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我院ICU是综合性监护室,主要收治全院各科急、危重症病人,而大部分病人病情复杂、变化快、生命体征不稳定且都有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等,这些病人常因诊断和进一步治疗的需要而进行院内转运.对病情复杂的ICU病人来讲,从ICU转运到其他科室的风险很高.而医院内转运可增加并发症和病人的病死率,直接影响疾病的发展和转归 [1].做好各种危重病人转运途中的安全护理工作,对病人的治疗、预后和康复都有一定重要性和必要性.我院ICU回顾性总结了近几年来危重病人院内转运经验,针对安全管理不规范的问题,制订了危重病人转运(检查)流程,自2011年1月起实施该流程,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
预见性护理在ICU患者院内安全转运中的应用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ICU患者常因诊断和治疗的需要进行医院内转运,对于需要持续监护或生命体征维持的ICU患者来说,转运可视为大事情。笔者对2002年10月-2003年10月356例ICU患者院内转运进行了出科前至接收后全过程的调查,发现了许多不利于患者病情,易引起护患、医患纠纷的一些隐患。针对这一问题,笔者在护理过程中不断总结,建立了一套预见性护理措施,收到较好效果,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3.
急诊重症患者院内转运的主要目的为诊断性检查、急诊手术或进入重症监护病房,因患者病情复杂、凶险、变化快,而转运过程又只有短短的二十几分钟,容易被忽视,所以院内转运可造成不同程度的并发症,甚至生命体征的改变等。因此,要求转运的医护人员准确评估患者转运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充分估计意外,做好患者的心理护理,与接收部门联系好,备好途中所需物品,合理安排随行人员及转运工具,是确保重症患者院内安全转运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究急诊科机械通气病人院内安全转运的管理注意事项,为加强安全护理管理提供依据。方法:研究对象选取为2013年7月~2015年9月之间德清县人民医院急诊科机械通气治疗的114例患者,对患者院内转运前的准备措施、转运过程中的安全管理措施进行总结,改善整体护理质量。结果:114例患者均顺利完成转运,109例患者病情平稳,转运途中2例患者发生躁动,自行拔出气管导管,1例患者输液管道扭曲,需要重新输液,1例患者呼吸机故障,1例患者心跳骤停,但经及时处理、抢救后均顺利送达相关科室进行进一步治疗,未发生相关事故或纠纷。结论:急诊科机械通气患者的院内转运风险较大,因此要做好转运前的准备工作,切实评估患者的风险因素,确保转运通道通畅,保持与家属的良好沟通,转运途中要密切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变化,做好导管护理,减少转运意外,提高患者护理安全。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究急诊科危重患者院内安全转运的护理方法与效果。方法:对浙江省湖州市中心医院急诊科2014~2015年需要进行院内安全转运的患者,征得患者及其家属同意,按照随机序号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进行常规护理,而观察组则进行综合安全转运护理,观察两组并发症发生率、转运时间、护理满意率和护理纠纷率,并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相比对照组明显较少,且相应的护理满意度更高,观察组患者的转运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观察组患者纠纷发生率低于对照组。结论:急诊科危重患者院内安全转运的护理配合,是十分重要的工作内容,护理人员之间应该默契配合,同时做好相关准备,可以有效提高临床护理满意率,同时减少纠纷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加强急诊科危重患者院内转运的安全护理管理措施与成效。方法:以2015年6月~2016年6月在医院进行治疗且进行院内转运的42例急诊科危重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21例。对照组患者进行院内转运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针对可能出现的潜在危险因素,加强安全管理,比较两组的转运时间、纠纷发生情况、并发症发生情况和患者满意度。结果:观察组的转运时间明显缩短,纠纷发生率、并发症发生率明显降低,护理满意率明显升高(P0.05)。结论:加强急诊科危重患者院内转运的安全管理,可有效加强护理人员间的配合,提高转运效率,节省更多的救治时间,改善患者预后,保证患者安全。  相似文献   

7.
