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二)慢性肝炎:1、慢性迁延性肝炎(慢迁肝):有确诊或可疑急性肝炎的病史(有时不明确),病程超过半年尚未痊愈,病情较轻,可有肝区痛和乏力,伴有血转氨酶升高或轻度肝功能损害,而不能诊断慢活肝者,或肝活体组织检查符合慢迁肝的组织学改变者,皆可诊为慢迁肝。2、慢性活动性肝炎(慢活肝):(1)症状:既往有肝炎史(有时不明确),目前有较明显的肝炎症状,如乏力、食欲  相似文献   

2.
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无症状携带者是指血清 HBsAg 阳性持续半年以上,无肝炎症状、体征和肝功能正常。估计我国有HBsAg 无症状携带者(下称携带者)约1亿人。携带者不仅是乙型肝炎的重要传染源,且与急性肝炎、慢性肝炎(慢迁肝、慢活肝)、肝硬化、肝癌有密切关系。重视携带  相似文献   

3.
慢性病毒性肝炎(简称慢肝)是由乙型、非甲非乙型和丁型(δ)肝炎病毒引起,我国以慢乙肝为主.据调查,我国病毒性肝炎现患率为2771.4/10万,发病率为954.1/10万,现症病人中HBsAg阳性占53.1%,半数为慢性迁延性肝炎(慢迁肝).因此,  相似文献   

4.
对29例小儿慢性迁延型肝炎,23例慢性活动性肝炎及8例急性活动性肝炎进行了光镜、硝酸醛复红及超微结构研究。60例HBsAg皆阳性。研究结果,临床诊断与病理诊断出现很大差异。临床认为,急性肝炎病例很大部分属于慢性,所以确诊肝炎必须行肝穿刺。慢迁肝与慢活肝不仅在光镜有明显的不同病理表现,而在电镜下显示慢活肝变化复杂得多。研究证明,硝酸醛复红证实HBsAg存在效果尚佳。  相似文献   

5.
抗-HBc和IgM抗-HBc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ELISA法检测52例急性肝炎(简称急肝),38例慢性迁延性肝炎(简称慢迁肝)及45例慢性活动性肝炎(简称慢活肝)血清中抗-HBc和IgM抗-HBc的水平,同时用RIA法检测HBsAg。结果表明,IgM抗-HBc在急肝和慢活肝中阳性率高,在慢迁肝中阳性率低,统计学上差异显著;平均几何滴度,各组间无显著性差异。抗-HBc滴度以慢活肝最高,与慢迁肝和急肝比较有极显著性差异。在急肝中,抗-HBc显著升高或IgM抗-HBc持续阳性者,其HBsAg不易转阴。并对抗-HBc滴度与HBsAg阳性的关系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6.
我们收治老年(60岁以上)病毒性肝炎33例,下面就其临床特点与中西医结合治疗临床效果略加探讨:1临床资料1.1病例选择33例老年病毒性肝炎均为HBsA!阳性,男19例,女14例,年龄60~79岁,平均年龄69.8岁。急性肝炎4例,占12.1%,慢性迁延性肝炎12例,占36.5%,慢性活动性肝炎9例,占27.3%,肝硬化8例,占24.2%。老年性肝炎以慢迁肝、慢活肝及肝硬化多见。以上各型诊断标准:依据中华医学会第10次全国病毒性肝炎及肝病会议,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进行诊断[1]。1.2特点33例中有19例(57.6%)已往有肝炎病史,有14例(42.4%)的病人是因其他疾病检查而发现患有肝炎,…  相似文献   

7.
应用火箭电泳法检测 2 2 7例HBsAg阳性肝病患者的血清甲胎球蛋白 (AFP)水平 ,并与血清谷丙酸转氨酶 (ALT) ,天门冬氨酸转移酶 (AST)和碱性磷酸酶 (ALP)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 ,AFP异常率 ,慢性肝炎 (慢迁肝 ) <急性肝炎 <慢性活动性肝炎 (慢活肝 ) <肝硬化 <重症肝炎 <原发性肝癌 ,AFP异常值 ;慢迁肝 <急性肝炎 <重症肝炎 <慢活肝 <肝硬化 <原发性肝癌 ,原发性肝癌AFP升高多>40 0 μg/μL ,其AST多异常且增高比ALT明显 ,慢活肝肝硬化AFP增高在 1 5 0 μg/μL~ 30 0 μg/μL ,ALT、AST异常较原发性肝癌明显 ;ALP增高在原发性肝癌为 71 % ,且幅度较大 ,其余呈不同程度、不同比例增高 ,慢迁肝则均正常。提示原发性肝癌与AFP升高幅度呈正相关 ,急性肝炎和重症肝炎AFP为一过性升高 ,慢活肝和肝硬化为原发性肝癌高危人群  相似文献   

