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汪天雄  周美玉 《包装工程》2020,41(20):14-18
目的 准确探究出用户对文创产品的创新设计偏好与感性需求因素。方法 以上海徽派建筑文化元素在产品中的应用为例,通过运用文化研究理论之三层次法探究文创产品开发设计模式,并结合模糊Kano模型对文化属性进行用户需求满意度分析,挖掘出用户对文创产品的诉求。结果 得出徽派建筑文化色彩、徽派文化建筑形态、文化体验形式及情感共鸣是兴奋型需求,当文创产品具备这四项设计特征属性时能提高用户对产品的满意度。结论 通过文创产品的设计特征属性进行用户需求判定,挖掘出兴奋型需求,从而为文化创意产品的创新开发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杨柳 《包装工程》2020,41(20):8-13
目的 为使博物院文创产品创新设计的决策过程充分考虑用户的需求偏好特征,对博物院文创产品设计的核心属性因素进行探究。方法 通过文化层次法提炼出博物院文创产品的设计要素,并运用粗糙集与语意差异法构建知识表达系统。然后通过属性约简和重要度计算,得出对感性意象语意影响较大的设计要素,进而定性与定量地获取博物馆文创产品的设计模式。以安徽博物院为例,提取出核心属性并筛选出最大程度影响用户感性意象简洁大方的设计要素为文化意象色彩,其次为文化情感属性,最后为文化象征意义与交互使用体验。结论 通过对博物院文创产品设计的用户需求关键因素进行分析与探究,提出了博物院文创产品的设计思路,进而为博物馆文创产品的设计、开发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3.
刘金梅  赵婷  刘畅 《包装工程》2021,42(22):293-297
目的 挖掘龙江地域的冰雪文化资源,探析冰雪文化创意产品的设计思路,赋予产品人文情怀,传播龙江冰雪文化,树立龙江文化自信,打造龙江品牌形象.方法 从符号学的视角,对龙江冰雪元素进行多维度梳理和符号解析.基于皮尔斯符号三元关系理论探究冰雪文化结构、文创产品属性和用户情感认知三者之间的关系,构建基于冰雪文化的龙江地域文化创意产品的设计开发模型并进行设计实践.结论 对于地域性冰雪文化创意产品设计而言,设计要素的重新塑造和创新应用需要深入挖掘冰雪文化内涵,融入恰当的设计手法,并契合用户的情感认知,这样才能实现文化的有效传递.设计以冰雪为主题的文化创意产品系列,为开发具有龙江地域特色的冰雪文化创意产品提供一定的思路.  相似文献   

4.
简圣宇  孙彤 《包装工程》2023,44(22):391-399
目的 分析盐城的湿地文化资源,设计出具有盐城湿地文化意象的文创产品,丰富盐城文创市场的产品种类,促进地域文化的传播。方法 运用内容分析法对盐城湿地文化进行文化意象分析,利用用户调查法梳理目标用户的需求,市场调研法进行竞品分析。结果 提取和甄选湿地代表性元素,进行一系列具有用户偏好的盐城湿地文化风格的文创产品创意设计。结论 运用文化意象分析的方法来深度发掘湿地文化资源并且进行文创产品设计可以为盐城文创产业发展注入新动力,提升盐城文化软实力。  相似文献   

5.
钟蕾  费雪晶 《包装工程》2020,41(16):1-9
目的以天津市现有的博物馆馆藏文物、天津历史、地域风格等作为设计元素,基于天津市井文化进行文博产品设计。方法首先了解天津文博产品相关的消费者需求,通过打造天津地方博物特色文化知识产权,设计出独特的品牌文化,并为此品牌进行系列化视觉设计与产品设计。然后通过对比不同地域文博产品设计研究,确定天津文博产品的设计路径。最后采用具象元素提炼与抽象元素提炼两种产品设计方法,根据文博产品设计三角法则,设计为元素直译型产品、提炼改造型产品、意蕴营造型产品、卡通型、创意型的五大类文博产品,其中产品形式互有交叉重合。结论通过对天津现有资源的整合,为天津文博产品设计出一个完整路径模型,推进产品设计开发。地方特色文博产品设计的核心在于符合地方特色文化与当地风格特征,设计关键点在于产品品牌化的打造与文化知识产权的运用,形成风格明确的产品设计。  相似文献   

6.
目的针对文化产品创意设计,构建基于用户偏好评价的设计方法,提升产品的用户满意度,丰富文化产品设计思路。方法应用图案学的基础分析法,归纳出龟形蛇纹寿文化的文化特征;采用形态分析法解构产品,归纳出目标产品造型设计特征;运用正交试验构建样本,通过问卷调查获取基于用户偏好评价的设计特征,将文化特征进行形态推演融入产品造型,进而生成设计方案,根据用户偏好评价进行筛选;进一步深入细化方案,完成文化产品创意设计。结果针对龟形蛇纹寿文化快客杯设计,完成基于用户偏好评价的产品创意设计。结论通过用户偏好评价,客观定位文化产品设计的设计特征和文化特征,获得用户感知度较高的产品设计方案,满足用户对产品的视觉需求和文化的感知需求,有效提升文化产品的用户满意度。  相似文献   

