陷程度,血氧饱和度明显优于听诊组。结论:双腔支气管导管插管时应采用纤维支气管镜定位。  相似文献   

4.
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帝视内镜在Robertshaw双腔支气管导管插管与定位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18年1月至2021年4月在我院行择期胸腔镜手术患者80例,随机分为内E组和M组,每组40例.两组采用Robertshaw双腔支气管导管插管全身麻醉,E组患者采用帝视内镜进行支气管插管及定位,M组患者采用Macintosh喉镜进行支气管插管,听诊法进行定位.记录两组气道评估情况;记录两组双腔支气管插管实施情况;记录两组术中单肺通气情况;记录两组患者气管插管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E组暴露声门时间、气管插管时间、定位时间明显低于M组(P<0.05);E组Cormach-Lehane声门暴露分级明显优于M组(P<0.05);E组首次插管成功率、MN间距明显高于M组(P<0.05),E组术中气道峰压过高、肺塌陷不良、需要调整导管位置例数明显低于M组(P<0.05),E组患者气管插管并发症总发生率明显低于M组(P<0.05).结论:帝视观察用内窥镜能安全有效应用于Robertshaw双腔支气管导管插管的定位,与Macintosh喉镜插管听诊法比较,帝视观察用内窥镜声门暴露时间、插管时间、定位时间更短、首次插管成功率更高、并发症更少,且术中单肺通气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5.
听诊法与呼气末CO2监测在开胸术中双腔管定位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对比评价用听诊法及呼吸末CO2分压(PETCO2)监测在双腔管检查定位中的临床应用。方法选择择期胸外科手术病人80例,随机分为A组和B组。全麻诱导后插入DLT,A组判断双腔管位置,采用听诊法,B组采用PETCO2以进行判断。两组定位后用纤维支气管镜(FOB)检查定位和调整导管位置。侧卧后再次分别定位并采用FOB检查定位和调整导管位置。判断平、侧卧位DLT对位情7兄,记录结果。术中所有病人常规予以用PETCO2以进行监测变化。结果两组病人男女组成比例、左或是右侧支气管内插管等基本情况比较无统计学意义。仰卧位和侧卧位A组定位错位率为47.5%,30.0%,均明显高于B组的20%,7.5%,x2=6.76,5.25,P〈0.05,差异有显著性;右支气管组导管位移率与左支气管组比较(34.2%vs7.1%),x2=7.52,P〈0.01,差异有显著性。错位深度两组比较,有侧支气管组(1.3±0.4)cm明显低于左侧(2.4±1.1)cm,P〈0.01,差异有显著性。结论B组即采用PETC02以进行判断双腔管位置比A组(采用听诊法)判断来得精确。导管位移率右侧支气管组发生率高于左侧。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左侧卧位时双腔支气管导管(DLT)管端位置与吸气峰压及肺顺应性变化的关系,评估DLT管端位置的量化标准。方法102例用左DLT行胸科麻醉的中青年患者,纤维支气管镜(FOB)确认插入的DLT管端位置正确,平卧位双肺通气15min后(第1阶段),左侧卧位左单侧肺通气15min(第2阶段);然后以FOB观察DLT管端位置,若发现过深移位,FOB直视下调整DLT导管至正确位置后再单侧肺通气15min(第3阶段)。观测过程监测呼吸和循环各项指标。结果左侧卧位后DLT管端过深移位发生率为19.6%。第2阶段管端错位患者的SpO2均值比第1阶段稍低;Ppeak的升幅是管端正位患者的1.6倍;MV、Cdyn、PETCO2和PaO2降幅分别是管端正位患者的2.3倍、1.5倍、3.7倍和1.5倍;用FOB观测DLT管端均已接近左下肺叶支气管开口,插管深度平均增加1.6cm,维持支气管套囊压20cmH2O的注气量比第1阶段减少42.9%。管端错位患者第3阶段的Ppeak升高(47.0%)及MV下降(3.1%)、Cdyn下降(37.2%)、PETCO2下降(2.4%)、PaO2下降(40.4%)均已接近管端正位患者第2阶段的升降幅度。结论吸气峰压和肺顺应性的变化比SpO2更敏感,提示左DLT管端发生移位。左侧卧位单肺通气气道峰压超过平卧位双肺通气时的1.6倍,绝对值超过24cmH2O,肺顺应性减少50%,应高度怀疑左DLT管端发生过深移位。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改良纤维支气管镜在气管插管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选择100例美国麻醉师协会(ASA)Ⅰ~Ⅱ级择期成年手术患者,随机分成2组:A组用纤维支气管镜气管插管;B组用改良纤维支气管镜气管插管。分别记录插管时间、插管次数、脉搏氧饱和度低于95%例数、追加诱导药例数、插管并发症及失败例数。结果插管时间A组与B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1)。A组一次插管成功率6.0%,失败率32.0%,氧饱和度降低例数90.0%,追加诱导药例数94.0%;B组一次插管成功率70.0%,失败率2.0%,无1例氧饱和度降低,追加诱导药例数6.0%。结论改良纤维支气管镜气管插管时间短,成功率高。  相似文献   

8.
