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6 毫秒
1.
AF系统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的远期疗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AF系统治疗胸腰椎骨折的疗效.方法:对1997~2001年采用AF系统治疗的40例胸腰椎骨折病例进行回顾总结。随访3.5~6年,平均4.2年,分析功能恢复,并发症发生情况,观察上下间隙的矫正率及矫正丢失率。结果:神经功能恢复按ASIA分为5级,分别为A、B、C、D、E,其中恢复两个级差的19例,恢复一个级差的21例;与正常相比伤椎高度平均矫正94.3%,远期矫正丢失率为19.2%,伤椎固定节段上下椎间隙部分变窄,上间隙较重。结论:后路AF系统治疗胸腰椎骨折对于神经功能、伤椎高度的恢复是肯定的,但存在内固定断裂,矫形丢失等问题,未充分植骨及未及时取出是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短节段椎弓根系统治疗胸腰椎骨折的疗效。方法:对2000~2006年采用AF及钉棒系统治疗的90例胸腰椎骨折病例进行回顾总结。随访3~6年,平均4年。结果:神经功能恢复按ASIA分为A、B、C、D、E级,其中恢复两个极差的47例,恢复一个极差的43例;与正常相比伤椎高度平均矫正95.1%,远期矫正丢失率为19.7%,伤椎固定节段上下椎间隙部分变窄,上间隙较重。结论:后路AF系统及钉棒内固定系统治疗胸腰椎骨折对于神经功能、伤椎高度的恢复疗效肯定,但存在内固定断裂,矫形丢失等问题,未充分植骨及内固定未及时取出是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胸腰椎骨折AF固定经椎弓根伤椎内植骨的疗效。方法总结30例胸腰椎爆裂骨折病例,采用AF撑开内固定结合伤椎椎体内植骨,以获得椎体前中柱的支撑。结果本组28例均获随访,术后椎体前后缘高度、脊柱生理曲度、神经功能恢复满意,骨折椎全部骨性愈合,无1例断钉现象。结论AF内固定结合伤椎内植骨在减少迟发性腰背痛、神经症状出现、矫正度丢失、内固定松动折断等并发症方面有明显优势。  相似文献   

4.
戚光乾 《基层医学论坛》2009,13(19):625-626
目的观察AF系统治疗胸腰椎骨折脱位的临床疗效。方法对运用AF治疗胸腰椎骨折脱位并获得随访的56例患者,测量术前、术后伤椎前缘高度,按Flankel标准判断神经功能的恢复程度及合并腰痛发生的情况。结果Cobb角由术前的平均30°矫正到术后的平均4°,椎体前缘高度由术前平均40%恢复到92%。无明显疼痛合并症发生;神经功能恢复1个级差的28例,恢复2个级差的20例。结论应用AF系统治疗胸腰椎骨折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短节段椎弓根钉固定结合经伤椎椎弓根椎体内植骨治疗胸腰椎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采用后路短节段椎弓根钉系统复位固定胸腰椎骨折的同时,对伤椎经椎弓根进行椎体内植骨33例,观察手术前和术后不同时期椎体前缘高度及Cobb角恢复情况。结果本组33例无内固定失败并发症,伤椎高度、Cobb角基本恢复正常,植骨愈合良好,脊柱稳定性恢复,后期随访无丢失。结论后路短节段固定结合经椎弓根椎体内植骨治疗胸腰椎骨折可以重建脊柱稳定性,防止术后矫正度丢失,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6.
AF系统治疗胸腰椎骨折脱位55例临床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AF系统治疗胸腰椎骨折脱位的临床疗效.方法:对运用AF治疗胸腰椎骨折脱位并获得随访的55例患者,测量术前、术后伤椎前缘高度,按Flankel标准判断神经功能的恢复程度,及合并腰痛发生的情况.结果:伤椎前缘高度,术前平均11.7 mm,术后平均27.1 mm,最后一次随访平均22.7 mm;无明显疼痛合并症发生;神经功能恢复一个级差的25例,恢复两个级差的19例.结论:应用AF系统治疗胸腰椎骨折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7.
赵连河  郑明 《卫生职业教育》2004,22(21):140-140
目的应用AF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解除脊髓压迫,稳定脊柱,防止术后矫正度丢失。方法对31例胸腰椎骨折患者行手术整复,应用AF椎弓根内固定进行治疗。结果术后1周拍X光片示伤椎前高度由术前平均22mm恢复至平均36mm;后凸Cobb角由术前的平均29°矫正至平均40°。结论经AF椎弓根内固定系统治疗胸腰椎骨折能有效矫正脊柱后凸角,恢复椎体前缘高度,稳定脊柱。  相似文献   

8.
