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50 毫秒
1.
雌激素缺乏是绝经后骨质疏松症发生的主要原因,雌激素或雌激素受体调节剂与雌激素受体结合后通过多种分子生物学机制,抑制破骨细胞骨吸收,促进成骨细胞骨形成、提高骨密度,达到治疗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目的。本文综述了雌激素、选择性雌激素受体调节剂与雌激素受体相互作用对骨代谢的调节机制、雌激素治疗骨质疏松症的动物实验研究以及雌激素治疗骨质疏松症的临床研究进展,旨在为临床骨质疏松治疗策略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
绝经后骨质疏松是因雌激素水平下降引起骨免疫功能增强,导致骨重建失衡所致。成骨细胞和破骨细胞相互作用是调控骨重建的核心因素,而RANKL/RANK/OPG系统是连接骨与免疫系统之间的分子桥梁,在调节骨吸收和骨形成耦联中发挥关键作用。骨细胞和免疫细胞通过共同的细胞因子及受体相互作用,调节骨代谢平衡,以共同的骨代谢转录因子和信号分子调控骨重建过程。雌激素作为骨细胞与免疫细胞的共同交叉机制,通过经典性激素受体途径调控T细胞活化,介导免疫因子的产生和表达,影响免疫细胞、成骨细胞、破骨细胞的活性和功能,既有正性调节作用,又有负性调节作用,决定骨重建方向。因此,骨免疫在调控绝经后骨质疏松症骨重建失衡中发挥重要作用。补肾法是中医药治疗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根本治则,长期临床应用疗效显著,其作用机制可能是通过干预骨免疫而调节骨重建失衡,为治疗绝经后骨质疏松症提供新的切入点。  相似文献   

3.
妇女绝经后体内雌激素水平显著下降,发生骨质疏松和骨折的风险显著增加。DNA甲基化作为表观遗传作用机制之一,与骨质疏松的发生有着重要关系。雌激素受体α基因甲基化水平升高会抑制雌激素受体α基因的表达,进而影响骨的新陈代谢,但具体作用机制有待于进一步研究。这种甲基化的状态是可以逆转的,通过干预基因甲基化,可以影响骨形成和骨重吸收的过程,进而为诊断和治疗骨质疏松提供新的思路。研究显示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会影响雌激素受体α基因甲基化水平,绝经后妇女平均血清Hcy浓度显著高于绝经前妇女,提示血清Hcy浓度可以作为早期筛查骨质疏松的指标之一;葛根素达到合适浓度后可抑制成骨细胞雌激素受体α基因甲基化,增强细胞ERαmRNA表达,进而促使成骨细胞增殖分化,从而用于骨质疏松的治疗。通过分析阐明雌激素受体α基因甲基化与骨质疏松的关系,可以早期筛选骨质疏松的高危人群,更简便快捷地诊断骨质疏松,为临床进行基因诊断提供理论依据;可以选择性地开发调节雌激素受体α基因甲基化药物,从而使治疗骨质疏松的靶向性更强,为骨质疏松的基因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4.
骨质疏松症(osteoporosis,OP)是一种临床上常见的以骨量减少和骨组织微观结构破坏为特点,从而导致骨脆性增加、易于发生骨折的全身代谢性疾病。随着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速,骨质疏松症尤其是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发生率逐渐上升,骨质疏松症在医学上和社会性的影响逐渐加深。人类骨质疏松症主要有糖皮质激素相关型、绝经后骨质疏松症以及失用型、老年性骨质疏松症几种类型。糖皮质激素相关型骨质疏松症动物模型利用糖皮质激素诱导建立,其降低成骨细胞的活性、刺激破骨细胞,从而减少骨形成、增加骨吸收。利用去势法建立绝经后骨质疏松动物模型,其原理是雌激素减少致使骨吸收增加、新骨形成降低,最终达到骨量减少的目的。雌激素受体α诱导破骨细胞凋亡,但是阻碍成骨细胞功能的机制目前尚不明确。SAM-P6(Senescence-accelerated mouse-P6)是一种衰老加速的小鼠,骨丢失随年龄增长而增加,适用于老年型骨质疏松动物模型。失用型骨质疏松动物模型常见的建模方法有坐骨神经切除法、悬吊法等,机体长期处于无重力负荷状态,使得破骨细胞活性相对增加,导致骨量丢失。笔者就不同种类动物作为骨质疏松症研究模型的优缺点、绝经后骨质疏松症动物模型中对不同部位骨骼的影响作简要概述。  相似文献   

