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23 毫秒
1.
介绍了PVC糊树脂的生产工艺和应用领域,分析了应用于PVC糊树脂的有机过氧化物交联剂、助交联剂、交联机制和交联方法,为过氧化物交联PVC糊树脂提供了方法和思路。  相似文献   

2.
研究了掺混树脂的用量对不同型号的PVC糊树脂发泡性能、黏度、力学性能、加工性能等的影响。结果表明:①对于发泡制品,掺混树脂的最佳替代比例为30%(质量分数);②加入掺混树脂可降低PVC增塑糊的黏度,且在放置时间为24h时黏度最大;③加入掺混树脂会降低PVC增塑糊的力学性能和加工性能。  相似文献   

3.
正一种消光PVC糊树脂及其制备方法:CN111057177A∥罗冬梅(沈阳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公开日期:2020-04-24公开了一种消光PVC糊树脂及其制备方法,聚合配方为:氯乙烯单体80~120份、复合乳化剂0.5~5份、油溶性引发剂0.005~0.05份、交联剂0.2~2份、助交联剂0.05~2份、去离子水90~150份。其中,复合乳化剂由阴离子表面活性剂和难溶助剂混合而成。采用该发明方法制备的消光PVC糊树脂,不但其可溶组分的聚合度范围为700~1 600,糊黏度为1 500~5 000 mPa·s,光泽度小于60%,而  相似文献   

4.
张治华 《塑料技术》1994,14(4):10-12
本文介绍在PVC树脂100重量份中,由于配合具有70℃以上热变形温度、树脂成分在60%以上的特定改性剂5-30重量份,并且配合交联剂、发泡剂等的组成物经加热交联发泡的交联发泡片,深拉成型后形状保持率在70%以上,适宜用作汽车内装部件等保护层。  相似文献   

5.
刘勇  吉玉碧  徐国敏  杨照  赵红波  谭红 《塑料》2012,41(2):78-80,27
采用PVC糊树脂与掺混树脂复配,研究各复配比例下,掺混树脂对增塑糊初始黏度及黏度稳定性、以及糊制品蒸发残渣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增塑糊初始黏度随掺混树脂比例的增加而逐渐减小;各体系糊黏度稳定性也相应变差,当CPM-31/SB-100=70/30时,PVC增塑糊的黏度稳定性最差,而CPM-31/SB-100=100/0时的黏度稳定性最好;掺混树脂的加入主要影响PVC糊制品在4%乙酸和正己烷浸泡溶剂下的蒸发残渣性能指标,且当掺混树脂含量为10份后两者残渣结果变化趋势相反。  相似文献   

6.
采用L9(3^4)正交实验设计,研究PVC类型、填充剂粒径大小,硅油种类和用量多个因素对PVC增塑糊黏度及其稳定性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初级粒子粒径较大、表面较规则的微悬浮法糊树脂制得的增塑糊初始黏度最小,黏度稳定性较好;填充剂粒径大小与PVC增塑糊黏度成正比,粒径越大,糊初始黏度越大,粒径大小对糊的稳定性影响大致相同;100mPa·s硅油体系下增塑糊初始黏度较低,50mPa·s硅油体系下糊黏度稳定性较好;硅油加入0.6份时糊初始黏度较低,0.4份时糊黏度稳定性较好。  相似文献   

7.
用一种热可逆交联剂与聚氯乙烯(PVC)树脂熔融共混,研究了交联剂用量和交联时间对交联PVC制品力学性能和热性能的影响,分析了交联产物的热可逆转化行为。结果表明:热可逆交联剂能有效提高PVC制品的力学性能和热稳定性,当交联剂用量为3份时,PVC制品的力学性能达到最大值,维卡软化温度提高了4℃;PVC制品的凝胶含量随交联剂用量的增多而增大;交联时间为20 min时,PVC有较高的力学性能和热性能,更为重要的是PVC交联后具有热可逆转化特性。  相似文献   

8.
采用L9(34)正交实验设计,研究PVC类型、填充剂粒径大小,硅油种类和用量多个因素对PVC增塑糊黏度及其稳定性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初级粒子粒径较大、表面较规则的微悬浮法糊树脂制得的增塑糊初始黏度最小,黏度稳定性较好;填充剂粒径大小与PVC增塑糊黏度成正比,粒径越大,糊初始黏度越大,粒径大小对糊的稳定性影响大致相同;100 mPa·s硅油体系下增塑糊初始黏度较低,50 mPa·s硅油体系下糊黏度稳定性较好;硅油加入0.6份时糊初始黏度较低,0.4份时糊黏度稳定性较好.  相似文献   

9.
考察了高热稳定性PVC糊树脂PSM-31H的热分解温度、经时黏度变化、拉伸强度、发泡性能和流变性能等特性,并与市售竞品进行了对比。  相似文献   

10.
以汽车用电缆料为试验目标,研究了增塑剂、引发剂、助交联剂、热塑性聚氨酯(TPU)的用量对PVC/TPU体系硬度、力学性能、热延伸率的影响,并考察了其耐磨性能和耐老化性能。结果表明:①在助交联剂TAIC存在下,引发剂DCP可引发PVC/TPU体系的交联反应,并且随着DCP、TPU用量的增加,交联度增大。②PVC/TPU交联电缆料的优化配方为:PVC 100份,钙锌稳定剂8份,TO TM 50份,TAIC 3份,DCP 0.2份,TPU 30份,抗氧剂0.8份,其他助剂适量;采用该配方能生产出合格的汽车用电缆料。  相似文献   

