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68 毫秒
1.
一言以蔽之 ,该书是关于野岛地震断层2 0 0多页的全部记录集 ,是距兵库县南部地震整整 5年来著者们研究的重大成果。所谓全记录集 ,它的内容非常独特。开头的 66页收录了从飞机和直升机上拍摄的漂亮的照片 ,以及用彩卷拍摄的每个露头断层全貌的照片 1 3 2张 ,并且还有地震后最早赶到现场的著者们拍摄的崭新的贵重影像。后面的 2 9页登载了 1 / 40 0 0 (底图比例尺为1 / 2 50 0 )比例尺的地形图 ,图上标有地震断层、龟裂、斜坡破坏、滑坡等位置的全区图集。另外还增加了包括 1 66个观察点在内的断层、龟裂的地表形状 ,走向、倾斜、位移量、位…  相似文献   

2.
前言地壳内发生的地震绝大部分是断层急剧滑动引发的 ,至少规模比较大的地震是由于原有断层滑动而产生的。一般认为这些断层总是在不断反复进行时而粘附 ,时而滑动的过程。譬如 1 995年兵库县南部地震就是地质图上早已标绘了的野岛断层的滑动引起的 (即使在地表也能明显地看到 )。由此“活断层”一词在日本引起了广泛的关注。最近造成巨大灾害的 1 999年 8月的土耳其伊兹米特地震和 1 999年 9月的台湾地震均表明 ,地震是地质图上所标绘的活断层的滑动引起的。那么 ,原有断层上的滑动运动 (断层运动 )是怎样一种状况 ?滑动始于断层的哪一部位…  相似文献   

3.
Tadokoro等(1999)曾对野岛断层带1995年兵库县南部地震后9~12个月期间的地震做了s波分裂分析。其快速剪切波偏振方向Ψ始终与断层走向平行,这表明剪切断层是破裂的起因。在该项研究中,我们另外做了主震后33~45个月的S波分裂分析并检测到了Ψ的旋转,其结果是Ψ平行于和断层走向斜交的区域最大水平压应力方向。这一剪切波偏振方向随时间的变化表明,在上述两个时段之间由剪切断层引起的破裂完全愈合,而构造应力引起的裂纹也得以恢复。在主震后33个月内所完成的这一变化过程,是断层快速愈合的强有力的证据。  相似文献   

4.
国际地震电磁学学术讨论会与记日概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97年3月2-20日,该文作者应邀参加了国际地震电磁学学术讨论会并访问了日本,文章介绍了这次学术讨论会、东京大学地震研究所,京都大学防灾研究所、地磁资料世界中心C2的概况以及野岛断层、阿苏火山、别府温泉的实地考察情况。  相似文献   

5.
研究了2008年汶川地震期间一条复杂断层系的运动学破裂。我们假定为Hao等(2009)使用干涉合成孔径雷达(InSAR)数据计算的滑动分布,尝试拟合两个近断层台站记录的地震图,其中一个台站位于两个近平行倾斜断层之间。正演数值模拟结果显示,2008年汶川地震期间,两个近平行倾斜的断层同震地产生了破裂。这一结果为逆断层地震的动态断层相互作用提供了约束,与自由表面不影响破裂分支的分支走滑断层不同。  相似文献   

6.
在地震断层带台阵记录的数据中,研究出了断层带围陷波的一种自动识别算法。使用自动的S波最佳选择来识别地震图中的时间窗,以用于断层带围陷波的后续搜索。该算法计算每个台站记录的各个地震图的5个特征:卓越周期、1s持续时间的能量(代表围陷波)、相对波峰强度、到时延迟以及6s持续时间的能量(代表整个地震图)。共同用这些特征来识别台阵中地震图有统计离群值的台站。将此算法应用于大数据集可以从其他台站地震图中的偶然局部场地放大中识别出真正的围陷波。此方法在1992年美国兰德斯地震破裂区上记录的测试数据集上进行了验证,以前曾在此波形上人工识别出围陷波,然后应用到圣哈辛托断层带上记录的几千个地震事件的更大数据集上。所开发的技术为断层带附近记录的大型地震波形数据集的系统客观处理提供了一个重要工具。  相似文献   

7.
1997年出版的《地震地质学》一书,追溯了地质学的发展历史,是一本阐述作为地震发生源的断层活动及其产生机制的教科书。它包含了丰富的具体实例,是一本囊括所有必要知识的巨著。可以说这本书不仅仅是专门研究地震和新构造运动的物理学及工程学研究人员与学生的必读书,也是从事城市规划和防灾工作人员的必读书。该书最显著的特点是:①始终把地震作为地质学现象,并用地学上的时间尺度加以论述;②实例丰富,几乎汇集了世界主要的活断层带和历史上的主要地震及其地学背景;③文献与索引充实。就其论述水平而言,该书较适合研究生阅读…  相似文献   