目的 观察Coopdech支气管阻塞导管用于胸腔镜手术实现单肺通气的效果.方法 选择单肺通气行胸腔镜手术患者50例,完全随机分为双腔支气管导管组(A组)和支气管阻塞导管组(B组)各25例.B组经单腔气管导管插入Coopdech支气管阻塞导管实现单肺通气,A组通过插入双腔支气管导管实现单肺通气.记录指标:①单肺通气前、单肺通气后30 min、60 min的PaO2、PaCO2、pH、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PETCO2)、气道峰压(PAW)、脉搏血氧饱和度(SpO2);②插管和定位时间;③单肺通气时肺萎陷质量和外科暴露程度;④术后声音嘶哑和咽喉痛发生情况.结果 ①2组PaO2、PaCO2、pH、PET CO2、SpO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单肺通气后30 min、60 min的PAW A组分别为(22.1±2.0)cm H2O(1 cm H2O =0.098 kPa)、(21.7±1.8)cm H2O,明显高于B组(18.1±2.1)cm H2O、(18.2 ±2.1)cm H2O(P <0.05);②A组的插管和定位时间分别为(2.8±0.7)min、(4.2±1.6) min,较B组[(1.0±0.3)min、(1.1 ±0.2)min]明显长(P<0.05);③单肺通气肺萎陷质量和外科术野暴露程度在2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④A组术后声音嘶哑和咽喉痛发生率分别为44.0% (11/25)、48.0%(12/25),较B组[16.0%(4/25)、24.0%( 6/25)]明显升高(P<0.05).结论 双腔支气管和Coopdech支气管阻塞导管在胸腔镜手术单肺通气的应用均安全、有效,应用支气管阻塞导管插管和定位方便快捷,可降低患者术后声音嘶哑及咽喉疼痛的发生率,在适应证范围内的胸腔镜手术中可以优先选用Coopdech支气管阻塞导管.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全凭静脉全麻联合胸段硬膜外阻滞方法在胸腔镜手术中的应用。方法:择期胸腔镜微创手术术中需单肺通气的患者196例,ASAⅠ-Ⅱ级,随机分为A、B两组:A组选择98例患者入室后先做T56椎间隙硬膜外腔穿刺,向上置管34cm;B组采用全凭静脉全麻。两组病例全麻诱导后用传统方法插入双腔支气管导管(doublelumen endobronciltube,DLT),用纤维支气管镜(FOB)确定和调整导管的位置,术中采用全凭静脉全麻,记录生命体征等。结果:A组整个麻醉手术中血流动力学稳定,苏醒无痛,术后肺部并发症少,全凭静脉全麻联合硬膜外阻滞利于胸腔镜手术的开展。FOB检查能准确定位DLT位置。结论:胸腔镜手术中应用FOB检查定位DLT位置是单肺通气能否顺利进行的关键,全凭静脉全麻联合硬膜外阻滞一种安全有效的麻醉方法,合理应用更有利于胸腔镜手术患者的肺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10.
秦洋  常湘珍 《北方药学》2012,9(1):54-54
目的:对比观察国产支气管封堵导管与双腔支气管导管在单肺通气应用的效果.方法:观察并记录气管插管时间、插管尝试次数、定位时间、术中导管移位次数、术中肺塌陷程度,生命体征改变.结果:两组间相比插管时间A组比B 组长,插管尝试次数、插管时间、术中导管移位次数B 组比A 组多.结论:国产支气管封堵导管双肺阻断效果明确、定位简单快捷、生理干扰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