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87 毫秒
1.
目的探讨尖吻蝮蛇血凝酶联合奥美拉唑治疗重型颅脑损伤继发的应激性胃粘膜病变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继发应激性胃粘膜病变的60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30例,单纯应用奥美拉唑)和观察组(30例,联合应用尖吻蝮蛇血凝酶和奥美拉唑)。24 h内消化道出血停止为显效,24~72 h出血停止为有效,72 h以上仍有出血为无效;总有效率=(显效+有效)/总例数。结果观察组显效20例(66.7%),有效8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3.3%。对照组显效9例(30.0%),有效16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为83.3%。两组显效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但总有效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联合应用奥美拉唑和尖吻蝮蛇血凝酶可明显缩短重型颅脑损伤继发的应激性胃粘膜病变患者消化道出血持续时间,从而减少质子泵抑制剂使用时间。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尖吻蝮蛇血凝酶联合奥美拉唑治疗重型颅脑损伤继发的应激性胃粘膜病变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继发应激性胃粘膜病变的60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30例,单纯应用奥美拉唑)和观察组(30例,联合应用尖吻蝮蛇血凝酶和奥美拉唑)。24 h内消化道出血停止为显效,24~72 h出血停止为有效,72 h以上仍有出血为无效;总有效率=(显效+有效)/总例数。结果 观察组显效20例(66.7%),有效8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3.3%。对照组显效9例(30.0%),有效16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为83.3%。两组显效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但总有效率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联合应用奥美拉唑和尖吻蝮蛇血凝酶可明显缩短重型颅脑损伤继发的应激性胃粘膜病变患者消化道出血持续时间,从而减少质子泵抑制剂使用时间。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脑水肿指数与应激性消化道出血及血清一氧化氮(NO)和脂质过氧化物(LPO)水平的关系。方法自2009年6月至2011年6月保守治疗658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均于入院第2、5天应用无创脑水肿动态监护仪监测脑水肿指数。入院第2、5天清晨空腹抽静脉血检测血清NO、LPO水平。结果658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中,发生消化道出血80例,发生率为12.2%。入院第2、5天脑水肿指数越高,消化道出血发生率越高(P〈0.05)、发生首次出血时间越短(P〈0.05)、出血持续时间越长(P〈0.05)、出血量越大(P〈0.05)。不同脑水肿指数患者入院第2天血清NO、LPO水平无显著变化(P〉0.05),入院第5天脑水肿指数越高,血清NO、LPO水平越高(P〉0.05)。结论重型颅脑损伤患者脑水肿指数与应激性消化道出血、血清NO和LPO水平密切相关,而且直接影响消化道出血患者出血时间、出血量。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继发应激性胃粘膜病变的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 164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本组患者共发生应激性胃粘膜病变439例,发生率为20.3%。年龄≥60岁、GCS评分为3~4、血压升高或降低、血糖≥8.2 mmol/L、体温≥40.5 ℃、pH值<7.35、氧饱和度≤85%的患者继发应激性胃粘膜病变的几率明显增高(P<0.05)。结论 本研究结果提示颅脑损伤程度越严重、高龄、血压升高或降低、高血糖及高热、酸中毒及低氧血症可能是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继发应激性胃粘膜病变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5.
脑损伤后应激性溃疡患者血中三种激素的研究(摘要)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脑损伤后应激性溃疡患者血中三种激素的研究(摘要)王茂德刘守勋谢昌厚唐棕春一、材料和方法1.病例选择与分组:1992年~1995年本院陆续收入的18例脑损伤伴应激性消化道溃疡出血的患者的为应激组,以及同期入院的18例脑损伤无应激溃疡的患者作为对照组。所...  相似文献   

