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为剖析大巴山构造带变形前缘与湘鄂西褶皱带变形前缘的叠加复合方式,通过分析秭归复向斜的浅部资料和深部最新的地震剖面,对秭归复向斜南、北两侧的地质结构和变形过程进行了分析。研究表明:深部构造楔的活动是促使秭归复向斜南、北两翼发生构造变形的主要原因,秭归复向斜南翼构造楔以连接志留系滑脱层和基底滑脱层的南倾断面为底板前冲断裂,以志留系滑脱层及其上部的北倾断面为顶板反冲断裂,由志留系页岩层至震旦系顶部及其深部的一部分基底物质组成构造楔参与变形;向斜北翼深部的构造楔,以向斜北翼基底滑脱层为顶板反冲断裂,以北翼下方深部滑脱层为底板前冲断裂,构造楔整体由基底物质组成。进一步的分析认为:秭归复向斜南翼的形成受控于湘鄂西褶皱带晚侏罗世至早白垩世初向北的递进构造变形,北翼及其内部次级褶皱的形成受控于早白垩世中期至早白垩世晚期大巴山构造带内南大巴冲断带向南的挤压推覆;大巴山构造带早白垩世中期至晚白垩世的变形叠置于湘鄂西褶皱带晚侏罗世的变形之上是两构造带叠加变形的基本模式。  相似文献   

2.
为明确准噶尔盆地南缘构造特征,落实中—深层构造圈闭,寻找大型油气田,通过构建二维构造剖面,开展构造变形定量分析,建立了复杂构造模型,厘定了构造活动时间和变形机制。研究表明,南缘经历晚侏罗世和中新世2期变形,晚侏罗世发育走滑断层,形成高泉断隆带、艾卡构造带和齐古—南安集海走滑断裂带,属于准噶尔盆地周缘中生代走滑断裂体系。中新世发育逆冲推覆构造,南缘西段新生代背斜叠加在高泉断隆带、艾卡构造带之上,高探 1 井钻探证实古构造上覆发育的背斜构造是有利的勘探目标。南缘中段发育3排逆冲断层和叠加褶皱,中、下组合是油气勘探重要目标。南缘新生代逆冲推覆构造由南向北扩展,齐古断褶带和盆地深层褶皱形成于中新世初期(23 Ma),霍玛吐断层发生在中新世末期(7 Ma),呼图壁背斜和卡因迪克背斜形成于第四纪。  相似文献   

3.
柴达木盆地马海平顶山区断裂活动与油气运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柴达木盆地马海平顶山地区目前发现的油气藏主要沿着马仙断裂带分布,油气的运移和聚集与断裂活动之间的关系密不可分。通过最新解释的三维地震资料,分析了断裂的平面和剖面展布特征,通过构造演化剖面厘定了断裂活动的主要时期,最终结合烃源岩、流体包裹体等研究成果,论述了断裂活动与油气的运移和聚集之间的配置关系。形成时间较早的马仙断裂早期为正断裂,在晚侏罗世一白垩纪发生反转,是马海平顶山地区主要的油源断裂;形成时间较晚(喜马拉雅运动中、晚期构造活动)的一系列派生的断裂体系构成了主要的构造圈闭。喜马拉雅运动中、晚期构造活动时期既是构造圈闭形成的主要时期,又是油气大规模运移时期,因此是马海平顶山地区油气成藏的关键期。研究认为,马海平顶山地区下一步勘探方向应立足于断裂带,沿断裂带寻找有效圈闭。  相似文献   

4.
结合最新油气勘探资料,以断层相关褶皱理论为基础,利用几何正演模拟技术,解析霍尔果斯背斜的构造特征以及成藏过程。研究认为,霍尔果斯背斜的形成与喜马拉雅运动三幕演化的过程对应,形成了深部为构造三角楔,浅层为逆冲推覆体的叠置组合;油气存在2期充注,第1期由反冲断裂活动造成白垩系低熟原油充注,第2期由浅层逆冲断裂活动造成白垩系成熟原油和侏罗系天然气混源充注;从霍尔果斯背斜的构造演化特征及其对油藏的控制来看,除了发现紫泥泉子组、沙湾组有油气显示外,东沟组下盘的圈闭也是霍尔果斯背斜的有利油气勘探区。  相似文献   

