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采用形态鉴定、ITS鉴定和ITS-RFLP分子标记方法对采集自福建的3株野生灵芝进行鉴定,并将其生物学特性及化学成分与赤芝(Ganoderma lingzhi)菌株ZK进行比较。结果表明:采集的3株野生灵芝为重伞灵芝(G.multipileum)。与赤芝菌株ZK相比,3株野生重伞灵芝菌株LQ、LJ和Y1菌丝生长速度快(P0.01),LQ、LJ、Y1最适生长温度分别为32、32、34℃,均高于赤芝ZK;供试菌株均偏好酸性生长环境;重伞灵芝LQ和Y1的产量分别为每袋(12.1±1.3)、(11.7±0.9)g,达到ZK产量(17.6±1.8)g的66%以上。Y1与LQ的子实体多糖含量分别为(12.9±0.1)、(10.7±0.3)mg/g,高于赤芝ZK的子实体多糖含量(9.2±0.2)mg/g(P0.01);LJ、Y1的三萜含量约为7.5mg/g,LQ的三萜含量为(6.5±0.3)mg/g,分别是ZK三萜含量的84.27%和73.03%。从HPLC图谱可知重伞灵芝有许多赤芝没有的峰,三萜酸的种类比较丰富。  相似文献   

2.
通过形态鉴定及ITS序列比对证实武夷山GL8栽培子实体为赤芝正品,在其ITS2区域中发现单碱基突变和插入位点。扫描电镜观察到原木栽培采收得到的GL8孢子粉纯度高,呈完整而饱满的椭圆形,而在破壁样品中可见其孢壁结构均已崩裂、破损。检测结果表明,破壁孢子粉中17种氨基酸总量可达13.04 g·100-1·g-1,其中甲硫氨酸含量占比高达56.21%~57.64%;其粗脂肪含量高达32.1~32.4 g·100-1·g-1,主要成分为以不饱和脂肪酸为主,包括油酸(C18∶1,61.4%)、亚油酸(C18∶2,13.3%)、棕榈酸(C16∶0,14.6%)和硬脂酸(C18∶0,4.2%)。通过临界CO2流体萃取、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和高效液色谱分析,可以进一步确定孢子油中脂肪酸组分及是否存在齐墩果酸、熊果酸。  相似文献   

3.
建立了用高效液相色谱分析灵芝孢子油番茄红素复合制剂中麦角甾醇的方法。采用ZORBAX Eclipse Plus色谱柱(250 mm×4.6 mm,5μm),以甲醇为流动相,流速为1.0 mL·min-1,检测波长为282 nm。方法学验证结果表明,麦角甾醇在1.01~100.75 mg·L-1内呈良好的线性关系,R2为0.999 9,样品加标平均回收率为102.26%,RSD为1.28%。该方法简便,精密度和稳定性良好,可为灵芝孢子油番茄红素复合物制剂及其相关产品的质量控制方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超临界CO_2萃取灵芝孢子油的工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主要研究超临界CO2萃取灵芝孢子油过程中,萃取压力、萃取温度、萃取时间、CO2流量等因素对萃取率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最佳的萃取条件为萃取压力14 MPa,萃取温度34℃,分离压力(5.5±0.2)MPa,分离温度32℃,CO2流量25 L.h-1,萃取时间270 min。在此最佳萃取工艺条件下,萃取率最高为34.41%,灵芝孢子油成金黄色半透明,质量较好,而且放置于4℃下不易冻结。  相似文献   

