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去骨瓣减压术后硬膜下积液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73例重型颅脑损伤行去骨瓣减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将患者按术后是否形成硬膜下积液分为两组:A组22例,术后发生硬膜下积液;B组51例,术后无硬膜下积液术。结果术前两组患者年龄、性别、术前GCS评分无统计学差异(P〉0.05)。A组术前CT显示基底池受压、中线结构移位超过10mm、并发蛛网膜下腔出血和脑积水发生率明显高于B组(P〈0.05)。A组患者术后GOS评分(2.65)明显低于B组(3.27;P〈0.05)。结论术前CT显示中线移位超过10mm、蛛网膜下腔出血、脑积水和基底池受压更多的出现在术后有硬膜下积液患者中,术后有硬膜下积液的患者预后更差。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颅脑外伤去骨瓣减压术后继发性硬膜下积液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4年1月至2016年6月间的138例颅脑外伤去骨瓣减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和影像学资料。根据术后是否发生硬膜下积液分为积液组和非积液组,通过单因素t检验、卡方检验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总结颅脑外伤去骨瓣减压术后发生硬膜下积液的影响因素。结果 138例患者中,85例患者发生硬膜下积液,发生率为61.6%。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术前GCS评分、环池受压、术前是否合并脑疝、硬膜外血肿、脑内血肿、脑室内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骨瓣的前后径大小、骨瓣的最高径大小、去骨瓣减压的侧别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去骨瓣减压术后硬膜下积液和中线移位大于5 mm、皮层切开、硬膜下血肿、骨瓣边缘距中线距离小于2 mm有明显关联。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只有中线移位大于5 mm和皮层切开是危险因素。结论颅脑外伤去骨瓣减压术后继发性硬膜下积液和中线移位大于5mm、皮层切开有明显关联,应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影响颅脑损伤去骨瓣减压术后硬膜下积液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2月至2014年2月149例颅脑损伤去骨瓣减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术后发生硬膜下积液47例(积液组),未发生硬膜下积液102例(非积液组)。对其危险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Logistic回顾分析。结果两组患者入院时GCS评分、手术时机、血肿位置、血肿量、基底池受压、中线结构位移≥10 mm、蛛网膜下腔出血及脑积水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入院时GCS评分≤5分、血肿量〉40 ml、中线结构位移≥10 mm、蛛网膜下腔出血、脑积水、基底池受压是颅脑损伤去骨瓣减压术后硬膜外积液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损伤严重、血肿量大、CT表现为基底池受压和中线结构位移≥10 mm、并发蛛网膜下腔出血及脑积水的颅脑损伤患者在去骨瓣减压术后发生硬膜下积液的风险较高,应给予重视。  相似文献   

4.
硬膜网格成形与常规减压影像学对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比较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开颅术中应用硬脑膜网格成形与常规方法减压两种术式的术后影像学表现。方法60例重型颅脑损伤伴脑肿胀患者分为两组,均行开颅去大骨瓣减压手术治疗,术中分别应用硬脑膜网格成形与常规方法减压,统计两组患者术后影像学表现并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术中急性脑膨出及术后脑嵌顿发生率在两组间比较有差异;术后中线移位、环池受压情况及术后脑积水、硬膜下积液发生率比较均无明显差异。结论开颅去骨瓣减压术中运用硬脑膜网格成形技术有助于降低术中急性脑膨出,防止术后并发症。  相似文献   

5.