8.
1977年11月~1978年9月,我院采用中国科学院遗传研究所与天津味精厂协作提供的干扰素诱导剂(聚I:C)治疗迁延性、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以下简称迁、慢肝)52例,取得一定疗效。现将初步治疗结果汇报如下: (一)病例选择 1.按“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规定,符合迁、慢肝的诊断标准者; 2.病程超过半年以上,HBsAg阳性,病情在活动阶段者; 3.全部系住院病人,经其他多种治疗无效者。符合上述3个条件的52例中,迁肝37  相似文献   

9.
关于慢性肝炎近年来学者们根据大量病理形态学资料提出:“慢性肝炎是以急性肝炎发展而来、予后是良好的;某中有百分之几经半年以上不能临床治愈者,则称为慢性肝炎。”通过对慢性肝炎(以下简称慢肝)发病机理的研究,认为形成慢肝的主要因素为乙型肝炎病毒(HBV)持续存在和自身免疫反应的结果。现就此两者分别综述如下:HBV 持续存在有报导对220例乙型肝炎表面抗原阳性的急肝患者随访两年结果其中73例(33.2%)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_sA_g)仍持续阳性、35例(15.9%)转为迁延性肝炎,10例(4.5%)转为慢性活动性肝炎或肝硬化。而在348例HB_sA_g 阴性的急肝病人中,仅16例(4.7%)转为迁肝、无1例转为慢活肝或肝硬  相似文献   

10.
我们对4例慢性肝炎、肝炎后肝硬化病人采用丹参注射液治疗后,病人血清中LPO、ALT明显降低,血清白蛋白明显增高,门静脉直径回缩,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①临床病例:4例均为男性住院患者,诊断按1984年南宁会议修订的分型标准。慢性迁延性肝炎(慢迁肝)2例,肝炎后肝硬化2例,平均年龄为41岁。②治疗:静脉滴注丹参注射  相似文献   

11.
对60例病毒性肝炎患者进行肝穿刺活检,结果发现,临床与病理诊断的符合率为46.6%,其中,急性肝炎的诊断符合率最低(23.8%),慢性迁延型肝炎(慢迁肝)为44.8%;HBsAg阳性首次发病的患者中,急性乙型肝炎仅为11.2%(2/18);临床诊断的慢性活动型肝炎(慢活肝)仅为病理检出的25.7%(9/35);肝炎患者中脾肿大,凝血酶元时间延长、A/G值<1.2、抗HBcIgM阳性可作为慢活肝与慢迁肝鉴别的重要指标。这些对提高病毒性肝炎临床分型诊断的准确率及指导临床治疗有意义。  相似文献   

12.
目前,全世界乙型肝炎病毒感染颇为严重,即使在感染率低的美国,表面抗原(HBsAg)携带率亦为0.2~0.5%,估计每年有20万乙型肝炎新病例发生。在我国感染率按表面抗原、抗体测定结果一般在20%左右。上海加测抗—HBc阳性率12.1%,则总感染可达27.4%。血清中查出HBsAg,可以是肝炎患者,亦可以是健康携带者。HBsAg在血清中消失(结合检测抗—HBc),表示感染结束;如果HBsAg持续阳性,携带者可以转为病人,急性肝炎可以转为慢性。吴本璞氏报告46例HBsAg携带者,追踪观察发生肝炎7例。Nielsen报道112例HBsAg阳性的急性肝炎,其中11例的阳性持续时间超过13周,10例经肝穿,8例符合慢性活动性肝炎,2例为慢性迁延性肝炎。因此,测定HBs  相似文献   

13.
肝穿刺病理检查对病毒性肝炎分型诊断的价值,已越来越被广大临床工作者所重视。我科于1984年10月~1986年6月对50例无症状的HBsAg携带者,80例病毒性肝炎患者进行了肝穿刺病理学检查,现将结果报告如下。材料与方法一、资料:130例均为住院病人,其中男116人女14人,均为青壮年。50例无症状HBsAg携带者,既往无肝炎病史及肝炎症状、体征,肝功正常,HBsAg阳性(RPHA6月~5年,平均1.67年。80例病毒性肝炎患者HBsA阳性(RPHA)78例,按1984年南宁会议修订的《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进  相似文献   

