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9 毫秒
1.
目的探讨结、直肠癌与饮食因素的相关性,为预防结、直肠癌发生提供科学依据。方法用1∶1配比病例-对照研究方法,对沈阳市某医院110例结、直肠癌患者和110例非消化道疾病及肿瘤患者(对照者)进行调查。经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对两组过去1年内的食物摄入频率及饮食习惯等因素进行分析。结果喜食肥肉荤油(OR=5.856,95%CI:3.484~8.267)、腌制类食物(OR=2.276,95%CI:1.385~4.587)是结、直肠癌的危险因素;经常食用粗粮(OR=0.231,95%CI:0.092~0.743)、奶类(OR=0.128,95%CI:0.035~0.684)、水果(OR=0.325,95%CI:0.121~0.985)是结、直肠癌的保护因素。结论结、直肠癌与饮食因素有一定关系,喜食肥肉荤油成为目前最主要的危险因素。应加强营养教育,并有针对性地进行干预,以预防结、直肠癌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膳食纤维相关饮食因素与结直肠癌发病风险之间的关系。方法 2013年12月—2015年12月以福建省肿瘤医院、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和附属第一医院确诊的结直肠癌患者200例为病例组,同时选择与之在年龄、性别、地区等相匹配的健康居民200人作为对照组。运用1:1匹配病例对照研究,采用半定量食物频率调查问卷对调查对象进行面对面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最近1年摄入甘薯纤维量(0.030~0.313 g/d OR=0.159,95%CI=0.042~0.608)、10年前摄入甘薯膳食纤维量(0.091~0.904 g/d OR=0.050,95%CI=0.009~0.269;0.904 g/d OR=0.186,95%CI=0.043~0.809)、地瓜干膳食纤维量(0.002 g/d OR=0.336,95%CI=0.177~0.628)、豆制品膳食纤维量(0.966~1.481 g/d OR=0.233,95%CI=0.079~0.681;1.481 g/d OR=0.043,95%CI=0.011~0.169)、性格类型(非A非B型性格OR=0.089,95%CI=0.025~0.319;B型性格OR=0.253,95%CI=0.080~0.800)是结直肠癌发病的保护因素;牛羊肉(1.645~14.247 g/d OR=10.025,95%CI=1.970~51.020;14.247 g/d OR=9.178,95%CI=1.386~60.791)、静态时间长(6~10 h OR=7.968,95%CI=1.901~33.402;10 h OR=21.225,95%CI=3.966~113.600)是结直肠癌发病的危险因素。结论膳食纤维具有预防结直肠癌的作用,在日常生活中应注意调整饮食结构和生活方式。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症(ICP)孕妇的胎儿不良结局的危险因素.方法 将2014年1月至2016年6月在成都市妇女儿童中心医院产科住院治疗的471例ICP孕妇纳入研究,采取回顾性分析方法 分析ICP孕妇的胎儿不良结局的危险因素.结果 单因素分析中,ICP孕妇的孕周(χ2=38.834,P=0.000)、发病时间(χ2=21.470,P=0.000)、多胎妊娠(χ2=19.529,P=0.000)、合并高血压(χ2=10.963,P=0.001)、合并糖尿病(χ2=7.098,P=0.008)、合并乙肝(χ2=5.879,P=0.015)、ICP既往史(χ2=7.193,P=0.007)、生化指标(TBA:χ2=23.410,P=0.000;ALT、AST:χ2=6.114,P=0.013;TBIL:χ2=8.204,P=0.004;DBIL:χ2=5.361,P=0.021)水平与胎儿不良结局的发生率具有相关性;进一步经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孕妇发病时间(OR=2.92,95%CI=1.37~6.22)、多胎妊娠(OR=2.29,95%CI=1.42~3.71)、合并高血压(OR=2.41,95%CI=1.09~5.33)、合并糖尿病(OR=1.95,95%CI=1.07~3.56)、TBA水平(OR=2.05,95%CI=1.05~4.01)是ICP孕妇的胎儿不良结局的高危因素,其中发病孕周是ICP最重要的危险因素.结论 孕妇发病时间、多胎妊娠、合并高血压、合并糖尿病、TBA水平是ICP孕妇的胎儿不良结局的高危因素,早期发现,对ICP孕妇的胎儿加强监护及采取治疗,结合孕周、病情变化评估是否需要终止妊娠和合适的分娩方式,可改善孕产妇及围产儿结局.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饮酒及其他生活方式因子的交互作用对2型糖尿病(type 2diabetes mellitus,T2DM)发生风险的影响。