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目的:研究天津地区大肠埃希菌外排泵AcrAB-TolC在临床株中的携带情况、与耐药的相关性及羰基氰氯苯腙(CCCP)对大肠埃希菌外排泵AcrAB-TolC的抑制作用。方法:纸片扩散法(Kirby-Bauer)检测大肠埃希菌临床株对3类6种抗菌药物的敏感性;PCR技术检测受试菌株携带acra、acrb基因的情况;微量肉汤稀释法检测10株多重耐药大肠埃希菌对5种抗菌药物的最低抑菌浓度(MIC),并对比加入CCCP前后MIC的变化。结果:本地大肠埃希菌对6种抗生素均存在不同程度耐药现象,氟喹诺酮类耐药率最高,阿米卡星耐药率最低为10%,耐药模式以双药耐药与多重耐药为主;acra,acrb基因在多重耐药模式中阳性率高达84.6%和80.8%,与全敏感组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加入CCCP后,10株多重耐药菌对5种抗生素的MIC值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最高下降达128倍,多数由耐药变为敏感。结论:本地大肠埃希菌普遍携带外排泵AcrAB-TolC基因,外排泵AcrAB-TolC可能是大肠埃希菌多重耐药的重要原因之一。多重耐药大肠埃希菌存在主动外排机制,CCCP能有效抑制细菌对抗菌药物的主动外排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我院临床分离的大肠埃希菌株耐药基因的分布及其在耐药中的作用机制。方法选择我院临床分离的大肠埃希菌菌株,采用纸片扩散法进行喹诺酮类药物药敏试验,筛选耐药菌株并测定环丙沙星MIC,对喹诺酮耐药菌株进行qnrA、qnrB、aac-(6’)-Ib-cr、GyrA及ParC检测,并进行基因扩增测序。结果 84株临床分离的大肠埃希菌菌株中有24株对喹诺酮类药物耐药,耐药率为28.4%。其中对2种药物耐药4株,对3种药物耐药6株,对5种药物耐药14株。耐药菌株MIC值为对照菌株148~596倍,24株耐药菌中检出qnrA质粒基因12株、qnrB质粒基因4株、aac-(6’)-Ib-cr基因4株、GyrA基因喹诺酮决定区突变11株、ParC基因决定区突变4株。结论我院存在大肠埃希菌喹诺酮耐药菌株,且耐药菌株耐药机制复杂,耐药基因的产生及酶类耐药突变是主要原因,临床要加强对耐药菌株的检测。  相似文献   

