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本文旨在探讨1例由疫苗株病毒引起成人水痘的病例,以提高对水痘疫苗二次传播的认识。从1名23岁女性水痘患者皮肤水疱中采集水疱液,接种至人胚胎成纤维细胞,3d后观察到细胞发生病变效应。用水痘-带状疱疹病毒gE`糖蛋白单克隆抗体间接免疫荧光法鉴定,结果阳性。测序分析显示,分离到的毒株其疫苗相关的单核苷酸多态性位点与Oka疫苗株一致,为疫苗株病毒。回顾性调查显示,患者没有水痘史和疫苗接种史,病毒可能来自1名与患者直接接触的接种疫苗后发生带状疱疹的儿童。  相似文献   

2.
<正>水痘是常见的儿童疾病。预防水痘的理想方法是接种安全有效的水痘疫苗。自水痘疫苗应用于人类以来,各国学者作了大量研究。随着研究的逐渐深入,对水痘疫苗亦有了新的认识。现将近年来水痘疫苗研制进展综合如下。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广州市荔湾区2015年水痘突破病例的流行病学特征,为探讨水痘疫苗的免疫策略提供依据。方法收集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中广州市荔湾区2015年1~15岁儿童水痘突破病例的疫情数据及广州市免疫规划信息管理系统中接种1剂次水痘疫苗的数据,并对其进行流行病学分析。结果广州市荔湾区2015年共报告水痘突破病例176例,发生率1.20%,全年12个月均有报告病例,冬季高发,全区均有报告,以南源街道位居首位(14.20%),男女比例为1.63∶1,主要集中在5~<10岁儿童,以小学生为主(64.20%)。突破病例发病与接种疫苗最短间隔64 d,最长11年,平均发病间隔为(4.57±3.49)年,发病间隔分布呈正态分布(P=0.200,偏度=0.203,峰度=-1.576),发病高峰为接种疫苗后2~7年间。结论广州市荔湾区2015年水痘突破病例发生率较高,5~<10岁儿童为高发人群;为形成有效的免疫屏障,有效控制水痘突破性病例,建议4岁儿童接种第2剂次水痘疫苗。  相似文献   

4.
目的了解水痘疫苗2剂不同间隔时间免疫程序的安全性及免疫原性。方法按照随机、双盲的原则,选择符合条件的1~3岁、4~6岁、7~12岁儿童各200名,每个年龄组按照2剂间隔3个月和6个月的免疫程序,分别接种2剂冻干水痘减毒活疫苗。观察各组接种后的不良反应率,用膜抗原荧光抗体法(FAMA)检测疫苗接种前、后血清抗体阳转率、GMT水平和平均增长倍数。结果接种2剂水痘疫苗后,总体不良反应率在4%~13%;同年龄组不同间隔时间接种2剂疫苗后,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不同年龄组间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同年龄组不同间隔时间免前及接种2剂后,血清GMT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同年龄组接种1剂与2剂水痘疫苗的血清GMT水平,两者间差异有显著性统计学意义。接种2剂水痘疫苗的GMT增长倍数高于接种1剂。不同间隔时间接种第2剂水痘疫苗后抗体阳转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同年龄组接种2剂后抗体阳转率高于接种1剂,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间隔3个月和6个月接种第2剂水痘疫苗,在安全性及免后GMT水平、增长倍数及抗体阳转率等4个方面,两者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相似文献   

5.
<正>日本水痘免疫数据的小结 早在1979年由NIH与食品药品管理局(FDA)建立了疫苗车间,Takahashi报告接种2000名健康儿童及521名住院或患慢性病儿童,其中201名正在服用未说明用量的类固醇。所有这些接种者抗体阳转率为98%左右,除了在有主要高度危险性的儿童中出现轻度红疹与发烧外,很少有即现付反应。65名急性白血病患者(62名急性淋巴性白血病,3名急性骨髓性白血病),及20名  相似文献   

6.
目的了解荔湾区2008—2012年水痘疫情的流行情况,为制定水痘疫情防制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2008—2012年荔湾区报告的水痘病例及水痘暴发数据,采用Excel2003软件整理后,进行描述性流行病学分析,并结合当前有关文献资料提出今后水痘防制的建议。结果 2008—2012年广州市荔湾区共报告水痘5 814例,年均发病率为129.46/10万。年发病率为83.50/10万~165.33/10万,其间2008年最高,2012年最低;全区22条街都有病例发生;全年12个月均有病例发生,呈冬春季高发态势;发病主要集中在儿童和青少年,学生占42.89%;男女比例为1.4∶1,报告病例中20岁以下者4 690例,占总数80.67%(4 690/5 814);集体单位聚集性疫情13起,其中暴发疫情4起。结论荔湾区近年水痘疫情主要发生在冬春季节,学生和托幼儿童及散居儿童是水痘的高发人群。建议加强普及防控水痘基本知识,提高水痘疫苗第1剂接种率,落实应急接种的同时,开展水痘疫苗第2剂接种程序的研讨,确保水痘疫情的有效控制,保护公众健康。  相似文献   