方法 2015年6月—2016年2月,利用简单随机抽样方法,在淮南市东方医院与淮南市体检中心分别选取320例T2DM患者和640例同期健康体检者,比较两组间一般人口学信息、饮酒、吸烟、体力活动和饮食行为方面的差异,运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与广义多因子降维法(GMDR)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1)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调整混杂因素后,各食物条目摄入得分相对于Q1,粮谷类(OR=0.301,95%CI 0.153~0.628)、蔬菜水果类(OR=0.444,95%CI 0.245~0.806)、奶及奶制品(OR=0.510,95%CI 0.329~0.790)、豆类(OR=0.434,95%CI 0.212~0.901)、红肉类(OR=0.461,95%CI 0.229~0.926)、西方食物类(OR=0.223,95%CI 0.076~0.652)、含糖饮料类(OR=0.150,95%CI0.035~0.643)摄入得分为Q5以及体质指数<24.0(OR=0.189,95%CI 0.109~0.329)为罹患T2DM的保护因素;而经常饮酒(OR=3.936,95%CI 1.145~8.734)、中等强度体力活动<5次/周(OR=1.558,95%CI 1.013~2.876)为罹患T2DM的危险因素。(2)相乘交互作用分析显示:经常饮酒分别与摄入粮谷类(Q5)(OR=0.852,95%CI 0.765~0.949)、蔬菜水果类(Q5)(OR=0.862,95%CI 0.757~0.982)及中等体力活动≥5次/周(OR=0.613,95%CI 0.468~0.803)间存在相乘交互作用。(3)相加交互作用分析显示:经常饮酒分别与高摄入红肉、含糖饮料及中等体力活动≥5次/周间存在相加交互作用。(4)GMDR法分析显示:含糖饮料、红肉和经常饮酒三因素间存在交互作用共同影响T2DM的发生(P=0.001)。结论经常饮酒与其他多种可控因素间存在交互作用共同影响T2DM的发生。  相似文献   

5.
  目的   了解安徽省某胃癌高发县40~69岁常住居民食盐及腌渍食物摄入与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 Hp)感染之间的关系。   方法   2015年7月-2018年8月在安徽省庐江县40~69岁居民中进行问卷调查和Hp血清学检测, 问卷着重调查食盐摄入量及腌渍食物食用频率, 按性别分析Hp感染与危险因素之间的关系, 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探讨相关影响因素。   结果   调查对象整体Hp感染率为50.07%, 男性居民年龄、体质指数(body mass index, BMI)、婚姻状况、文化程度、工作、劳动强度、经济收入与Hp感染均无关(均有P > 0.05), 女性居民BMI与Hp感染相关(χ2=13.454, P=0.001)。男性居民中, 饮酒是Hp感染的危险因素(OR=1.789, 95% CI:1.188~2.694, P=0.003), 但调整饮酒变量后的多因素分析显示男性食盐摄入量高及腌渍食物摄入频率高对Hp感染均无影响(均有P > 0.05);女性调查对象调整BMI变量后, 食盐摄入量高(≥9 g/d)是女性感染Hp的危险因素(OR=1.462, 95% CI:1.060~2.015, P=0.021), 腌渍食物摄入频率高(≥1次/d)是女性感染Hp的危险因素(OR=1.560, 95% CI:1.021~2.383, P=0.040)。   结论   在安徽省某胃癌高发县, 食盐摄入量高(≥9 g/d)及腌渍食物摄入频率高(≥1次/d)是40~69岁当地女性居民感染Hp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猪腊油炸食品摄入与食管癌及癌前病变的关系。方法采取以医院为基础的病例-对照研究,选择2017年2月至2019年8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食管癌患者96例,根据性别、年龄(±5岁)进行1∶1∶1配比选取同期行内镜下碘染色剂指示性活检技术筛查的食管癌前病变患者96例及健康对照组96例进行研究。收集调查对象一般资料及日常健康习惯等信息,并以多元有序Logistic回归分析猪腊油炸食品摄入等因素与食管癌及癌前病变的关系。结果单因素基础上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有食管癌家族史(OR=1.149,95%CI:1.061~1.258))、有吸烟史(OR=1.204,95%CI:1.038~1.479)、有饮酒史(OR=2.153,95%CI:1.429~2.607)、进食烫食频率(1次/周~1次/月(OR=1.413,95%CI:1.104~1.711),1次/周(OR=2.542,95%CI:1.393~2.930))、进食腌制食品频率(1次/周~1次/月(OR=1.472,95%CI:1.138~1.806),1次/周(OR=2.873,95%CI:1.724~3.285))及进食猪腊油炸食品频率(1次/周~1次/月(OR=1.389,95%CI:1.146~1.793),1次/周(OR=2.948,95%CI=2.034~3.583))均为食管癌及癌前病变发生的独立性危险因素(P0.05)。结论猪腊油炸食品摄入频率过高是食管癌及癌前病变的危险因素,减少此类食物的摄入量可有效预防食管癌及癌前病变的发生。同时,家族史、吸烟史、饮酒史等因素均可增加患病率。  相似文献   

7.