5.
柴达木盆地马海平顶山地区目前发现的油气藏主要沿着马仙断裂带分布,断裂活动与油气运聚之间存在密不可分的关系。本文通过最新解释的三维地震资料,分析了断裂的平面、剖面展布特征,进一步通过构造演化剖面厘定了断裂活动的主要时期,最终结合烃源岩、流体包裹体研究成果,论述了断裂活动与油气运聚之间的配置关系。马仙断裂作为主要的油源断裂沟通了生烃坳陷,而沿着马仙断裂派生的一系列断裂体系,构成了主要的构造圈闭。马仙断裂形成时间较早,早期为正断裂,晚侏罗世-白垩纪发生构造反转。一系列派生的断裂体系形成时间较晚,为喜马拉雅运动中晚期构造活动的产物。这一时期是构造圈闭形成的主要时期,也是油气大规模运移的时期,是该区油气成藏的关键期。通过研究为该区指明了下一步勘探的主要方向,应该立足于断裂带,力求沿着断裂带寻找有效圈闭,发现新的油气藏。  相似文献   

6.
塔里木盆地与断裂作用有关的圈闭类型特征   总被引:3,自引:4,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塔里木盆地断裂带集中发育了60%以上的油气圈闭,其形成大多与断裂关系密切。不同系统的断裂控制了油气圈闭样式类型,逆冲滑脱作用主要形成堆叠叠瓦、断弯、断展和断滑褶皱,背冲作用主要形成背冲断块、背冲背斜和牵引圈闭,走滑作用主要形成花状和雁列褶皱。它们已成为盆地油气勘探的重要目标。   相似文献   

7.
基于广泛收集的数据资料,运用石油地质学的理论与方法,对中马格达雷纳盆地油气地质特征、油气富集规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晚白垩世La Lula组海相灰岩和泥页岩为主力烃源岩,新生界陆相砂岩为主要储集层,油气成藏组合为下生上储式,发育构造圈闭及复合圈闭;盆地油气主要富集于区域性古隆起、断裂和不整合上下的始新统-渐新统Chorros-Chuspas群砂岩中,断裂对油气藏的形成与分布起着重要的控制作用;盆地南部和东部边缘的逆冲褶皱带、中部隆起断裂带具有良好的勘探前景,同时西部斜坡的地层、岩性尖灭圈闭也具有较大勘探潜力。  相似文献   

8.
以高精度三维地震资料为基础,结合构造演化恢复和区域构造背景,系统研究了准噶尔盆地车排子凸起断裂分布和形成机制。结果表明,车排子凸起发育深部和浅部2套断裂体系,深部断裂体系和浅部断裂体系分别发育3种断裂样式。车排子凸起共经历5个构造演化阶段,其中,晚二叠世挤压-逆冲控制了深部断裂体系的初始形成,晚侏罗世逆冲-走滑控制了深部断裂体系的最终定型,新近纪叠加掀斜、局部伸展控制了浅部断裂体系的形成。不同断裂体系在油气成藏过程中均起到了重要作用。其中:深部断裂体系的红车断裂是重要的油源断裂,低序级断层控制形成了石炭系火山岩优质储集体;浅部断裂体系使得油气向浅部层系运移调整,同时形成了断块圈闭、断鼻圈闭和断层-岩性圈闭等丰富的圈闭类型。  相似文献   

