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前检测幽门螺杆菌的方法多种,本文应用14C-UBT法与胃黏膜切片甲苯胺蓝染色法对幽门螺杆菌(Hp)的诊断进行对比,以评价二种方法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2.
显示幽门螺杆菌的Wathin—Starrg染色法改进单宝珍(无锡解放军101医院病理科.无锡214044)显示幽门螺杆菌(Hp)的Wathin-Starrg银染法系化学反应过程、试剂的浓度、酸碱度(pH)及反应温度对Hp的着色影响很大,我室对以上三因...  相似文献   

3.
石碳酸-碱性品红法检测胃幽门螺杆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石碳酸-碱性品红法检测胃幽门螺杆菌颜亚晖,沈明,蔡长美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pylori,HP)为短杆状,两端微弯的一种革兰氏阴性杆菌。自1983年从胃粘膜中发现HP以来,其检查方法已有10余种。我室技术人员经反复实践,摸索出一种新的H...  相似文献   

4.
目的 评价幽门螺杆菌粪便抗原( HpSA)检测在诊断患者幽门螺杆菌(Hp)感染中的价值.方法 以胃镜病理学诊断结果为金标准,对328例有消化道症状患者粪便,同时应用酶联免疫吸附实验检测幽门螺杆菌粪便抗原,计算HpSA检测诊断Hp感染的特异性、灵敏度和准确性等性能指标.结果 幽门杆菌粪便抗原酶免疫检测法对Hp感染诊断与金标准相比无统计学差异(P>0.05),其敏感性为94.6%、特异性为96.9%、准确性为96.3%、阳性预期值为89.7%、阴性预期值为98.4%.结论 幽门螺杆菌粪便抗原酶免疫检测是一种简便、易行、准确性高、便宜、易重复的非侵入性检测方法.  相似文献   

5.
高媛  杨占清 《免疫学杂志》2002,18(Z1):102-105
幽门螺杆菌与多种胃肠道疾病诸如慢性胃炎,胃肠溃疡,胃腺瘤及胃癌等密切相关的结论已得到证实,预防和治疗幽门螺杆菌感染是控制其广泛传播的有效途径,此项工作虽早已开始,但至今未找到可行的方案.近来对幽门螺杆菌相关毒素的研究越来越多,这可作为研究幽门螺杆菌菌苗的重要依据;幽门螺杆菌诱发的宿主免疫应答以TH1反应为主,幽门螺杆菌感染者可出现系统和局部的抗体反应,这些抗体反应对机体不具保护作用且自身抗体对宿主上皮细胞还可能带来不良影响,阐明宿主免疫应答的机制对预防和治疗幽门螺杆菌感染具特殊意义.因此,本文主要介绍了脲素酶、空泡细胞毒素、cag相关基因蛋白,中性粒细胞蛋白等几种毒素及宿主免疫应答的研究现状,并对幽门螺杆菌的研究前景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6.
IijimaK,etal.AmJGastroenterol.1998;93:2113~2118迄今为止,幽门螺杆菌在胃酸分泌中的作用仍有争议。为评价在大量病例中幽门螺杆菌根除前后胃酸分泌的变化,作者设计了一种新的检测胃酸分泌的内镜检测法:内镜胃泌素检...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胶体金法在健康体检中检测幽门螺杆菌的效果.方法 幽门螺杆菌尿素酶抗体,检测试剂盒(胶体金法).结果 在9122名健康体检者中,幽门螺杆菌阳性2674例,阳性率为29.31%,其中男性阳性率为30.24%,女性阳性率为26.61%.结论 对健康人群采用胶体金法检测HP,操作简便、快捷、检出率高.  相似文献   

8.
幽门螺杆菌10种显示法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幽门螺杆菌10种显示法的比较蒲明秋,郭克民,史本彩,葛秀峰对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pylori,HP)(曾称幽门弯曲菌campylobacterpylori,CP)的研究,为慢性胃病的病因探讨开辟了新的途径[1]。该菌位于胃枯膜表面粘液...  相似文献   