3.
目的:比较研究9种抗菌药物对临床分离的78株大肠埃希菌的体外抗菌活性。方法:采用琼脂平板二倍稀释法测定最低抑菌浓度(MIC)。结果:4种氟喹诺酮类抗菌药物对78株大肠埃希菌(包括ESBLs)抗菌活性较低,MIC_(90)16~128mg/L,耐药率为38.5%~60.3%;5种β-内酰类抗菌药物对78株大肠埃希菌MIC_(90)32~>128mg/L.耐药率为17.9%~59.0%,尤其是对产ESBLs大肠埃希菌除头孢美唑外均显示了很高的耐药性。结论:大肠埃希菌(包括ESBLs)对氟喹诺酮类抗菌药物敏感性较低,产ESBLs大肠埃希菌对β-内酰类抗菌药物有较高的耐药性,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在临床应引起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4.
氟喹诺酮类药物体外诱导大肠埃希菌耐药性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大肠埃希菌在氟喹若酮类最低抑菌浓度(MIC)下耐药性的产生,以指导临床合理使用抗生素.方法:采用多步诱导法,对32株临床分离的氟喹诺酮类敏感大肠埃希菌分别进行环丙沙星、左氧氟沙星和加替沙星的诱导性耐药试验;用琼脂稀释法测定诱导前后敏感菌株的药物敏感性;用PCR方法测定耐药基因序列.结果:22株大肠埃希菌诱导出...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十二烷基硫酸钠(SDS)对多重耐药大肠埃希菌(E.coli)Ⅰ类整合子的作用.方法 采用纸片扩散法(K-B法)测定71株大肠埃希菌对3类4种常用抗菌药物的药敏情况,聚合酶链反应(PCR)检测Ⅰ类整合子3个不同部位的基因.对经SDS处理的Ⅰ类整合子阳性多重耐药大肠埃希菌的Ⅰ类整合子基因与最低抑菌浓度(MIC)值进行测定与比较.结果 71株大肠埃希菌的多重耐药率为32.39%(23株),Ⅰ类整合子的总检出率为88.73%,不同部位基因检出率分别为:整合酶基因74.65%、遗传标记基因78.87%、可变区基因21.13%.SDS处理前、后多重耐药大肠埃希菌中的Ⅰ类整合子基因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庆大霉素、头孢噻肟的MIC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SDS对多重耐药大肠埃希菌的Ⅰ类整合子有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目的 分析福州市饮食行业从业人员肠道大肠埃希菌耐药性及其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的状况.方法 2006年3月-2006年6月,从福州市疾病控制中心和晋安区疾病控制中心收集716株肠道大肠埃希菌作为实验菌株,琼脂稀释法检测细菌对14种抗菌药物的敏感性,微量肉汤稀释法检测产ESBL状况. 结果 药敏试验显示,716株试验菌株对14种抗菌药物耐药率最高的是青霉素,达65.78%(417/716);耐药率较低的是三代头孢和三代喹诺酮类药物,均<20%.39%试验菌株对3种或3种以上抗菌药物同时耐药(多重耐药).产ESBL菌检出率为2.51%(18/716).除庆大霉素外,产ESBL的大肠埃希菌对其他13种抗菌药物的耐药率均高于非产酶菌(P<0.05),且皆为多重耐药.大肠埃希菌产ESBI.与对庆大霉素、卡那霉素及萘啶酸耐药相关系数分别为:χ2=74.59,r=0.31;χ2=22.56,r=0.17;χ2=238.39,r=0.50. 结论 饮食行业从业人员肠道大肠埃希菌对14种抗菌药物耐药率在3.63%~65.78%,产ESBL大肠埃希菌的检出率为2.51%,为防止耐药株的播散,应加强监测大肠埃希菌的耐药谱.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近3a我院大肠埃希菌临床分离株的耐药性变化。方法:收集2004年至2006年大肠埃希菌886株,用VITEK-32鉴定仪鉴定,药敏试验采用K-B纸片扩散法。结果:在21种抗菌药物中,除亚胺培南、阿米卡星、氨曲南、哌拉西林/他唑巴坦、阿莫西林/克拉维酸、呋喃妥因耐药率均低于16.0%外,喹诺酮类、大部分头孢菌素类对大肠埃希菌的耐药性呈明显上升趋势,接近或超过50.0%;产ESBLs菌株3a发生率为27.3%~35.5%,平均为30.3%;产ESBLS菌株对多种抗菌药物的耐药率显著高于非产ESBLS菌株(P<0.05)。结论:大肠埃希菌对多种抗菌药物的耐药性逐年上升,尤其是产ESBLS菌株的高耐药率及多重耐药性更为明显。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本地大肠埃希菌中质粒介导的喹诺酮耐药基因qnrB的流行情况。方法对2009年8月~2010年8月临床分离的154株大肠埃希菌用Kirby-Bauer琼脂扩散法对13种抗生素做药物敏感试验,并采用PCR检测qnrB基因。结果 154株大肠埃希菌中共检出耐左氧氟沙星菌76株(49.35%),qnrB基因阳性菌10株(6.49%),qnrB基因阳性菌株均对左氧氟沙星耐药。结论自贡地区存在qnrB基因流行,且qnrB基因阳性菌株均对左氧氟沙星耐药,故应加强耐药监控。  相似文献   

