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8 毫秒
1.
为了研究滨北地区青一段烃源岩所生成油气向下“倒灌“运移的层位,对油气向下“倒灌“运移机制及条件进行了研究,认为滨北地区扶杨油层同时具备2个条件:①青一段烃源岩目前具有足够大的超压;②存在连通青一段烃源岩和扶杨油层的T2断裂,青一段烃源岩生成的油气能够在超压的作用下在古近纪末期通过T2断裂向下伏扶杨油层中“倒灌“运移。利用三肇地区14口井资料中青一段古超压同其各自油水界面深度之间的关系,建立了油气向下“倒灌“运移距离同超压之间的拟合公式,在滨北地区青一段古近纪末期泥岩超压恢复的基础上,得到滨北地区青一段烃源岩生成的油气向下“倒灌“运移的最大距离为530m,而且在可以运移范围之内大部分地区通过扶余油层进入杨大城子油层。扶杨油层油井均分布于青一段烃源岩生成的油能够向下“倒灌“运移分布范围内及附近,这表明油向下“倒灌“运移范围及层位控制着滨北地区扶杨油层油藏形成、分布范围和层位。青一段烃源岩生成的油气向下“倒灌“运移范围应是滨北地区下一步勘探的有利区块。  相似文献   

2.
三肇凹陷扶杨油层上生下储式油运聚成藏规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通过三肇凹陷扶杨油层成藏条件分布特征及油藏解剖研究得到,其油成藏主要受3个因素的控制:青一段源岩生成的油向下伏扶杨油层"倒灌"控制着油成藏范围,T2源断裂分布控制着扶杨油层油运聚部位,T2源断裂与河道砂体交叉在T2源断裂下盘形成的地垒构造是扶杨油层油聚集的主要场所.利用源岩排烃期、断裂活动期和储层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综合研究得到,油成藏主要时期为明水组沉积末期.油成藏模式为上覆青一段源岩生成的油在明水组沉积末期超压作用下通过T2源断裂向扶杨油层"倒灌"运移,进入扶杨油层后再向T2源断裂的下盘地垒构造侧向运移,通过断块、断层遮挡在断层岩性圈闭中聚集成藏.青一段源岩生成油"倒灌"运移至未钻探区内,T2源断裂下盘地垒构造上的断块、断层遮挡和断层岩性圈闭是主要勘探目标区.  相似文献   

3.
付广  冯赫青 《岩性油气藏》2012,24(3):11-14,60
为了研究三肇凹陷扶杨油层油成藏规律,采用油分布与源岩、断裂空间叠合研究的方法,对扶杨油层油侧向运移模式及其对油成藏与分布的控制作用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上覆青一段源岩生成的油向下伏扶杨油层侧向运移的模式为:断裂错断使上覆青一段源岩与下伏扶杨油层中的不同油层组对接,青一段源岩生成的油在浮力作用下侧向运移进入扶杨油层的不同油层组中;断裂错断阶数越多,青一段源岩生成的油侧向运移进入扶杨油层中油层组的层位越深,反之则越浅。青一段源岩生成的油向扶杨油层侧向运移对其油成藏与分布的控制作用主要表现在2个方面:①断裂密集带两侧的地垒构造是扶杨油层油成藏的有利部位;②扶一油层组是青一段源岩生成的油向扶杨油层侧向运移的主要层位。这一研究成果对于指导三肇凹陷扶杨油层石油勘探具有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4.
付广  刘雪雪 《断块油气田》2010,17(5):533-536
三肇凹陷扶杨油层3个主要成藏要素的研究结果表明:烃源岩主要是青一段发育的暗色泥岩,已进入大量生烃期,可以向扶杨油层供给充足的原油;圈闭类型主要是断层圈闭,或断层-岩性;原油运移输导通道为T2源断裂与砂体。通过空间匹配关系研究得到,三肇凹陷扶杨油层断层圈闭与青一段烃源岩在空间上有2种匹配关系,一种是扶杨油层断层圈闭直接位于青一段源岩下方,由T2断裂垂向连接;另一种是扶杨油层断层圈闭位于青一段源岩的侧下方,除T2断裂垂向连接外,还需要砂体输导通道的侧向连接。三肇凹陷扶杨油层3个成藏要素空间匹配关系对其成藏与分布的控制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青一段烃源岩生成油"倒灌"运移区控制着2种源圈配置中油藏形成与分布;源上圈正下方配置中T2断裂发育区内断层圈闭油富集程度高;源上圈侧下方配置中砂体侧向运移输导通道上的断层圈闭有利于油藏形成;断层下盘是2种源圈配置类型中油聚集的主要部位。  相似文献   