5.
绝经后骨质疏松是一类由雌激素缺乏引起的,以骨量减少和骨微结构破坏为特点的骨骼疾病,可诱发脆性骨折的发生率增加。绝经后骨质疏松因其较高的发病率和严重的并发症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目前绝经后骨质疏松的治疗药物存在诸多副作用,部分药物甚至对器官、系统造成严重损害,因此亟待寻求一条新的安全有效的治疗途径。肠道菌群是定植在人体肠道内的微生物总集,而益生菌是由肠道有益菌组成的膳食或药物补剂。近年来多项研究表明,肠道菌群和机体正常骨改建与骨代谢疾病的发生息息相关,并且益生菌在部分骨代谢疾病治疗中已初步展现了较好疗效,提示肠道菌群可作为绝经后骨质疏松防治的潜在靶点并且益生菌的应用作为绝经后骨质疏松新治疗方法的可能性。本文通过对肠道菌群与绝经后骨质疏松的相关研究进行综述,归纳总结了肠道菌群与绝经后骨质疏松发生发展的相关性以及益生菌对其的治疗效果,并从肠道菌群多样性、肠道上皮屏障功能以及机体免疫系统调控3方面探讨肠道菌群、雌激素和益生菌在绝经后骨质疏松的致病与治疗过程中的相关作用机制。  相似文献   

6.
雌激素是一类具有广泛生物活性的类固醇激素,具有多种存在形式,其中17β-雌二醇发挥主要生理作用。绝经前的雌激素来源于由卵巢内分泌入血的循环雌激素。绝经后卵巢功能衰退,由卵巢分泌的雌激素急剧减少,而一些非性腺组织和细胞却可以旁分泌或自分泌的形式合成的雌激素,并在局部发挥作用。雌激素与骨代谢密切相关,可通过多种途径维持骨内微环境的稳态,不仅参与成骨细胞和破骨细胞的生理过程,维持成骨和破骨能力的动态平衡,还可影响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向成骨方向分化。此外,雌激素缺乏还与甲状旁腺素、生长激素、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等的生物活性相关,从多种途径导致破骨水平大于成骨水平,从而诱发骨质疏松。因此,对绝经后女性骨质疏松症可采用雌激素替代疗法。然而,目前的研究对于长期使用激素带来的副作用褒贬不一,尚需进一步研究。本文对雌激素的来源及其对骨代谢平衡的影响作一综述,初步探讨雌激素的非性腺来源以及长期激素替代疗法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7.
Ⅰ型骨质疏松症即绝经后骨质疏松症(Postmenopausal osteoporosis,PMO)是指绝经后妇女由于体内卵巢功能低下,雌激素明显减少,骨偶联过程失衡,破骨细胞性骨吸收作用超过了成骨细胞性骨形成作用,所导致的净骨量减少,骨强度降低,骨脆性增加的代谢性骨疾病。1940年Albright首先提出PMO的发生与体内雌激素减少有关,并首倡应用雌激素治疗。至今此疗法仍被应用,足以证明,雌激素防治骨质疏松症的有效性。现已证实,雌激素对骨代谢发挥了重要的保护作用,其中维持骨偶联平衡的作用尤为突出。现就其在PMO发病机制的作用,做一文献复习。  相似文献   

8.
文章报告了我院近两年来使用雌激素及钙剂治疗40例绝经后骨质疏松症,取得满意效果.阐述了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诊断及必须与之鉴别的疾病;肯定了X线及CT骨量测定在诊断中的价值;分析了雌激素在治疗绝经后骨质疏松症中的机理;强调了钙剂对老年人骨骼系统代谢的重要作用,并指出对绝经后女性腰背痛患者应禁止使用糖皮质激素.以免骨质疏松加重。  相似文献   