目的评估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建设效果,为推进示范区建设提供决策依据。方法利用2013年11月至2014年5月开展的慢性病及危险因素调查数据,比较示范区与非示范区成年人吸烟、饮酒、膳食摄入、运动等慢性病相关的行为指标以及高血压与糖尿病患病率、知晓率、管理率与治疗率、血脂异常患病率等指标。应用SPSS 19.0软件进行χ~2检验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示范区与非示范区分别调查了18岁及以上居民2 398人与2 996人,示范区居民吸烟率(27.06%)、红肉摄入过多的比例(67.51%)均低于非示范区(分别为30.24%、73.1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6.55与19.99,P0.01)。示范区有休闲性身体活动(17.60%)、1周内身体活动充分的比例(91.78%)高于非示范区(分别为14.95%、86.18%),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6.89、41.63,P0.01)。示范区居民高血压患病率(40.66%)、血脂异常的比例(17.82%)低于非示范区居民(分别为46.53%、21.1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18.63、9.41,P0.01)。示范区高血压知晓率(50.46%)、管理率(63.62%)、治疗率(77.64%)均高于非示范区(分别为39.89%、47.30%和70.6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26.02、28.07和6.65,P0.01)。示范区糖尿病知晓率(37.89%)与管理率(66.90%)均高于非示范区(分别为28.63%、45.4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值分别为8.18和12.94,P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示范区建设对于现在吸烟(OR=1.57,95%CI:1.32~1.88)、红肉摄入过多(OR=1.16,95%CI:1.03~1.32)、蔬菜水果摄入不足(OR=0.61,95%CI:0.54~0.68)、1周内身体活动充分(OR=1.63,95%CI:1.36~1.95)、高血压知晓情况(OR=1.45,95%CI:1.23~1.72)、高血压管理情况(OR=1.89,95%CI:1.47~2.43)、高血压治疗情况(OR=1.52,95%CI:1.15~2.02)、糖尿病知晓情况(OR=1.39,95%CI:1.04~1.87)、糖尿病管理情况(OR=2.51,95%CI:1.52~4.14)、高血压患病情况(OR=0.85,95%CI:0.75~0.95)、血脂异常患病情况(OR=0.81,95%CI:0.71~0.94)是独立的影响因素。结论慢性病综合防控示范区建设可以明显促进居民健康行为的形成,降低主要慢性病患病率。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重庆市18~59岁居民糖尿病患病率及影响因素,为开展糖尿病的早期干预提供建议。方法采取分层多阶段随机抽样的原则在9个区县抽样调查18岁及以上的常住居民,采取问卷调查、身体测量、采集血样检测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血脂。数据统一录入中国慢性病及危险因素监测数据管理系统,经统一清洗后采用SPSS 19.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糖尿病影响因素采用χ2检验与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进行鉴别。结果共调查18~59岁2768人,平均年龄(47.58±8.97)岁,吸烟率为24.93%,有害饮酒率为24.04%,红肉摄入超标的比例为36.91%,新鲜蔬菜水果摄入不足的比例为52.86%,盐与食用油摄入超标的比例分别为87.57%与84.97%,有休闲性身体活动的比例为16.76%。肥胖率为13.65%,血脂异常率为19.31%,高血压粗患病率为29.8%。糖尿病粗患病率为11.78%,标化患病率为8.83%,多因素回归结果显示,现在吸烟(OR=2.09,95%CI:1.36~3.22)、血脂异常(OR=2.08,95%CI:1.31~3.28)、肥胖(OR=3.73,95%CI:2.10~6.62)、高血压(OR=2.53,95%CI:1.39~4.62)是糖尿病发病的独立影响因素。结论重庆市18~59岁居民糖尿病患病率高,应早期针对危险因素开展干预。  相似文献   

9.