5.
通过地质、地化、地球物理等资料的综合研究,明确了松辽盆地南部长岭凹陷葡萄花油层的油源关系及油气成藏条件。根据饱和烃生物标志物组成及其相关参数,将葡萄花油层原油划分为A,B两大类。油源对比表明,长岭凹陷北部查干泡地区葡萄花油层原油来自青山口组烃源岩,南部黑帝庙地区葡萄花油层原油与嫩一段烃源岩有亲缘关系。分析认为:有效烃源岩厚度、地层剩余压力及断裂活动在平面分布的差异,导致长岭凹陷南北葡萄花油层原油来自不同的油源;查干泡地区青一段烃源岩地层存在巨大的超压,断裂活动与烃源岩生排烃期具有良好的匹配关系,有利于油气在姚一段成藏;黑帝庙地区青一段原油不具备进入姚一段的运移通道,而嫩一段地层压力足以驱动油气沿断层发生下排。  相似文献   

6.
为了研究含油气盆地上生下储倒灌式油气运聚成藏规律,在上生下储倒灌式油气运聚成藏机制及其空间分布研究的基础上,通过确定源岩排烃分布区、倒灌式油气运移源岩超压分布区和输导断裂分布区,确定上生下储倒灌式油气运聚成藏平面分布区;通过确定上生下储倒灌式油气运聚最大深度分布和输导断裂延伸长度分布,确定上生下储倒灌式油气运聚成藏纵向分布区,将二者组合,建立了一套上生下储倒灌式油气运聚成藏空间的预测方法,并将其应用于松辽盆地北部三肇凹陷青一段源岩向下伏扶杨油层倒灌式油气运聚成藏空间的预测中.结果表明:三肇凹陷青一段源岩向下伏扶杨油层倒灌式油气运聚成藏空间分布广泛,平面上除了东北边部和东南边部局部地区外,整个凹陷大部分地区皆为青一段源岩向下伏扶杨油层倒灌式油气运聚成藏平面分布区;纵向上倒灌式油气运聚最大深度可达500 m以上,主要分布在其北部和中部地区,由此向其四周逐渐减小,在凹陷东南边部和西南局部地区减小至100 m以下.青一段源岩向下伏扶杨油层倒灌式油气运聚成藏空间有利于上覆青一段源岩生成油气在超压作用下通过输导断裂向下伏扶杨油层运移和聚集,与三肇凹陷扶杨油层已发现油气分布相吻合,表明该方法用于预测上生下储倒灌式油气运聚成藏空间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7.
松辽盆地北部扶杨油层油气成藏与分布的主控因素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在松辽盆地北部扶杨油层油气藏类型,分布特征及与成藏条件空间分布关系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该区扶杨油层油气藏形成与分布的4个主控因素:青一段有效源岩分布及青一段好盖层分布控制了扶杨油层油气藏的形成与分布;青一段超压,扶杨油层的低水位砂体和青山口组底部断层的发育是扶杨油层形成上生下储大面积岩性油藏的重要条件,地下水碰撞带为扶杨油气聚集成藏提供了水动力圈闭条件。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松辽盆地尚家地区3个主要油成藏要素——青一段源岩、不同层位的断层圈闭、断裂及砂体输导通道2者之间的空间匹配关系研究得到,尚家地区断层圈闭与三肇凹陷油区青一段源岩之间空间存在2种匹配关系,一种是尚家地区扶杨油层和泉二段油层断层圈闭位于三肇凹陷青一段源岩的侧下方,可由油源断裂和过T2-T06的沟通砂体输导通道相连接;...  相似文献   