危重患者的院内安全转运是急救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院内转运是为危重患者进行诊断性检查、急诊手术或转入相应科室等提供安全转运措施,保证其得到持续监测及治疗,成功转运对降低危重病人的病死率及伤残率有着积极的意义。因此,转运病人必须采用合适、安全的护理方式,确保为病人提供的医疗护理服务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究EICU患者院内转运潜在危险因素,并提出有效的防范管理对策。方法:以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2014年2月~2015年2月期间EICU院内转运的180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这些患者在转运途中发生并发症的情况进行调查和记录,分析患者转运过程中发生并发症的潜在危险因素。结果:在这180例患者中院内转运过程中发生并发症的患者26例,发生率为14.44%。危重患者在转运过程中发生并发症与患者的原发病存在着很大的关系,其中脑出血、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转运中并发症发病率最高,分别为27.46%和21.63%。结论:EICU患者院内转运过程中存在着较多的安全隐患,需要加强对这些隐患的防范管理措施,切实提高转运的安全性,减少患者并发症的产生。  相似文献   

9.
汪蓉  方敏  郭学珍 《西部中医药》2013,(11):125-126
目的:观察综合护理干预措施对ICU危重患者进行院内安全转运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3月至2012年8月从ICU转送至病房或进行检查的382例危重患者的临床资料。将其中采取传统转送方式的168例设为对照组;采取改进转运方式的214例设为观察组。比较2组患者转运过程中意外发生率及患者满意度情况。结果:观察组在转运途中输液管道脱落或堵塞及各种管道滑脱、呼吸困难等意外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患者满意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综合护理干预之后的转运方式有助于提高ICU危重患者在院内转运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究颅脑外伤患者院内转运的风险因素并提出有效的管理对策。方法:对台州市中心医院近期收治的120例颅脑外伤患者的院内转运临床资料进行整理分析,总结颅脑外伤患者院内转运的风险因素,并针对这些风险因素提出管理对策。在提出的管理对策实施后,记录患者的并发症情况,并对患者的满意度进行调查。结果:通过对临床资料整理分析后,认为颅脑外伤患者院内转运的风险因素有:未正确把握转运指征;转运前准备不充分;安全护理措施不到位;环境限制病情观察和处理;转运过程缺乏人性化设计等。针对以上风险因素,提出以下管理对策:全面评估,把握转运指征;充分准备,预处理干预;增加监测手段,加强监测力度;加强转运中的安全护理;加强各部门的配合;提高应变能力。记录患者的并发症情况,并对患者的满意度进行调查,发现在以上管理对策落实后,颅脑外伤患者进行院内转运时,并发症发生情况明显减少,患者的满意度普遍提高。结论:颅脑外伤患者进行院内转运时,存在较多的风险因素,需要针对这些风险因素提出有效的管理对策,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提高患者的满意度。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EICU患者院内转运过程中的并发症潜在影响因素,并研究相关护理管理对策,为临床提供参考。方法:对近期浙江省湖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200例EICU患者的院内运转临床资料进行整理分析,发现并发症潜在因素,实施一系列管理措施,观察患者并发症情况及满意度情况。结果:EICU患者院内转运并发症的潜在因素相对较多,有患者疾病因素和护理措施不当等因素。经过采取一系列护理措施后,患者并发症明显减少,满意度显著提高。结论:在EICU患者院内转运中,针对各护理环节潜在的不安全因素,采取有效的管理措施,可有效避免不安全因素,减少患者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患者治疗满意度。  相似文献   

12.
护理程序在急诊重症患者医院内转运中的应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急诊室是医院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接诊各类急症患者的前沿窗口。急诊患者常因诊断和治疗的需要进行医院内转运,运用整体护理理念把护理程序运用到急诊患者的院内转运中,能收到一定效果。1 转运前的重点评估 急诊重症患者病情复杂、凶险、变化快,转运中可能发生神经、呼吸、心血管及胃肠系统不同程度的并发症,以及输液管道脱落、药物给予延迟等。因此对于重症患者是否必须转运,需要主管医生的认真评估及权衡。作为急诊护士也应充分评估转运的可能性,如询问病史,观察神志、面色、呼吸、心率、血压、瞳孔以及受伤处情况等。如果患者在转运前生命体征不稳定,而诊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优质护理对ICU患者行院内检查安全性的影响。方法:将科内2010年1月—2010年12月163例院内检查的ICU患者作为对照组,予常规护理;2011年1月—2011年12月的212例ICU患者为实验组,予优质护理。比较2组死亡率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对照组在院内检查中,有19例发生了意外情况,其中死亡1例,其他并发症18例(气管导管移位1例,呼吸道堵塞2例,心律失常2例,患者意识改变1例,输液器脱落4例,静脉留置针滑脱或堵塞4例,胃管脱出2例,鼻导管脱出2例),实验组只有2例发生并发症(1例输液器脱出下落,1例鼻导管脱出),无死亡事件发生。前后2年进行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实行优质护理对ICU患者行院内检查转运后,能有效地减少意外事件的发生,保证了重症病人的安全。  相似文献   

14.