9.
多重PCR检测临床产ESBLs大肠埃希菌的耐药基因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姚杰  陶勇  贾建安  吕晴 《安徽医学》2009,30(10):1156-1159
目的了解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大肠埃希菌的耐药性、产ESBLs的阳性率及耐药基因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Kirby-Bauer(K-B)琼脂扩散法检测120株临床分离的大肠埃希菌对18种抗生素的耐药性,用酶抑制剂增强实验纸片法检测产ESBLs菌株,运用多重PCR技术检测相关耐药基因,用DNA序列分析确认基因亚型。结果120株大肠埃希菌产ESBLs的有51株,阳性率为42.5%。120株大肠埃希菌对亚胺培南全部敏感,产ESBLs的大肠埃希菌对头孢唑啉、头孢噻肟、头孢曲松、头孢哌酮、头孢他啶等头孢类抗菌药物的耐药率高达100%;51株产ESBLs菌株其中46株扩增到CTX-M型耐药基因,44株扩增到TEM型基因,2株扩增到SHV基因,1株OXA型基因,未检出PER和VEB型。结论大肠埃希菌产ESBLs较高,耐药显著,碳青酶烯类抗生素是目前治疗产ESBLs大肠埃希菌最有效的药物;产ESBLs大肠埃希菌的主要基因型别为CTX-M型和TEM型。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广州地区铜绿假单胞菌对喹诺酮类药物的耐药机制.方法 对喹诺酮耐药株的gyrA和parC基因进行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PCR-RFLP),并对其中的高水平耐药株gyrB和parE基因进行测序;用琼脂稀释法测定加入碳酰氰基-对-氯苯腙(CCCP)前后环丙沙星的最小抑菌浓度(MIC);同时用SDS-PAGE对高水平耐药株的外膜蛋白进行电泳分析.结果 有 72.7%(72/99)的菌株发生gyrA突变,主要为,Thr-83-Ile;25.3%(25/99)的菌株发生parC突变,主要为Ser-87-Leu,且均是gyrA和parC双基因突变;gyrB和parE突变较少见.53.3%(53/99)的菌株的MIC可被CCCP逆转,其MIC能明显降低;7%(7/10)的高水平耐药株的外膜蛋白在43~67kDa间条带增多,其蛋白含量有差异.结论 抗菌药物作用靶位的改变和外排泵机制是本地区铜绿假单胞菌对喹诺酮类耐药的重要机制.  相似文献   

11.
Xiong Z  Zhu D  Zhang Y  Wang F 《中华医学杂志》2002,82(21):1476-1479
目的:检测临床分离的临床分离的肺炎克雷伯菌和大肠埃希菌中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菌株的发生率、耐药性、流行性以及酶的基因型别。方法:采用双纸片法、琼脂稀释法、PCR、脉冲场电泳对1999年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临床分离的559株肺克雷伯菌和427株大肠埃希菌进行检测。结果:肺炎克雷伯菌和大肠埃希菌中产ESBL菌株的发生率分别为51%和23.6%,产ESBL菌株主要分布于ICU和神经外科病房,对大多数的β-内酰胺酶和非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耐药;PFGE显示,产ESBL菌株(尤其是产ESBL肺炎克雷伯菌株)在ICU病房中存在同一菌株的克隆传播;PCR检测显示TEM型是最为常见的β-内酰胺酶型别,CTX-M型ESBL亦较为普遍。结论:产ESBL菌株在临床分离的肺炎克雷伯菌和大肠埃希菌中较为普遍,而且为多重耐药菌株,在医院内中存在流行与传播。  相似文献   

12.
大肠杆菌体内氟喹诺酮类药物耐药机制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研究临床分离的大肠杆菌敏感株和多重耐药菌株体内的氟喹诺酮类药物积聚情况与耐药性的关系。方法采用荧光测定法测定亲水性和疏水性氟喹诺酮类药物在临床分离的大肠杆菌敏感株及多重耐药株菌体内的蓄积量及葡萄糖与能量抑制剂氰氯苯腙(CCCP)对氟喹诺酮类药物在菌体内蓄积量的影响。结果大肠杆菌敏感株和多重耐药菌株内的氟喹诺酮类药物蓄积浓度呈能量依赖性降低,以多重耐药株菌内的蓄积浓度下降最明显。加入能量抑制剂后,多重耐药株菌内的亲水性氟喹诺酮类药物蓄积浓度上升近3倍;而疏水性氟喹诺酮类药物妥舒沙星的稳态蓄积浓度明显低于亲水性氟喹诺酮类药物蓄积量的上升幅度。结论能量依赖的主动泵出可能是大肠杆菌对其耐药机制之一,蓄积量减少导致的耐药在亲水性氟喹诺酮类药物中更为重要。  相似文献   

