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 毫秒
1.
[目的]评价Tri-Lock骨保留型股骨柄(Tri-Lock BPS)应用于初次全髋关节置换术的短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3月~2014年1月四川大学华西医院骨科关节外科使用Tri-Lock BPS假体进行初次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髋关节疾患210例(228髋),对比手术前后Harris髋关节评分、生命质量SF-12量表评分,分析影像学结果,记录与股骨内置物相关的并发症。[结果]至末次随访时,188例203髋(89.04%)获得随访,平均随访时间(29.50±5.98)个月(24~36个月),Harris评分由术前平均(38.60±6.12)分提高至末次随访时的(98.07±2.88)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其中197髋(97.04%)优,6髋(2.96%)良,优良率100%;患者术前生命质量SF-12量表PCS:(28.44±4.38)分,MCS:(53.25±5.11)分,末次随访时PCS:(52.93±2.42)分,MCS:(60.47±1.72)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203髋股骨假体影像学资料均评定为稳定骨长入,未发现股骨柄周围透亮线、假体周围骨溶解或假体松动及假体柄下沉超过3 mm病例,无死亡及翻修病例,1例1髋(0.50%)术中安放股骨假体时发生股骨距劈裂,5例5髋(2.46%)出现小腿肌间静脉血栓,4例4髋(2.00%)出现偶发性股区痛。[结论]Tri-Lock BPS假体初始稳定性佳,早期骨长入良好,短期应用疗效满意,长期效果有待于进一步随访观察。  相似文献   

2.
Tri-Lock骨保留股骨柄在中青年THA术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Tri-Lock骨保留股骨柄(Tri-Lock BPS柄)在中青年全髋关节置换(THA)术中应用的短期临床效果。方法自2011-03—2013-08,采用Tri-Lock BPS柄进行THA 19例(19髋)。取后外侧股骨大粗隆后缘切口,50°截断股骨颈,取出股骨头,修整股骨颈,使用髓腔锉股骨远端扩髓。扩臼至能完全容纳下臼杯,待彻底止血后置入人工臼杯。置入Tri-Lock标准头颈,应用C型臂X线机透视确定标准头颈试模位置、松紧度、活动度以及稳定性,取出试模后,安装陶瓷颈后复位。结果本组切口长度(9.3±1.5)cm,术中出血量(300.0±141.0)ml。19例均获得随访3~31(19.5±8.0)个月,术后无感染、下肢深静脉血栓、关节脱位、异位骨化、假体松动移位等并发症发生。末次随访时疼痛均解除,双下肢等长,无跛行,髋关节屈曲度70°~110°。术前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58.4±18.6)分,末次随访时提高到(97.3±3.9)分,各分项及总分差异均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术前双侧股骨偏心距差值为(4.9±2.9)mm,术后为(2.0±1.7)mm,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t=3.76,P0.01)。结论 Tri-Lock BPS柄在中青年THA术中应用的短期临床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晚期类风湿关节炎伴骨质疏松中年患者行同期双侧髋关节置换术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010年1月至2014年12月采用Synergy假体行全髋关节置换术(total hip arthroplasty,THA)的晚期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伴骨质疏松中年患者13例(26髋)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男5例,女8例;年龄39~48岁,平均42.5岁。髋关节RA病程平均12.7年。髋臼全部采用生物型假体,均采用陶瓷内衬,股骨头采用全陶瓷头。