8.
据美国加州理工学院的科学家报告,他们在研究历时70年的地形测量图后,在洛杉矶市区附近新发现两个地震断层。这两个断层分别命名为埃科帕  相似文献   

9.
强地震前的地震空区已有许多研究,存在着不同的勾划原则和结果。本文从地震构造成因的观点出发,以寻求强震前构造活动状态为目的,把地震空区及与其配合的地震分布图象都看做是在区域构造应力场作用下两条共轭断层相互作用的结果,作者把华北地区三个相似的地震空区称之为地震构造空区。三个空区是唐山地震(图1)、海城地震(图2)前的空区和现在仍然存在的邯郸空区(图3)。  相似文献   

10.
C.  Subarya  M.  Chlieh  L.  Prawirodirdjo  J.  Avouac  Y.  Bock  K.  Sieh  A.J.  Meltzner  D.H.  Natawidjaja  R.  McCaffrey  赵京凤 《世界地震译丛》2006,(5):10-19
2004年12月26日的苏门答腊-安达曼地震是自现代空间大地测量和宽频带地震学出现以来发生的第一个巨大地震(矩震级Mw〉9.0)。它为研究这种巨大且罕见的事件的特性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会。我们根据在苏门答腊西北部的近场全球定位系统(GPS)的探测结果并结合原地和远处的珊瑚礁垂直运动的观测,对这次事件造成的地表位移进行了估计。结果表明,该地震是由范围长〉1500km、宽〈150km范围内的巽他俯冲巨型逆断层破裂造成的。巨型逆断层在苏门答腊北部的近海滑动超过了20m,大部分的滑动深度不超过30km。对比大地测量学和地震学推断的滑动分布,发现在500秒长破裂发生之后的1.5个月内,断层滑动增加了~30%。在我们再次布设GPS测点之前,有震的和无震的滑动都出现在了巨型逆断层的浅部,那里是亚齐大海啸的源头。滑动在断层东南缘的锡默卢岛之下沿走向突然尖灭,在该处地震成核,并且2002年的晚期在此曾发生过一次Mw=7.2级地震。此外,该边缘也与2005年3月28日Mw=8.7的尼亚斯-锡默卢地震破裂的最北端相邻接。  相似文献   

11.
如同藤井敏嗣所长在“后记”中所说的 ,该书是为纪念东京大学地震研究所建所 75周年而编辑出版的 ,内容涉及多方面。 1~ 9章分别由武尾实、岛崎邦彦、山下辉夫、森田裕一、大久保修平、中田节也、藤井敏嗣、川胜均和深尾良夫等教授、副教授执笔。各位作者都是现在任的不同凡响的研究人员 ,介绍近阶段取得的划时代发展的地震·火山像 ,应该说他们才是最具发言权的人选。该书有所省略 ,其实 ,可能的话书中应对各位作者的履历和业绩作些介绍。该书首先就明确表述“地震是地壳内断层的活动引发的 ,”并介绍了根据因特网收集的地震波记录数据 ,…  相似文献   

12.
《〈国际地震动态〉文集之三:国际震磁研究》、《〈国际地震动态〉文集之四:国际地震学实验研究、国际地震学及地球物理学协会(IASPEI)区域性学术讨论会综述专辑》和《〈国际地震动态〉文集之五:国际地震预报警报和地震对策研究》三个文集,将由国家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国际地震动态》编辑部编辑,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分别出版,并由新  相似文献   

13.
1927年古浪大震区发现新断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于1927年5月23日发生在古浪地区的8级大地震,前人已进行过调查研究,笔者也曾利用遥感资料对地震区内的构造环境进行了分析。但是由于该地震区地质构造复杂,地形高差大,交通不便,因此对该次地震的发震断层的认识尚不完全一致。为此,笔者利用近期拍摄的彩色红外航空照片对古浪地震区的断裂构造进行了判读,在1927年古浪大震极震区(烈度为Ⅺ度)内发现了一条新断层。  相似文献   

14.
测定断层面解的地震波形反演方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测定地震的断层面解,是地震学研究的重要任务。近年来的研究结果表明,用综合地震图模拟远场体波波形是测定地震断层面解的有效方法。远场体波地球介质响应近似地为一单位函数,因此远场体波综合地震图计算十分方便。该方法的缺点是只适用于大地震(震级M>6.5)。由于地震震源机制的影响,走滑断层的地震在远场(震中距离  相似文献   

15.
大比例尺活动断层填图工作是我国近两年地震地质研究中的一项主要工作。目的是通过详尽的工作,更深入地研究我国主要活动断裂的几何学、演化历史及形成机制、断裂运动学特征、古地震及大地震重复间隔,为地震预报、工程地震危险性评价及减轻地质灾害等方面提供重要的科学依据。为了进一步推动这项工作的开展,加强其组织管理和学术指导,在国家地震局震害防御司的协助下,中国地震学会地震地质专业委员会、福建省地震学会、福建省地震局地震综合队于1989年5月7日至11日在福建厦门联合主持召开了“华南沿海地区活动断层标志研讨会”。学部委员丁国瑜先生、国家地震局活动断层填图工作专家组全体  相似文献   

