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 毫秒
1.
[目的]系统研究全球女性乳腺癌疾病负担现状。[方法]基于GLOBOCAN 2022发布的185个国家或地区女性乳腺癌的世界年龄标化发病率、标化死亡率和年龄特异发病率数据,分别按世界卫生组织(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WHO)地理区域和人类发展指数(human development index,HDI)水平两个维度进行分类,应用Graphpad Prism 8.3.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并绘制小提琴图。[结果] 6个WHO区域中,欧洲区域女性乳腺癌标化发病率(70.65/10万)最高,东地中海区域女性乳腺癌标化死亡率最高(18.07/10万)。超高HDI水平国家或地区女性乳腺癌标化发病率处于最高水平(71.90/10万),而中等HDI水平国家或地区女性乳腺癌标化死亡率处于较低(11.75/10万)水平。女性乳腺癌发病率随年龄增长呈上升趋势。WHO欧洲区域、超高和高HDI水平国家或地区的各年龄段女性乳腺癌年龄特异发病率均处于较高水平。五个乳腺癌新发病例数最多的国家中,中国、印度和巴西的女性乳腺癌发病的年龄结构主要集中在30~59岁,而美国和日本则在60岁以上。[结论]全球女性乳腺癌的疾病负担与地理分布和国家或地区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有关。建议世界各国各地区要从顶层设计出发,综合考虑地理区域的特点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因素,制定可持续的乳腺癌防控政策;面向全人群推广乳腺癌防治健康教育等。  相似文献   

2.
3.
目的 分析1990-2021年中国和全球乳腺癌整体疾病负担及分年龄和性别负担趋势,并预测未来15年疾病负担,以期为乳腺癌疾病防控政策的制定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全球疾病负担(GBD) 2021数据库分析1990-2021年中国和全球乳腺癌疾病负担特征,包括发病率、患病率、死亡率和伤残调整生命年(DALY),计算年龄标化发病率(ASIR)、年龄标化患病率(ASPR)、年龄标化死亡率(ASMR)和年龄标化DALY率(ASDR),以及各年龄组粗发病率、粗患病率、粗死亡率和粗DALY率。使用Joinpoint计算年度变化百分比(APC)和平均年度变化百分比(AAPC)及95%CI,以反映乳腺癌疾病负担趋势。从年龄、性别维度对中国与全球乳腺癌疾病负担差异进行比较,并采用自回归差分移动平均模型(ARIMA)预测未来15年中国和全球乳腺癌疾病负担情况。结果 1990-2021年中国乳腺癌ASIR和ASPR呈上升趋势,AAPC分别为2.49%和2.45%,均P<0.001;全球乳腺癌ASIR和ASPR总体同样呈上升趋势,AAPC分别为0.46%和0.31%,均P<0.001。1990-2021年中国和全球乳腺癌ASMR和ASDR整体呈现先上升后下降再上升的趋势,但中国乳腺癌ASMR和ASDR下降段出现较晚,集中在2000-2015年,AAPC分别为-1.14%和-0.94%,均P<0.001;而全球乳腺癌ASMR和ASDR下降段出现较早,集中在1994-2013年,AAPC分别为-0.75%和-0.64%,均P<0.001。从粗率来看,1990和2021年中国和全球乳腺癌粗发病率、粗患病率、粗死亡率和粗DALY率整体均随着年龄增加而呈现上升趋势,但2021年中国≥60岁乳腺癌粗发病率和粗患病率出现了下降。从计数来看,1990和2021年中国和全球不同年龄组乳腺癌发病率、患病率、死亡率和DALY均随着年龄增大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高值集中于45~74岁。1990-2021年中国和全球男性及女性ASIR和ASPR均呈现上升趋势,而中国和全球男性及女性ASMR和ASDR则呈现波动变化。未来15年,中国男性乳腺癌ASIR和ASPR呈现缓慢下降趋势,而中国女性乳腺癌ASIR和ASPR呈现逐步上升趋势;全球男性和女性乳腺癌ASIR和ASPR均呈现逐步上升趋势。结论 1990-2021年中国和全球乳腺癌发病率、患病率呈上升趋势,表明中国和全球的乳腺癌疾病负担加重。但中国和全球乳腺癌死亡率和DALY均有所下降。中老年人群乳腺癌发病率、患病率和死亡率最高;女性更容易患乳腺癌,死亡风险更高。  相似文献   