所有手术均采用后外侧切口,术后3、6、12个月及以后每年随访一次,置换术后行X线片检查评估假体柄位置,Engh标准评价骨-假体界面稳定性,Harris评分评估髋关节功能,并比较术前和末次随访时的髋关节活动度变化。结果全部病例随访时间2.5~5.3年,平均3.8年。13例(26髋)Harris髋关节评分由术前(44.00±10.00)分,提高到末次随访时(92.50±15.00)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髋关节活动度由(46.00±8.00)°(0°~60.00°),提高到末次随访时(105.50±18.00)°(90.00°~13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所有病例术后均未发生无菌性松动、假体周围感染、异位骨化、下肢静脉血栓/肺栓塞及假体脱位等并发症。术后正侧位X线片提示Synergy假体在位、与髓腔紧密压配。结论对于晚期RA伴骨质疏松患者,行同期双侧髋关节置换术近期疗效满意,利于恢复肢体功能,但需要术前精细评估及术中精准操作。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应用LCU股骨柄假体行生物学固定型全髋关节置换术(total hip arthroplasty,THA)的早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8月至2013年4月采用LCU股骨柄假体行THA术85例(90髋),男26例(28髋),女59例(62髋);年龄19~83岁,平均55岁;平均体重指数(23.33±3.13)kg/m2。单髋80例,双髋5例。发育性髋关节发育不良34例(38髋),股骨颈骨折14例(14髋),股骨头坏死17例(17髋),原发性髋关节骨关节炎18例(19髋),类风湿性髋关节炎1例(1髋),髋关节结核1例(1髋)。股骨侧假体均采用LCU股骨柄假体。髋臼采用陶瓷-陶瓷界面者78髋,陶瓷-聚乙烯12髋。对术后及随访时的影像学资料进行分析,末次随访时采用髋关节Harris评分标准评定疗效。结果 82例(87髋)患者术后获得随访,随访12~32个月,平均19个月,3例失访。术前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为(33.73±3.21)分,末次随访时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改善至(92.84±4.47)分,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42.69,P0.01)。末次随访时大腿轻度疼痛1例,中度疼痛1例,无重度疼痛。末次随访时无一例出现骨溶解、假体松动,按Engh标准评定:所有获访者均获骨长入固定,其中股骨侧假体诊断为骨性固定者85髋,诊断为纤维性稳定者1髋。假体下沉小于2 mm者1髋,其余均无假体下沉。结论 LCU股骨柄假体行生物学固定型THA的早期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生物型全髋关节置换术采用Tri-Lock骨保留型股骨柄体在伴有股骨头颈短缩的髋臼内陷中的手术技巧和临床疗效。方法:2013年1月至2015年12月采用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10例(12髋)的髋臼内陷症患者,男5例(6髋),女5例(6髋);年龄42.5~67.5(51.6±3.0)岁。髋臼全部采用生物型假体陶瓷内衬,股骨头采用全陶瓷头。手术均采用后外侧切口,术后每年随访1次,置换术后行X线片检查评估假体柄位置,Harris评分评估髋关节功能。结果:10例患者术后获随访,时间8~48(33.0±3.5)个月。术中、术后无血管、神经损伤及骨折并发症发生。10例(12髋)术后均立即实现了髋臼及股骨柄的生物性压配。术后3个月X线片上均获广泛性骨长入,均可达到骨性固定,无松动和再次内陷发生。髋关节活动范围由术前(45.8±7.5)°增加至末次随访时的(90.0±6.5)°,其中屈曲增加至(89.0±6.0)°,外展增加至(35.5±7.3)°,内旋增加至(31.8±6.6)°,外旋增加至(32.6±5.2)°。Harris髋关节评分由术前45.7±7.5改善至末次随访91.5±8.5(t=144.832,P0.05)。结论:结合髋臼处理方法,Tri-Lock骨保留型股骨柄体在治疗伴有股骨头颈短缩的髋臼内陷症多合并严重髋关节周围软组织挛缩的患者中,可得到良好压配和保留更多骨质,术中需精细进行髋臼重建和软组织分层松解,术后中短期随访效果安全、满意。