目的 提出纵裂分离型硬膜下积液的概念,进一步研究本病的发生机制、诊断、治疗和预防.方法 回顾性对比544例颅脑损伤患者经过大骨瓣开颅减压术(治疗组)或非大骨瓣开颅减压术(对照组),单侧开颅或双侧开颅治疗后纵裂分离型硬膜下积液的发生率,分析其发生机制和可能的相关因素.结果 治疗组中CT示38例发生纵裂分离型硬膜下积液,其中行单侧大骨瓣减压14例,双侧大骨瓣减压24例;对照组中CT示8例发生纵裂分离型硬膜下积液,其中行单侧弃骨瓣减压手术2例,双侧弃骨瓣减压手术6例.治疗组与对照组纵裂分离型硬膜下积液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9.758,P=0.002),但两组中单侧开颅或双侧开颅的发生率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X2=0.053,P=0.818).结论 纵裂分离型硬膜下积液属于硬膜下积液的一种类型,与大骨瓣开颅术后脑组织移位有着重要的关系,是大骨瓣开颅术后的常见并发症之一:利用影像学手段能方便的对其作出诊断,及早发现、及早治疗能取得良好的治疗效果,尽量减少骨窗的大小和术后脑组织移位是最好的预防措施.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重型颅脑损伤去骨瓣减压术后对侧硬膜下积液的特点、成因及处理方法。方法14例重型颅脑损伤去骨瓣减压术后对侧硬膜下积液患者行保守治疗6例,钻孔引流4例,去骨瓣开颅手术4例,脑室-腹腔分流术4例。结果硬膜下积液消失7例,好转3例,无效4例。结论严格掌握大骨瓣减压手术适应证,术中硬脑膜减张缝合有助于减轻术后脑膨出,减少对侧硬膜下积液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重型颅脑损伤去骨瓣减压术后硬膜下积液的处理方法和治疗效果。方法 45例重型颅脑损伤去骨瓣减压术后硬膜下积液患者行保守治疗13例,经皮穿刺19例,钻孔引流8例,去骨瓣开颅手术2例,脑室-腹腔分流术3例。结果硬膜下积液消失27例,好转18例。结论重型颅脑损伤去骨瓣减压术后硬膜下积液除部分轻症患者可经保守治疗好转或治愈外,对于大多数患者均需进行外科处理,其中以同侧经皮穿刺,对侧钻孔引流治疗效果较佳,且操作简便,效果可靠;而对于症状持续加重,复查CT积液增多的,可考虑再次行去骨瓣开颅硬膜下积液清除术或行脑室-腹腔分流术。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重型颅脑损伤去大骨瓣减压术中开放侧裂池在预防术后脑积水及顽固性硬膜下积液中的应用价值。方法2011年1月至2015年6月采用大骨瓣减压同时开放侧裂池救治重型颅脑损伤48例。结果术后发生顽固性硬膜下积液1例,复查头颅CT未发现脑积水。术后随访3~6个月,按照GOS评分评估预后:植物生存5例,重残9例,中残11例,恢复良好19例。结论开放侧裂池可有效防治重型颅脑损伤术后脑积水及硬膜下积液的发生。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重度脑外伤患者接受去骨瓣减压术后发生脑积水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8年12月入住我院接受去骨瓣减压治疗的重度脑外伤患者的临床治疗。分析变量包括入院时的性别、年龄以及格拉斯哥(GCS)评分、脑室是否有出血、中线移位程度以及骨瓣大小、术后是否发生缺血性卒中、颅内感染等变量,采用逻辑回归对变量分析,探讨发生术后发生脑积水的危险因素。再对危险因素计算曲线下面积以评估其预测发生脑积水的临床价值。结果本组104例接受去骨瓣减压术治疗的重度脑外伤患者入选,其中28在随访过程中罹患脑积水。逻辑回归显示入院时高龄(P=0.003)、低GCS评分(P=0.008)、合并脑室和蛛网膜下腔出血(P=0.0002)、环池受压(P=0.038)以及骨窗大小(P=0.007)均为发生脑积水的危险因素。结论重度脑外伤患者接受去骨瓣手术而言,如果患者有以下情况,高龄、低GCS评分、合并脑室、蛛网膜下腔出血、环池受压以及所需去除的骨瓣较大,则应在术后严密监测,一旦脑积水发生,做好即时处理措施。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早期颅骨修补术与颅骨钻孔引流术治疗颅脑损伤去骨瓣减压术后对侧硬膜下积液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51例颅脑损伤行去骨瓣减压术对侧硬膜下积液病例资料,随机分为早期修补组(n=27)和钻孔引流组(n=24)。早期修补组在首次术后2个月内行颅骨修补治疗,钻孔引流组行硬膜下积液持续引流,待积液消失或明显减少,去骨瓣减压3~6个月后行颅骨修补。结果早期修补组对侧硬膜下积液疗效与术后6个月GOS评分均优于钻孔引流组(P 0.05),而复发与并发症低于钻孔引流组(P 0.05)。结论早期颅骨修补术可尽早恢复正常颅内压,有效促进积液吸收,明显降低去骨瓣减压术后对侧硬膜下积液复发。  相似文献   

11.