4.
全球女性乳腺癌流行情况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师金  梁迪  李道娟 《中国肿瘤》2017,26(9):683-690
女性乳腺癌已成为全球女性中,发病和死亡均居首位的恶性肿瘤,严重危害女性生命健康.不同地区乳腺癌发病和死亡负担各不相同.乳腺癌发病呈现发达地区高,欠发达地区低;城市高于农村的特点.在发达地区,乳腺癌的发病年龄相对较晚,而欠发达地区乳腺癌的发病年龄较早.该文以最新数据就世界乳腺癌流行病学情况作一综述,以期为今后乳腺癌的防治策略提供病因依据和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5.
目的 分析1990-2019年中国女性卵巢癌疾病负担风险趋势,为卵巢癌的防控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收集2019年全球疾病负担(GBD)数据库中1990-2019年中国女性卵巢癌的发病、死亡、伤残调整寿命年(DALY)、伤残所致的健康寿命损失年(YLD)、早死所致的寿命损失年(YLL)等指标,并运用Joinpoint回归模型计算各指标标化率的年度变化百分比(APC)及平均年度变化百分比(AAPC),分析中国女性卵巢癌的疾病负担变化趋势。结果 1990-2019年中国女性卵巢癌的发病人数与死亡人数分别从1990年的1.27万人、0.80万人上升至2019年的4.55万人和2.91万人,粗发病率及粗死亡率均呈逐年上升趋势,标化发病率由1990年的3.12/10万上升至2019年的5.53/10万,标化死亡率从1990年的2.12/10万上升至2019年的3.30/10万;与1990年相比,2019年中国女性卵巢癌标化发病率及标化死亡率的峰值均上升,且标化发病率与标化死亡率峰值均出现在55~59岁年龄组;DALY、YLD及YLL均呈逐年上升趋势,DALY从1990年的27.51万人年上升至201...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1990—2019年中国卵巢癌疾病负担长期变化趋势。[方法]通过全球疾病负担研究(GBD)数据,应用Joinpoint 4.9.1.0软件分析1990—2019年中国卵巢癌标化患病率、发病率、死亡率、伤残调整寿命年(DALYs)、过早死亡损失寿命年(YLLs)和伤残损失寿命年(YLDs)等指标的平均年度变化百分比(AAPC)。[结果] 1990—2019年中国卵巢癌的患病数、发病数和死亡数均有明显增加。标化患病率从10.11/10万增加至20.44/10万,标化发病率从2.56/10万增加至4.54/10万,标化死亡率从1.76/10万增加至2.77/10万,标化DALYs率从55.57/10万增加至80.52/10万。标化患病率、标化发病率、标化死亡率、标化DALYs率、标化YLLs率和标化YLDs率整体均呈上升趋势,AAPC值分别为2.48%、2.02%、1.58%、1.32%、1.32%和2.26%,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从35岁开始卵巢癌疾病负担快速上升,发病率和DALYs率在65~69岁组最高,死亡率在≥70岁组最高。[结论] 1990—2...  相似文献   

7.
目的 分析全球部分地区结直肠癌发病、死亡和生存情况以及可改变危险因素的分布特征。 方法 基于GLOBOCAN数据库和既往文献进行二次分析。描述2022年和2020年中国、美国、英国及全球结直肠癌的发病和死亡例数、标化发病率和死亡率,并按性别分层分析。标化率采用Segi′s世界标准人口年龄结构。比较不同国家2000—2004年、2005—2009年和2010—2014年3个时期结直肠癌的5年净生存率变化。比较不同性别中国结直肠癌死亡可归因于潜在可改变危险因素的地区分布差异。 结果 2022年,全球结直肠癌新发病例估计为192.6万例,死亡病例90.4万例。其中,中国结直肠癌新发51.7万例,死亡24.0万例,发病和死亡均占全球的27%。2022年中国结直肠癌标化发病率为20.1/10万,低于美国(27.0/10万)和英国(30.9/10万);中国结直肠癌标化死亡率为8.6/10万,高于美国(7.9/10万),低于英国(11.8/10万)。与2020年相比,2022年中国结直肠癌标化死亡率降幅较大,男性从14.8/10万降至10.9/10万,女性从9.4/10万降至6.5/10万。中国2000—2004年、2005—2009年、2010—2014年结肠癌5年净生存率依次为51.4%、55.6%、57.6%,直肠癌5年净生存率依次为49.5%、52.5%、56.9%,但各个时期结直肠癌5年净生存率均低于美国和英国。在中国结直肠癌死亡患者中,有45.1%的男性和41.4%的女性与可改变危险因素有关,并存在明显的地区分布差异。 结论 中国结直肠癌发病率和死亡率高于全球平均水平,生存率较发达国家仍有差距,应采取因地制宜的结直肠癌综合防治策略,降低疾病负担。  相似文献   