AF系统和RF系统治疗胸腰椎骨折的复位原理及疗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总结和分析比较AF系统和RF系统治疗胸腰椎骨折的复位原理及疗效。方法对85例胸腰椎骨折患者随机分为两组,AF组45例,RF组40例,经AF系统或RF系统固定加后路植骨治疗胸腰椎骨折,并进行随访分析,观察骨折椎体高度的变化情况,脊椎cobb角和椎管面积的改变以及神经功能恢复程度。结果伤椎cobb角AF组由术前的32.6度恢复到术后2.8度,RF组由术前的30.5度恢复到术后3.4度,两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伤椎高度恢复良好,形态无塌陷,伤椎管面积AF组由术前的46.1%恢复到术后81.7%,RF组cobb角由术前的44.2%恢复到术后84.5%,两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术后两组神经功能获得Frankell-3级改善。结论AF系统和RF系统是治疗胸腰椎骨折良好的内固定器械,两者复位原理不同,但疗效基本相同,AF系统较RF系统结构简单,操作简便,节约了手术时间。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经伤椎椎弓根行椎体内植骨治疗胸腰椎骨折的方法及效果。方法:本组病例30例,男19例,女11例;年龄21~56岁,平均36岁,手术采用经后路减压AF內固定撑开复位结合经伤椎椎弓根行椎体内植骨填充椎体內空隙的方法治疗。结果:30例均得到随访,时间9~24个月,平均12个月,內固定无断裂,椎体高度无丢失,神经功能均有不同程度的恢复,其中:优(神经功能恢复2级以上)18例,良9例,差3例,优良率90%。结论:胸腰椎骨折经后路行AF撑开复位、固定能达到有效复位及坚强内固定,椎板减压及经侧方切除椎体后缘骨块可以直接减除前后方压迫,再结合经伤椎椎弓根行椎体內植骨,可以填充复位后椎体內的空隙,对伤椎的愈合和强度的恢复及防止后期的高度丢失有很好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总结经伤椎椎体内植骨结合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经伤椎椎弓根椎体内植骨结合内固定治疗无神经功能损害、载荷分享评分≥7分的胸腰椎A型、部分B型骨折86例,并观察患者椎体术前术后的椎体矢状位后凸角。[结果]随访时间12∽36个月,平均(24.00±6.00)个月。86例患者术后椎体后凸角均显著恢复,但有8例患者术后9个月发现椎体后凸角明显丢失平均12.5°(占9.3%)。[结论]经伤椎椎体内植骨内固定术可以恢复脊柱生理弯曲及伤椎前缘高度,又能重建椎体的骨密度,有效防止日后矫正度的丢失,在严格掌握手术指征前提下,是治疗胸腰椎骨折的[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后路切开复位短节段椎弓根钉内固定对胸腰椎骨折的治疗效果。方法:临床治疗胸腰椎骨折132例,均采用后路Dick钉或AF椎弓根钉内固定,比较术后骨折复位及神经功能恢复情况。结果:术后椎体高度完全或基本恢复占95.5%,神经功能恢复1级或以上占91.9%,有断钉、松动及矫正度丢失现象。结论:后路切开复位短节段椎弓根钉内固定及治疗胸腰椎骨折的有效方法,但也存在一些问题。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AF内固定系统在治疗胸腰段脊柱骨折的临床应用。方法19例爆裂性骨折伴继发性椎管狭窄病例采用撑开内固定加全椎板切除减压,18例压缩性或爆裂性骨折无椎管狭窄病例采用单纯撑开内固定。结果全部病例均获随访,平均随访1年8个月,骨折均愈合。3例椎体高度丢失10—15%,术后腰痛2例,无1例镙钉松动、断裂。结论AF系统是治疗胸腰段单个椎体骨折较理想的内固定材料,但应掌握好手术适应证和椎弓根镙钉植入技巧,并进行良好的复位。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后路经椎弓根内固定手术治疗胸腰段脊柱骨折的疗效。