9.
三肇凹陷扶杨油层源断裂的再认识及其对成藏的控制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付广  王有功  袁大伟 《石油学报》2010,31(5):762-766
对三肇凹陷青一段源岩生成的油向下伏扶杨油层“倒灌”运移通道类型及分布特征研究表明,三肇凹陷扶杨油层源断裂不是过去认为的从青一段底(T2)断至嫩三段底的断裂,而应为上部消失于青一段源岩中的T2断裂。这些断裂主要为坳陷期活动的断裂和断陷期形成、坳陷期继续活动的断裂,在整个凹陷分布广泛。三肇凹陷青一段源岩生成的油向下“倒灌”运移距离主要受青一段源岩古超压值与油“倒灌”运移阻力差的控制,同时还受到被T2源断裂错断的扶杨油层砂泥组合关系的影响。青一段源岩生成的油向下“倒灌”运移的实际距离可达到300m,高值区主要分布在油田区域内。T2源断裂对油成藏与分布的控制作用表现在:T2源断裂发育区控制油聚集区域;T2源断裂发育程度控制着油“倒灌”运移的距离;T2源断裂附近高断块圈闭有利于油聚集成藏;距T2源断裂的距离控制着油井产能。  相似文献   

10.
松辽盆地扶杨油层成藏动力探讨   总被引:6,自引:3,他引:3  
系统研究了松辽盆地扶杨油层的成藏动力。扶杨油层具有幕式成藏的特点,油气初次运移的动力并非青一段异常高压,而是断裂的幕式活动及地震泵作用。油柱高度与超压并不具有相关性,扶杨油层幕式成藏几乎总是与区域性的构造运动和断裂活动相伴随。毛管压力和浮力作用对油气二次运移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扶杨油层具有常规油气藏和深盆油气藏共存的特点。浮力和区域构造演化的有机匹配.使向环凹陷周边斜坡、鼻状构造、背斜等部位的油柱高度明显增加,且储量丰度明显升高;长春岭低超压区也可以成藏,这些均为浮力及油气侧向运移的结果。三肇、齐家一古龙、长岭等凹陷的轴部是深盆油气藏勘探的重点,古隆起及其斜坡部位和物性较好而超压较低的东北、东南隆起带是下一步的勘探方向。尤其重要的是,杨大城子油层的勘探主要应放在环凹陷周边斜坡、鼻状构造、背斜等部位。而非超压最大的凹陷轴部。  相似文献   

11.
介绍了Mellapak规整填料在催化裂化装置吸收稳定系统改造中的应用,在不改变各塔直径和高度的情况下,装置处理能力提高了50%以上。  相似文献   

12.
润滑油清净剂金属化工艺规律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结合深入探讨润滑油清净剂金属化工艺中的反应机理,论述了若干主要因素对其高碱度化的影响规律,包括:金属材料的质量、促进剂体系的类型、水的用量及加入方式以及碳酸化速率等。指出首先应选择优质的金属氧化物或氢氧化物来制备高碱度盐,在控制水量应稍高于理论量的前提下,应特别重视水的加入与碳酸化过程的相互匹配,且对每一反应体系都有一最佳的碳酸化速率,这些要点对制备金属性较弱的镁盐尤其重要。  相似文献   