7.
王传龙  乔鸿静  何汀  漆雯 《包装工程》2023,44(18):83-91
目的 针对传统产品的意象表达与用户感知之间因缺乏关联而产生设计代沟的问题,探索意象的多维度用户感知偏好,使设计意象能够有效地传达。方法 首先,确定研究目标为用户对高端产品意象的感知偏好,提出一种结合眼动追踪技术和联合分析法的用户感知偏好研究方法;其次,利用眼动追踪技术,采集用户观看样本图片时的眼动状态与数据;最后,应用联合分析法对高端产品意象的重要属性进行分析,得出各属性的效用值和重要性,实现用户对高端产品意象的偏好量化分析。结果 最终得出满足用户对高端产品意象的感知偏好的最优属性组合方案。结论 建立用户感知与高端产品意象属性关联的研究方法,能够帮助设计师从用户感知偏好的角度去优化产品设计,提升设计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8.
基于感性意象的产品造型优化设计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下载免费PDF全文
针对当前消费者感性需求的提高,运用组合思想提出基于感性意象的产品造型优化设计方法.首先应用感性工学类目层次法得到产品的设计要素,再应用数量化一类理论建立感性意象和造型特征元素之间的对应关系,作为优化产品造型时的评判依据.然后应用蚁群算法对造型特征元素进行组合优化,实现了以少量的产品属性形态构建多样的产品造型方案,从而快速设计出满足消费者感性意象需求的产品.最后以电热水壶设计进行实例研究,结果表明运用该方法可有效地进行产品意象造型优化设计.  相似文献   

9.
传统文化在创意产品设计中的运用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申晟  许雅柯 《包装工程》2019,40(2):236-239
目的探究传统文化在创意产品设计中的运用策略。方法基于多维度视角分析创意产品的价值内涵及其对传统文化的创新利用。选取剪纸、回纹符号等传统文化元素,就其在各类创意产品设计中的应用方法与设计技巧进行论述。结论传统文化与现代设计之间产生的力的博弈与转化是现代创意产品设计需寻求的"变化"之道的根本。在深入挖掘传统元素丰富的文化内涵基础之上,借用文化意蕴、混搭文化张力、中式审美、现代化工艺技巧及意象化处理等"变化之道"设计手法能在艺术表达形式上更加贴近人们生活,更符合社会需要。将传统文化元素与创意产品设计结合,找到传统与创新的平衡点,能够设计出富有民族特色且具有生命力的作品,为创意产品的多样化发展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0.
应艳  陈炬 《包装工程》2018,39(6):127-132
目的研究天一阁的符号意象与文创产品设计的关系。方法从传统文化衍生面进行叙事性设计法研究以发现文化特征,运用本研究提出的由概念模型、研究策略和设计流程组成的三阶文创产品设计模式,对研究对象的文化特征符号进行探究,将其转译为植根在地域性上的文创产品的意象表达,继而将意象元素融入创意产品设计中。结论对天一阁的文化特征辨识分析表明,文化特征是嵌入产品中的价值元素,可以强调其价值或意义。研究通过提取天一阁最为显现的文化特征符号,演示如何从文化衍生的面向进行叙事性设计;将天一阁符号意象转变为消费市场的现代设计的例子,适用本土文化创意产品设计模型,能为文创设计者以叙事性设计法设计创意产品及文创教育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林菁  谭欣 《包装工程》2023,44(10):451-458
目的 探讨建构主义理论在博物馆文创设计中的应用,旨在增强文创产品在美育方面的功能,从而更好地培养大众的民族审美情趣。方法 采用案例分析法选取多个优秀的博物馆文创产品作为案例,并分析建构主义理论在这些产品设计中的作用;采用层次分析法分解博物馆文创产品设计的多个要素指标,包括设计因素、建构主义要素和美育观念;引入模糊Kano模型分析用户对不同层次和特征的偏好程度,并建立不同特征属性对博物馆文创设计的理性评价体系。结论 结果表明,在博物馆文创设计中,运用建构主义理论可以更好地引导文创产品的设计,增强其美育功能,同时也能更好地培养大众的民族审美情趣,提高民族文化自信。  相似文献   

12.
高崇  裘欣 《包装工程》2024,(8):356-366
目的 基于接受心理对图书馆文创产品设计方法进行研究。方法 在图书馆文创产品用户体验影响要素分析的基础上,将图书馆文创产品用户体验过程划分为感官认知、行为交互、价值理解、情感表达四个阶段,通过研究各阶段中用户接受心理的主体性、主观性、主动性以及期待视野对其体验过程满意度的影响,提出各阶段符合用户接受心理的设计策略,进而形成了基于接受心理的图书馆文创产品设计方法。结论 通过辽宁省图书馆文创产品设计实践验证了方法的有效性。基于接受心理进行图书馆文创产品设计,可以更好地把握用户的心理需求,有针对性地进行方案输出,提高用户对文创产品体验的满意度,助力图书馆文创产品的开发与推广。  相似文献   