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年轻髋关节发育不良(DDH)患者采用非股骨短缩截骨技术结合Wagner Cone圆锥形生物型先髋柄的全髋关节置换术(THA)及其近期临床疗效。方法 2010年8月至2013年6月间,兰州军区总医院关节外科收治18例(20髋)DDH并发髋关节骨关节炎患者,患者均为女性,年龄22~43岁,平均(27±5)岁。髋关节发育不良按Crowe分型:Ⅲ型7例(7髋),Ⅱ型8例(10髋),Ⅰ型3例(3髋)。术前髋关节功能评分(Harris评分)(52.5±9.2)分,肢体平均短缩(3.2±0.9)cm(1.0~4.5 cm)。所有患者均采用后外侧入路,选择非股骨短缩截骨技术结合Wagner Cone圆锥形生物先髋柄假体进行人工髋关节置换。比较手术前、后的Harris评分并行影像学评估股骨近端髓腔形态与股骨假体的匹配情况,以及术后骨-假体界面稳定性。对术前和术后Harris评分进行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平均随访时间为(42±9)个月(20~55个月)。Harris评分从术前(52±9)分提高至末次随访时(90±4)分,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1.2,P0.01)。术后即刻X线片均显示股骨柄与髓腔紧密压配,假体髓腔填充良好。依Engh骨长入标准(骨性固定、纤维性稳定及假体不稳定),18例20髋均为稳定性骨长入。本组病例无感染、假体松动、假体周围骨折等并发症的发生。结论圆锥形Wagner Cone先髋生物柄可良好充填DDH细小的股骨髓腔,不需要股骨短缩截骨,通过有限软组织松解、撬拨复位实现髋关节复位。圆锥形假体柄设计可方便调整DDH增加的前倾角,柄体表面全涂层处理可保证有效的生物固定长度。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锥形生物型股骨柄假体在股骨髓腔狭窄患者全髋关节置换术(THA)中的置入特点与临床疗效. 方法 2005年5月至2009年8月采用锥形生物型股骨柄假体对22例(23髋)股骨髓腔狭窄患者行THA,男2例2髋,女20例21髋;年龄20 ~ 60岁,平均37.6岁.股骨髓腔峡部直径平均为7.6 mm(7 ~8 mm).术前仔细测量股骨髓腔狭窄的直径与位置,选择合适柄型的生物型全髋关节假体与之匹配,其中选择三锥度生物型股骨直柄18髋,二锥度生物型股骨直柄5髋.随访时采用Harris髋关节评分标准评估患髋功能,X线片观察假体生物压配和固定效果. 结果 22例患者术后获28 ~ 72个月(平均38.5个月)随访.19髋术中选择的假体规格与术前设计一致,4髋术中选择的假体规格较术前设计小一号.22例(23髋)患者术后均即刻实现了股骨柄的生物压配.术后3个月X线片示均获广泛性骨长入,按Engh固定/稳定标准评定固定效果均为骨性固定.术后6个月Harris髋关节评分由术前平均(46.2±6.2)分改善至(90.2±5.1)分,末次随访时仍维持在(92.1±3.2)分.1例患者术后3d发生股骨头前脱位,经手法复位后回纳. 结论 对于生理性股骨髓腔狭窄患者,术中扩髓有限,周密而严谨的术前计划可准确地判断假体型号与置入位置,采用锥形生物型股骨柄行THA可取得良好疗效.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Tri-Lock骨保留型股骨柄假体结合小切口治疗铰链型膝关节置换术后老年股骨颈骨折的可行性和疗效。方法自2011年2月至2014年7月解放军第180医院骨科采用Tri-Lock骨保留型股骨柄假体结合小切口治疗铰链型膝关节置换术后老年股骨颈骨折8例,采用Harris髋关节评分对髋关节功能进行评估。采用Gruen股骨分区法将股骨近端分为7个区,根据X线片进行记录及分析,判断是否存在骨溶解及假体松动。结果本组8例患者术后随访13~38个月,平均(25±3)个月。术后无感染、深静脉血栓、切口延迟愈合、假体脱位、假体周围骨折及大腿疼痛。术前髋关节功能评分(Harris评分)为3~12分,平均(8±3)分;差:8例。术后12个月Harris评分为85~99分,平均(91±5)分;优7例,良1例。手术前后Harris评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23.478,P0.01)。随访期间Gruen 1~7区均未出现骨溶解及假体松动。