7.
目的了解水痘疫苗在学校等集体单位水痘暴发疫情中的保护效果。方法选择佛山市2012年水痘暴发疫情的学校,按年龄分层,以接种水痘疫苗作为暴露因素,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方法,评价水痘疫苗的保护效果。结果共有143名学生纳入研究对象,水痘疫苗的保护率为69.18%。按年龄分层分析发现,6~7岁组水痘疫苗保护率为86.12%,而9~11岁组水痘疫苗未显示保护作用。结论水痘疫苗对学校等集体单位水痘暴发疫情的控制具有良好的效果。但由于疫苗免疫机体后所产生的抗体衰减,小学高年级学生应适时加强接种一剂次水痘疫苗。  相似文献   

8.
水痘减毒活疫苗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水痘是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 VZV) 引起的一种高传染性疾病。接种疫苗是预防和控制VZV 流行的最有效手段。美国从1995 年开始实施儿童接种水痘疫苗的政策, 显著降低了水痘相关疾病的发病率和病死率。近年来, 水痘疫苗在我国应用越来越广泛。本文就水痘减毒活疫苗Oka 株的研发, 疫苗的有效性、安全性, 病毒减毒的分子生物学特征和免疫策略等方面进行综述, 以期能更全面地认识水痘减毒疫苗在预防和控制VZV 传播方面所起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为了建立用于水痘疫苗接种后血清中特异性抗体检测的膜抗原荧光抗体(FAMA)法,并对接种水痘疫苗后儿童血清中水痘特异性抗体进行检测,评价北京株水痘疫苗的免疫效果。以水痘带状疱疹病毒(VZV)感染细胞作为抗原制备成固定抗原玻片,以异硫氰酸荧光素(FITC)标记的羊抗人IgG作为二抗建立FAMA法,并对该法的敏感性、特异性进行验证。运用此法对不同剂量北京株水痘疫苗接种后儿童血清中特异性抗体进行检测,分析儿童血清中水痘特异性抗体水平以及免后抗体阳转率,并与Oka株水痘疫苗进行比较。结果显示,FAMA法敏感性可达0.0196IU/ml,特异性好。应用此法检测300名观察者免前免后双份血清样本中抗VZVIgG,易感者中北京株水痘疫苗原苗(39810PFU/0.5ml)、2000PFU/0.5ml、500PFU/0.5ml接种组儿童血清免后抗体阳转率分别为100%、98.77%、85.42%,抗体几何平均滴度(GMT)分别为36.4、34.3、18.6,原苗与2000PFU间的抗体阳转率和GMT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原苗与500PFU、2000PFU与500PFU间的抗体阳转率和GMT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对照国产、进口Oka株水痘疫苗接种后抗体阳转率分别为95.35%、96.97%,抗体GMT分别为13.3、16.0,不同剂量北京株疫苗抗体阳转率与国产、进口Oka株疫苗相比,差别无显著性(P>0.05),但北京株疫苗原?  相似文献   

10.
姜胜文 《蛇志》2016,(4):436-438
目的了解成人水痘并发症的临床特点,为成人水痘的预防和临床诊治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2015年我院收治的76例成人水痘并发症患者的临床资料,对临床流行特征和并发症发生情况及预后进行分析。结果 76例成人水痘并发症患者继发皮肤感染占84.21%,肝功能损害占55.26%,呼吸道感染占47.37%;发病比例男性高于女性,且以冬春季节发病为主。76例患者经临床应用阿昔洛韦联合麻疹减毒活疫苗治疗,均治愈。结论成人水痘发病率有增高趋势,而且成人水痘并发症有发热程度和热程、全身毒血症状以及皮疹数量、各种并发症发生比例均较儿童高且严重,无疫苗免疫史患者病情较重。临床上应尽早明确诊断,及时治疗;可通过接种水痘减毒活疫苗(VarV)(建议推行2剂次接种的免疫策略)来控制发病率和减少并发症发生。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2007—2018年山东省滨州市水痘的发病特征,为制定相应的防控措施提供依据。方法通过中国传染病报告信息管理系统,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分析2007—2018年滨州市的水痘报告病例。结果 2007—2018年滨州市累计报告病例为8 433例,年均发病率为18.36/10万。滨州市7个区县均有水痘报告病例,发病率最高的地区为滨城、无棣和惠民县(区),发病率分别为38.16/10万、23.12/10万和18.07/10万。各月均有水痘报告病例,4—6月春末夏初,报告病例3 284例,占38.94%;11月至次年1月为2 634例,占31.23%。男、女性别比为1.42∶1,性别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 )=3.007、P=0.08,P>0.05);各年龄均有报告病例,主要集中于0~20岁,占87.58%,以>5~10岁组最多,各年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3.28、P=0.001,P<0.05);职业以学生为主,报告病例4 597例,占54.51%,发病率9.30/10万。无接种史和不详的报告病例7 256例,占86.04%。结论滨州市水痘疫情持续逐年增长,水痘发病具有明显的季节性,疾病预防控制应加强中小学和幼托机构水痘监测;滨州市应将水痘疫苗列入计划免疫疫苗,并将其2剂次免疫策略纳入免疫程序,从而提高水痘疫苗接种率,切实降低发病率。  相似文献   

