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在农业气象预报中,新的动态-统计预报方法的发展是与光合作用数值理论的建立和作物产量波动的科学研究工作所取得的成就分不开的。农作物产量的动态-统计预报方法是以农业气象条件对作物的光合生产力影响的模拟、产量波动的时间序列规律的研究以及统计预报方法和动态预报方法的合成为基础的。这方面的理论研究分以下三个主要阶段  相似文献   

2.
张爱民 《气象》1997,23(3):30-33
为更加系统有效地开展农作物产量预报工作,研制了《农作物产量预报模式管理咨询应用服务系统》,可将各种类型的已建产量预报模式归入档入库,为用户提供咨询服务并自动实现预报结果输出  相似文献   

3.
张爱民 《气象》1997,23(3):30-33
为更加系统有效地开展农作物产量预报工作,研制了《农作物产量预报模式管理咨询应用服务系统》可将各种类型的已建产量预报模式归纳入库,为用户提供咨询服务并自动实现预报结果输出。  相似文献   

4.
冬小麦生育期间≥0℃的积温表示小麦生长期所获得的热量。积温达到一定量时,冬小麦就成熟了。用积温距平可预报冬小麦的收获始期。但旱地冬小麦遇干旱影响易早熟,积温预报其收获期效果不好。采用累积水汽压距平方法预报,取得较满意的效果。累积水汽压距平是指作物生长期水汽压累积值与平均值的差距。水汽压表示大气中水汽的压力,与温度有关。  相似文献   

5.
一、引言 目前农作物产量的统计预报一般都采用线性多元回归方法,业务实践证明,以这种经典回归统计方法作产量预测,效果常常不够稳定,特别是随外延预报年限的增加,误差会明显增大。其重要原因之一,是以固定参数的回归模型预报动态的时变系统,从而造成较大误差。针对这一问题,文献[1]提出了动态系统的多层递阶预报方法,即:  相似文献   

6.
赤峰地区冰雹成因分析及预报何玉华,张少文,孟淑敏(赤峰市气象局,024000)1思路雹暴是赤峰市重要灾害性天气之一,尤其是在农作物生长和成熟季节正是雹暴多发季节,常给农业生产带来重大损失,严重的雹暴也能给畜牧业以及其他各行各业和人民生活造成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我国农业气象灾害预报方法研究概述   总被引:24,自引:4,他引:24       下载免费PDF全文
概述了近年来我国农业气象灾害预报方法研究的进展,介绍了当前正在探讨的一些新技术,并就今后发展的若干关键技术问题提出一些看法。指出①我国农业气象灾害预报方法基本以数理统计模型为主。近年来在多种统计方法的应用、气候模式与农业气象模式结合、信息技术的应用、作物生长模拟模型的应用等方面取得了一些成果。但总体上说,农业气象灾害预报研究还不很成熟。②当前农业气象灾害预报应在指标的针对性,统计模型因子的物理概念和生物物理机理、数学模型和资料处理方法以及基于作物生长模拟模型的农业气象灾害预报方法等方面加强研究。③多学科交叉、多种预报方法结合、长中短期预报相结合、动态预报和补充订正相结合、卫星遥感动态监测信息与预警模式相结合是开展农业气象灾害预报的有效途径。建立预警业务系统,开展预警服务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8.
钟善锦  董蕙青  郑永骏 《气象》2005,31(1):59-62
应用数值预报与动态统计预报相结合的集成预报技术方法,将城市大气污染数值预报(CAPPS)模式、动态统计模式、Sybase数据库、网页技术等有机地结合起来,建立广西城市空气污染预报系统,形成了流畅的集资料传输交换、预报模式运算、预报制作与发布于一体的气象系统和环保系统预报会商的综合业务工作平台,在广西气象台同时对南宁、桂林和北海的城市空气污染做出预报。将近两年的业务实践应用表明,所建立的空气污染预报系统性能稳定、技术成熟、自动化程度和预报准确率高.  相似文献   