8.
摘 要:[目的] 了解重庆市宫颈癌疾病负担现状及变化趋势。[方法] 收集2010至2017年重庆市11个肿瘤登记点宫颈癌(ICD-10:C53)发病、死亡的资料,统计分析宫颈癌发病率、死亡率、标化发病率/死亡率、年龄别发病率/死亡率、年度变化百分比(APC)、伤残调整生命年(DALYs)、早死所致的寿命损失年(YLLs)、残疾所致寿命年损失(YLDs)等指标。率的比较采用卡方检验,APC趋势变化采用t检验(?琢=0.05)。[结果] 重庆市宫颈癌粗发病率和标化发病率分别由2010年的8.03/10万、7.78/10万上升至2017年18.65/10万、14.72/10万,APC分别为16.77%与12.30%,变化趋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9.99、10.25,P<0.01)。宫颈癌粗死亡率与标化死亡率分别由2010年的3.77/10万、3.51/10万上升到2017年的7.36/10万、 6.83/10万,APC分别为17.59%与16.30%,变化趋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5.30、4.76,P<0.05)。宫颈癌的YLLs率、YLDs率、DALYs率分别由2010年的1.27千人年、0.03千人年、1.30千人年上升至2017年的2.17千人年、0.12千人年、2.29千人年,APC分别为10.74%、25.86%、11.29%,变化趋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值分别为4.79、8.02、5.04,P<0.05)。农村地区宫颈癌DALYs以13.54%的速度上升。[结论] 重庆市宫颈癌发病率、死亡率、疾病负担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呈逐年上升的趋势,农村地区上升趋势更为明显,应切实做好宫颈癌的三级预防工作。  相似文献   

9.
江国军  邱艳  任菁菁 《癌症》2022,(7):336-344
背景与目的肺癌是全球死亡率最高的癌症,分析肺癌的疾病负担及变化趋势对更好地防治肺癌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本研究利用全球公开数据库及中国死因监测数据集中的大数据,分析1990±2019年中国气管、支气管和肺癌的疾病负担变化趋势及其区域分布特征。方法利用2019年全球疾病负担研究结果,描述1990±2019年我国气管、支气管和肺癌的发病、死亡、伤残调整寿命年(disability-adjusted life years,DALYs)、早死亡损失寿命年(years of life lost,YLLs)和伤残损失寿命年(years lived with disability,YLDs)在总人群、各年龄组的分布及变化趋势情况,以全球疾病负担研究估算的世界标准人口结构计算标化率。此外,分析不同地区肺癌的死亡率分布情况。结果2019年我国气管、支气管和肺癌发病人数为83.29万例,较1990年增长224.09%;死亡人数为75.72万例,较1990年增长195.40%。1990±2019年标化患病率、标化发病率、标化死亡率、标化DALYs率、标化YLLs率、标化YLDs率均呈上升趋势。并且,1990±2010年上升趋势明显,2010±2019年上升趋势趋于稳定甚至下降。1990±2019年,男性的标化患病率、标化发病率、标化死亡率、标化DALYs率、标化YLDs率、标化YLLs率均高于女性,2019年男性上述标化率依次为61.74/10万、58.10/10万、1203.79/10万、14.46/10万、1189.33/10万。从年龄分布看,我国气管、支气管和肺癌的标化发病率、标化死亡率、标化DALYs率、标化YLLs率及标化YLDs率随年龄增长均呈上升趋势,以老年及高龄群体最高。我国城市的肺癌标化死亡率为36.20/10万,农村为35.84/10万;东部地区、中部地区、西部地区的肺癌标化死亡率分别为36.89/10万、38.00/10万、31.45/10万。结论我国气管、支气管和肺癌疾病负担仍较重,东部地区和城市的死亡率相对较高,应持续加强主动筛查,提高吸烟者(尤其吸烟肺癌患者)的戒烟意识,使其改变吸烟行为。同时,针对老年患者给予积极的抗癌治疗,并针对各地区特点制订个性化的肺癌防控方案以降低其疾病负担。  相似文献   