9.
绝经后骨质疏松症发病机制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智信陈晓  苏佳灿 《中国骨质疏松杂志》2018,(11):1510-1513, 1534
绝经后骨质疏松症(postmenopausal osteoporosis,PMOP)是指女性绝经后卵巢内分泌功能失调衰退,导致雌激素水平下降,从而导致破骨细胞的骨吸收大于成骨细胞的骨形成的一种代谢性疾病。骨质疏松症没有特异性的临床表现,直到轻微的创伤诱发骨折时才会引起重视,所以预防骨质疏松症是临床工作的重中之重。目前有很多研究报道了骨质疏松症发生发展的机制,在机体内雌激素的缺乏引起炎症因子与MicroRNA激活,从而引起RANKL-RANK-OPG轴的紊乱,引起骨质流失。同时雌激素充当抗氧化剂来保护骨,抵抗氧化应激。本文就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发生机制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10.
雌激素在骨关节炎及骨质疏松中的作用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介绍了国内外对雌激素在绝经后妇女骨关节炎和骨质疏松中作用的研究成果。在骨关节炎的发病过程中,雌激素主要通过与雌激素受体、Ⅱ型胶原、细胞因子及活性氧分子等的相互作用,影响其发生和发展。而在骨质疏松的致病过程中,雌激素除了作用于骨组织和骨细胞中的雌激素受体、细胞因子、活性氧分子外,还可通过影响性激素结合蛋白、雌激素受体相关受体,导致其发病。  相似文献   

11.
雌激素受体α及β亚型与绝经后骨质疏松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绝经后雌激素水平下降是绝经后骨质疏松症发病的主要原因,随着年龄增长和绝经后体内雌激素水平降低,骨细胞上的ER的数量和功能均降低,可以部分解释绝经后妇女骨质疏松症发生率骤升的现象,骨细胞上的ER与绝经后骨质疏松症发生有重要的关系。ERα和ERβ在不同部位的骨骼及不同的骨细胞中分布有所差异,二者在骨代谢中可能行使着不同的功能,本文就此进行了详细的综述。  相似文献   

12.
女性绝经后体内雌激素水平下降可导致骨质疏松。近年来有学者发现,除了雌激素通过调节钙离子水平在骨代谢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外,镁离子也有可能会影响骨质的形成与吸收。血清镁及雌激素相互作用改变了骨质的钙含量,即二者与女性绝经后骨质疏松存在一定关联,但两者之间的具体关系却并不十分明确。众多试验结果表明,相对于单独一种镁离子或钙离子含量对骨质疏松发生率的影响,在女性绝经后体内雌激素水平低下的情况下,镁/钙离子的含量比显得更为重要。研究显示,血清镁离子含量过高或者过低都可能会引起钙离子代谢异常,可能导致两种离子的浓度比失衡,进而对骨代谢产生不利影响,增加女性绝经后患骨质疏松的风险。因此维持绝经后体内镁/钙平衡有利于维持骨组织代谢的稳定,同时为治疗骨质疏松提供线索。即不能单纯的强调补充镁离子或者钙离子,而是应该根据患者血清中钙镁离子的具体浓度和比例来制定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13.
骨质疏松(osteoporosis,OP)与年龄增长密切相关,在老年人群中患病率显著高于中青年人群,严重危害老年人群的健康。性激素在男性骨骼代谢中发挥重要作用,其中,雌激素和雄激素都能够促进骨形成,对抗骨量丢失,而孕激素则可能对男性骨量的维持起到负性调节作用。老年男性体内雌激素、雄激素的缺乏与其骨密度降低、OP患病率增加都有着密切的关系,性激素及其受体调节剂为OP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雌激素是目前女性绝经后骨质疏松(postmenopausal osteoporosis,PMOP)治疗的常用药物,并不被推荐用于治疗男性OP;雄激素替代治疗可使老年男性骨密度得到增加,但在前列腺和心血管安全性上存疑,因而并不推荐常规使用;选择性雌激素受体调节剂(selective estrogen receptor modulator,SERM)能提升血清睾酮水平,有助于增加腰椎和髋关节骨密度,降低骨折风险,但尚未被正式批准用于治疗男性OP,其疗效及安全性有待更多的临床试验来验证;选择性雄激素受体调节剂(selective androgen receptor modulator,SARM)应用于OP的相关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目前仅在动物模型中被证实能够增加雄性大鼠的骨骼强度。本文就性激素在老年男性OP发病及治疗中的作用进行回顾和总结,以期为临床医师的工作提供一定参考。  相似文献   