9.
应用欧拉酸沉降数值模式、基于主分量的神经网络预报方法、动态统计预报方法,建立了广西城市酸雨预报模型,进而根据酸雨预报业务流程,将预报方法、Sybase数据库和网页技术等有机地结合起来,研制了广西城市酸雨预报业务系统。一年多的业务应用表明,该酸雨预报系统性能稳定、技术成熟、自动化程度高。  相似文献   

10.
杨冰洁 《气象》1988,14(1):62-63
10月上旬平均气温异常偏高,对农作物后期生长、成熟和收获等非常有利;中旬,东部农业区降水显著偏多,有利于冬小麦播种和幼苗生长;但暴雨、大暴雨及伴随的大风、冰雹给贵州、湖南、江西等省造成灾害。西藏南部暴风雪围困几百游人。 一、全国大部地区气温偏高,有利于农作物后期生长、成熟和收获 10月,来自西伯利亚的冷空气活动明显加强,受其影响月内共出现两次强降温天气过程。一次在15—20日,全国大部地区降温5—10℃,其中内蒙古中东部、东北地区南部降温13—14℃;一次在28—31日,江南及  相似文献   

11.
本项目开展自主研发的RSPCYWM模型系统已在我国华北地区作物生长过程监测和估产中大范围推广及应用,包括RSPCYWM模型的检验、作物生长发育期的生物量和产量估算;同时改进作物模型系统,加入RUBISCO酶限制的作物光合速率模块,作物冠层水分导度模块,以求更加真实地模拟作物的生产过程和对华北地区作物的估产,使监测和模拟精度达到95%以上。  相似文献   

12.
农作物主要生长参数自动观测技术综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农作物生长参数是描述作物生长和评价环境条件(包括农业气象灾害)对作物生长影响的重要数据,也是预测产量、指导农田管理的重要依据。介绍作物覆盖度、发育期、株高等主要生长参数国内外自动观测技术的研究进展及应用,探讨相关技术的原理、方法、可行性及局限性。分析表明:利用CCD图像传感器实时获取作物图像,采用计算机视觉及图像处理技术能更精准、快速、直观、动态获得作物覆盖度、发育期、形态、叶面颜色等实况特征,还可作为卫星遥感大面积作物长势地面验证及更进一步开展作物病虫害、作物营养供给情况自动监测的基础,具有广阔的推广前景。  相似文献   

13.
我国国家级农业气象产量预报科研业务进展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张宇  庄立伟  王建林 《气象》1995,21(4):3-7
回顾、总结了近年来我国国家级农业气象产量预报科研和业务方面的主要进展。几年来,在产量序列的分解和产量预测方面有所发展,并逐步开发模拟模式在产量变化分析和预测中的应用。在业务建设方面,不断充实历史资料数据库,加强通讯网络建设,并研制了新一代产量预报业务系统(WAYPS),业务服务水平有了较大提高。  相似文献   

14.
水储量变化可视为气候变化对水文系统影响的指示器。基于GRACE数据,结合气候数据和冰川积雪数据,分析了近10 a年来阿克苏河流域的水储量变化。研究结果表明:(1)过去10 a间阿克苏河流域的水储量呈递减趋势,减少速率为-0.12±0.85 cm/a,且春季表现为正距平,而秋季表现为负距平;(2)山区冰川退缩和积雪消融是该流域山区水储量减少的主要原因,近半个世纪以来冰川物质平衡为负平衡,同时近十年来积雪面积递减速率为-24 km~2/a;(3)阿克苏河流域的耕地面积的迅速增加导致了地下水过度超采,是绿洲区水储量减少的主要驱动因子。  相似文献   

15.
首先给出利用遥感信息结合作物光合生理特性研究作物产量水分胁迫模型的一般性概念,然后论述作物产量水分胁迫模型中作物蒸散和光合作用的关系.建立以作物蒸散为显参的作物产量水分胁迫模型;对模型的参数给出求解公式,利用遥感信息反演模型参数.最后利用发展的作物产量水分胁迫模型对华北平原典型区进行作物产量填图,将本模型与作物产量经验模型的1997年计算结果进行比较,发现本文发展的模型有可比的精度.  相似文献   