结论采用Tri-Lock骨保留型股骨柄假体结合小切口治疗铰链型膝关节置换术后老年股骨颈骨折能达到创伤小、早期行功能锻炼、髋关节功能恢复快的目的,并避免对膝关节假体、骨水泥及骨水泥帽造成干扰,适用于骨质疏松患者,能获得满意疗效。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一期Tri-Lock骨保留型股骨柄假体全髋关节置换术(total hip arthroplasty, THA)治疗强直性脊柱炎(ankylosing spondylitis, AS)累及双侧髋关节骨性强直的临床疗效。[方法]本院关节外科于2010年12~2018年12月治疗一期采用Tri-lock柄行THA的12例(24髋)强直性脊柱炎累及双侧髋关节骨性强直患者,其中男9例,女3例;年龄19~37岁,平均(28.32±6.43)岁。病程6~21年,平均(12.30±3.50)年。术中股骨颈均采用二次截骨,术后骨盆正位及双侧髋关节侧位X线片,评价人工髋关节假体位置,Engh标准评价骨-假体界面稳定性,Harris评分标准评价髋关节功能。[结果]均获随访13个月~7年,平均(5.60±2.20)年。术后12例(24髋) Harris评分(91.50±3.10)分,与术前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例发生坐骨神经麻痹,经屈髋屈膝位对症处理后治愈,其余患者均无骨折、血管神经损伤、髋关节脱位、感染、假体松动、深静脉血栓、肺部感染等并发症发生。[结论]一期Tri-Lock骨保留型股骨柄假体THA治疗强直性脊柱炎累及双侧髋关节强直,可有效改善双侧髋关节活动度,重建髋关节功能,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全髋关节置换术(THA)治疗成人髋关节发育不良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THA治疗45例髋关节发育不良患者(50髋)。记录术后感染、髋关节脱位、假体松动、神经损伤情况,末次随访时采用Harris评分评定髋关节功能。结果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2~65(24.1±16.0)个月。术后无感染、髋关节脱位、神经损伤等并发症发生。Harris评分由术前7~77(38.0±15.4)分增加到末次随访68~96(87.2±6.0)分,末次随访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所有患者患侧髋关节疼痛症状消失,关节活动功能满意;摄髋关节X线片复查显示关节假体位置、宿主骨对臼杯覆盖良好,假体骨骼界面稳固、无松动。结论THA治疗成人髋关节发育不良疗效满意,术中髋臼处理、真臼重建以及股骨假体的选择与安放是手术成功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THA)治疗中青年强直性脊柱炎(AS)髋关节骨性融合的疗效。方法采用THA治疗26例中青年AS髋关节骨性融合患者(31髋)。患者AS导致髋关节病变距行THA时间为2~26(11. 2±0. 8)年。均采用生物型假体。结果 1髋术中发生股骨近端劈裂骨折,予钢丝环扎固定; 1髋术后发生坐骨神经牵拉伤,半年后康复; 1髋髋关节后脱位即时手法复位。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36~123(36. 5±2. 8)个月。随访期间假体位置良好,未出现松动、下沉。术后3个月,1髋发生髋臼侧透亮线,2mm;所有股骨侧未见透亮线; 4髋发生异位骨化。Harris评分术前为12~30(20. 1±1. 8)分,末次随访时为78~92(87. 1±7. 1)分;总被动活动度术前为0°,末次随访时为171°~235°(215. 0°±22. 0°);被动屈曲度术前为0°,末次随访时为70°~102°(85. 8°±9. 3°); Harris评分、总被动活动度、被动屈曲度末次随访时均较术前显著提高(P 0. 01)。结论 THA治疗AS髋关节骨性融合可获得满意的髋关节功能恢复以及优良的假体生存率。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使用羟基磷灰石喷涂解剖型股骨假体的全髋关节置换术的中期随访结果 .方法 对2001年1月至2003年12月使用羟基磷灰石喷涂解剖型股骨假体的全髋关节置换术患者75例90髋进行中期随访,男49例61髋,女26例29髋;患者年龄42~68岁,平均58.4岁.