5.
灵芝孢子油中含有很多功效成分,在自然条件下容易被氧化而造成营养损失。本文以大豆分离蛋白为乳化剂、灵芝孢子油为内部油相,构建了大豆分离蛋白-灵芝孢子油包埋体系,研究了大豆分离蛋白和灵芝孢子油浓度对乳状液稳定性的影响,从而构建最佳的乳状液体系,并对乳状液在储存过程中的稳定性进行测定。结果表明,采用动态光散射法测得制备的灵芝孢子油乳状液均呈双峰分布,ζ-电位绝对值大,当大豆分离蛋白浓度为0.5%、油浓度为0.5%时,乳状液的粒径最小,稳定性最好,在储存过程中该乳状液体系中的粒径在10 d内分布均匀。同时还加入了不同抗氧化剂,研究抗氧化剂对乳状液抗氧化性的改善。结果发现,与对照组(灵芝孢子油+水)相比,乳状液中灵芝孢子油的抗氧化性有了明显提升,过氧化值降低了29.24%,加入茶多酚对灵芝孢子油的保护效果最佳,过氧化值降低了81.42%。本文为灵芝孢子油在食品保健领域的应用以及液体口服类产品的开发提供了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6.
建立测定赤芝中灵芝酸A的HPLC方法,并研究赤芝不同生长期和不同部位灵芝酸A的含量。Agilent Zorbax SB-C18色谱柱(250 mm×4.6 mm,5 m),乙腈(A)-0.05 mol·L~(-1)磷酸二氢铵水溶液(B)作为流动相梯度洗脱,体积流量1.0 mL·min~(-1),柱温25℃,检测波长254 nm。结果表明,灵芝酸A在0.6165 mg~8.16 mg范围内有良好的线性关系;平均回收率为96.1%(n=9)。不同生长期和不同部位灵芝酸A含量有差异:未成熟的灵芝蕾成熟期的子实体,菌盖柄。通过对不同生长期和不同部位灵芝酸A的含量比较分析,为建立赤芝质量标准和合理开发利用提供了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7.
探讨了水中不同含量的钙、铁、锰离子对赤芝(Ganoderma lucidum)和松杉灵芝(G.tsugae)液体培养下菌丝体生物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200~1200 mg/L时随着Ca浓度增加赤芝生物量逐渐减少,而松杉灵芝在Ca浓度为200 mg/mL时生物量最高,在600~1200 mg/mL低于不添加Ca的处理;在Fe浓度为200~600 mg/L及200~800 mg/L时,赤芝和松杉灵芝的生物量高于不添加的处理,但当浓度超过相应范围时,这两种灵芝的生物量显著降低;Mn浓度为200或400 mg/L时,两种灵芝的生物量较高,当浓度超过800 mg/L时低于不添加的处理.  相似文献   

8.
为了研究常温高压超临界CO_2提取法提取灵芝三萜和甾醇成分的效果,采用不同高压的超临界CO_2提取法提取灵芝细粉中灵芝三萜和甾醇成分,通过高效液相色谱(HPLC)测定灵芝三萜和甾醇的含量,并与传统的乙醇回流提取法进行比较。研究表明,高压超临界CO_2提取工艺条件为:提取压力85 MPa,提取温度50℃,提取时间4 h,在此条件下灵芝三萜含量为1.35%,麦角甾醇含量为0.32%,而采用乙醇回流提取法提取的灵芝三萜含量为0.92%,麦角甾醇含量为0.2%。与传统乙醇回流提取法相比,采用高压超临界CO_2提取法,灵芝三萜含量提高了46.7%,麦角甾醇含量提高了60%。HPLC图谱表明,高压超临界CO_2提取法的提取物中三萜和甾醇不仅含量高,而且成分种类多。因此高压超临界CO_2提取法具有得率高、提取温度低、提取时间短等优点,为灵芝成分的提取提供了新技术。  相似文献   

9.
超临界CO2 萃取西番莲籽油及其成分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正交试验方法研究了超临界CO2 萃取西番莲( Passiflora edulis Sims. ) 籽油的技术体系,并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对西番莲籽油的化学成分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 超临界CO2 萃取西番莲籽油的最佳工艺条件为: 萃取压力30MPa, 萃取温度45℃, 分离温度40℃, 萃取时间70 min, 在此条件下油脂萃取率为28.4%。GC - MS分析的结果显示, 西番莲籽油的主要成分是脂肪酸和不饱和烃类。饱和脂肪酸以棕榈酸为主, 不饱和脂肪酸主要是亚油酸和亚油酸乙酯, 占脂肪酸总量的75.8%; 不饱和烃类主要是角鲨烯, 含量为17.4%。  相似文献   

10.
灵芝孢子油是从灵芝孢子粉中提取的油状脂质物,其中的不饱和脂肪酸和三萜类灵芝酸是其主要活性成分。是由于其中的不饱和脂肪酸易氧化挥发,研究人员通过添加维生素E以求解决难题,但目前对添加维生素E的灵芝孢子油抗氧化应激活性的系统研究未见报道。因此选用灵芝孢子油(GLSO)及添加5%维生素E的灵芝孢子油(GLSO+VE) 2种样品,作用于H2O2处理的大鼠肾小管上皮NRK-52E细胞,以评价、比较对氧化应激损伤的保护作用。结果表明,GLSO和GLSO+VE均能显著性增加NRK-52E细胞存活率,提高抗氧化酶的活性,降低氧化产物水平。比较可知添加维生素E可显著降低灵芝孢子油的细胞毒作用,并在一定程度上增加其抗氧化活性。此次试验初步证实了灵芝孢子油中添加维生素E对抗细胞氧化损伤的增强作用,为添加维生素E以增加灵芝孢子油稳定性的研究提供更多理论依据和支撑数据。  相似文献   