9.
中上扬子地区燕山运动及其对油气保存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对中上扬子地区不同部位侏罗—白垩系中不整合面、构造活动定年及构造变形的系统分析,将中上扬子地区的燕山运动分为4幕,分别发生在中侏罗世晚期、晚侏罗世末—早白垩世初、早白垩世末与晚白垩世。发生在晚侏罗世末-早白垩世初的燕山Ⅱ幕是该期构造变形的主变形期。燕山期构造运动是中上扬子地区的重要构造转换事件,燕山早期的构造运动(燕山Ⅰ,Ⅱ幕)表现为多向挤压、块体旋转、多向冲断走滑和复杂的联合复合关系等特点,而燕山晚期的构造运动(燕山Ⅲ,Ⅳ幕)则呈现"西挤东张"的构造格局,与之相应的盆山关系、变形样式及其动力学机制均有较大差异。同时,发生在晚侏罗世末—早白垩世初的燕山运动Ⅱ幕亦是影响中上扬子地区油气保存的最重要构造事件,它决定了中上扬子区隆升与沉降、以及海相油气保存的区域性差异,从而决定了不同构造带油气勘探前景的优劣。具体表现为,四川盆地持续沉降,油气保存条件好,经历了早期油藏、油气转化、晚期调整等3个成藏阶段;上扬子区周缘褶皱—冲断带,表现为持续抬升剥蚀,油气保存条件较差,只经历了早期油藏、晚期改造与破坏等2个阶段;中扬子地区在该期构造运动后转入陆内断陷沉积体系,油气保存条件的优劣取决于重建型陆相盖层的封盖性能,油气成藏受限于二次生烃的有效性。四川盆地内,上、下组合均为良好的勘探领域;在黔中隆起周缘及齐岳山断裂以东的湘鄂西地区,寒武系膏岩层之下的下组合可能有一定的勘探前景;江汉盆地南部坳陷区陆相盖层之下可能有较好的二次生烃、晚期成藏及保存条件。   相似文献   

10.
运用断层相关褶皱理论对位于塔西南坳陷东部的玛扎塔格、玉北1及和田南构造带进行了几何学与运动学特征分析。研究表明,玛扎塔格断裂带主要发育深浅2套断裂系统,深部断裂系统形成断层传播褶皱,浅层为冲断构造;玉北1构造带构造变形主要集中在古生界,发育复合叠加型断层传播褶皱;位于西昆仑山前的和田南断裂带为逆冲前缘带,由多个滑脱层共同作用形成构造楔。加里东晚期-海西早期、海西晚期及喜马拉雅期是影响该地区构造形成和演化的主要时期。该地区油气成藏受断裂控制影响明显,喜马拉雅期该地区的地层发生大规模掀斜改造,使得麦盖提斜坡枢纽部位与巴楚隆起南缘构造带成为油气富集的有利区带。   相似文献   

11.
三江盆地西大林子地区构造特征与圈闭样式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三江盆地前进坳陷西大林子地区受弧后扩张与走滑应力场环境的影响,中、新生代经历了燕山早、中、晚期和喜马拉雅期等多期构造运动;对该区有重要影响的断裂有依兰-伊通断裂、敦密断裂、西大林子断裂和大和1号断裂等;该区主要经历了晚侏罗世裂陷期、早白垩世断坳-局部挤压期和晚白垩世坳陷期3个构造演化阶段;中生界以发育断背斜、断鼻、断块和复合型圈闭为主,并依附于断裂、地层剥蚀线、超覆线或者火山岩体;圈闭类型可分为4大类、9个小类;主要发育拉张、扭动(走滑)和压扭性3种构造样式;研究表明,研究区内的五分场次凹和六分场断鼻构造带上发育的圈闭是有利的油气勘探区域.  相似文献   