9.
幽门螺杆菌与胃外疾病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幽门螺杆菌是胃炎、消化性溃疡的主要致病原因,与胃癌的发生有一定的联系。胃内幽门螺杆菌的感染是一种慢性、持续性感染,通过细胞免疫反应,可影响胃外多种器官,与冠心病、急性心肌梗塞、儿童生长迟缓可能有一定的联系,但幽门螺杆菌感染率在慢性肾衰、爱滋病患者低,与肝硬化所致的肝性溃疡无联系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儿童慢性荨麻疹与幽门螺杆菌感染的关系。方法随机选择来我院皮肤科诊治的慢性荨麻疹患儿62例,健康儿童32例,分为两组,分别进行13C-尿素呼气试验检测幽门螺杆菌,并对幽门螺杆菌阳性者给予抗幽门螺杆菌根治性治疗。对幽门螺杆菌阳性率及疗效进行统计学比较。结果慢性荨麻疹患儿组幽门螺杆菌阳性率高于健康对照组(P〈0.05),而两组幽门螺杆菌转阴率并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幽门螺杆菌感染对儿童慢性荨麻疹的发生发展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利用小鼠感染模型筛选与鉴定幽门螺杆菌SS1株的外膜蛋白抗原。方法:提取SS1株的外膜蛋白进行双向电泳,用幽门螺杆菌感染的小鼠血清作免疫印迹实验,将阳性反应蛋白点进行质谱鉴定分析,将肽质量指纹谱数据输入互联网上的蛋白质数据库进行检索。结果:获得32种抗原相关蛋白。通过与已有报道的幽门螺杆菌感染人抗原比较分析,发现大部分典型的保护性抗原在本实验中都可以检测到。结论:幽门螺杆菌感染的小鼠模型适用于人用保护性幽门螺杆菌抗原的筛选;而且此研究中得到的相关抗原蛋白对于寻找与鉴定幽门螺杆菌未知保护性抗原也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2.
目的 研究幽门螺杆菌(Hdicobacterpylori)作用后人胃腺癌上皮细胞(AGS)中微量磷酸化蛋白的变化情况.方法 采用金属离子亲和吸附富集技术富集幽门螺杆菌与AGS细胞相互作用以及AGS细胞的磷酸化蛋白,除盐纯化后利用二维凝胶电泳技术分离磷酸化蛋白,MALDI-TOF/TOF质谱答定确认蛋白.结果 幽门螺杆菌作用后AGS细胞有21种蛋白出现差异表达,其中15种蛋白表达量下调,4种蛋白出现新表达,1种蛋白表达量上调,1种蛋白不表达.差异表达蛋白涉及细胞的钙离子调节、转录、翻译、蛋白折叠与运输、核糖体的装配、中心体复制、染色体稳定、细胞结构形态、细胞增殖与凋亡等.结论 幽门螺杆菌能引起广泛的胃腺癌黏膜上皮细胞蛋白磷酸化特征的变化,这种变化谱特征对进一步伞面认识幽门螺杆菌的致病作用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分析中国临床分离的幽门螺杆菌的cag致病岛的差异和不同激酶抑制剂对幽门螺杆菌诱导中国人胃上皮细胞IL-8分泌的影响。方法 在体外分别用中国临床分离的cagA^ cagE^ ,cagA^ cagE^-0、cagA^-cagE^ 、cagA^-cagE^-的幽门螺杆菌与中国人胃上皮细胞MGC-803共培养,分泌的IL-8用ELISA进行检测,比较蛋白激酶A、C、G和蛋白酪氨酸激酶的抑制剂对幽门螺杆菌诱导分泌的IL-8用ELISA进行检测,比较蛋白激酶A、C、G和蛋白酪氨酸激酶的抑制剂对幽门螺杆菌诱导胃上皮细胞IL-8分泌的影响。结果 cagA^ cagE^ 幽门螺杆菌显著增加了胃上皮细胞IL-8的分泌,cagA^ cagE^-,cagA^-cagE^ 幽门螺杆菌作用次之,而cagA^-cagE^-幽门螺杆菌不能增加胃上皮细胞IL-8的分泌,蛋白激酶A、C、G的抑制剂不能阻断幽门螺杆菌增加胃上皮细胞IL-8的分泌,而蛋白酪氨酸激酶的抑制剂阻断了幽门螺杆菌增加胃上皮细胞IL-8的分泌。结论 cagA^ cagE^ 幽门螺杆菌显著增加了胃上皮细胞IL-8的分泌并且依赖于蛋白酪氨酸激酶的活性。  相似文献   

14.
幽门螺杆菌中性白细胞激活蛋白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幽门螺杆菌中性白细胞激活蛋白是150000u蛋白质,具有多种生物学功能①作为抗原能激发宿主产生特异性免疫反应;②对白细胞具有趋化、激活作用;③介导免疫粘附及介导幽门螺杆菌粘附、定植胃粘膜;④激活人白细胞NADPH氧化酶,产生活性氧中间产物.结论幽门螺杆菌中性白细胞激活蛋白是参与幽门螺杆菌致病机制的重要因子;可作为幽门螺杆菌疫苗的重要候选者.  相似文献   