13.
从贵州赤水地区官南构造现今构造形迹特征入手,利用数值分析技术,模拟计算该地区须4段气藏岩体的古构造应力场和破裂接近程度系数(η);将η与实际资料和野外观测结果对比,确定不同裂缝发育级别及其对应的η值;文章利用此标准,结合岩石力学与构造地质学理论、野外裂缝观测结果、以及实际生产资料,对官南构造裂缝发育程度、裂缝类型及产状进行综合预测。结果表明:须四段裂缝较发育,主要分布在官南构造翼部高陡带、长轴、鞍部、鼻突及断裂带区域裂缝共有2期5组;裂缝的主要方位为东西向、北东向和北西向;裂缝类型以高角度共轭剪切缝和张性缝为主;晚期裂缝较早期更加发育。  相似文献   

14.
针对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塔河分公司催化重整车间苯抽提装置预分馏塔再沸器内漏问题,从设备制造和工艺操作两方面进行了原因分析,断定温差应力和反复交变载荷作用是导致内漏的症结所在.在检修过程中采用补焊堵漏技术并进行水压试验,同时优化工艺操作条件,很好地解决了再沸器的内漏问题,延长了再沸器的运行周期.  相似文献   

15.
套管损坏综合治理是老油田增产挖潜的重要措施,而燃爆技术则是套管损坏综合治理的有效手段。本文在分析胜利油田套管损坏现状和主要形式的基础上,提出了燃爆技术对套管损坏进行综合治理的基本原理、基本设计和工艺方法,并例举了现场施工的实例,对用该技术进行套管损坏综合治理具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6.
应用专家系统进行定向井下部钻具组合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辽  陈元顿 《石油学报》1989,10(4):89-96
本文介绍专家系统DBDES(Drilling BHA Design Expert System),它将以前由钻井专家运用经验知识和BHA受力与变形设计BHA的这项人类智能活动,改用Micro-Prolog语言在IBM-PC计算机上实现。系统使用元知识控制策略,面向对象的知识表示方法,AND/OR知识结构模型,针对不同的地层、井眼条件,设计实用的基本可靠的BFIA。DBDES的研制为我国的钻井工程运用专家系统方法解决工程问题开创了一个良好的开端。  相似文献   

17.
本文对依兰-伊通地堑第三系再沉积孢粉化石的分布及其形成条件进行了深入的分析,提出了再沉积的孢粉化石来自晚白垩世地层及其主要的鉴别方法。  相似文献   

18.
《精细石油化工》2017,(1):55-59
在航空油品中加入多聚甲醛作为温度催化指示剂,采用催化温度滴定法在优化滴定条件下对苯甲酸标准液进行酸值测定。结果表明,测定标准酸的线性回归方程为y=0.203 6+0.039 2x,相关系数R为0.999 2,回收率为102.4%~109.4%,具有很好的准确性、重复性和再现性。该法对15号航空液压油、4109号航空润滑油都具有很好的适用性,能够实现深色航空油品酸值的准确测定。  相似文献   

19.
采用固相微萃取和气相色谱相结合的手段建立了水中微量泄漏油烃分布的检测方法,筛选了合适的固相微萃取头,并对影响固相微萃取试验的分析条件进行了优化。该方法具有良好的线性关系(相关系数为0.9171~0.918O),最低检测限达5.6~33μg/L,重复测定的相对标准偏差小于6%。利用该方法检测镇海炼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循环水系统中微量泄漏油的烃分布,可为快速、灵敏、准确地确定泄漏部位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0.
水平井在喇嘛甸油田厚油层剩余油挖潜中的应用   总被引:7,自引:6,他引:1  
水平井作为老油田调整挖潜剩余油、提高采收率以及新油田实现少井高效开发的一项重要技术,已在世界范围得到广泛应用.高含水、密井网、多层砂岩的大庆油田正逐步扩大水平井技术的应用规模.喇嘛甸油田厚油层发育,进入特高含水开发期后,剩余油主要存在于厚油层顶部,常规方法挖潜难度较大.通过对喇嘛甸油田应用水平井挖潜剩余油的可行性及潜力的分析,研究了水平井挖潜技术,结合现有的水平井开发经验,总结了水平井轨迹的优化设计、随钻跟踪调整及完井等技术方法,为进一步拓宽水平井挖潜思路,改善水平井挖潜效果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