12.
目的 了解河南9个县农村地区第二类疫苗接种情况及其影响因素,评价第一类替代疫苗现状,为全省提高第二类疫苗接种率和制定第一类疫苗使用策略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采用单纯随机抽样方法,抽取濮阳市、新乡市、南阳市、商丘市、洛阳市5个地市9个县18个乡镇32个村的1 463名2~7周岁农村儿童,疫苗接种知识及主要影响因素从调查儿童监护人获得,疫苗接种记录来自于儿童预防接种证,用EPiData 3.1软件建立数据库,采用Excel 2003和SPSS 17.0进行数据统计分析.结果 9个县农村儿童中第一类替代疫苗率最高的是甲肝灭活疫苗第一针,占20.6%,其次是首针次ACYW135(1)流脑疫苗和AC流脑结合疫苗(1),分别占适龄接种对象的13.8%、12.9%.第二类疫苗以b型流感嗜血杆菌(Hib)第一针次接种率最高,达到46.4%,Hib疫苗三针次接种率为12.6%,其次是水痘疫苗接种率为23.2%;口服轮状疫苗(RV)、23价肺炎(PPV23)疫苗接种率较低,分别为9.5%和7.3%.单因素与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表明,接种方式、儿童类别、疫苗价格高低都是影响第二类疫苗接种针次多少的主要因素,乡镇门诊化接种4~6针次和7针次以上的比例分别为22.5%、6.9%,高于村级接种比例12.8%和1.9%;散居儿童疫苗接种针次高于托幼儿童(P<0.01);监护人文化程度、家庭收入、接种通知方式、儿童是否留守等对二类疫苗接种针次影响不大或无影响(P>0.05).结论 不同县第二类疫苗替代一类疫苗率和种类不同;第二类疫苗接种率因各地接种方式、价格因素、重视程度和家长认知程度不同而差别较大;扩大以乡为单位接种门诊实施范围、降低第二类疫苗接种价格并加大托幼机构第二类疫苗的宣传等有利于提高第二类疫苗的接种率和接种针次.  相似文献   

13.
重组(汉逊酵母)乙型肝炎疫苗副反应和抗体应答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观察重组(汉逊酵母)乙肝疫苗免疫儿童的副反应和抗体应答。按0、1、6月免疫程序,分别应用2批重组汉逊酵母疫苗和2批重组酿酒酵母疫苗,免疫221名6至12岁儿童,其中汉逊酵母疫苗1批(A)接种102人,另一批(B)接种26人,重组酿酒酵母疫苗1批(C)和另1批(D)分别接种74和19人。观察每次接种后的副反应和全程免疫一月后(T7)的抗体应答。儿童接种汉逊酵母疫苗后副反应发生率低,有个别出现发热反应,但均低于37.8℃,且为一过性。T7时4组儿童抗HBs血清阳转率均在96%以上,GMT范围在229.98~338.83IU/L之间。免疫A批疫苗儿童组抗体滴度(GMT)显著高于免疫C批疫苗组(270.33、229.98IU/L;P<0.05)。汉逊酵母乙肝疫苗具有较好的安全性,免疫儿童抗体应答水平较高。  相似文献   