目的 了解18~59岁居民高血压患病率及影响因素,为开展有针对性的干预提供建议。 方法 采取分层多阶段随机抽样的原则在重庆市9个区县抽样调查18岁及以上的常住居民,调查内容包括问卷调查、身体测量、采集血样检测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血脂,数据统一录入中国慢性病及危险因素监测数据管理系统,对其中年龄在18~59岁居民的调查数据采用SPSS19.0进行统计分析。高血压影响因素采用χ2检验与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进行分析。 结果 共计调查18~59岁的居民2 768人,平均年龄(47.58±8.97)岁,吸烟率为24.93%,在饮酒者中有害饮酒率为23.75%,红肉摄入超标的比例为36.67%,新鲜蔬菜水果摄入不足的比例为52.75%,盐与食用油摄入超标的比例分别为87.57%与84.97%,休闲性身体活动的比例为16.76%,高血压粗患病率为29.80%,标化患病率为18.12%。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提示,年龄(OR=1.93,95%CI:1.55~2.41)、平均每日休闲性身体活动量(OR=0.56,95%CI:0.35~0.89)、血脂异常(OR=0.60,95%CI:0.41~0.87)、血糖(OR=1.35,95%CI:1.08~1.67)、体重(OR=1.71,95%CI:1.37~2.13)是高血压的独立影响因素。 结论 重庆市劳动力人口高血压患病率较高,吸烟、有害饮酒、身体活动不足、膳食不合理等高危因素普遍存在。  相似文献   

10.
  目的  了解沈阳市小学生超重肥胖发生情况及饮食习惯和主要食物摄入频率,为探寻饮食相关因素对儿童超重肥胖的影响提供参考依据。  方法  2017年5月采用方便抽样方法,选取沈阳市某区2所小学2 041名在校生作为调查对象,对其进行身高和体重测量,同时发放饮食习惯及常见食物摄入频率的调查问卷。  结果  学生超重和肥胖检出率分别为18.4%和22.1%,男生超重\肥胖率(21.0%, 27.8%)均高于女生(15.8%,16.2%)(χ2值分别为22.45,53.40,P值均<0.01)。单因素分析显示,是否经常吃早餐、吃饭速度、食欲、是否挑食,以及水果、海产品及罐头食品摄入频率与小学生超重肥胖有关联(χ2值分别为7.67,97.92,229.70,95.88,6.40,6.58,7.96,P值均<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吃饭速度慢(OR=0.46,95%CI=0.29~0.69)和吃饭速度正常(OR=0.47,95%CI=0.32~0.69)与小学生超重肥胖呈负相关,食欲好(OR=43.73,95%CI=5.88~325.36)与小学生超重肥胖呈正相关(P值均<0.01)。  结论  沈阳市小学生超重肥胖检出率较高,且肥胖检出率大于超重率;常见食物摄入情况对小学生超重肥胖发生发展的影响较少,但吃饭速度快和食欲好与小学生超重肥胖的发生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营养素补充剂摄入状况与结直肠癌发病风险的关联。[方法]基于1997年7月1日至2000年6月31日加拿大安大略省结直肠癌症登记系统(Ontario Familial Colorectal Cancer Registry,OFCCR)病例-对照研究,将29~80岁期间确诊患有结肠癌或直肠癌的新发病例作为病例(1 199例),对照来自同期当地居民(1 203例)。收集研究对象基本情况及营养素补充剂使用情况,应用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获得比值比(odds ratios,ORs)及其95%可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s,CI),评价营养素补充剂摄入状况与结直肠癌发病风险的关联性强度。[结果]研究发现,摄入维生素C(OR=0.77,95%CI:0.64~0.94)、维生素E(OR=0.78,95%CI:0.64~0.95)和钙补充剂(OR=0.78,95%CI:0.62~0.98)是结直肠癌发病的保护因素。每天至少摄入1片维生素C(OR=0.76,P_(趋势)=0.004)、维生素E(OR=0.54~0.79,P_(趋势)=0.007)和钙补充剂(OR=0.64,P_(趋势)=0.005),摄入维生素C(OR=0.61,P_(趋势)=0.001)、维生素E(OR=0.68,P_(趋势)=0.005)和钙补充剂(OR=0.69,P_(趋势)=0.014)连续5年及以上可降低结直肠癌的发病风险;另外,逐步logistic回归结果表明,在排除营养素补充剂相互影响后,摄入维生素C仍可降低结直肠癌的发病风险(OR=0.75,95%CI:0.61~0.91)。[结论]连续5年及以上,每天至少摄入1片维生素C、E和钙补充剂能够降低结直肠癌发病风险。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广州市城区中学生视屏时间与饮食行为的关系,为实施中学生健康促进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横断面研究,以广州市城区12 357名初一、高一新生为研究对象,通过问卷调查和体格检查收集学生体质状况、生活作息等资料。