目的总结重型颅脑损伤去骨瓣减压术后并发脑膨出的临床特征,为减少或避免脑膨出的发生提供临床依据。方法对60例重型颅脑损伤去骨瓣减压术后患者进行回顾性探讨分析。结果颅脑损伤去骨瓣减压术后,脑膨出发生率67.7%,术前广泛脑挫裂伤及弥漫性脑肿胀,术后新发颅内血肿和(或)脑挫裂伤灶扩大、脑积水、大面积脑梗死、张力性硬膜下积液、颅内感染是导致术后脑膨出的重要原因。术后脑膨出的发生率与预后有相关性(Spearman=0.990,双侧P=0.000).结论颅脑损伤去骨瓣减压术后脑膨出的发生率高,需要严格把握去骨瓣减压术的手术指征,预防或及时处理术后各种导致术后颅高压的并发症。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人工脑膜应用于标准去骨瓣减压术对术后并发症影响。方法对我院2012-01—2014-12收治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130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按不同术式分为2组,分别行标准大骨瓣减压+自体筋膜修补减张缝合硬膜组(对照组)与标准大骨瓣减压+人工硬膜减压缝合组(实验组),比较2组术后脑膨出、脑软化、颅内感染、皮下和(或)硬膜下积液、癫痫、脑脊液漏发生率。结果 2组术后出现脑膨出、脑软化、癫痫、硬膜下或(和)皮下积液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颅内感染、脑脊液漏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意义(P0.05)。结论人工脑膜应用于标准去骨瓣减压术时较自体筋膜能明显减低部分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颅脑损伤术后脑积水合并去骨瓣减压对侧硬膜下积液的治疗方法。方法 2004~2010共收治颅脑损伤术后脑积水合并去骨瓣减压对侧硬膜下积液患者14例,先行Ommaya储液囊植入引流硬膜下积液,必要时对头部骨窗给予弹性绷带加压包扎和腰椎穿刺引流,待硬膜下积液消失后观察1~2周无复发时再行脑室-腹腔分流术。结果术后随访0.5~1年,无硬膜下积液复发、无积液演变成血肿等。患者脑积水症状均逐渐稳定,复查头颅CT示脑室缩小或接近正常,中线结构居中。结论 Ommaya囊植入治疗颅脑损伤术后脑积水合并去骨瓣减压对侧硬膜下积液是比较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重型颅脑损伤去骨瓣减压术后硬膜下积液的防治方法和治疗效果。方法以63例行去骨瓣减压术病例作为实验组,进行早期加压包扎;以既往去骨瓣减压术病例作为对照组,对两组患者硬膜下积液发生率、住院时间及术后GOS评分等各项临床因素进行分析。结果早期加压包扎组病人硬膜下积液的发生率(9.5%)较对照组(23.3%)减少,住院时间≤30d的患者比例(36.5%)明显较对照组(17.4%)高,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O.05)。结论早期加压包扎(术后7~10d)作为一种无创、简单易行的措施,可以减少去骨瓣减压术后硬膜下积液的发生率,并缩短患者住院时间。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颅脑外伤去骨瓣减压术后顽固性硬膜下积液的临床治疗策略。方法通过对3例去骨瓣减压术后顽固性硬膜下积液的不同处理,并复习相关文献资料,分析硬膜下积液发生的原因及后期处理策略。结果揭示出去骨瓣减压术后顽固性硬膜下积液的预防及处理策略的相关问题。结论去骨瓣减压术后顽固性硬膜下积液,通过科学的治疗策略,可以早期预防,恰当处理,在患者的愈后中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重型颅脑损伤开颅大骨瓣减压术后引起硬膜下积液的产生机制和治疗策略。 方法回顾分析河北燕达医院神经外二科自2017年10月至2019年3月收治的15例去大骨瓣减压术后发生硬膜下积液患者的治疗过程及疗效。本组患者中,减压同侧硬膜下积液6例,减压对侧硬膜下积液4例,双侧硬膜下积液3例,合并纵裂镰旁积液2例,对各种硬膜下积液的不同治疗方法进行分析和总结。 结果13例患者硬膜下积液消失,其中4例治愈出院,9例好转出院;1例患者硬膜下积液明显减少,好转出院,仍需长期观察;1例患者于外院行积液腔腹腔分流,硬膜下积液无明显减少,出现颅内感染,最终放弃治疗。 