14.
绝经后骨质疏松症是由于绝经所导致的骨量减少及骨组织结构变化,使骨脆性增加易于骨折,以及由骨折引起的一系列严重威胁女性健康的并发症。如何找到一种安全,有效的抗骨质疏松症药物,是目前研究的热点。瘦素(leptin)是由肥胖基因编码的一种多肽,主要由脂肪组织分泌,通过瘦素受体(leptin receptor,ObR)发挥其生物学效应。近年来研究发现瘦素除调节糖、脂代谢外,对骨代谢也具有多重调节作用。本文从人体研究、动物实验以及体外研究多个角度,就瘦素与绝经后骨代谢的关系进行了分析,以期为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治疗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5.
骨质疏松症是目前全球发病率、致残率及医疗费用较高的疾患之一,是以骨强度下降、骨折风险性增加为特征的骨骼系统疾病.因其严重影响人们健康及生活质量,受到医学界广泛关注.骨质疏松症与机体内分泌息息相关,甲状腺功能异常、绝经后女性激素水平下降、补充激素医学干预等,均在不同程度上改变了骨分泌代谢.绝经后骨质疏松症是原发性骨质疏松症中最常见类型,雌、孕激素水平降低是其主要因素.补充女性激素对改善骨质疏松症状具有一定作用,但长期服用将导致激素依赖性肿瘤患病率增加.探索安全而有效的针对女性绝经后骨质疏松的个体化方案成为学术界研究的焦点.  相似文献   

16.
Estrogen deficiency and its effect on the jaw bones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Estrogen deficiency-induced postmenopausal osteoporosis has become a worldwide problem, inducing low bone mass and microarchitectural deterioration of the bone scaffolding in the vertebrae and long bones. With the prevalence of such osteoporosis on the increase, the influence of this estrogen deficiency on the jaw bones has drawn the attention of researchers and clinicians in the field of dentistry. The aim of this article is therefore to review the microstructural changes occurring after ovariectomy in the jaw bones of animal subjects. Induced estrogen deficiency clearly led to structural changes in the jaw bones and alveolar bone of animal subjects (rats and monkeys). Severe bone loss in the rat alveolar bone was principally caused by high bone resorptive activity. This activity accelerated greatly immediately after ovariectomy, and was then followed by more moderate resorptive activity, which continued over an extended period. Additionally, occlusal hypofunction further greatly accelerated the fragility of the alveolar bone structure in ovariectomized rats. Microstructural damage also seen in the alveolar bone of ovariectomized monkeys was found to be directly connected to their systemic osteoporosis. Recent investigations of the relationship in humans between systemic osteoporosis and jaw bone loss have also suggested that a connection may exist between these two. However, more research is required to confirm this connection in humans as well.  相似文献   

17.
绝经后骨质疏松症(postmenopausal osteoporosis, PMOP)是绝经后妇女的常见病及多发病, 主要因绝经后妇女的卵巢功能减退、雌激素水平下降,导致骨生成和骨吸收的代谢失衡。其特征是全身骨量减少和骨组织的微细结构破坏,临床主要表现为骨痛和骨折风险增加。大量研究表明,中医药可以提高绝经后骨质疏松症患者的骨密度,改善其疼痛症状,在防治绝经后骨质疏松症方面有其独特的优势。目前对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研究主要分为单味中药的实验研究和复方中药的临床研究。通过对近5年国内外对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中药治疗进行相关回顾,在单味中药方面,根据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的病机特点和用药频次,主要从骨测量指标、细胞因子变化、基因水平等方面综述了淫羊藿、杜仲、骨碎补3种常用中药的实验研究进展;在复方中药方面,普遍认为肾虚是绝经后骨质疏松的主要病机,此外与肝脾不足、血瘀痰浊等密切相关,主要论述了补肾法在临床上治疗绝经后骨质疏松中的应用,并探讨未来治疗绝经后骨质疏松症可能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