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该研究结合UPLC-MS/MS联用技术,比较雪上一枝蒿总碱凝胶和雪上一枝蒿总碱微乳凝胶中雪上一枝蒿甲素(雪甲素)在小鼠皮肤、血液中的药物浓度随时间的变化过程,并对其药代动力学参数进行比较分析。以探讨微乳制剂在透皮给药制剂中可行性。该试验建立UPLC-MS/MS同时测定血浆和皮肤中雪甲素的方法,灵敏度高,符合透皮给药药动学研究要求。微乳凝胶通过皮肤进入血液的主要药动学参数Cmax为(37.62±14.31)μg·L~(-1),Tmax为(3.40±1.34)h,AUC0-∞为(1 027.7±260)μg·L~(-1)·h~(-1),MRT为(34.80±12.31)h,MRTlast为(10.68±0.57)h,t1/2为(23.11±9.20)h;普通凝胶通过皮肤进入血液的主要药动学参数Cmax为(52.23±15.90)μg·L~(-1),Tmax为(4.00±0.00)h,AUC0-∞为(728.60±280.80)μg·L~(-1)·h~(-1),MRT为(20.69±3.98)h,MRTlast为(9.34±0.42)h,t1/2为(14.69±3.15)h。结果表明,微乳凝胶较普通凝胶透皮吸收较平稳,作用时间长,生物利用度高,显示微乳凝胶具有良好而稳定的透皮效果。微乳凝胶和普通凝胶中雪甲素在皮肤中的生物利用度差异不明显。  相似文献   

2.
目的:对雷公藤微乳凝胶的体外释药性能进行考察。方法:采用扩散池法,分别以半透膜和小鼠皮肤为透过介质,考察雷公藤微乳凝胶的透皮性能和释药速率。结果:雷公藤微乳凝胶体外释药规律以一级模型拟合较好,透皮速率约为2.6μg·cm-2·h-1。结论:雷公藤微乳凝胶中雷公藤甲素的体外透皮速率小于体外释放速率,表明该制剂属于缓释制剂。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复方雷公藤微乳凝胶体外释放度及其体外透皮特性,为复方雷公藤处方开发成经皮给药制剂的微乳凝胶提供实验依据。方法:采用改良Franz扩散池方法,分别以半透膜和小鼠离体腹部皮肤为屏障,利用程高和效Hig液ui相ch色方谱程法进测行定回接归收,液求中得雷最公佳藤拟甲合素方的程含并量计,释算放累度积试释验放以率1;2透h皮的试累积验释以2放4量h对的时累间积以透零皮级量方对程时、间一进级方行回归,计算透皮速率方程,并通过透皮速率比较复方雷公藤微乳凝胶、复方雷公藤凝胶和复方雷公藤巴布剂的体外透皮特性。结果:复方雷公藤微乳凝胶12 h内的释药特性符合零级释药方程:Q=1.25 t+2.67,释放速率为1.25μg/(cm~2·h),累积释放率达91%;复方雷公藤微乳凝胶24 h的体外透皮速率为0.419μg/(cm~2·h),大于复方雷公藤凝胶[0.205μg/(cm~2·h)]和复方雷公藤巴布剂[0.253μg/(cm~2·h)]的透皮速率。结论:复方雷公藤微乳凝胶释放速率远大于透皮速率,其透皮速率不受释放速率的影响,具有良好的透皮特性,适合开发成经皮给药制剂。  相似文献   

4.
目的 为降低雷公藤甲素经皮给药刺激性、提高经皮渗透性,筛选雷公藤甲素经皮给药载体,为雷公藤甲素经皮给药新型给药系统的开发奠定基础。方法 制备雷公藤甲素立方液晶、醇质体、胶束、凝胶等制剂,采用动态透析释药法考察雷公藤甲素不同剂型的体外释药特性;采用改良的Franz扩散池法考察雷公藤甲素不同剂型体外经皮渗透性能;通过皮肤刺激性实验评价雷公藤甲素不同剂型皮肤刺激性减毒效果。结果 雷公藤甲素立方液晶、醇质体、胶束、凝胶8 h累积释放度分别为(51.40±1.19)%、(100.67±1.37)%、(89.25±4.27)%、(42.61±4.27)%,24 h累积渗透量分别为(0.46±0.02)、(0.48±0.04)、(0.44±0.03)、(0.27±0.02)mg/cm2。皮肤刺激性结果表明,雷公藤甲素立方液晶、醇质体、胶束均呈轻度刺激性,而凝胶为中等刺激性。结论 雷公藤甲素不同剂型有着不同特性,相较醇质体、胶束、凝胶而言,雷公藤甲素立方液晶有良好的缓控释作用和经皮渗透效果,同时能显著降低雷公藤甲素的皮肤刺激性,是雷公藤甲素经皮给药最佳剂型。  相似文献   