16.
阿克苏河灌区是中纬度干旱区典型的绿洲灌溉系统,同时也是新疆第二大灌区,了解灌区作物需水量可为灌区种植结构调整、水资源优化配置提供科学依据。本研究基于联合国粮农组织(FAO)的Penman-Monteith蒸散发模型,结合作物系数法估算了阿克苏灌区作物需水量的时空变化及其对气候因子和作物种植结构的敏感性。结果表明,1960—2015年阿克苏灌区多年平均作物需水量为586 mm,且呈显著上升趋势,上升速率为38.43 mm/10 a。随着气候变化和作物种植结构的改变,1990—2015年间作物需水量急剧增加,增加速率高达99.37 mm/10 a。对于不同作物类型,果林的需水量最大,高达829.8 mm,其次是棉花、水稻和玉米,小麦需水量最低。阿克苏灌区的作物需水量对日最高气温和日照时数较为敏感,而对最低气温、风速和水汽压的敏感度较低。当日最高气温升高2℃时,作物需水量增加4%,当日照时数增加10%时,作物需水量将增加3.2%。另外,作物需水量对作物种植结构非常敏感,当果林的种植面积比例增加10%时,作物需水量增加了12.1%。  相似文献   

17.
康桂红 《气象》1997,23(4):28-30
农作物产量形成是一个发展的时间过程,因此进行气候评介应用动态观点,利用动态模式对农作物进行气候评价是通过建立农作物生育期逐月动态模式,把气候产量作为判据,分时段定量评价产量形成的气象条件,比通常要用的定性评价方法更直观、准确。  相似文献   

18.
遥感能周期性地获取大范围的地表作物信息,通过适当的反演方法能够定量地提供作物在区域尺度上的生长状况;而作物生长模型可以在单点尺度上模拟出作物生长发育的动态变化,对作物长势以及产量变化的做出机理性解释。将遥感信息与作物生长模型结合能实现二者优势互补,已成为目前作物长势监测和估产研究中的重要方法。本文总结了遥感信息和作物生长模型结合的两种主要方法,即驱动法和同化法,介绍了两种方法的常用算法、优缺点及国内外的应用情况,同时总结了将二者结合的研究趋势以及目前研究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旨在为后续遥感信息与作物生长模型结合的研究提供一定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9.
该系统适合地处干旱和半干旱的农业区。可以根据使用站点不同的特点,灵活选择产区和主要农作物。依照作物生长模式可以计算生长过程中的农作物根深、土壤有效相对含水量、叶面积指数,并根据农作物不同发育期灌溉指标计算出符合实际的灌溉日期和灌溉水量,对安排田间作物合理灌溉有较大帮助。  相似文献   

20.
自动农业气象观测系统功能与设计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根据现代农业气象业务需求,提出了可视化、实时性、远程控制的自动农业气象观测系统技术思路、设计原则,并设计了系统的硬件和软件架构及自动化观测的实现方法。该系统具有作物生长、农田气象要素观测及环境监控功能,可实现作物发育期、株高、盖度等的自动观测,还可实现农田主要农业气象灾害实时监测。该文利用三维空间模拟技术初步确定了CCD (charge-coupled device) 传感器的技术指标;提出利用图像判别技术,结合作物生长特征及农业气象指标,实现作物发育期自动判别;利用摄影测量学技术,采用动态跟踪法实现作物株高自动化观测;提出了作物盖度的计算方法和通过研究作物盖度与密度、叶面积指数的关系,解决作物种植密度和叶面积指数自动观测的技术思路。该系统模仿人工观测原理,将图像处理和摄影测量学等技术引入农业气象自动观测中,基本上可以满足农业气象观测的主要任务的实时性、可视化和自动化需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