10.
徐慧芳  陈琼  刘茵 《中国肿瘤》2022,31(1):31-36
[目的]分析2017年河南省女性乳腺癌的发病和死亡情况及2010—2017年间河南省女性乳腺癌的流行趋势。[方法]从质控合格的河南省2017年肿瘤登记数据中抽取女性乳腺癌病例。结合2017年河南省户籍人口数据,估计2017年河南省女性乳腺癌的发病和死亡情况。按照城乡和年龄分层,计算相应的粗发病率、粗死亡率、中国人口标化率(中标率)、世界人口标化率(世标率)、0~74岁累积率等指标。根据2010年至2017年的女性乳腺癌中标发病率和死亡率数据分析乳腺癌的流行趋势变化。[结果]据估计,2017年河南省有20861例女性乳腺癌新发病例,5299例死亡。2017年河南省女性乳腺癌粗发病率为40.05/10万,中标发病率为32.20/10万,世标发病率为30.05/10万,0~74岁累积发病率为3.19%。城市和农村地区的乳腺癌中标发病率分别为35.18/10万和30.88/10万。2017年河南省女性乳腺癌粗死亡率为10.17/10万,中标死亡率为7.61/10万,世标死亡率为7.40/10万,0~74岁累积死亡率为0.85%。城市和农村地区的乳腺癌中标死亡率分别为8.06/10万和7.42/10万。2010年至2017年期间,河南省女性乳腺癌发病率和死亡率变化均无统计学意义(发病率:APC=0.6%,P=0.6;死亡率:APC=-2.5%,P=0.2)。[结论]河南省女性乳腺癌防控形势严峻,应加大一级预防与二级预防策略的实施力度,减轻其对女性健康的危害。  相似文献   

11.
Objective: To provide an overview of the incidence and mortality of female breast cancer for countries in the Asia-Pacific region.Methods: Statistical information about breast cancer was obtained from publicly available cancer registry and mortality databases(such as GLOBOCAN), and supplemented with data requested from individual cancer registries. Rates were directly age-standardised to the Segi World Standard population and trends were analysed using joinpoint models.Results: Breast cancer was the most common type of cancer among females in the region, accounting for 18% of all cases in 2012, and was the fourth most common cause of cancer-related deaths(9%). Although incidence rates remain much higher in New Zealand and Australia, rapid rises in recent years were observed in several Asian countries. Large increases in breast cancer mortality rates also occurred in many areas, particularly Malaysia and Thailand, in contrast to stabilising trends in Hong Kong and Singapore, while decreases have been recorded in Australia and New Zealand. Mortality trends tended to be more favourable for women aged under 50 compared to those who were 50 years or older. Conclusion: It is anticipated that incidence rates of breast cancer in developing countries throughout the Asia-Pacific region will continue to increase. Early detection and access to optimal treatment are the keys to reducing breast cancerrelated mortality, but cultural and economic obstacles persist. Consequently, the challenge is to customise breast cancer control initiatives to the particular needs of each country to ensure the best possible outcomes.  相似文献   