5.
目的建立雷公藤甲素血药浓度的超高效液相色谱检测法,并对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口服雷公藤多苷片后雷公藤甲素的体内药代动力学进行初步探讨。方法入组3例类风湿关节炎患者,其血清以艾司唑仑为内标,用乙酸乙酯进行提取后进样测定。色谱柱为Waters Acquity C18柱(2.1 mm×100 mm,1.7μm),流动相为乙腈-0.1%冰乙酸(30∶70),流速为0.2 mL/min,柱温为30℃,检测波长为220 nm。血药浓度数据用DAS2.1.1药动学计算机程序处理。结果雷公藤甲素与内标物分离良好,保留时间分别为4.9、8.9 min左右。雷公藤甲素血药浓度在13.13~840.00 ng/mL范围内,峰面积与内标物峰面积比值之间的线性关系良好,日内、日间精密度均RSD15%,回收率为88.25%~99.33%。雷公藤甲素药动学参数Cmax、Tmax、T1/2β、AUC0-12 h分别为(159.97±42.43)ng/mL、(1.33±0.58)h、(7.51±2.26)h、(1131.12±89.20)mg?h/L。结论雷公藤甲素药动学符合二室模型,吸收迅速,个体之间存在差异。  相似文献   

6.
采用改良后的Franz扩散池法,以小鼠腹部皮肤为模型进行体外透皮扩散,收集不同时间点的接收液,用HPLC测定其中阿魏酸的浓度、用LC-MS/MS测定雷公藤甲素的浓度,比较醇质体凝胶、普通凝胶、乳膏3种剂型的透皮速度、透皮量与皮肤储量的差别,以探索雷公藤甲素阿魏酸醇质体凝胶中阿魏酸、雷公藤甲素的体外透皮特性并与普通凝胶组和乳膏组比较。结果,雷公藤甲素阿魏酸醇质体凝胶、普通凝胶和乳膏中阿魏酸稳态透皮速率分别为5.268 5,8.990 9,12.042 0μg·cm~(-2)·h~(-1),皮肤滞留量分别(30.234 8±1.525 4),(20.402 6±0.402 6),(7.635 3±1.094 2)μg·cm~(-2);雷公藤甲素阿魏酸醇质体凝胶中雷公藤甲素的稳态透皮速率为67.238 0 ng·cm~(-2)·h~(-1)约为乳膏的1.24倍,普通凝胶的3.28倍,皮肤滞留量为(371.351 4±35.317 1)ng·cm~(-2)约为乳膏的3.35倍,普通凝胶的5.25倍。故雷公藤甲素阿魏酸醇质体凝胶透皮效果良好,有助于临床安全给药。  相似文献   

7.
针刺对雷公藤甲素在佐剂性关节炎大鼠体内代谢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针刺对药物代谢的影响。方法 采用大鼠完全弗氏佐剂性关节炎模型,观察雷公藤甲素治疗与针刺加雷公藤甲素治疗后,药动学的变化。结果 单纯雷公藤甲素组大鼠体内药物代谢无差别,针刺组峰血药浓度升高,达峰时间提前与单纯组比较有明显差异(P<0.01)。血药浓度下降较慢,尤以药后1h针刺较为明显。结论 由于针刺作用,雷公藤甲素在体内吸收和代谢可能发生了变化,提示临床针药并用时,必须考虑针刺对某些药物的代谢可能产生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目的:建立Beagle犬血浆中灯盏乙素的定量分析方法,测定灯盏乙素在Beagle犬体内血药浓度经时过程,评价灯盏花素磷脂复合物自微乳的药代动力学及相对生物利用度。方法:单剂量分别灌胃给予Beagle犬灯盏花素磷脂复合物自微乳及灯盏花素片,采用HPLC测定血浆中灯盏乙素的浓度,流动相甲醇-0.2%磷酸水(45∶55),检测波长335 nm。运用DAS2.1.1软件程序拟合药物浓度-时间曲线,计算药动学参数和生物利用度。结果:灯盏花素磷脂复合物自微乳、灯盏花素片灌胃Beagle犬后灯盏乙素药-时曲线均符合二室模型,主要药代动力学参数Tmax分别为190 min和160 min,Cmax分别为78.98mg·L-1和33.63 mg·L-1,AUC0-t分别为18 674.619 mg·L-1·min和9 132.475 mg·L-1·min;相对生物利用度204.49%。结论:灯盏花素磷脂复合物自微乳较灯盏花素片能显著提高灯盏乙素在Beagle犬体内的生物利用度,为灯盏花素口服制剂的开发提供新方向。  相似文献   