15.
幽门螺杆菌是一种广泛定植于人胃黏膜的革兰阴性菌,它通过逃逸机体局部免疫杀灭而持续感染,最终导致胃上皮损伤,与多种胃部疾病相关.自噬是进化过程中保留的细胞机制,既能清除胞质内容物,又不影响细胞的生存.幽门螺杆菌能够入侵胃上皮细胞和某些免疫细胞,诱导自噬的发生,并在自噬体中自我复制后被清除,推测自噬可能在幽门螺杆菌感染中扮...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离幽门螺杆菌的鞭毛并进行鉴定,研究其鞭毛对巨噬细胞的自噬功能的影响。方法采用高频振荡膜过滤法分离幽门螺杆菌鞭毛并进行SDS-PAGE分析其主要可溶性蛋白成份;采用Western blot法研究其鞭毛对巨噬细胞的自噬功能的影响。结果成功分离得到幽门螺杆菌鞭毛,SDS-PAGE分析揭示了存在于鞭毛中的7个高丰度蛋白区域;发现了幽门螺杆菌鞭毛能抑制巨噬细胞自噬功能。结论采用高频振荡膜过滤法可成功地分离幽门螺杆菌鞭毛;幽门螺杆菌的鞭毛能抑制巨噬细胞的自噬功能。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ylori)作用巨噬细胞后导致的细胞炎症反应机制及对宿主巨噬细胞的损伤作用。方法:ELISA方法检测幽门螺杆菌感染巨噬细胞后细胞培养上清液中细胞因子IL-23、IL-10、TNF-α及IL-8的含量,Western blot分析幽门螺杆菌作用巨噬细胞后细胞胞内蛋白NOS2、COX2的表达水平;同时流式细胞技术分析幽门螺杆菌处理巨噬细胞后对细胞的凋亡作用。结果:细胞因子IL-23、IL-10、TNF-α、IL-8在幽门螺杆菌作用巨噬细胞后细胞培养上清中分泌显著增多(P0.05),且NOS2、COX2蛋白表达显著增强(P0.03);幽门螺杆菌处理巨噬细胞后巨噬细胞凋亡显著增多(P0.05)。结论:幽门螺杆菌作用巨噬细胞后诱导巨噬细胞增强炎症反应而抑制或杀伤幽门螺杆菌,同时长时间作用能诱导宿主巨噬细胞凋亡。  相似文献   

18.
张小林 《医学信息》2007,20(5):872-873
目的 了解脑梗死与幽门螺杆菌感染的关系.方法 观察比较脑梗死组和健康对照组幽门螺杆菌感染阳性率.结果 脑梗死组幽门螺杆菌感染阳性率高于健康对照组,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幽门螺旋杆菌感染与脑梗死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究反流性食管炎与幽门螺杆菌感染二者的相关性进行。方法选取1 000例反流性食管炎患者,均采用快速尿素酶试验对幽门螺杆菌的感染情况进行检查。按Tygatat分级标准进行分级,对不同级别的反流性食管炎患者感染幽门螺杆菌的发生率及程度进行比较。结果 59%的患者感染了反流性食管炎的幽门螺杆菌,其中Ⅰ级反流性食管炎感染幽门螺杆菌的发生率是66.95%,Ⅱ级感染的发生率是65.83%,Ⅲ级感染的发生率是53.75%,Ⅳ级感染的发生率是45.71%,Ⅴ级感染的发生率是33.33%。由此可见,随着患者反流性食管炎的病情不断加重,幽门螺杆菌感染的发生率呈下降趋势。反之,患者感染的发生率增加。结论反流性食管炎严重程度与幽门螺杆菌感染的发生率呈反比例关系,幽门螺杆菌对反流性食管炎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保护的效果,这是根除幽门螺杆菌最佳时机,可降低对反流性食管炎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简易的幽门弯曲菌染色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Warthin—Starrg(WS)银染色法是目前公认的一种幽门弯曲菌的染色方法,它具有对比鲜明,能表现出弯曲菌特异性等优点。但由于染色费时费事,价格昂贵,而且染色效果也不稳定,因此,近年来国内外文献中陆续介绍了不少简易的幽门弯曲菌染色法,如美蓝染色法、革兰氏改良法、Giemsa改良法及硷性品红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