14.
水痘-带状疱疹病毒(VZV)属疱疹病毒α亚科,即人类疱疹病毒3型,为双链DNA病毒。原发感染可引起具有高度传染性的全球流行性疾病——水痘;潜伏病毒的再激活感染可引发典型的疼痛性皮肤病——带状疱疹及不典型的内脏器官感染。日本和美国分别自1987年和1995年开始实行给全体儿童预防接种水痘减毒活疫苗(vOka)后,两国儿童的水痘发病率和病死率显著降低。但VZV疫苗的不良反应,包括二次传播和突破感染等时有发生,因此有必要研发更为有效、安全的新型疫苗。本文就VZV相关疫苗的有效性、安全性及其新型疫苗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5.
目的了解河南省2009—2014年水痘疫情的流行病学特征,为控制水痘暴发和流行提供依据。方法数据获自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中河南省2009—2014年水痘个案病例及暴发疫情信息,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进行分析。结果河南省2009—2014年共报告水痘84 029例,年平均发病率为14.85/10万;春、冬季高发;患者发病年龄主要集中在3~10岁的儿童,占62.75%;同期共报告暴发疫情35起,主要集中在学校和幼托机构。结论儿童为水痘的高发人群,水痘发病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应提高高发人群水痘疫苗的接种率,加强对暴发疫情的监测。  相似文献   

16.
为了解儿童中流行性腮腺炎(腮腺炎)的免疫情况,观察腮腺炎减毒活疫苗的安全性和免疫原性。选取353名1~15岁儿童进行血清流行病学调查;对157名城、乡3~5岁儿童进行疫苗效果观察,并将其随机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血清IgG。接种疫苗24h、48h、72h、96h后观察人体不良副反应;并分别在接种前及接种后1个月,分别采集免疫对象静脉血测定抗体。353名1~15岁儿童中腮腺炎抗体阳性179人,总阳性率为50.71%;0~1岁、2~6岁、7~12岁和13~15岁4组的抗体阳性率分别为21.84%、36.17%、69.41%和77.01%。实验组44名抗体阴性儿童接种了腮腺炎减毒活疫苗,1个月后抗体阳转率为93.18%,IgG呈4倍增长者23人,4倍增长率为52.27%。无一例出现严重的不良副反应。  相似文献   

17.
王新珠  吴火英  邓丽容 《蛇志》2006,18(4):333-334
我科于2005年10月8日收治1例重症水痘病人,经抗感染、对症等综合治疗和及时有效的护理措施,使病人安全度过危险期,现将抢救及护理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患者,男,20岁,因全身水疱4天,发热、排酱色尿1天,于2005年10月8日入院。患者于5天前感头痛明显,无鼻塞、咽痛、咳嗽等,服感冒药  相似文献   

18.
国产冻干水痘减毒活疫苗免疫原性研究与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129名4岁儿童采用国产、进口水痘减毒活疫苗进行免疫,对疫苗的安全性和免疫原性进行研究,用ELISA进行免前、免后水痘抗体测定。结果表明国产水痘疫苗接种后无明显副反应,国产、进口疫苗血清的阳转率相似,达85%以上,证明国产OKa株水痘减毒活疫苗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和免疫性,可以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为了解荔湾区2009—2013年流行性腮腺炎的流行病学特征及规律,以便更好制定流行性腮腺炎防制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2009—2013年荔湾区报告的流行性腮腺炎发病情况进行描述流行病学分析。结果 2009—2013年荔湾区共报告流行性腮腺炎1 332例,年平均发病率为29.93/10万;全区22个街道都有病例发生;全年12个月均有病例发生,呈夏季高发态势;发病主要集中在0~14岁儿童和青少年,学生占38.06%;男女比例为1.89∶1;无流行性腮腺炎疫苗免疫史或免疫史不详的病例占72.75%;有流行性腮腺炎免疫史的病例占27.25%,其中接种2剂流行性腮腺炎疫苗的病例占2.75%。结论 2013年荔湾区流行性腮腺炎发病率呈现下降趋势,学生和托幼儿童是流行性腮腺炎的高发人群。应将流行性腮腺炎疫苗纳入入学、入托接种证查验工作,4岁儿童接种第2剂含流行性腮腺炎成分的疫苗,以形成有效的免疫屏障。  相似文献   

20.
<正>在日本,天花疫苗LC16m8(LC16-KAKET-SUKEN)于2002年3月重新启动生产,决定仍作为国家储备用疫苗。将减毒牛痘病毒株LC16m8通过细胞培养,制备了天花冻干减毒活疫苗LC16-KAKETSUKEN,用于上市后的监测研究。此研究聚焦于初次接种者和再次接种者的对照比较,研究符合良好药品临床试验规范。对日本陆上自卫队268人(261名男性和7名女性)接种了LC16-KAKETSUKEN,此后对不良反应和有效性进行了评价。268名疫苗接种者中,下列的接种者发生了不良反应(无严重不良反应):196例初次接种者(以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