9.
齐墩果酸口服自微乳在大鼠体内的药动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谢珺  温明  刘建明 《中成药》2012,34(2):257-260
目的 研究大鼠口服齐墩果酸自微乳给药系统后齐墩果酸的药动学特征.方法 将24只SD大鼠随机分成齐墩果酸自微乳实验组和市售齐墩果酸片剂对照组,运用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法测定不同时间点血浆中齐墩果酸的质量浓度,使用DAS2.0统计软件分析.结果 经胃肠给予齐墩果酸自微乳给药系统和市售齐墩果酸片剂后,t1/2β、Cmax和AUC0-24分别为(4.172±0.861)h和(10.076±2.019)h,(201.33±56.01) ng/mL和(70.09±14.88) ng/mL,( 1749.29±401.22) ng·h/mL和(416.25±80.34) ng·h/mL,结果之间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与普通片剂比对,齐墩果酸自微乳给药系统显著提高了生物利用度.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比较雷公藤甲素(triptolide,TP)二元醇质体凝胶(binary ethosome gel,BEG) (TP@BEG)和TP普通凝胶(ordinary gel,OG) (TP@OG)皮肤药动学的行为差异,考察其在体经皮渗透性能.方法 采用体外增量法和体外减量法考察微透析探针体外回收率与传递率,同时建立了T...  相似文献   

11.
不同产地雷公藤药材中雷公藤甲素含量测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建立测定雷公藤药材中雷公藤甲素含量的方法,比较分析不同产地雷公藤药材的质量。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使用C18色谱柱(4.6 mm×250 mm,5μm),流动相A为甲醇,流动相B为水,采用梯度洗脱,于218nm处检测,测定雷公藤甲素的含量。结果: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雷公藤甲素浓度在39~195μg.mL-1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r=0.999 9,平均加样回收率为96.45%,RSD为3.19%(n=6)。结论:该方法准确可靠、简便、重复性好,可用于雷公藤药材质量分析控制,不同产地的雷公藤药材中雷公藤甲素的含量差异较大。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建立雷公藤药材中雷公藤甲素及总二萜内酯含量测定的方法.方法 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色谱柱:Platisil ODS柱(250mm×4.6mm,5μm),以甲醇-水(45∶55)为流动相进行洗脱,于218nnm波长处检测,测定雷公藤甲素的含量;采用Kedde显色法,在550nm波长处测定吸光度,测定总二萜内酯的含量.结果 以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雷公藤甲素,在0.58~46.40μg·mL-1(r=0.9999)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平均回收率为100.52% (n =6);比色法测定雷公藤总二萜内酯(以雷公藤甲素计)在0.49-39.36μg·mL-1(r =0.9999)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平均回收率为93.28%(n=6);雷公藤药材中雷公藤甲素平均含量为4.20μg·g-1,总二萜内酯为86.64μg·g-1.结论 本实验所建立的方法稳定,精密度良好,适合于雷公藤甲素及总二萜内酯的含量测定,可用于雷公藤药材的质量控制.  相似文献   

13.
不同产地雷公藤属植物根中有效成分含量的比较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聂侃  安伟健  夏光成 《中草药》1994,25(10):539-541
采用比色法和薄层扫描法测定并比较了3个产地的雷公藤根和昆明山海棠根中主要有效成分总二萜内酯和雷公藤内酯醇的含量,结果表明贵州黔东南州产的雷公藤根中总二萜内酯和雷公藤内酯醇的含量最高,分别达到0.035%和0.0030%,值得开发利用。  相似文献   