结论开颅大骨瓣减压术后易导致的硬膜下积液,应结合病情采取不同治疗方法或联合应用来处理,才能提高疗效,改善患者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早期肠内营养在重型颅脑损伤去骨瓣减压术后患者中的应用。方法对我院2013年1月至2014年6月57例重型颅脑外伤去骨瓣减压术后患者分为肠内营养组和肠外营养组,分别对两组患者的治疗7天后白蛋白及前白蛋白水平、重症监护室(intensive care unit,ICU)内感染并发症及28天死亡率的比较。结果早期肠内营养组中急性胃肠损伤(Acute gastrointestinal injury,AGI)分级Ⅰ级-Ⅱ级患者治疗7天后的前白蛋白水平较高(t=2.37,P=0.025,具有统计学意义),ICU感染并发症较少(χ2=7.636,P=0.06,具有统计学意义),28天死亡率低(χ2值4.667,P=0.031,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重型颅脑损伤开颅去骨瓣减压术后患者根据急性胃肠损伤分级,胃肠功能AGIⅠ级-Ⅱ级患者应尽早启动肠内营养。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CT环池分级结合持续颅内压监测在重型颅脑创伤患者行单侧去骨瓣减压术后的应用。方法对19例去骨瓣减压术并行颅内压监测的患者,记录颅内压值(ICP)和头颅CT环池分级(Ⅰ级:环池完全闭塞;Ⅱ级:0.1~1.0 mm;Ⅲ级:1.0~2.0 mm);并行术后3个月GOS预后评分,5分、4分归为恢复良好,评分3分、2分、1分为预后不良;对这些因素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去骨瓣减压术后环池分级与ICP存在负相关性,环池分级越低,ICP越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环池分级、颅内压与预后存在相关性,术后ICP24 h水平与患者预后相关性最强。恢复不良组的ICP值(43.60±17.92)mm Hg明显高于恢复良好组(14.18±6.62)mm H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评估去骨瓣减压术患者预后,ICP监测优于环池分级,术后ICP24 h与预后存在负相关;去骨瓣减压术后环池分级可反应ICP水平;运用ICP监测,可指导治疗和评估预后。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重型颅脑损伤去骨瓣减压术后脑积水合并硬膜下积液行脑室一腹腔分流术(V-P分流术)的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3月~2012年12月共收治的重型颅脑损伤开颅去骨瓣减压术后脑积水合并硬膜下积液患者的临床资料:9例患者均通过临床表现和影像学检查确诊。其中1例先将硬膜下积液钻孔引流,拔除引流管后硬膜下积液复发,行V-P分流术,其余8例用V-P分流术进行治疗。结果患者出院时进行头颅CT复查,硬膜下积液消退,扩大的脑室缩小或接近正常。随访0.5年~2年:无硬膜下积液复发,无脑积水的临床表现,脑室大小基本正常。本组无死亡病例,按COS评定:良好4例,中残2例,重残2例,植物生存1例。结论对于重型颅脑损伤开颅去骨瓣减压术后脑积水合并硬膜下积液患者,只要硬膜下积液和脑室是自由交通的,用V-P分流手术治疗是有效的和令人满意的。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颅脑损伤大骨瓣减压术后硬膜下积液的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130例颅脑损伤行大骨瓣减压术后并发硬膜下积液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采用非手术综合治疗121例,手术治疗9例。结果 121例非手术治疗患者中,102例硬膜下积液有不同程度程度减少,其中积液量减少5~10 ml 41例,10~20 ml 53例,积液完全消失8例;19例积液量无明显明显减少。9例手术治疗的患者积液消失。结论 对于颅脑损伤大骨瓣减压术后硬膜下积液,应根据硬膜下积液发生、发展机制,采取相应的有效治疗措施,可能达到很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