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2 毫秒
1.
以短切聚乙烯/聚酯(PE/PET)复合纤维为原料湿法抄造原纸,采用浆内添加增强剂和成形后热压的方式改善纸页性能。探讨了打浆作用、增强剂乙烯-醋酸乙烯共聚物(EVA)用量、热压温度和热压时间对PE/PET纤维及成纸性能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当热压压力0.7 MPa、热压时间4 min、热压温度150℃时,PE/PET纤维纸获得较好的综合性能;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分析,复合纤维纸热压下保留了PET纤维骨架结构,PE外层热熔成膜显著提高纸页结合强度。  相似文献   

2.
鉴于白泥纤维脆性大,且难于分散,成纸强度低的问题,利用实验室自制软化剂对其进行软化。通过扫描电镜分析其软化效果,并通过白泥纤维/植物纤维复合纸性能测试,探讨了软化改性前后的白泥纤维对纸张性能的影响,同时研究了不同浓度的CPAM及CMC对白泥纤维的分散以及对白泥纤维/植物纤维复合纸强度的影响。结果表明,CPAM分散效果优于CMC,但是分散时间比CMC长。综合考虑分散效果及复合纸强度,选择0.4%的CMC作为纤维最佳分散条件,此条件下,添加30%的白泥纤维,所抄纸张的环压指数比0.4%CPAM分散条件下所抄的纸张提高64%,抗张指数提高110%。  相似文献   

3.
选用杨木P-RC APMP为原料,通过P-RC APMP配抄文化用纸,对比研究了传统抄造工艺和细小纤维-碳酸钙共絮凝工艺对杨木P-RC APMP配抄文化用纸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与传统抄造工艺相比,共絮凝工艺能使纸张具有更好的强度性能、白度和不透明度。对比PCC和GCC对纸张性能的影响发现,传统抄造工艺下PCC能赋予纸张更好的松厚度和光学性能,而GCC对纸张强度负面影响更小,但在共絮凝工艺下,两者对纸张松厚度和强度性能的影响差别不大,但PCC能提供更好的光学性能,且SEM图显示PCC絮凝团在纸张纤维网络中分布更均匀,与纤维网络结合良好;GCC絮凝团粒径相对较小,更多填充在纤维之间和包裹在纤维上。  相似文献   

4.
对混纺物中同时存在多种复合纤维进行定性研究。在传统的燃烧法、显微镜观察法、溶解法基础上,引入红外光谱分析法和热分析技术(差示扫描量热法、熔点法)对同时含有聚乙烯/聚丙烯复合纤维(PE/PP)、聚乙烯/聚酯复合纤维(PE/PET)的织物进行各种定性测试。结果表明,两种复合纤维均为皮芯结构,其燃烧特征、溶解特征均体现了PE、PP、PET 3种纤维的复合特征,红外光谱及热分析可观察到两种复合纤维的皮层与PE单组份纤维的特征、芯层分别与PP、PET单组份的特性基本相同,该方法可准确鉴别聚乙烯/聚丙烯复合纤维和聚乙烯/聚酯复合纤维混纺的纺织品。  相似文献   

5.
鉴于硅酸铝纤维难于成纸、成纸强度较低的问题,探讨了硅酸铝纤维与一定量的植物纤维配抄对纸张性能的影响.对添加胶粘剂、添加分散剂以及硅酸铝纤维中渣球对混合抄纸时纸张性能的影响进行了详细探讨,并检测了成纸的耐高温性能.结果显示:添加植物纤维能够提高硅酸铝纤维纸的强度,添加一定量的胶粘剂能降低植物纤维的用量,渣球对成纸不利,应该尽可能地除去,分散剂的最佳加入量为0.5%时纸张的匀度较好,同时提高纸张的强度指标.最后经过高温特殊处理之后,纸张能够耐1200℃的高温.  相似文献   