11.
谢雷 《聚氯乙烯》2005,(3):13-16
从生产工艺、喷雾干燥的工艺条件及干研磨等方面研究了影响混合法PVC糊树脂糊黏度的因素,并找到了降低糊黏度、提高树脂质量的方法。结果表明:当乳化剂CD-266质量分数减少至原配方的55%时,糊黏度达到了最佳值;当种子质量分数减少至原配方的50%时,乳胶粒径分布较理想,糊黏度降低;喷雾干燥器的进口温度为185℃时,树脂的糊黏度较理想,树脂质量较好;经过干磨机研磨后,树脂的流动性增大,糊黏度降低,有利于PVC糊树脂吸收增塑剂。  相似文献   

12.
通过橡胶加工分析仪(RPA)、旋转流变仪和扫描电子显微镜(SEM)等手段对乙烯-辛烯共聚物(POE)的挤出交联发泡和烘箱内自由发泡过程进行了研究和分析。由RPA得到的转矩和压力曲线分析表明,未加入发泡助剂时,POE交联和发泡区间的温度相差约30℃,POE先交联后发泡;加入发泡助剂氧化锌(Zn O)及硬脂酸锌(Zn St2)可以显著地降低发泡剂的分解温度,使交联温度和发泡温度之差减少到10℃,POE边交联边发泡。SEM测试结果表明,烘箱自由发泡的泡孔尺寸明显大于挤出发泡,同时随着交联剂含量的增加,泡孔尺寸逐渐减小,在挤出和自由发泡过程中,边交联边发泡的泡孔尺寸要较先交联后发泡的尺寸大。而且体系的密度随着泡孔尺寸的增加呈降低趋势。  相似文献   

13.
以二甘醇双甲基丙烯酸酯为交联剂,用化学交联法对PVC糊树脂进行交联改性。对配方、工艺条件及产品性能进行了初步研究。  相似文献   

14.
用氢氧化锌、甘油为原料制备了甘油锌,将其作为一种新型聚氯乙烯(PVC)热稳定助剂用于硬质发泡板材专用环保热稳定剂CZX-238中。采用热老化烘箱法、刚果红法和动态流变测试研究了甘油锌在PVC制品中的热稳定性能。研究了CZX-238做硬质白色发泡板材稳定剂的相关性能和使用情况。CZX-238完全能满足硬质白色PVC发泡板材的加工需求。  相似文献   

15.
通常的PVC糊树脂热分解温度为160℃,从其流变特性出发筛选了各种热稳定剂及其他助剂,研究出比原来分解温度高出40~50℃PVC增塑糊制备方法,使其应用在热浸渍制品上,不仅保持原PVC增塑糊的一些性能,而且耐热性、透明性、附着力等都有新的改进,因而获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6.
用氢氧化锌、甘油为原料制备了甘油锌,将其作为一种新型聚氯乙烯(PVC)热稳定助剂用于硬质发泡板材专用环保热稳定剂CZX-238中.采用热老化烘箱法、刚果红法和动态流变测试研究了甘油锌在PVC制品中的热稳定性能.研究了CZX-238做硬质白色发泡板材稳定剂的相关性能和使用情况.CZX-238完全能满足硬质白色PVC发泡板材的加工需求.  相似文献   

17.
研究了P450型PVC糊树脂的聚合度、黏度、加工配方及成型条件等因素对泡孔结构、发泡倍率及凝胶性能的影响,确定了最佳的发泡条件。  相似文献   

18.
使用自制交联剂2-二正丁基胺基4,6-二硫醇均三嗪(DB)制备了热塑性弹性体PVC/CR,并对用DB交联PVC、CR共聚物的交联特性、橡塑比、交联剂用量对材料的性能影响进行了考察,结果表明:由于共交联剂DB能使PVC与CR产生共交联作用,改善了两者的相容性,可以制备性能良好的PVC/CR-TPE。最优橡塑比PVC/CR以25/75左右为宜,交联剂用量以2~3份为宜。  相似文献   

19.
碳酸钙对PVC增塑糊黏度及稳定性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振动黏度计系统研究了碳酸钙粒径大小、含量及颗粒形貌对环保聚氯乙烯(PVC)增塑糊黏度及稳定性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用4.5um碳酸钙配制的增塑糊初始黏度最大,且黏度稳定性最差;固定PVC树脂为100份时,随碳酸钙含量的增加,增塑糊的初始黏度增大,黏度稳定性降低;固定PVC和碳酸钙粉体总量为120份时,随碳酸钙含量的增加,增塑糊的初始黏度减小,黏度稳定性升高;用规则菱形碳酸钙配制的增塑糊黏度相对较小,用棉絮状碳酸钙配制的增塑糊黏度相对较大,且黏度稳定性最差。  相似文献   

20.
采用双酚A改性二丙烯酸酯交联的交联PVC系共聚物5~80份,及平均聚合度400~1300的PVC树脂或PVC系共聚物95~20份。对以上组成物100份,随使用目的,可用20份以下的其它添加剂:其中包括热稳定剂、润滑剂、填充剂、增强剂、紫外线吸收剂、抗氧化剂、颜料和加工助剂等。对以上配方的树脂组成物,即使将熔融温度提高到180℃,也无损于加工性,而且可能很容易维持其所制得交联PVC系硬质消光片材或薄膜(表面凹凸高度为2~42μ)的抗张力在400kg/cm~2以上,200℃高温焦化时间在60分钟以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