14.
雷公藤双向固体发酵过程中的化学成分变化研究   总被引:6,自引:6,他引:0  
目的:研究雷公藤双向固体发酵过程中化学成分的变化规律。方法: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测定雷公藤双向发酵过程中总二萜和总生物碱含量;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雷公藤双向发酵过程中雷公藤甲素和两个单体生物碱含量。结果:在发酵90d时,雷公藤总二萜发酵下降了46%而总生物碱含量仅下降约13%,雷公藤甲素含量降低了89.4%而wilforgine和wilforine含量降级幅度较小。结论:双向发酵过程中真菌对雷公藤生物碱含量影响较小,而对二萜类化合物含量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15.
雷公藤化学成分研究及雷藤氯内酯醇生源讨探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马鹏程  张亮 《中药材》1994,17(11):29-31
通过GC-MS联用技术对雷公藤(Tripterygium wilfordii Hook f.)的脂肪油进行了分析,鉴定出邻苯二甲酸二(2-乙基己基)酯、十一烷酸、鲸蜡酸等12个化合物,以及残留农药P,P′-DDT及其降解产物P,P′-DDD和氯二苯基甲烷,并通过归一化法获得了各成分在脂肪油中的相对百分含量。同时直接从提取物中分离和鉴定出了P,P′-DDT,进而讨论了雷公藤中抗炎免疫和雄性抗生育成分——雷藤氯内酯醇的生物来源。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雷公藤甲素对糖尿病肾病(DN)小鼠肾足细胞自噬及调亡的影响。方法:选择小鼠60只,随机分为DN组和雷公藤甲素组各30只,光镜下观察各组肾组织病理学改变情况,观察肾功能变化情况,对其行行威廉姆斯肿瘤蛋白1(WT-1)免疫组化染色,观察足细胞情况,透射电镜观察足细胞自噬情况,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肾组织中Podocin、Lc3、Bax及Caspase-3的表达情况。结果:PAS染色结果显示,DN组小鼠系膜基质明显增多,雷公藤甲素组小鼠系膜基质明显减少。WT-1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显示,雷公藤甲素组肾足细胞数量比DN组明显增多。Western Blot结果显示,与DN组小鼠比较,雷公藤甲素组Podocin表达明显增加,LC3-Ⅱ/LC3-Ⅰ比值明显上升,凋亡相关蛋白Bax及Caspase-3表达明显减少(P 0.05)。结论:雷公藤甲素可减轻足细胞损伤延缓DN的进展,可DN的治疗起到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7.
复方雷公藤涂膜剂透皮吸收的研究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周成萍  彭松  廖蔚珍  谷鸣 《中草药》1998,29(6):391-393
采用静态扩散装置研究了氮酮和冰片对雷公藤涂膜剂中有效成分透皮吸收的促进作用。结果表明,二者均能明显促进制剂中雷公藤甲素的透皮吸收,二者合用还能产生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18.
The Chinese traditional herb Tripterygium wilfordii Hook. F (TWHF) has been reported to be effective in the treatment of a variety of autoimmune disorders. The major active component of this herb is triptolide and most of the efficacy of this herb immunosuppression is attributed to triptolide. FK506 is also a potent immunosuppressive agent and is currently being used clinically. The present studies compare the effectiveness of triptolide and FK506 to suppress certain human T cell functions. Specifically human T cell proliferation, IL-2 and IFNgamma were compared. The results show that, overall, triptolide is more effective at inhibiting T cell proliferation and IFNgamma production than FK506 and the two compounds inhibit IL-2 production in an equivalent manner.  相似文献   

19.
雷公藤所含萜类单体,如雷公藤甲素、雷公藤氯内酯醇、雷公藤内酯酮、南蛇藤素、扁蒴藤素具有独特的药理学作用,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对上述五种萜类成分在炎症及免疫反应、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呼吸系统和肿瘤抑制等方面的药理学作用进行了广泛深入的研究。本研究对上述五种萜类成分的药理作用及分子机制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20.
清络通痹方中雷公藤配伍减毒的化学基础研究   总被引:2,自引:4,他引:2  
目的:通过研究清络通痹方中雷公藤配伍其他药味后,雷公藤中毒性成分雷公藤甲素的溶出规律,从化学角度探索其配伍减毒的物质基础,为雷公藤的临床应用提供实验依据。方法:结合“组分剔除法”、“药味组合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清络通痹全方、雷公藤各配伍组合中雷公藤甲素溶出含量。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对雷公藤药材、雷公藤单味药、雷公藤配伍三七、雷公藤配伍青风藤进行化学成分的全成分分析,比较雷公藤中雷公藤甲素等成分的溶出变化。结果:在雷公藤投料量相同的情况下,雷公藤甲素溶出的趋势为:全方去三七>全方去青风藤 >全方去地黄 >全方去僵蚕 >全方;青风藤配伍雷公藤 >单味雷公藤 >地黄配伍雷公藤 >僵蚕配伍雷公藤 >三七配伍雷公藤;统计分析表明,三七能明显降低雷公藤甲素溶出(P<0.05),青风藤能显著增加雷公藤甲素溶出(P<0.05)。全成分分析研究中,雷公藤配伍三七,配伍青风藤后与雷公藤药材及单味药提取物相比,溶出规律与前述结果一致。结论:通过清络通痹方中雷公藤配伍前后化学成分的溶出含量变化可以初步推断,三七配伍雷公藤能降低雷公藤的毒性,而青风藤配伍雷公藤能增强雷公藤的毒性。该研究结果为雷公藤的临床配伍减毒应用提供了实验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