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对学生的视屏时间与饮食行为进行关联分析。结果中学生视屏时间过长的检出率为18.80%(2 323名),其中男生为18.52%(1 165/6 292),女生为19.09%(1 158/6 06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67,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视屏时间过长与蔬菜(OR=0.50,95%CI=0.42~0.58)、水果(OR=0.64,95%CI=0.58~0.70)的摄入频率存在负关联;与油炸类食品(OR=1.90,95%CI=1.70~2.09)、西式快餐(OR=1.90,95%CI=1.65~2.19)、甜食(OR=1.36,95%CI=1.25~1.49)和含糖饮料(OR=1.70,95%CI=1.57~1.84)的摄入频率存在正关联(P值均<0.01)。结论广州市城区中学生视屏时间与饮食行为有关,需要科学管理视屏时间并养成良好的健康饮食行为。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直肠癌患者血清游离LncRNA TUG1的表达及其与化疗敏感性的关系。方法选取2016年1月至2019年3月嘉兴市第一医院收治的cT3-4期直肠癌患者94例为研究组,选择30名同期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采用RT-PCR技术检测血清游离LncRNA TUG1,比较直肠癌患者与健康体检者LncRNA TUG1表达水平的差异,研究组患者采用XELOX方案进行新辅助化疗4个周期,2周期后进行疗效评价,比较化疗敏感患者及化疗不敏感患者血清游离LncRNA TUG1表达水平差异,采用单因素分析直肠癌患者化疗敏感性相关因素,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cT3-4直肠癌患者化疗敏感性的独立影响因素。结果研究组患者血清游离LncRNA TUG1表达水平(6.94±2.37),高于对照组(1.92±0.6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796,P=0.001),cT3-4期直肠癌化疗敏感率为79.79%,化疗不敏感患者血清游离LncRNA TUG1表达水平(11.47±3.26),高于化疗敏感患者(6.54±2.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1.264,P=0.000)。单因素分析显示,年龄(χ~2=5.110,P=0.024)、T分期(χ~2=9.948,P=0.006)、淋巴结转移(χ~2=10.728,P=0.001)、组织学类型(χ~2=11.601,P=0.001)及LncRNATUG1水平(χ~2=8.610,P=0.003)是直肠癌化疗敏感性的相关因素;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组织学类型(OR=0.82,95%CI:0.71~0.92,P=0.000);淋巴结转移与否(OR=1.86,95%CI:1.28~2.68,P=0.000)及LncRNA TUG1水平(OR=4.23,95%CI:3.17~5.91,P=0.000)是cT3-4期直肠癌化疗敏感性独立影响因素。结论直肠癌患者血清游离LncRNA TUG1表达水平升高,能够降低化疗敏感性,其可能参与结肠癌的侵袭及转移过程,对其表达进行沉默可能是改善术前新辅助化疗效果的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14.
李玉杰  王俊怡  刘霞 《现代预防医学》2014,(13):2369-2371,2384
目的执行早产儿视网膜病变(ROP)防治指南后,探讨早产儿视网膜病变的发生率和高危致病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收治的胎龄≤34周或出生体质量≤2 000 g的早产儿眼底检查结果,同时对ROP高危致病因素进行相关分析。结果完成筛查的315例早产儿中,24例发生ROP,占7.6%。单因素分析显示,ROP的发生与出生体重、胎龄、颅内出血、应用呼吸机及吸氧时间有关(χ2=33.296,P=0.000;χ2=24.34,P=0.000;χ2=3.977,P=0.046;χ2=18.316,P=0.000;χ2=48.712,P=0.000),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出生体重、颅内出血及吸氧时间与ROP发生有相关性(OR=0.998,95%CI:0.996~1.032,P=0.023;OR=1.856,95%CI:1.081~3.184,P=0.025;OR=1.010,95%CI:1.004~1.017,P=0.002)。结论ROP的发生与出生体重低、颅内出血重及吸氧时间长等各致病因素间的综合作用有关。  相似文献   

15.