目的回顾性分析急诊气管插管患者院内转运过程中的护理体会,以提高对患者院内转运安全的重视。方法收集本院急诊科2008年1月—2009年12月收治并进行院内转运的65例患者资料,对其在急诊经气管插管后转运至各相关科室过程中的护理经过进行分析。结果 65例患者在转运途中,1例出现突发心搏呼吸骤停、1例出现发绀、1例出现血压下降,经积极处理后均安全转运至相关科室。结论对急诊气管插管患者需要进行院内转运时,充分做好转运前的各项准备工作,加强转运途中的护理,完善转运后的交接,是保证患者院内安全转运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15.
目的:建立ICU患者院内转运的标准化管理制度,提高ICU院内转运质量。方法:根据《中国重症患者转运指南》明确ICU院内转运的相关制度及流程,建立标准化的转运管理方案,要求参与转运的医护人员做好检查准备工作,转运过程中密切观察患者病情,并在转运后检查无误后方可完成交接,自2018年起开始实施,为实施后;以2017年工作情况为对照,比较不同时期ICU患者院内转运的工作效率及工作质量。结果:实施后ICU患者院内转运平均时间及转运过程中意外事件发生率均显著优于实施前(P0.05)。结论:建立ICU患者的标准化转运流程,并以此为基础构建监控管理制度,设计相应的记录表格,明确医护人员工作职责,规范交接程序,可有效提高院内转运效率,减少意外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16.
目的:总结重症患者院内转运过程中的护理干预措施,提高重症患者转运的安全性。方法:以2014年2月~2015年1月在杭州市中医院ICU治疗的124例患者为对照组,2015年2月~2016年1月130例ICU患者为观察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方法转运,观察组在分析转运中存在的危险因素的基础上,提高护理干预能力,加强转运前、中、后安全护理,比较两组转运过程中发生意外事故情况及接收科室对转运安全护理的满意度。结果:观察组转运过程中意外事故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接收科室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加强转运前、中、后护理干预,能够提高重症患者转运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17.
目的:通过分析急诊科机械通气患者院内转运存在的护理风险,探讨安全转运的护理措施。方法:统计浙江省舟山医院急诊科2013年1月~2015年1月180例院内转运机械通气患者中发生意外情况的次数并分析原因。结果:转运过程中173例病情平稳,7例发生意外。结论:需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密切观察患者在转运过程中的呼吸状况和意识情况,设立绿色通道,与其家人进行良好的沟通,并由专业的医务人员护理,可减低意外情况和医疗纠纷的发生,从而保证转运患者的生命安全。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急诊危重患者院内转运潜在风险及护理对策,提高抢救成功率。方法:通过回顾2012年01月至2012年06月,我科对220名危重患者院内转运护理工作情况分析,得出结论在转运前做好患者病情的评估,急救药品及器材的准备,转运途中的严密观察及采取合理的护理措施,加强与接收科室的沟通详细交接是安全转运患者的关键。结果:通过一系列措施的实施,消除急诊危重患者院内转运风险,提高了抢救成功率,减少医疗护理纠纷发生,保证护理质量。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ICU危重症患者院内外转运的全程护理管理办法。方法:回顾性分析112例ICU危重症患者院内外转运的全程护理临床资料。结果:112例转运患者的转运所需时间为15min~2h。4例患者在转运过程中出现了意外事件,经妥善处理均未发生严重后果。其余患者均安全转运至相应科室或上级医院。结论:落实ICU危重症患者院内外转运的全程护理安全管理,优化转运流程,可进一步保障患者转运安全,降低医患纠纷,临床应用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20.
院前危重患者转运护理风险评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使患者及时、安全转运至目的地,转运前充分的风险评估十分重要,而目前院前或现场患者风险程度评估尚无成熟或客观的评价系统.转运途中由于车体的晃动可造成置入管路的移位或脱位、输液速度的不稳定、气道分泌物增多等问题,均会增加患者病情风险.我院ICU曾收治1例多次发生室颤心搏骤停的患者,先后除颤7次,其中现场6次,转运途中1次,现将院前急救护理风险评估的体会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