6.
脑卒中的主要临床表现为脑部出血或出血性损伤等症状,具有极高的致残率和致死率[1]。消化道出血是脑卒中患者最常见、最严重的并发症,病死率高达49%~88%,很多患者即便好转,也会遗留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碍。选取我院2010-07-2011-12收治的68例脑卒中并发消化道出血患者,对临床治疗进行分析与总结。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奥美拉唑加心理干预对应激性消化道出血病人的预防作用。方法应激性消化道出血病例217例,随机分为观察组105例与对照组112例。两组均使用奥美拉唑40mg/日,一疗程7d,连用两个疗程。观察组同时结合心理干预治疗。结果观察组:消化道出血3例(呕血1例,大便潜血2例),发生率2.85%。对照组:消化道出血8例(呕血3例,大便潜血5例),发生率7.14%,与前者对照P<0.1,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奥美拉唑结合心理干预、严格的消化道和鼻饲管理,对重度脑外伤合并消化道出血有明显的预防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咪达唑仑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应激性胃粘膜病变(SGML)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2年7月至2013年10月收治的114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按治疗方法分为常规组和咪达唑仑组(持续静脉泵入咪达唑仑),每组57例。结果 常规组并发SGML 30例(52.6%),咪达唑仑组并发SGML 19例(33.3%);两组SGML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咪达唑仑持续输注可降低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应激性溃疡出血发生率。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颅脑损伤后并发上消化道应激性溃疡出血的发病因素和预防、诊治。方法发现颅脑损伤后并发上消化道应激性溃疡出血者均静脉给予氨甲环酸及洛赛克,同时,胃内注入凝血酶、云南白药及去甲肾上腺素一冰盐水等综合治疗。结果96例颅脑损伤患者中,并发消化道应激性溃疡出血者12例,GCS评分6~8分10例,3~5分2例,死于消化道应激性溃疡出血者3例,证实颅脑损伤越重,GCS评分越低,高龄患者,本身基础病越重,其发生消化道应激性溃疡出血及病死率越高。结论颅脑损伤病人应注意并发消化道应激性溃疡出血的可能性,密切观察,并采取综合性防治措施,去除应激因素,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10.
严重颅脑损伤恢复期并发消化道出血(附21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严重颅脑损伤恢复期并发消化道出血的临床特点及诱因。方法 分析 2 1例严重颅脑损伤恢复期消化道出血的临床表现、时间、诱因及治疗结果。结果 该组患者发病后所测胃游离酸较无并发消化道出血的严重颅脑损伤者为高 ,且其程度愈重 ,出血病情愈重 ;脑中线深部结构损伤者消化道出血最重 ;该种出血与多种因素相关。结论 严重颅脑损伤恢复期仍有并发消化道出血的可能性 ,须从饮食、用药及稳定内环境等方面加以防治。  相似文献   

11.
84例脑出血患者血脂情况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脑血管病是我国目前中老年人致死致残的主要病变,脑部出血常由于高血压病所致;小动脉硬化是高血压病发病的主要病理基础,常合并有动脉粥样硬化;动脉粥样硬化是高血压病与冠心病共同的危险因素,血脂代谢障碍与动脉粥样硬化关系密切,现报告84例脑实质出血患者的血脂资料以探讨血脂与脑出血的关系。  相似文献   

12.
脑卒中合并上消化道出血的护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上消化道出血是急性脑血管病常见严重并发症之一,由于这种严重并发症,有时出现大量或反复出现难以控制的出血,迅速导致循环衰竭,极易加重脑部病变,使症状加重形成恶性循环。我院自2001—0l~2004—12收治的脑卒中642例病例中,发生上消化道出血102例,现就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3.
颅脑损伤并发应激性溃疡在临床很常见,多为上消化道出血,下消化道出血者并不多见。2005年9月至2007年5月我科共收治颅脑损伤并发下消化道出血者4例,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4.
脑干血管网状细胞瘤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2  
本文报告了8例经手术证实的脑干血管网状细胞瘤。结合临床及MR表现,将其分为延髓近端组和延髓远端组,文中较详细地分析了两组的症状、体征,并论述了手术要点;特别提出了大的血管网状细胞瘤术后发生应激性消化道出血的可能机理及防治措施。本组除1例术后死于胃穿孔,其余均获得理想的预后。  相似文献   