目的了解重庆市九龙坡区居民高血压病患病现状及相关影响因素,为开展高血压综合防治工作提供建议。方法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方法,对九龙坡区4个街镇12个居委会(村)的18岁以上的常住居民1 200人进行问卷调查及身体检测。采用SPSS19.0统计分析高血压患病率,χ~2检验与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高血压影响因素。结果九龙坡区居民高血压患病率24.58%、年龄标化患病率23.03%;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大(OR=2.03,95%CI:1.80~2.30,P=0.000)、高血压家族史(OR=2.26,95%CI:1.53~3.34,P=0.00)、盐摄入过多(OR=1.73,95%CI:1.18~2.52,P=0.00)、血脂异常(OR=51.36,95%CI:28.07~94.79,P=0.00)、超重肥胖(OR=2.23,95%CI:1.53~3.23,P=0.00)、代谢综合征(OR=2.88,95%CI:1.77~4.67,P=0.00)是高血压病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重庆市九龙坡区居民高血压患病率处于较高水平,膳食不合理、身体活动不足等危险因素普遍存在,应采取有效措施加以控制。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中国广东人群多酚类化合物摄入与结直肠癌发病的关系。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设计,共纳入1802例结直肠癌病例和1856例对照,病例组与对照组按照年龄(±5岁)和性别进行频数匹配。采用经过效度和信度评估的食物频数问卷,面对面询问研究对象膳食摄入情况,收集一般人口学和生活方式等资料。将能量调整后的多酚类化合物摄入情况依据其在对照组中的分布按四分位法分组,以最低四分位组做参照,采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模型,在调整了潜在的混杂因素后,分析多酚类化合物摄入与结直肠癌发病的关系。结果总的多酚类化合物摄入与结直肠癌发病无关,校正潜在的混杂因素后,与摄入最低组(Q1)相比,总的多酚类化合物摄入最高组(Q4)的OR(95%CI)为0.94(95%CI=0.76~1.15)。酚酸、芪类化合物及其他多酚类化合物的摄入与结直肠癌发病呈负相关,与摄入最低组相比,最高组的OR(95%CI)分别为0.78(0.64~0.96)、0.53(0.43~0.66)和0.70(0.56~0.86),趋势性检验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黄酮类化合物、木酚素摄入与结直肠癌的发病无关。结论酚酸、芪类及其他多酚类化合物与结直肠癌发病呈负相关。本研究未显示黄酮类化合物、木酚素及总的多酚类化合物与结直肠癌之间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E2F转录因子家族基因错义突变与结直肠癌发病风险的相关性。方法寻找E2F转录因子家族基因的错义突变,鉴定汉族人群等位基因频率0.01的2个突变位点(E2F2的rs2075995和E2F7的rs3829295)。对1 055例结直肠癌(CRC)患者和1 936例健康对照者运用Taq Man基因分型检测,使用Logistic回归评估这2种SNPs与CRC风险的相关性。结果 E2F7的rs3829295与CRC风险显著相关。与TT基因型携带者相比,CT和CT+CC基因型携带者有较低的结直肠癌发生风险(OR分别为0.61(95%CI:0.44~0.85,P=0.003)、0.61(95%CI:0.44~0.84,P=0.003)。根据性别和年龄进行分层分析发现,rs3829295突变者中结直肠癌发生风险男性高于(OR=0.56,95%CI:0.38~0.83,P=0.004)女性(OR=0.73,95%CI:0.43~1.22,P=0.232)。结论 E2F7的错义突变与CRC风险显著相关,E2F7在结直肠癌发病中可能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 研究文成县社区居民血脂异常患病情况的现状及其主要危险因素,为制定干预策略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2013年采用多阶段随机抽样方法抽取文成县4 003名18岁及以上常住居民为调查对象。进行问卷调查(一般情况、吸烟、饮酒、体力活动、膳食及精神因素等)、体格检查(体重、身高和血压的测量)及血生化检测(甘油三酯、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总胆固醇和血糖的检测),采用χ2检验分析血脂异常的人群分布,采用多因素非条件 logistic 回归分析探讨血脂异常的危险因素。 