16.
城市活动断层探测成果图件集的编制规范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城市活动断层探测成果图件集是近年国家活动断层探测科学工程项目开展以来形成的重要资料,其集成编绘将有助于今后地震地质研究和防震减灾的开展。城市活动断层探测成果图件集包括20个城市的1:250000区域地震构造图与1:50000活动断层分布图。文中系统详细地探讨了区域地震构造图与活动断层分布图地图信息的组织与表达、设计思想、制图综合、图例规范与编制过程。最后,还简要介绍了基于ArcGIS平台的计算机规范化制图过程。  相似文献   

17.
利用一对升降轨InSAR干涉图进行地震二维形变的分解通常是推断孕震机制与断层几何较为常用的手段.但该手段实施于短时间内发生的地震序列案例则较为困难,因为很难确保每个事件的形变都能够恰好被一对干涉图所记录.短周期多轨道InSAR数据为二维同震形变的描述和断层几何的推演提供了丰富的数据支撑,也为分离地震序列中各地震的同震形变提供了可能.2021年希腊塞萨利地震序列为研究地震序列形变分解提供了一个宝贵实例.针对此案例,本文利用覆盖震区的17幅多时相多轨道InSAR数据联合解算了该地震序列中三次事件各自的二维形变,并对形变场分布进行了解译.经形变分析认定,地震序列中第二、三次事件属于盲断层发震.基于分解出的二维形变,本文进一步推断了第二、三次事件所对应的断层几何并分析了潜在的孕震机制.此次地震序列的发震断层为:两个SE-NW走向/东北倾的断层(事件一、事件二),一个NW-SE走向/西南倾的断层(事件三).经过对滑动模型、同震库仑应力以及前震/余震数据的分析,本文认为此次地震序列的潜在孕震机制可以解释为一次SSE-WNW走向的断层级联触发活动.此外,通过分析此次地震序列余震的空间分布发现了余震深...  相似文献   

18.
断层力学(fault mechanics)是从动力学角度来研究地震发生过程的一门新的学科。它主要是研究地震从孕育、岩石开始破裂、破裂扩展、破裂终止,到发生余震和应力调整等一系列复杂的全过程。断层力学的出现,改变了过去多年从几何的或运动学的震源模式来研究地震的状况。断层力学讨论的范畴大约有如下几个方面:(1)大尺度的准静态断层模式;(2)断层的非稳定性,即地震是怎样发生的;(3)从动力学角度研究岩石破裂传播过程;(4)利用地  相似文献   

19.
在美国加州的兰德斯7.5级地震发生6年之后,最近,一个研究小组首次对大震后兰德斯断层重新愈合问题的研究及下次地震的准备过程进行了总结。南加州大学研究员李永刚、教授安艺敬—(KeitiAki)和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UCLA)地球与空间科学系副教授维达勒(JohnVidale)领导了一个他们称之为断层恢复速度的初步研究计划,所利用的资料为野外收集到的实际数据。他们推断,1992年地震时形成的裂缝目前已在愈合。这些研究人员利用全球定位系统(GPS)技术,对地震裂缝的愈合进行实时监测。通过对兰德斯断层及…  相似文献   

20.
2004年12月26日在印度洋发生的苏门答腊-安达曼特大地震其强烈的震动和随之而来的海啸导致了大规模的破坏和大量人员伤亡。针对这一地震的一些研究提出不同的断层部分其破裂速度也不尽相同,沿1200km长的破裂长度观测到了快慢两种破裂速度。地震期间破裂速度的变化可能说明巨型冲断层摩擦条件沿走向的变化可能会影响到这个消减带上的其他地震。先前对全球消减带系所做的研究表明随深度而变的摩擦条件产生于沿断层带的不均匀介质条件。在环太平洋消减带的很多地区,沿着巨型消减冲断层的浅源地震较深源地震具有更长尺度的震源持续时间,可能是由于摩擦条件随深度变化所致。本文重点探讨苏门答腊~安达曼巨型冲断层上逆冲性质的地震,调查2004年Mw〉6.0级地震的余震以及在1992~2004年间该地区发生的地震。确定了这组地震的震源持续时间、深度和滑动分布以探索震源参数和摩擦条件沿走向和随深度而变化的可能性。这些地震的震源参数有随深度而变的迹象,较浅的地震持续时间更长,这与先前在全球范围的研究一致。由于先前大地震的震源参数与震后的相似,所以这种关系没有明显的时间变化。沿走向的模式显示出破裂带南部几个地震有持续时间长的特征,但是没有破裂带北部缓慢破裂的强有力证据。断层带特征的任何长期变化不大可能影响2004年地震可能的缓慢破裂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