13.
石艳  王西蓉  杨钊  苏先旭 《四川医学》2011,32(4):526-529
目的分析凉山地区小儿脓毒血症病原菌分布及药敏情况,指导临床合理使用抗生素。方法回顾性分析经血培养分离出的385株阳性菌株的构成比及药敏状况。结果 385株中G+菌84.9%;G-菌15.1%。前6位病原菌为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CNS)(66.5%)、沙门菌(6.2%)、肠球菌属(5.2%)、非发酵菌属(4.2%)、大肠埃希菌(3.1%)、金黄色葡萄球菌(3.1%)。大多数G+菌对万古霉素、利福平、哌拉西林/他唑巴坦、喹诺酮类敏感。G-杆菌中沙门菌对亚胺培南、氨曲南、三代头孢菌素、酶抑制剂复方制剂、喹诺酮类、复方新诺明敏感;大肠埃希菌多重耐药。结论 CNS是本地区小儿脓毒血症的主要病原菌,不同病原菌的药敏状况差异大。万古霉素、利福平、亚胺培南、氨曲南、3代头孢菌素、阿米卡星及喹诺酮类目前仍为主要敏感抗生素。  相似文献   

14.
目的 通过对流行于四川成都、眉山和绵阳的奶牛乳腺炎病原菌进行分类和耐药性分析,为奶牛乳腺炎的临床合理用药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K-B法测定了临床分离的120株奶牛乳腺炎病原菌对青霉素、链霉素、四环素、红霉素、庆大霉素、喹诺酮类、头孢噻吩和头孢噻肟8种抗生素的药物敏感性.结果 120株奶牛乳腺炎病原菌中91株病原菌表现为耐药,耐药率为75.8%,大部分病原菌耐受1种(34.0%)或2种抗生素(33.0%).病原菌对8种抗生素的敏感性与临床用药规律呈一定的相关性,其中分离病原菌对青霉素和链霉素的耐药率最高,分别为65.2%和64.8%;其次为四环素和红霉素,耐药率分别为26.7%和30.3%;对环丙沙星的敏感性最好,敏感率为89.2%,提示其为该地区治疗奶牛乳腺炎的有效药物.结论 该地区奶牛乳腺炎病原菌以葡萄球菌和大肠埃希菌最为常见,所试奶牛乳腺炎病原菌耐药率高,部分菌株表现为多重耐药,提示应合理规范使用抗生素,减缓耐药菌株的产生.  相似文献   

15.
目的 研究转座子tnpU基因和β-内酰胺酶在多重耐药革兰阴性杆菌中的分布情况.方法 用纸片扩散初筛试验、扩散确证试验进行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表型检查,头孢西丁三维试验进行AmpC β-内酰胺酶的表型检查,纸片协同试验筛选产金属β-内酰胺酶(MBL)菌株;用多重聚合酶链反应(PCR)技术扩增转座子tnpU基因,并进行DNA测序;用MIC药敏法分析多重耐药革兰阴性杆菌的药物敏感性.结果 转座子tnpU的总检出率为25.5%,在各菌种的检出率分别为大肠埃希菌占6.3%(3株)、肺炎克雷伯菌占8.3%(1株)、鲍曼不动杆菌占33.3%(20株)、铜绿假单胞菌占43.2%(16株);β-内酰胺酶表型检测中,ESBLs的检出率最高,转座子tnpU基因阳性的菌株大多数β-内酰胺酶表型为阳性;转座子tnpU基因阳性菌株对抗生素的耐药率显著高于转座子阴性菌株(P<0.05).结论 转座子tnpU基因在非发酵菌中的分布较广泛,可能在多重耐药机制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了解深圳西乡医院近5年伤口分泌物中常见病原菌种类及大肠埃希菌(Escherichia coli,E.coli)耐药情况。方法收集2006年1月~2010年12月4 260例住院患者伤口分泌物,进行细菌分离、鉴定及药敏试验,用微量肉汤稀释法检测20种抗生素耐药情况;用双纸片法检测大肠埃希菌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情况。用WHONET5软件进行结果分析。结果伤口分泌物感染率最高的是大肠埃希氏菌,共检出1 210株。大肠埃希氏菌耐药率最高是氨苄青霉素和哌拉西林,其次是复方新诺明和四环素;大肠埃希氏菌对亚胺培南及美罗培南敏感率100%,哌拉西林/他唑巴坦与阿米卡星相对敏感。结论伤口分泌主要病原菌是大肠埃希氏菌,大肠埃希氏菌对常用抗生素多数不敏感,产ESBLS菌株往往表现多重耐药,应引起临床医生的高度重视。掌握我院细菌耐药情况,指导临床合理使用抗生素,有效控制耐药菌株产生。  相似文献   