以Harris评分系统进行临床结果 评估,采用配对t检验分别比较未次随访Harris评分与术前Harris评分、术后早期Harris评分之间的差异;拍摄髋关节正、侧位X线片对影像学结果 进行评估.结果 48例56髋获得随访,男29例35髋,女19例21髋;随访时间5~8年,平均7.2年.随访中无翻修病例.术前Harris评分平均(28.2±6.3)分,术后早期(平均1年)平均(93.2±4.8)分,末次随访平均(91.6±4.5)分,优良率100%.末次随访Harris评分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术后早期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期间出现人腿痛3例.X线片显示全部假体均获得稳定的骨长入,出现股骨近端局限性骨溶解2例、假体柄远端骨质硬化3例、假体刷围间断透光线6例,无一例出现假体下沉和假体内外翻.结论 羟基磷灰石喷涂解剖犁股骨假体应用于全髋关节置换术的中期随访结果 满意,假体可以获得稳定的骨长入,但远期疗效有待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采用Ribbed股骨柄假体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total hip arthroplasty,THA)的中远期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006年10月—2016年5月采用Ribbed股骨柄假体行THA且获完整随访的354例(384髋)髋关节疾病患者临床资料。男171例,女183例;年龄20~82岁,平均53.4岁。单髋324例,双髋30例。关节置换原因:股骨头缺血性坏死151例(159髋),髋关节骨关节炎134例(136髋),类风湿性关节炎43例(43髋),强直性脊柱炎20例(40髋),创伤6例(6髋)。术前患者Harris评分为(42.34±8.89)分。术后采用Harris评分评价髋关节功能;摄X线片判断双下肢是否等长、股骨侧有无透亮带、假体稳定性以及应力遮挡发生情况。结果术后切口均Ⅰ期愈合。354例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2~11年,平均7.4年。末次随访时Harris评分为(80.52±7.61)分,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34.804,P=0.000)。术后发生2例(2髋)假体感染,3例(3髋)假体松动,4例(4髋)假体周围骨折,48例(48髋)存在轻到中度大腿疼痛。X线片示76例(78髋)股骨侧存在透亮线以及不同程度应力遮挡。按照Engh等的方法评价假体稳定性,骨长入性稳定364髋,纤维长入性稳定15髋,假体不稳定5髋。25例(25髋)发生股骨柄假体下沉,其中5例患者双下肢长度差异10 mm。结论采用Ribbed股骨柄假体行THA具有初始稳定性好、骨长入好等优点,术后应力遮挡发生率相对较高,但对假体中远期生存率和疗效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一期病灶清除、二期全髋关节置换术(THA)治疗晚期活动性髋关节结核的临床疗效。方法自2008年1月至2013年12月,兰州军区兰州总医院骨科研究所关节外科采用一期彻底清创、二期THA治疗晚期髋关节结核17例(排除髋关节外其他部位存在活动性感染者),男12例,女5例;年龄20~63岁,平均34.6岁;Babhulkar分期Ⅲ期3例、Ⅳ期14例。清创前抗结核治疗2~4周,行彻底清创术后继续强化抗结核治疗3~6个月,而后再行生物固定型THA,术后抗结核治疗12~18个月。对手术前后髋关节活动度、髋关节;功能评分(Harris评分)等指标采用配对t检验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术后平均随访34个月(8~48个月)。髋关节屈伸活动度术前为(35±9)°,末次随访为(103±11)°(t=12.32,P0.05);Harris评分术前为(36±6)分,末次随访为(86±9)分(t=9.64,P0.05)。17例患者中16例术后切口一期愈合,未发现结核复发、感染、脱位、假体周围骨折、松动等并发症;1例发生术后感染,经彻底清创、更换髋臼内衬及抗感染治疗后临床治愈。结论一期病灶清除、二期THA和正规抗结核药物治疗,是治疗晚期活动性髋关节结核的安全、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   

15.