6.
以羧甲基纤维素(CMC)和桉木浆为原料,将桉木浆抄造成纸张后浸渍CMC溶液制备CMC/木质纤维复合纸。探讨了CMC的浸渍量对复合纸的光学性能(透光率和雾度)、力学性能(拉伸强度和耐折度)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当CMC的浸渍量为65%时,CMC/木质纤维复合纸具有优异的光学性能和力学性能,其透光率为91%,雾度为82%,拉伸强度达142 MPa,耐折次数为1516次。  相似文献   

7.
探讨了纺制PE/PA6皮芯型复合纤维的生产工艺技术,结果表明,采用48孔皮芯结构喷丝组件,生产169 dtex/48 f PE/PA6皮芯型复合纤维FDY时,侧吹风风速为(0.8~1.5)土0.02 m/s,风温为12~20℃;纺丝速度800~1 200 m/min,牵伸温度60~80℃,定型温度100~115℃,牵伸倍数3.5~4.5,可纺制出性能优良的复合型热熔锦纶纤维。  相似文献   

8.
以硅酸钠、硫酸铝和硫酸镁为原料,在阔叶木浆纤维的细胞腔和细胞壁中原位合成硅酸镁铝,并用该复合纤维抄造低温型保温隔热纸。实验确定了在纤维细胞内原位合成硅酸镁铝制备复合纤维的最佳工艺条件:硅酸钠用量4.72 g/g绝干浆、硫酸铝用量7.43 g/g绝干浆、硫酸镁用量10.51 g/g绝干浆、反应时间30 min、反应温度70℃。该条件下制备的复合纤维抄造隔热纸,纸张的导热系数为0.051 W/(m.K),比直接用阔叶木浆抄造的空白样下降了38.55%,白度提高了32%,强度略有下降。用扫描电子显微镜-能谱(SEM-EDAX)对合成硅酸镁铝产物及隔热纸的结构、性能进行分析表明,硅酸镁铝在纤维细胞内有沉积。  相似文献   

9.
水溶性维纶的结构及对含二次纤维纸张强度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利用扫描电镜X-射线衍射、傅利叶变换红外光谱、DSC等测试手段对水溶性维纶纤维的形貌结构、聚集态结构、化学结构特点及热性能作了分析,并对二次纤维回用过程中添加水溶性维纶纤维对纸张强度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二次纤维抄造过程添加水溶性维纶纤维可以明显改善纸张强度性质,其裂断长、撕裂指数和环压强度均有提高。  相似文献   

10.
将真菌纤维与植物纤维、机械法制得纳米纤维素按照不同比例混合抄造,并对其性能进行测定。实验结果显示:在40%真菌纤维、0.05%纳米纤维素与植物纤维混合抄纸时,得到的纸张有很好的抗张强度等性能指标,其拉伸强度为23.53 MPa,可作为制备食品包装纸的复合材料。  相似文献   

11.
介绍了一种由PE/PP纺粘法非织造布和PU弹性薄膜复合而成的弹性材料,并通过实验探讨了原材料及生产工艺对复合材料力学性能的影响。  相似文献   

12.
研究了低熔点复合纤维加入比例和烘干温度对纸张干、湿抗张强度的影响。在(110~130)℃条件下烘干纸张能取得较好的干、湿抗张强度,加入比例根据强度要求在(30~50)%范围比较合适。利用低熔点复合纤维试产了热封型茶叶滤纸。  相似文献   

13.
PTT及其与PET和PBT共混纤维的性能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章系统对比分析了PTT、PTT/PET、PTT/PBT、高收缩PET及PA 5种纤维的拉伸性、回弹性、卷曲性及沸水收缩性.实验表明,PTT纤维具有优良的弹性回复率,PTT/PET、PTT/PBT纤维的卷曲性和沸水收缩性能更为优异,因此在今后PTT纤维的研究中可以尝试对其结构改进以更好发挥其性能优势.  相似文献   