12.
俞浩  韩仁强  罗鹏飞 《中国肿瘤》2017,26(11):847-852
摘 要:[目的] 了解江苏省女性乳腺癌死亡率变化及疾病负担,为制定江苏省女性乳腺癌的防控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利用1990~1992年、2003~2005年全死因回顾调查数据以及2013~2015年江苏省死因监测登记数据,比较城乡、不同区域、分年龄组乳腺癌的死亡率和标化死亡率,计算疾病负担指标潜在减寿年数(potential years of life lost,PYLL)、标化潜在减寿年数(standardized potential years of life lost,SPYLL)、潜在减寿率(potential years of life lost rate,PYLLR)、平均减寿年数(average years of life lost,AYLL)。[结果] 江苏省女性乳腺癌粗死亡率呈逐年上升趋势,1990~2015年累积增长73.21%。同期城市高于农村,苏南和苏中高于苏北,但农村和苏北地区死亡率增长速度更快。女性乳腺癌的死亡率总体随年龄增长而上升,45岁以后快速上升,55岁附近显著增加,80岁以后达到高峰。疾病负担PYLLR呈上升趋势,AYLL近年略有下降。[结论] 江苏省女性乳腺癌死亡率呈上升趋势;老龄化对乳腺癌死亡影响较大,中老年女性为重点防治对象;应积极开展综合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13.
摘 要:[目的] 对2010—2018年安徽省肿瘤登记地区女性乳腺癌发病率与死亡率趋势进行分析,并对2019—2024年变化趋势进行预测。[方法] 收集整理2010—2018年安徽省各肿瘤登记处女性乳腺癌发病和死亡数据,分析粗发病率与粗死亡率、中标发病率与中标死亡率、年龄别发病率与死亡率等指标,采用Joinpoint软件计算年平均变化百分比(average annual percentage change,AAPC),并用灰色模型GM(1,1)预测2019—2024年变化趋势。[结果] 2010—2018年安徽省肿瘤登记地区女性乳腺癌粗发病率为29.32/10万,中标发病率为23.50/10万;粗死亡率为6.74/10万,中标死亡率为5.20/10万,城市女性中标发病率和中标死亡率(26.10/10万、5.83/10万)均高于农村女性(21.27/10万、4.64/10万)。女性乳腺癌的中标发病率和中标死亡率均呈上升趋势,AAPC依次为4.68%、4.53%。农村女性中标发病率和中标死亡率的增长趋势(AAPC依次为7.81%、7.58%)均高于城市女性(AAPC依次为2.10%、0.96%)。2010—2018年安徽省肿瘤登记地区女性乳腺癌年龄别发病率在50~54岁年龄组达到高峰(78.70/10万),年龄别死亡率呈持续增长趋势,在85岁及以上年龄组达到最高,为27.60/10万。预测结果显示,2019—2024年女性乳腺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均呈上升趋势。[结论] 安徽省肿瘤登记地区女性乳腺癌发病率和死亡率仍呈现上升趋势,应该针对不同地区和年龄特征加强对农村女性和50~64岁人群女性的乳腺癌防治。  相似文献   

14.
陈莉莉  丁高恒  袁浩冉  吴娱婷 《中国肿瘤》2022,31(12):1001-1007
摘 要:[目的] 分析 2018 年甘肃省女性乳腺癌的流行情况及 2010—2018 年期间甘肃省女性乳腺癌的流行趋势。[方法] 收集2021年甘肃省23个肿瘤登记点上报的恶性肿瘤发病、死亡及人口资料登记数据,其中15个登记点数据符合质量控制标准。按城乡和年龄组分层计算发病(死亡)率、中国人口标化率(中标率)、世界人口标化率(世标率)和累积发病(死亡)率(0~74岁)等指标。利用Joinpoint线性回归模型计算2010—2018年甘肃省女性乳腺癌发病率、死亡率的年度变化百分比(APC)。[结果] 2018 年甘肃省肿瘤登记地区女性乳腺癌位居女性癌症发病谱第1位,新发病例为822例,占全部女性恶性肿瘤发病的 14.03%,发病率为 31.37/10万,中标发病率为24.39/10万,世标发病率为24.00/10万,累积发病率(0~74岁)为2.37%。城市和农村地区的乳腺癌中标发病率分别为23.23/10万和25.81/10万。甘肃省肿瘤登记地区女性乳腺癌死亡位居女性恶性肿瘤死亡谱第5位,死亡病例为161例,占全部女性恶性肿瘤死亡的6.17%,死亡率为6.14/10万,中标死亡率为4.53/10万,世标死亡率为4.81/10万,累积死亡率(0~74岁)为0.50%。城市和农村地区乳腺癌中标死亡率分别为3.82/10万和5.29/10万。2010—2018年期间,甘肃省女性乳腺癌粗发病率和死亡率变化均无统计学意义(粗发病率:APC=1.46%,P=0.43;粗死亡率:APC=-5.82%,P=0.22),标化发病率和死亡率变化也无统计学意义(标化发病率:APC=-0.50%,P=0.80;标化死亡率:APC=-7.00%,P=0.20)。[结论] 2018年甘肃省女性乳腺癌发病和死亡水平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但防控形势依然严峻,应针对女性乳腺癌的流行特征特点进一步加强乳腺癌的防治工作。  相似文献   