14.
<正> 我们于1989年2月~9月检测了80例肝炎、肝硬化患者的血清T_3、T_4、rT_3。兹将结果分析如下。资料与方法一、一般资料:80例均为住院病人。肝炎的分型诊断符合1984年全国病毒性肝炎专题会议修订的标准。其中乙肝HBsAg阳性48例,慢活肝中有8例经病理组织学证实。5例慢重肝均有不同程度的精神症状。肝炎后肝硬化,均依据既往有慢性肝炎病史,脾肿大,中等量腹水以及生化改变确诊。所有病例无甲状腺机能亢进或减退表现,检测前未服影响甲状腺激素代谢的药物。急性肝炎23例,慢迁肝10例,慢活肝  相似文献   

15.
慢性肝炎(简称慢肝)是由乙型、非甲非乙型和丁型肝炎病毒引起,在我国以慢乙肝为主。合理治疗慢肝,对减轻病人痛苦,促进病人早日康复是至关重要的。 (一)治疗慢肝需要注意的几个问题 1.明确分型诊断,区分慢性迁延性肝炎(慢迁肝)或慢性活动性肝炎(慢活肝)。  相似文献   

16.
用 Menzihini一秒钟快速穿刺法,病检结果:28例 HBsAg 携带者中,22例为慢迁肝,2例慢性活动性肝炎,胃肠道疾病反应1例,不定型3例。急性无黄疸型肝炎32例,病理诊断慢活肝6例,急性肝炎22例,不定型4例。急性黄疸型肝炎19例,病理诊断急性肝炎13例,慢活肝4例,慢活肝伴肝硬化2例。慢迁肝95例,病理诊断慢迁肝75例,慢活肝18例,慢活肝伴肝硬化1例,不定型1例。慢活肝75例,病理诊断慢迁肝1例,慢活肝29例,慢活肝伴肝硬化44例,脂肪肝1例。急性重症肝炎1例病理诊断为慢活肝,亚急性重症肝炎1例,病理诊断为慢活肝伴肝硬化。淤疸型肝炎2例与病理诊断相符。阻塞性黄疸1例,病理诊断为慢活肝。酒精性肝炎2例,病理诊断为间质性肝炎及脂肪肝,肝硬化13  相似文献   

17.
本文应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经肝组织病理诊断为重症肝炎、慢活肝、慢迁肝及慢性无症状HBsAg携带者等87例患者血清中的抗肝特异性膜脂蛋白(抗-LSP)。其结果表明,重症肝炎、慢活肝的抗-LSP阳性检出率远较慢迁肝及无症状HBsAg携带者高,且抗-LSP的检出率及抗体水平均与肝组织病理改变程度呈正相关,提示了抗-LSP与肝细胞坏死程度关系密切。此项检测对病毒性肝炎患者病情的估价及预后的判断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为了探索对迁延性,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以下简称迁慢肝)的有效治疗,我院于1977年11月~1978年9月采用中国科学院遗传研究所、天津味精厂协作供药的干扰素诱导剂(聚肌胞)治疗迁肝37例,慢肝15例,共52例,取得一定疗效。全部病例诊断符合“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标准,均为HBsAg阳性的住院病人,男性,年龄范围在7~50岁之间,青壮  相似文献   

19.
慢性肝炎的分型目前国内外较为一致,即分为慢性活动性肝炎(以下简称“慢活肝”),与慢性迁延性肝炎(下称“慢迁肝”)或称慢性持续性肝炎两种。两者在应用调整免疫功能药物治疗的选择上却截然不向。慢活肝主要采用免疫抑制药物,如皮质激素、硫唑嘌呤、6MP等治疗,而慢迁肝则宜用细胞免疫促发剂治疗。本文就我院近几年来应用新的免疫药物治疗慢性肝炎的疗效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20.
乙型肝炎病程超过6个月,或原有乙型肝炎或HBsAg携带史,再次出现肝炎症状、体征及肝功能异常,排除其他病因者,可以诊断为慢性乙型肝炎.如肝炎发病日期不明,或虽无明确的乙型肝炎病史,但肝组织病理学检查符合慢性肝炎,或根据症状、体征、肝功能和病毒学检测以及B超检查综合分析,亦可作相应诊断.对此类患者尤其应重视乙型肝炎病家族史的调查.根据患者HBV血清学标志物检查结果、临床表现及预后的不同,可将慢性乙型肝炎分为2种:①HBeAg阳性慢性乙型肝炎(俗称乙肝“大三阳”):血清HBeAg和HBVDNA阳性,抗-Hbe阴性,血清ALT持续或反复升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