14.
研究了硫酸盐浆、酸性亚硫酸盐浆、氢氧化钠浆、碱性亚硫酸盐浆1次回用后纤维的形态、纤维表面的物理及化学变化。结果表明,纸张经1次回用后,回用浆中细小纤维的含量明显增加,纤维平均长度变化不大,纤维的柔软性降低,卷曲指数和扭结指数下降;电镜分析显示,回用纤维的表面和原纤维的表面特征相似,密实光滑,但与原纤维表面相比,回用纤维暴露出较多的S2层,即纤维表面部分复合胞间层在回用过程中脱落;实验的4种浆料经回用后,纤维表面的O/C原子比均下降,氢氧化钠浆的O/C原子比下降得最多达22%,而酸性亚硫酸盐浆O/C原子比只下降3.4%。  相似文献   

15.
PA/PE复合膜对鲜切莴笋保鲜效果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验证尼龙-聚乙烯(polyamide/polyethylene,PA/PE)复合膜对鲜切莴笋的保鲜效果,将新鲜莴笋切片真空包装后在4 ℃条件下冷藏,不加任何包装的鲜切莴笋同样条件下作空白对照。贮藏期间评价菌落总数、色差、pH值、汁液流失率、VC含量、感官等指标。结果PA/PE组贮藏期达24 d,而不加包装的对照组只有4 d。可见对于鲜切莴笋的贮藏,PA/PE复合膜结合真空包装可明显延长其贮藏期。  相似文献   

16.
本研究采用碱/尿素体系在不同温度下分别对阔叶木浆、针叶木浆和竹浆纤维进行润胀预处理,并通过四因素三水平正交实验,探究了甘油、甲酰胺和柠檬酸三乙酯3种塑化剂在不同塑化温度、塑化剂质量分数及塑化时间下对纤维的塑化改性效果。结果表明,在10 ℃下,碱/尿素体系预处理的针叶木浆纤维具有最高的润胀程度,有利于进一步塑化改性处理;本实验的最佳塑化改性处理条件为:甲酰胺质量分数30%,塑化温度25 ℃,塑化时间5 h。在该条件下制备的塑化纤维有望在特定领域作为塑料的替代材料。  相似文献   

17.
本文探索了莱赛尔族纤维与其他再生纤维素纤维的化学溶解性能的细微差别,通过研究时间、温度和试剂配比等因素对溶解性能的影响,成功找出用经典方法——溶解法对再生纤维素纤维中的莱赛尔族纤维定性鉴别的方法,并对鉴别条件进行优化,最终确定在80∶10的甲酸/氯化锌溶液中,温度70℃、时间40 min,作为莱赛尔族纤维的定性鉴别条件。  相似文献   

18.
用PVC/PE的复合硬片替代泡罩包装中的PVC片,以PE层做为内层材料直接接触产品,避免PVC接触产品导致的安全风险,同时将PTP铝箔热封层的VC胶改为聚烯烃类热熔胶,降低溶剂残留。文章从走机效果、阻隔性能、热合强度、通路试验等方面开展试验和测试,测试结果表明以PVC/PE复合硬片为成泡基材,以水性聚氨酯和聚烯烃改性胶为热封层的PTP铝箔为覆盖材料,形成的铝塑泡罩包装,可用于实际生产使用。  相似文献   

19.
叶静 《四川丝绸》2004,(2):16-17
介绍了Viloft纤维的特性及产品,对Viloft有关性质及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与探讨,并研究了Viloft/中空涤纶混纺纱织物的服用性能。  相似文献   

20.
In this study, we have extracted and bleached fibers from three plants (Typha latifolia, Agave americana, and Pennisetum alopecuroides). The obtained pulp contains more than 50% of fines and fibers with lengths not exceeding 1 mm. Generally, the amount of fines depends on fiber source, fiber morphology, pulping conditions, and the extent of mechanical treatment. Handsheets were produced with plant fibers alone or mixed (in different percentages: 7.5%, 15%, 22.5%, and 30%) with a commercial kraft pulp. The mechanical and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sheets (breaking length, tear index, young modulus, whiteness, and opacity) show that plants could be used as a substitute fiber supply for the paper industry. However, fines were hardly retained in the sheets. A model to explain the removal of fines is propose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