目的评估生物型初次全髋关节置换术(THA)5年以上患者的临床疗效、影像学结果、并发症及其影响因素。方法对1995年1月至2006年6月期间接受生物型初次全髋关节置换术治疗髋部疾病的患者110例124髋进行随访。截至末次随访时,40例(44髋)患者获得随访,随访时间平均为8.2年(5~16.3年)。临床观察Harris评分、各种并发症,影像学评估假体位置、假体周围骨质以及并发症情况。假体生存率采用Kaplan-Meier方法进行分析,以无菌性松动所致翻修为随访终点。结果随访率为36.4%。Harris评分由术前为(48.47±14.54)分提高至末次随访时(91.37±5.44)分(P〈0.001)。截止随访终点,术后并发症包括脱位(1例1髋)、无菌性松动(2例2髋)、深静脉血栓(1例1髋)、异位骨化(13例13髋),无感染。生物型股骨柄15年生存率为100%。结论初次THA术中生物型股骨假体的远期生存率令人满意,但需要提高随访率。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全髋置换术(THA)治疗晚期髋关节骨关节炎的疗效.方法 对46例(65髋) 晚期髋关节骨关节炎患者行全髋置换术.采用Harris髋评分系统评估临床疗效, X线观察评估股骨侧假体的移位与稳定性.结果 46例均获得随访, 时间1年2个月~5年.术后Harris评分平均为(88±4.0)分,优46髋,良8髋,一般9髋,差2髋,优良率为85%.1例发生移位,经药物治疗后好转.结论 全髋置换术是治疗晚期髋关节骨关节炎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7.
目的总结全髋关节置换术(total hip arthroplasty,THA)治疗强直性脊柱炎(ankylosing spondylitis,AS)累及髋关节的中远期疗效,并对影响疗效的因素进行探讨。方法 1999年3月—2011年5月采用THA治疗32例(42髋)AS累及髋关节患者。男26例,女6例;年龄20~78岁,平均39岁。病程2~41年,中位病程10年。假体摩擦界面采用金属-聚乙烯者19髋,陶瓷-陶瓷者23髋;股骨头假体采用36 mm直径者15髋,28 mm直径者27髋;假体均采用生物学固定。手术前后测量并记录患者髋关节总活动度(屈-伸、内收-外展、内旋-外旋活动度总和),髋关节功能采用Harris评分、疼痛程度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评价。根据X线片,髋臼侧和股骨侧假体分别采用De Lee分区和Gruen分区描述;异位骨化程度采用Brooker标准。结果术后患者切口均Ⅰ期愈合,无麻醉意外、感染及神经、血管损伤等并发症。术后29例(39髋)获随访,随访时间5~17年,平均9年。术后股骨头假体28 mm直径组24髋中发生髋关节前脱位2例(2髋),36 mm直径组15髋无脱位发生。末次随访时,所有患者VAS评分、Harris评分及髋关节总活动度均较术前显著改善(P0.05)。其中术前病程越短,术后Harris评分越高、髋关节总活动度越大(P0.05);股骨头假体直径越大,术后髋关节总活动度越大(P0.05)。末次随访时臼杯和股骨柄假体均固定良好。采用金属-聚乙烯假体的18髋中,臼杯周围显示有广泛性骨溶解者9髋(50%),但假体尚无松动;采用陶瓷-陶瓷假体的21髋中无任何骨溶解和假体松动征象。7髋发生异位骨化,其中BrookerⅠ级5髋,Ⅱ级2髋。结论 THA是治疗AS累及髋关节的有效手段;术前病程短,并采用大直径股骨头陶瓷-陶瓷假体行THA者,术后疗效更好。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生物型全髋关节置换术(THA)治疗伴有股骨头颈短缩的髋臼内陷症的手术技巧和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8年8月至2012年3月采用THA治疗的15例(17髋)伴有股骨头颈短缩畸形的髋臼内陷症患者资料,男6例6髋,女9例11髋;年龄21 ~68岁,平均45.6岁.髋臼内陷症按Dunlop诊断标准分度:轻度1髋,中度11髋,重度5髋.股骨头颈短缩程度:轻度短缩5髋,中度短缩8髋,重度短缩4髋.术后随访行X线片检查观察假体与骨界面骨愈合的情况,采用髋关节Harris评分标准评定患髋功能. 