15.
脑出血患者血清胃泌素水平动态变化的研究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目的 探讨急性脑出血患者血清胃泌素水平与病程,出血部位及其并发症消化道出血之间的关系。方法 应用放射免疫方法测量42例急性脑出血患者病程第7天、14天、21天血清胃泌素的含量。并与正常对照组比较,结果 脑出血患者病后血清胃泌素水平升高,随病程延长逐步降低。脑出血未破和脑室或无消化道出血者,血清胃泌素水平第7天明显高于对照组,第14天已近正常,脑出血血破入脑室或伴有消化道出血者,病程21天血清胃泌素水平仍高于正常对照组。结论 血清胃泌素水平与脑出血病程和部位及其并发症消化道出血之间确实存在密切联系,为脑出血病人应用缺酸剂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6.
重度颅脑损伤患者病情恶化及死亡主要原因是颅脑损伤后脑水肿导致的脑疝所致,且能引起一系列并发症,如应激性消化道溃疡、肺部感染、低蛋白血症等。甘露醇是降颅压、减轻脑水肿的最常用及有效药物。呋塞米因起效快、作用时间短也在临床广泛使用,但对于部分重度颅脑损伤患者,两者联用仍不能达到理想降低颅内压效果。近年来,我院应用甘露醇加呋塞米联合白蛋白治疗重度颅脑损伤后脑  相似文献   

17.
颅脑损伤后早期上消化道出血及其发生机制的初步探讨   总被引:89,自引:0,他引:89  
颅脑损伤后早期上消化道出血及其发生机制的初步探讨梁维邦,杨树源,王明璐本文观察了70例急性闭合性颅脑损伤患者伤后早期上消化道出血的发生情况,在测定基础胃酸和血清胃泌素水平的同时,观察血凝功能和血浆去甲肾上腺素(NE)水平的变化,对颅脑损伤后早期消化道...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脑卒中并消化道出血的临床疗效。方法我院诊治30例脑卒中并消化道出血患者,除对原发病进行积极治疗外,还要及时进行止血等对症处理,回顾性分析其临床资料。结果 30例脑卒中并消化道出血患者,经过相应的对症治疗后,27例患者治愈出院,治愈率达到90.0%,死亡3例,死于脑疝和多脏器功能衰竭。脑卒中并发消化道出血的时间多发生在脑卒中的48h内,大约发生率占80.0%。3例死亡患者其病灶损伤部位分别为基底节区、丘脑、脑干。结论对于脑卒中的并发症,临床上要格外注意消化道出血,要做到尽早发现,在治疗原发病的基础上,进行综合治疗。  相似文献   

19.
脑血管病是我国目前中老年人致死致残的主要病变,脑部 出血常由于高血压病所致;小动脉硬化是高血压病发病的主要 病理基础,常合并有动脉粥样硬化;动脉粥样硬化是高血压病 与冠心病共同的危险因素,血脂代谢障碍与动脉粥样硬化关系 密切,现报告84例脑实质出血患者的血脂资料以探讨血脂与 脑出血的关系。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肝豆状核变性患者胼胝体病变及其临床价值。方法收集3例肝豆状核变性患者的临床及影像资料,参照2001年第八届莱比锡肝豆状核变性国际会议制定的诊断评分系统评分。利用磁共振成像(MRI)技术检查胼胝体压部病变。结果 3例患者均存在胼胝体压部病变,但均无胼胝体病变所致的失连接综合征表现。头颅MRI技术提示3例患者胼胝体病变主要为长T2异常信号、FLAIR像稍高信号,其中1例DWI呈高信号。出现胼胝体病变的3例肝豆状核变性患者均病情较重、脑部损伤弥漫(尾状核、壳核、苍白球、丘脑、中脑及桥脑)。结论胼胝体病变为肝豆状核变性患者少见的影像学表现,若在有典型基底节病变的同时还伴有胼胝体病变则高度支持肝豆状核变性的诊断。胼胝体病变也提示患者病情较重、脑部损伤弥漫,预后相对较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