11.
不同生长期灵芝子实体三萜酸和多糖含量测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别采用HPLC法和药典法测定不同生长期灵芝子实体中三萜酸和灵芝多糖的含量。HPLC法色谱条件:色谱柱为Alltech Alltima C_(18)柱(150 mm×4.6 mm,5μm),流动相为乙腈-0.04%甲酸溶液,检测波长254 nm,流速1.0 m L/min,柱温15℃。结果:灵芝酸C_2、灵芝酸G、灵芝烯酸B、灵芝酸B、灵芝烯酸A、灵芝酸A、灵芝酸D、灵芝烯酸D和灵芝酸C_1的线性范围为5.9~42.0μg/m L,r为0.999,加样回收率为96.42%~104.14%。表现方法可行、重现性好,能定量测定灵芝中三萜酸和多糖的含量。  相似文献   

12.
分别采用高效液相色谱仪、荧光分光光度计、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测定13批不同来源赤芝(Ganoderma lucidum)子实体的多糖、总三萜中甾醇、灵芝酸C2、灵芝酸B、灵芝酸A、灵芝酸E、灵芝酮三醇、灵芝萜烯二醇以及硒的含量,并基于熵权逼近理想解排序法(technique for order preference by similarity to an idealsolution, TOPSIS)对上述测定指标进行数据分析,综合评价产品质量。结果表明,基于液相色谱分析建立的6种三萜化合物含量测定方法具有较高的灵敏度与准确度;熵权TOPSIS评价模型快速、灵敏、有效,与主成分分析评价模型结论基本一致,能全面、客观地评价赤芝药材质量,可为赤芝品质分析与综合评价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桃枝鲜重、水分平衡值、开花率、糖含量、蛋白质含量、丙二醛含量的测定,研究了撒金碧桃采后衰老的生理特性。结果表明:处理A3B3C2D1(150mg/LCA+600mg/LVC+68mg/LSTS+100g/L糖)对延缓撒金碧桃花枝的衰老有明显效果。A3B3C2D1的糖含量、蛋白质含量、鲜重与最低的相比分别高30%、22%、63%;而丙二醛含量与最高相比低47%;该处理的吸水能力强、开花率高。  相似文献   

14.
李灿  闫亚波  王永产 《食用菌》2011,(4):55-55,63
介绍灵芝菌丝粉的培养基的制备、灵芝液体菌种的制备,菌丝体的培养,灵芝菌丝粉的加工等项技术。应用赤芝ly998和本项技术生产出的灵芝菌丝粉多糠含量多达12.61%,三萜含量达0.98%,有机硒达0.57mg/kg。  相似文献   

15.
综述灵芝活性成分和质量控制方法的研究进展。灵芝化学成分有三萜类化合物,核苷类化合物,呋喃类衍生物,甾醇类化合物,生物碱类化合物,氢醌及其他类化合物,脑苷及多肽、氨基酸类化合物,多糖、糖肽类化合物,以及有机酸、长链烷烃类化合物。其已有的质量控制方法研究包括比色方法测定灵芝总三萜酸含量,HPLC方法测定灵芝三萜酸,灵芝HPLC指纹图谱研究,高效毛细管电泳法测定核苷类化学成分的含量,灵芝中甾醇类化合物分析,灵芝孢子油中脂肪酸含量测定等。  相似文献   