12.
断裂密集带作为斜向伸展作用的标志性产物,是断块油气藏形成与聚集的主要场所。针对歧口凹陷不同走向断裂密集带油气富集差异较大的问题,通过统计密集带几何学特征及构造组合样式,结合断裂带形成演化规律,分析不同走向断裂带油气富集差异。结果表明:歧口凹陷主要发育NEE、EW向及NNE向3种断裂带。其中,NNE向断裂带形成时期最早,断裂的垂向输导能力最弱,油气在深部富集;NEE向断裂带随后形成,断裂对盖层的破坏作用最强,油气在深、浅层均有分布;EW向断裂带形成时期最晚,断裂的垂向输导能力介于前两者之间。研究成果可为歧口凹陷及相似的多期裂陷盆地断裂密集带的油气勘探工作提供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13.
断裂密集带作为斜向伸展作用的标志性产物,是断块油气藏形成与聚集的主要场所。针对歧口凹陷不同走向断裂密集带油气富集差异的问题,通过统计歧口凹陷断裂密集带几何学特征及构造组合样式,结合断裂带形成演化规律,分析不同走向断裂带油气富集差异。结果表明:歧口凹陷主要发育NEE向、EW向及NNE向3种断裂带,其中,NNE向断裂带形成时期最早,断裂的垂向输导能力最弱,油气在深部富集;NEE向断裂带随后形成,断裂对盖层的破坏作用最强,油气在深、浅层均有分布;EW向断裂带形成时期最晚,断裂的垂向输导能力介于前两者之间。研究成果对歧口凹陷及相似的多期裂陷盆地断裂密集带的油气勘探工作提供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14.
通过对比测井曲线和绘制黄57井区K1标志层顶部构造图,发现个别井存在井点断层和部分相邻井间K1标志层顶构造连线变化趋势发生突变,证明黄57井区存在一系列小型断裂系。其走向北北西——南南东、断面西倾。晚三叠世长4+5~长2沉积期该断层开始活动,上盘下降并在断裂前形成了相对较厚的沉积,中侏罗世延安组沉积期断层停止活动;中侏罗世直罗组沉积期正断层复活,再一次在断裂前形成较厚沉积;从晚侏罗世安定组沉积期开始,该断层反转为具有左旋走滑性质的逆断层,到早白垩纪末环河组沉积时期断层停止活动。在侏罗纪末到早自垩世东西向压力和晚白垩世至渐新世早期区域侧向挤压下,在研究区形成了一系列构造圈闭,来自长7优质烃源岩的油气经断裂运移到圈闭,形成了构造油气藏,沿断裂带是构造油气藏分布的有利区域。  相似文献   

15.
横跨非洲大陆中部巨型中非断裂带东端的穆格莱德盆地的演化与周邻的大地构造背景密切相关。在早白垩世的演化与大西洋的分阶段张裂密切相关,晚白垩世的演化与印度块体的快速北移有关,新生代的演化主要和红海的扩张有关。盆地的构造演化可划分三大阶段:在早白垩世盆地发育的鼎盛时期,受中非走滑断裂的影响,盆地沉降速率巨大,沉积中心和沉降中心往往不一致;在晚白垩世,盆地为断陷和坳陷型沉积,沉积中心向远离中非断裂带的东南方向迁移。盆地总体的演化具有从走滑型向拉张伸展型转化的特点。在盆地演化的早期,烃源岩和储集岩在靠近中非走滑断裂带附近较发育;在晚期的构造挤压作用下,一方面对已形成的油气藏进行破坏,同时,可造成油气重新分布,形成一些新生的油气藏。在该部位沉降中心和沉积中心往往不一致,这给油气的勘探带来新的困难,因此对这些地区的勘探要十分慎重。在远离中非断裂带的盆地东南部,是晚期沉积和沉降的中心,主力烃源岩演化比较适中,油气成藏期较晚,是寻找具有工业价值油气田的有利部位。   相似文献   

16.
根据塔里木盆地孔雀河斜坡地震、地质资料综合解释成果,总结了断裂及圈闭构造特征,开展了构造演化研究,认为孔雀河斜坡的构造演化可归结为5个阶段。根据烃源岩条件、构造演化与烃源岩演化的关系、油气藏的圈闭及保存状况,对油气勘探有利区带进行了分析,指出了3个有利勘探区带,依次为龙口背斜构造带、维马-开屏背斜构造带和库鲁克塔格山前构造带。  相似文献   