17.
张红升 《实用医技杂志》2006,13(21):3737-3738
目的:了解对头孢菌素类耐药的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中ESBLs和AmpC酶的分布及其对抗生素的敏感性。方法:利用双纸片协同试验及纸片法确证试验检测ESBLs,三相试验检测AmpC酶,并用纸片扩散试验和微量稀释法测定细菌对抗生素的敏感性。结果:从头孢噻肟耐药的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中检出产ESBLs分别为91.4%和96.7%;产AmpC酶分别为17.1%和10.0%;产SSBL分别为8.6%和6.7%。产酶菌株对三代头孢菌素高度耐药,对环丙沙星、庆大霉素及复方新诺明耐药率较高,对亚安培南敏感,产AmpC酶细菌对含酶抑制剂的复合抗生素高度耐药。结论:产生ESBLs和AmpC酶是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对头孢菌素耐药的重要机制,实验室应对其检测和监测给予足够重视,临床医生也应了解其对抗生素的耐药规律。  相似文献   

18.
目的 了解铜绿假单胞菌的耐药性及其耐氟喹诺酮的机制。方法 Kirby Bauer琼脂扩散法测定 5 70株铜绿假单胞菌对 11种抗菌药物的敏感性 ,琼脂稀释法测定其中 111株对两种氟喹诺酮的最低抑菌浓度 (MIC)。直接序列分析和聚合酶链反应 限制性长度多态性 (PCR RFLP)分析环丙沙星耐药菌株gyrA和parC基因突变。结果  5 70株铜绿假单胞菌对头孢吡肟、亚胺培南、阿米卡星和头孢他啶的敏感性较高 ,其耐药率分别为 10 9%、11 1%、11 8%、12 5 %。环丙沙星、头孢哌酮 /舒巴坦和哌拉西林的耐药率分别为 2 9 2 %、2 3 5 %和 33 7%。耐环丙沙星和ICU临床分离的菌株对所测试的抗菌药物的耐药率均较高 ,6 0 %以上为多重耐药 (MDR)菌株。 80株耐环丙沙星菌株中 6 6株( 75 % )出现gyrA基因Thr83(ACC)→Ile(ATC)突变 ,5 2株 ( 6 5 % )发生parC基因Ser87(TCG)→Leu(TTG)突变 ,同时存在上述两种突变的有 5 2株 ( 6 5 % ) ,而 31株环丙沙星敏感菌中未发现上述突变。gyrA和parC双基因突变对环丙沙星的MIC显著高于单独gyrA基因突变株和不存在上述突变的菌株 ,P <0 0 5。结论 铜绿假单胞菌的耐药性日趋严重 ,特别是耐环丙沙星和ICU分离株对多种抗菌药物耐药 ;氟喹诺酮类药物作用靶位gyrA和parC的基因突变是临床分离铜绿假单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分析新生儿化脓性脑膜炎病原菌构成情况及耐药性情况.方法 选取达州市中西医结合医院2013年3月至2015年3月收治的142例化脓性脑膜炎新生儿的脑脊液培养结果进行研究,比较分析其病原菌构成和耐药性情况.结果 142例化脓性脑膜炎新生儿脑脊液病原菌构成:双菌株2例,单菌株140例,其中革兰阴性细菌100株(68.97%),革兰阳性细菌38株(26.21%),真菌7株(4.83%).革兰阳性细菌中腐生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粪肠球菌以及屎肠球菌等菌种对复方新诺明、氨苄西林、红霉素以及头孢西丁等抗生素耐药,但未检出对万古霉素和替考拉宁耐药的菌种.革兰阴性细菌中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伯菌、黏质沙雷菌等菌种对所研究抗生素耐药性较高,其中大肠埃希菌对复方新诺明、氨苄西林等抗生素的耐药率甚至达到80%以上,而整个研究未发现对美罗培南耐药的菌种.结论 新生儿化脓性脑膜炎病原菌检出率主要以革兰阴性菌为主,且致病菌的耐药性严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