结果 文成县18岁及以上居民血脂异常患病率为45.32%,男女性血脂异常患病率为40.12%、48.86%。以2000年中国人口构成进行标化后血脂异常标化患病率为44.21%:男为39.43%,女为46.40%。女性显著高于男性(χ2=29.76,P=0.000),居民血脂异常患病率随着年龄的增加而增加(χ2趋势=29.25,P=0.000)。高甘油三酯血症、高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高胆固醇血症、低高密度脂蛋白血症患病率分别为22.2%、14.9%、12.4%、8.9%。多因素非条件 logistic 回归分析结果表明,血脂异常与性别(OR=1.317,95%CI:1.115~1.554, P=0.001)、年龄(OR=1.010,95%CI:1.005~1.016, P=0.000)、职业(OR=1.053,95%CI:1.021~1.086, P=0.001)、文化程度(OR=1.146,95%CI:1.055~1.246, P=0.001)、高血压(OR=13.094,95%CI:11.053~15.512, P=0.000)、超重(OR=1.220,95%CI:1.022~1.457, P=0.028)、肥胖(OR=2.376,95%CI:1.524~3.704, P=0.000)有关。 结论 文成县社区居民18 岁及以上人群血脂异常患病率已经达到较高水平,血脂异常与性别、年龄、职业、文化程度、高血压、超重和肥胖有关。  相似文献   

19.
目的 了解凉山彝族自治州学龄儿童营养不良现状并分析其影响因素。方法 采用分层整群随机抽样选取凉山地区291名7~12岁学龄儿童作为研究对象,通过问卷调查收集儿童的基本信息及生活方式信息,采用食物频率法获得研究对象过去1年内的膳食数据,并对研究对象进行体格测量,依据《WS/T 456—2014 学龄儿童青少年营养不良筛查》判断其营养不良情况。采用卡方检验比较不同年龄组学龄儿童的营养不良分布差异,通过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探究学龄儿童营养不良的影响因素。结果 凉山彝族自治州学龄儿童营养不良检出率为13.06%,且以消瘦为主(8.59%)。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经常进行体力活动(OR=0.994,95%CI:0.990~0.999,P<0.05)和增加菌藻类食物摄入(OR=0.986,95%CI:0.931~0.996,P<0.05)是凉山地区学龄儿童营养不良的保护因素,而油炸食品(OR=1.056,95%CI:1.020~1.100,P<0.05)和零食类(OR=1.041,95%CI:1.014~1.072,P<0.05)食物摄入过多是营养不良发生的危险因素。结论 凉山彝族自治州学龄儿童营养不良情况突出,且受到体力活动、菌藻类食物摄入、油炸食品类食物摄入和零食类食物摄入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目的了解我国中老年人群不同膳食模式对糖尿病前期和糖尿病患病的影响,为采取合理膳食模式干预糖尿病患病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选取2010—2012年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监测中的23 801名45~79岁居民作为研究对象,开展问卷调查、食物频率法膳食调查、体格测量和血糖检测。采用SAS 9.4软件进行χ~2检验,采用因子分析法获取膳食模式,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膳食模式对糖尿病前期和糖尿病患病的影响。结果因子分析得到5种膳食模式,分别为糕点奶饮模式、动物性食物模式、薯类蔬菜模式、主食蛋豆模式和酒类油炸面食模式。调整混杂因素后,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主食蛋豆模式(OR=0.87,95%CI:0.78~0.97)与糖尿病前期低风险相关,动物性食物模式(OR=1.41,95%CI:1.27~1.57)、酒类油炸面食模式(OR=1.11,95%CI:1.00~1.24)与糖尿病前期高风险相关;动物性食物模式(OR=1.19,95%CI:1.03~1.38)和酒类油炸面食模式(OR=1.11,95%CI:1.00~1.24)与糖尿病高患病风险相关,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结论主食蛋豆模式能降低中老年人群糖尿病前期患病风险,动物性食物模式和酒类油炸面食模式可增加糖尿病前期和糖尿病患病风险,养成健康合理的饮食习惯对预防糖尿病发生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