17.
酒泉盆地白垩纪-新生代区域构造演化与油气勘探   总被引:19,自引:2,他引:17  
酒泉盆地位于祁连造山带北缘西部,是走廊盆地群西端的一个富油气盆地,按区内大地构造环境变迁、祁连造山带的形成演化、盆地内地层分布、构造变形特征,酒泉盆地白垩纪-新生代区域构造演化划分为3个阶段:早白垩世拉张断陷盆地演化阶段,晚白垩世-古新世挤压隆升阶段,始新世-渐新世坳陷和新近纪挤压盆地演化阶段。早白垩世拉张断陷阶段控制了下白垩统烃源岩及储集相带的分布,凸起区有利于形成潜山油气藏;晚白垩世-古新世的挤压隆升形成盆地的反转构造圈闭;始新世-渐新世坳陷和新近纪挤压盆地演化促进了烃源岩成熟演化,形成了众多的构造圈闭,是盆地油气聚集的主要时期。新生代前陆盆地南缘山前冲断带构造油气藏及早白垩世断陷构造-地层、岩性油气藏是酒泉盆地今后油气重点勘探领域。  相似文献   

18.
张莹 《岩性油气藏》2012,24(2):16-20,76
贝中次凹是海拉尔盆地最富油气的构造单元之一,该区构造演化经历了断陷期、断-坳转换期和坳陷期3个阶段,形成了贝中次凹现今的复杂构造格局。西部断阶带、东部断阶带和中央洼槽带的低隆起组成了典型的纵向均衡伸展褶皱。由于拉张和重力的联合作用,其内部产生了掀斜断块和滑动断阶等类型的次级伸展构造样式。伸展褶皱是伸展盆地中重要的含油气构造,与其相关的有利圈闭、沉积相带是油气聚集的有利场所。贝中次凹油气聚集严格受伸展褶皱作用的控制,即中央低隆起带为复式油气聚集带,边界断层附近的滑动断阶有利于油气富集。  相似文献   

19.
为了研究潮水盆地中生代断层展布特征、断层之间的相互联系以及断裂系统是否控制沉积作用,借助地震剖面绘制出了盆地内多条地震地质剖面和不同时期所形成的断裂展布图。研究认为:盆地内主要经历了4期构造运动,构造特征复杂多样,其中早—中侏罗世主要形成一系列近东西走向的正断层,在一定程度上控制了沉积作用;晚侏罗世主要形成一系列近东西走向的逆断层,对沉积无影响;早白垩世仅在陈家新井凹陷形成一些小型正断层,其对沉积作用影响不大;新生代除了形成一系列东西走向的逆冲推覆断层外,部分早—中侏罗世形成的正断层反转。盆地的演化经历了早—中侏罗世的断陷成盆期、晚侏罗世的坳陷期、晚侏罗世末到白垩纪的隆升萎缩期和新生代喜山运动的改造消亡期4个阶段。盆地内生油层、储层和盖层发育良好,具有形成构造圈闭的条件,沿着断裂带寻找构造圈闭将是下一步的勘探方向。  相似文献   

20.
根据二维地震资料解释成果,利用构造要素相关性分析及构造解析方法,探讨了塔中古隆起塔中Ⅱ号断裂带的构造特征,并分析了该断裂带的油气成藏条件。研究结果表明:塔中Ⅱ号断裂带在横向上具有分段性,不同区段的主逆冲断裂规模不同。塔中Ⅱ号断裂带演化受到晚寒武世之前张性断裂的控制,中寒武统膏盐岩在局部地区发生的较明显塑性流动和聚集增厚,影响了上覆地层的构造变形过程,主断裂于中奥陶世末—晚奥陶世发育。由于中寒武统膏云岩段分隔,寒武系发育盐上、盐下两套白云岩优质储层。在盐上斜坡区,受构造翘倾活动影响,可能会发育构造或岩性圈闭,因此盐上白云岩优质储层可成为良好的勘探目标。在塔中Ⅱ号断裂带普遍发育的古潜山圈闭中,其潜山围斜带可能是寻找大油气田的有利目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