13.
郑君  王炳江 《包装工程》2023,44(10):340-346
目的 以海南地域文化元素与旅游文创产品结合设计为切入点,分析海南多种地域文化元素在旅游文创产品中的设计应用;探索旅游文创产品在海南地域文化滋养下所造就的各种设计形式与创新方法。方法 从海南旅游文创产品设计的现状、应用及发展的视角出发,提出将海南经典地域文化元素与旅游文创产品设计融合,对海南特色文化元素进行分析,并具体论述海南旅游特色文创产品与黎族文化元素、海南特有坡鹿文化元素的融合设计应用;并以两者结合的重要价值为依据,深入总结旅游文创产品中的设计构思、产品受众、创意形式等思路,探讨了文化、功能、情感等层面的有效应用与创新。对此进一步提出海南本地特色文化应与当地旅游文创产品深度结合发展的建设性意见。结论 在旅游文创产品设计中融入海南地域文化元素,并聚焦其有价值的元素,对此展开深度的挖掘,给予文创更多的地域文化内涵,更好地体现海南地域文化元素的特征。将海南当地黎族地域文化元素与旅游文创产品结合设计、创新应用,有利于推动旅游文创产品及创新设计,可以让海南旅游文创产品设计更具有历史性、文化性、独特性。地域文化视域下旅游文创产品设计应以丰富的内涵和文化属性迎合当代人的审美观念,并以人们日常生活与地域文化为主要参考,突出设计者的独特创意,构建人与产品、文化的完美结合,以丰富而独特的旅游文创产品赢得良好的社会效果。  相似文献   

14.
当前国内的高校文创产品缺乏情感属性,没有形成独特的校园品牌,存在同质化现象等问题,在高校文创发展新需要的背景下,运用以人为本的移情设计方法,寻找高校文创的设计策略。结合案例分析,运用情感层级理论,基于现有情况,提出高校文创产品设计与移情理念相结合,以重视用户情感表达、情感需求为基础展开研究;进而对高校文创产品设计进行深入讨论。在设计过程中需要以人为本,从“视觉、互动、情感”三个方面层层递进,拓宽高校文创未来创新发展思路。设计师作为移情执行者要从三大层次出发进行逐步推进,针对高校文创运用移情理念将用户对产品的描述和情感转化为明确的设计要求,提出可行性的创新设计策略。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究感性叙事理念在文创产品设计研究中应用的可行性。方法 首先对提取于文本的赛珍珠文化元素进行相关度调研,筛选出具有高相关度的赛珍珠文化元素,然后构建赛珍珠文化元素评判指标,邀请相关人员对评判指标进行重要度评价,将评价结果导入SPSS进行因子分析,获得评判因素公因子并计算权重系数集。其次以公因子为评判指标,对赛珍珠文化元素进行专家评价,根据评价结果计算各文化元素的隶属度矩阵。以隶属度矩阵与因素权重系数集为基础,应用模糊评价法计算赛珍珠文化元素的综合评价值,并通过降序排序优选出符合用户感性需求的赛珍珠文化元素。最后以优选的赛珍珠文化元素为叙事要素,进行赛珍珠文创产品叙事设计,并对设计成果进行评价。结果 根据设计评估结果显示,优选的赛珍珠文化元素设计效果较好,形成的赛珍珠文创产品用户满意度较高,具有良好用户反馈。结论 经感性叙事研究形成赛珍珠文创产品,能够更大程度地获得用户的感性认同,由此证明感性叙事理念在文创产品设计研究中应用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6.
郭继业 《包装工程》2023,44(2):339-342
目的 探索旅游文创产品在地域文化的滋养下所造就的各种设计形式与创新方法。方法 我国的地域文化一直随着时代的脚步在传承发展着,其中的精华元素给了文化艺术设计领域以可贵的经验和全新的灵感。本文正是基于这一现实发展背景,从文创产品设计的应用与发展视角出发,提出将地域文化元素与旅游文创产品设计的融合可能,并以两者结合的重要价值为依据,深入总结旅游文创产品设计中的挖掘元素、找准受众、丰富类别等思路,探讨了文化、功能、情感等层面的有效应用与创新。结论 地域文化视域下旅游文创产品设计应以丰富的内涵和文化属性迎合当代人的审美观,并以人民日常生活与地域文化为主要参考,突出设计者的独特创意,构建人与产品、文化的完美结合体,以丰富而独特的旅游文创产品求得良好的社会效果。  相似文献   

17.
目的 为实现文化创意产品的多样化和差异性竞争,探索诗词文化启发下的文化创意设计方法,以促进产品与用户产生共鸣,实现文化创意的情感价值和诗词文化价值再生。方法 以诗词文化因子为文化创意设计的切入点,探讨了移情应用于诗词文化创意设计的方法。基于移情视角,从诗词文化的“三境”进行发散分析,构建了“诗词文化+移情方法”的文化创意设计方法,进行文化创意开发。结果 以《出郊》为元素进行茶具文创产品设计实践,由此推导出基于移情的诗词文化创意设计通用模型。结论 基于移情的诗词文化创意设计方法能够以产品为载体将用户和诗词文化关联起来,使文创产品更能满足用户需求,更具情感价值。能够拓宽文化创意设计的基本思路,丰富文创设计的内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