16.
测定了64株赤芝(Ganoderma lucidum)子实体醇提物清除二苯基苦基苯肼(DPPH)自由基的活性和三萜指纹图谱,采用遗传算法筛选其指纹图谱中的26个共有峰,并标定出其中15个特征峰,运用偏最小二乘回归分析方法(partial least squares regression,PLSR)对指纹图谱中26个三萜峰与醇提物清除DPPH自由基的活性进行关联分析,建立了赤芝子实体三萜类化合物的抗氧化谱效关系方程。在赤芝子实体醇提物三萜指纹图谱的26个共有峰中,峰S1、S4、S9、S10和S26的峰面积与醇提物清除DPPH自由基的活性呈显著正相关关系;峰S3、S11、S15、S18、S19、S22和S25的峰面积与醇提物清除DPPH自由基的活性呈显著负相关关系。分别测定鉴定出的15个峰对应的三萜化合物对DPPH自由基的清除活性,发现与清除DPPH自由基活性呈显著正相关的三萜化合物灵芝酸C_2(S4)、灵芝酸B(S9)、灵芝酸LM_2(S10)、灵芝醛A(S26)对DPPH自由基的清除活性明显高于其他三萜化合物,与清除DPPH自由基活性呈显著负相关的三萜化合物灵芝酮三醇(S18)、灵芝萜酮二醇(S22)无清除DPPH自由基的活性。另外,利用H_2O_2诱导的PC12细胞损伤模型进一步验证灵芝酸C_2、灵芝酸B、灵芝酸LM_2、灵芝醛A和灵芝萜酮二醇在细胞水平的抗氧化活性,发现灵芝酸C_2、灵芝酸B、灵芝酸LM_2、灵芝醛A具有明显的保护神经细胞氧化损伤的活性,而灵芝萜酮二醇对神经细胞的氧化损伤无保护作用。结果表明,本研究建立的赤芝子实体三萜类化合物抗氧化谱效关系方程具有较高的准确性,能够较全面地反应赤芝子实体醇提物中不同三萜化合物与其抗氧化活性的相关性,可快速锁定有效成分以指导活性成分的分离纯化工作。此外,该方法也为赤芝子实体的质量控制提供了更为有效和准确的方法。  相似文献   

17.
赤芝、紫芝和鹿角灵芝是三种常见的灵芝。对这三种灵芝的乙醇提取物所作的抗氧化活性比较结果,鹿角灵芝提取物中多酚含量最高,具有较强的抗氧化活性。在提取液0.5~2.0 mg/mL的浓度范围内,赤芝、紫芝和鹿角灵芝的醇提物显示出一定的α-淀粉酶和α-葡萄糖苷酶的抑制活性,且未显现浓度的依赖性。  相似文献   

18.
分别以菌丝生长速度和麦角甾醇含量为指标,采用单因素和正交实验优化赭鳞蘑菇(Agaricus subrufescens)固体发酵培养基,用优化后的固体发酵培养基培养,测定期间菌质干重及麦角甾醇含量,判定发酵终点。结果表明:赭鳞蘑菇最优固体发酵培养基为50 g玉米糁添加50 mL含35 g/L白砂糖和80 g/L麸皮(煮汁)的营养液,最佳发酵终点为培养40 d,此时菌质干重为91.45 g,麦角甾醇总量为31.426 mg。  相似文献   

19.
考查采自黑龙江省不同地区的10个猴头菌(Hericium erinaceus)野生菌株的液体培养性状和栽培农艺性状,同时测定了菌丝体、子实体中麦角甾醇含量,为猴头菌育种筛选亲本材料。结果表明:液体培养中,5号和10号菌株菌丝产量较高,分别为2.23g/100 mL、2.39g/100 mL,麦角甾醇含量分别为0.92 mg/g、0.90mg/g;栽培中,5号和10号菌株子实体产量高,菇型圆整、商品性状好;4、6和9号菌株子实体中麦角甾醇含量相对较高。  相似文献   

20.
为充分发掘利用西南地区野生灵芝资源,基于形态学及多基因联合系统发育分析,鉴定出1份采自昆明市的野生白肉灵芝(Ganoderma leucocontextum)。以分离纯化获得的菌株为试验材料,进行固体培养特性和驯化栽培研究,并对驯化栽培获得的子实体进行活性成分测定。结果表明,白肉灵芝菌丝固体培养最适的碳源为葡萄糖,氮源为蛋白胨,无机盐为三氯化铁,pH为5.5,温度为26℃。驯化栽培的白肉灵芝出菇整齐,漆状光泽度高,农艺性状优良,单朵子实体平均鲜质量、干质量和生物学效率分别为61.60 g、24.80 g和10.26%。对栽培获得的子实体进行活性成分测定,测得其多糖、三萜、总氨基酸、蛋白质和脂肪含量分别为1.51%、3.21%、17.24%、17.20%及2.40%,各成分含量明显高于赤芝、紫芝和部分已选育的白肉灵芝品种。研究结果为西南地区珍稀野生灵芝种质资源的发掘及开发利用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