结果 15例患者术后获10 ~ 46个月(平均28.5个月)随访.15例患者17髋术后均立即实现了髋臼及股骨柄的生物性压配.术后3个月X线片显示均获广泛性骨长入,达骨性固定.末次随访时无假体松动和髋臼再次内陷.术后6个月髋关节Harris评分由术前平均(43.1±4.8)分改善至(91.2±5.2)分,末次随访仍维持在(92.5±3.1)分,术后6个月、末次随访时分别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生物型THA治疗伴有股骨头颈短缩的髋臼内陷症疗效良好,术中操作要点是选择短头试模进行髋关节复位,在保持髋关节张力情况下对髋关节囊及周围软组织挛缩由里向外依次分层松解.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个性化选择非水泥股骨假体柄髋关节置换术治疗老年不稳定股骨粗隆间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7月~2018年12月应用不同非水泥股骨假体柄行髋置换术治疗的61例(62髋)高龄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资料。[结果] 61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无血管、神经损伤等术中并发症发生,手术时间为(55.48±10.61) min,术中出血量为(310.54±30.56) ml,术后下地行走时间为(4.82±0.58) d。患者随访12~28个月,平均(16.52±1.28)个月,术后完全负重时间为(56.71±6.86) d。随访期间无疼痛加重、脱位和死亡等并发症发生,无再次行翻修术者。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由术后6个月(84.28±3.83)分,提高到末次随访时(88.43±3.52)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髋关节功能得到极大的改善。影像方面,61例(62髋)患者股骨柄假体均即刻实现了生物压配,其中12例行全髋关节置换的患者髋臼杯实现了良好的生物压配。术后6个月按Engh固定/稳定标准评定股骨假体柄固定效果良好,所有患者均为稳定骨长入,未见假体松动征象。[结论]对于老年不稳定股骨粗隆间骨折,根据股骨近端髓腔的形态、骨的质量及骨折波及的范围,选择不同的非水泥股骨假体柄行人工髋关节置换术治疗,可获得良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20.
杨忠  刘科保  李军  王斌  吉克阿木 《骨科》2021,12(5):445-450
目的 探讨采用非骨水泥型Spotorno(CLS)股骨柄假体行初次全髋关节置换术(total hip arthroplasty,THA)的中远期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年5月至2015年8月我科采用CLS股骨柄假体行THA手术治疗的78例病人的临床资料,其中男45例(48髋),女33例(38髋),年龄为43~81岁,平均61.3岁。术前诊断为股骨头无菌性坏死39例(39髋),髋关节发育不良28例(36髋),股骨颈骨折7例(7髋),类风湿性关节炎4例(4髋)。术前髋关节Harris评分为(52.10±3.35)分。术后定期随访,复查骨盆X线片,评估是否出现假体下沉、松动、移位等相关并发症,比较手术前后的髋关节Harris评分。结果 所有病例均顺利完成手术,术中有3例病人出现股骨距劈裂骨折,采用钢缆环扎后,未见假体松动;2例术后切口出现愈合不佳,经换药后伤口一期愈合。本组病例随访5~7年,平均6.4年。末次随访的Harris评分为(92.39±6.61)分,与术前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期间有2例出现了大腿轻度疼痛,1例出现假体周围骨折,未见无菌性松动、神经血管损伤、脱位等并发症,2例(2髋)出现慢性低毒性假体感染并行髋关节二期翻修术,股骨柄远期生存率为97.7%。结论 CLS股骨柄假体应用于初次THA,可获得良好的假体初始稳定性,髋关节功能改善明显,中远期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