15.
摘 要:[目的] 分析2019年甘肃省肿瘤登记地区宫颈癌流行特征及2010—2019年变化趋势。[方法] 根据国家癌症中心制定的数据质量审核评价标准,整理甘肃省2019年23个肿瘤登记点上报的宫颈癌发病和死亡资料,计算发病(死亡)率、标化发病(死亡)率、不同年龄组及城乡发病(死亡)率、伤残调整寿命年(DALY)等。中国人口标化率使用2000年全国普查标准人口年龄构成计算,世界人口标化率采用Segi世界标准人口年龄构成计算。运用Joinpoint Regression Program(线性回归模型)计算年度变化百分比(APC),分析2010—2019年甘肃省宫颈癌变化趋势。[结果] 2019年甘肃省肿瘤登记地区宫颈癌发病共报告1 173例,粗发病率为25.78/10万,中标率为18.93/10万,世标率为17.35/10万,0~74岁累积发病率为1.85%,占女性全部恶性肿瘤发病的10.26%;死亡病例数共224例,粗死亡率与中标死亡率分别为4.92/10万和3.18/10万,世标死亡率为3.08/10万,0~74岁累积死亡率为0.37%,占女性全部恶性肿瘤死亡的4.95%。年龄别发病在50~54岁达到高峰,死亡率在70~74岁年龄组达到高峰。地区分布中,中标发病率及死亡率最高的均是庆阳市庆城县。2010—2019年甘肃省宫颈癌中标发病率APC为3.20%(95%CI:-1.07%~7.69%),死亡率呈下降趋势(APC=-8.00%,95%CI:-13.08%~-2.58%),趋势变化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DALY率从2010年的1.47/千人年上升至2019年3.10/千人年。[结论] 2010—2019年甘肃省宫颈癌疾病负担逐渐加重,农村地区发病率高于城市,应积极采取措施减轻宫颈癌的疾病负担。  相似文献   

16.
姚霜  庹吉妤  秦宇 《中国肿瘤》2022,31(2):119-126
摘 要:[目的] 分析2012—2016年湖北省肿瘤登记地区结直肠癌的发病、死亡以及疾病负担情况。[方法] 收集湖北省肿瘤登记地区2012—2016年结直肠癌发病、死亡资料,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通过计算发病/死亡率、年龄别发病/死亡率、中国人口标化率(中标率)、世界人口标化率(世标率)等指标对结直肠癌的发病和死亡情况进行综合分析,同时根据世界卫生组织提供的公式计算伤残调整寿命年(disability-adjusted life years,DALY)和 DALY 率来估计结直肠癌的疾病负担;并利用 Joinpoint 回归模型计算年度变化百分比(annual percentage change,APC)及其95%置信区间(confidence interval,CI),分析结直肠癌发病率、死亡率的变化趋势。[结果] 2012—2016年湖北省肿瘤登记地区结直肠癌新发病例15 912例,发病率为 26.02/10万,中标发病率为 16.80/10万,世标发病率为16.65/10万。80~84岁年龄组达到发病高峰,为149.84/10万。2012—2016年湖北省肿瘤登记地区结直肠癌死亡病例共计7 792例,粗死亡率为12.74/10万,中标死亡率为7.97/10万,世标死亡率为7.86/10万。死亡高峰出现在85+岁年龄组。2012—2016年结直肠癌发病率和死亡率总体趋势较稳定,APC分别为1.03%、2.00%。结直肠癌导致的DALY为129 193.73人年,DALY率为2.11/千人。其中结直肠癌DALY率在45岁之前较低,之后逐渐上升,在70~79岁年龄组达到峰值,而80岁之后略微下降。总体来看,男性结直肠癌的 DALY率高于女性。[结论] 湖北省2012—2016年结直肠癌总体发病率和死亡率男性均高于女性,结直肠癌的DALY 率在70~79岁年龄组达到峰值,提示结直肠癌主要集中在老年人群。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速,疾病负担将会越来越严重,湖北省应进一步加强癌症防控工作,男性以及高龄人群应作为结直肠癌防控的重点对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