方法对95例胸腰段脊柱骨折患者,先后采用5种椎弓根内固钉系统,单纯行后路减压、脊柱固定融合手术,观察伤椎椎体的复位率及远期椎体高度的丢失率以及神经功能恢复情况。结果伤椎体复位率(84.20±13.13)%,66例获平均18个月的随访,椎体高度丢失(21.0±12.68)%,损伤神经功能恢复良好。结论经后路椎弓根内固定手术治疗胸腰段脊柱骨折,具有操作简单、创伤较小、复位佳、神经功能恢复满意等优点,应首选。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观察 AF固定结合经椎管椎体植骨加硬膜外骨泥植骨治疗胸腰椎爆裂型骨折的疗效。方法 :对 2 7例胸腰椎爆裂型骨折用 AF固定结合经椎管椎体植骨加硬膜外骨泥植骨并进行随访。结果 :Cobb氏角术前平均 2 3°(1 1°~ 3 6°) ,术后平均 5°(3°~ 8°)。伤椎前缘高度术前 (% ) 51 .1 2 (2 4~ 70 ) ,术后 (% ) 95.3 (92~ 1 0 0 ) ,1年后 (% ) 94.7(88~ 98)。椎管受阻狭窄程度按 Wolter分类 ,术前指数 1有 4例 ,指数 2有 1 9例 ,指数 3有 4例。术后指数 0有 2 4例 ,指数 1有 3例。神经功能按 ASIA分级 ,除 1例 A级无恢复外其余有 1~ 3级恢复。结论 :AF固定是治疗胸腰椎爆裂型骨折常用而效果满意的方法 ,结合经椎管椎体植骨加硬膜外骨泥植骨有利于维持椎体高度 ,防止后凸畸形。  相似文献   

15.
AF内固定椎体内植骨治疗胸腰椎骨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采用AF椎弓根钉复位固定有限减压自体骨行椎体成形术治疗新鲜胸腰椎骨折的结果。方法:50例新鲜胸腰椎骨折先行椎弓根钉固定,后路有限减压骨块复位,后经椎弓根向复位椎体内植入自体骨颗粒。结果:术后椎体高度和生理弧度恢复满意,未有神经症状加重,经随访椎体高度和生理弧度元丢失、无固定松动、断裂。结论:椎弓根钉系统内固定加自体骨植骨椎体成形术安全,效果满意,价格低廉,值得应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后路短节段椎弓根内固定加伤椎经椎弓根植骨治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短节段椎弓根内固定加伤椎经椎弓根植骨治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26例,术前、术后及随访期间拍摄胸腰椎正侧位X线片,测量伤椎高度与正常高度的比值、脊柱后凸Cobb角、矢状位指数。结果术后随访12~26个月,平均14.8个月,骨折均达到满意复位并愈合,伤椎高度、Cobb角、矢状位指数均得到明显恢复,未发生内置物断裂和螺钉松动现象,也无明显矫正度丢失现象。结论后路短节段椎弓根内固定加伤椎经椎弓根植骨重建了椎体高度,增加了脊柱前柱的抗压稳定性,可有效地防止内固定失败和矫正度丢失,是一种治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7.
短节段椎弓根内固定与椎体成形术联合治疗胸腰椎骨折   总被引:14,自引:5,他引:9  
目的 探讨应用短节段椎弓根内固定加椎体成形术治疗胸腰椎骨折的方法和效果。方法 2 2例胸腰椎骨折患者应用后路短节段椎弓根内固定,X线透视下经伤椎椎弓根注射磷酸钙骨水泥行椎体成形术。结果 2 2例手术前伤椎椎体前、后缘高度、Cobb角及椎管狭窄率分别为4 9.4 %、83.1%、2 2 .8°、36 .2 % ,手术后分别为92 .5 %、95 .7%、3.6°、12 .4 % (P<0 .0 5 )。术后无新的神经症状出现;椎管内及椎间孔无明显渗漏。随访5~16个月,除2例神经功能A级脊髓神经症状无改善外,其余均有1~3级恢复;无内固定失败及伤椎高度明显丢失者。结论 短节段椎弓根内固定加椎体成形术治疗胸腰骨折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8.
唐俊  黄克 《中国医药导报》2011,8(26):64-65,67
目的:比较分析后路通用型脊柱内固定系统(GSS)与椎弓根螺钉固定系统(AF)治疗胸腰椎骨折的临床疗效及优缺点。方法:AF治疗组,48例胸腰椎骨折采用三维椎弓根螺钉固定系统(AF)进行治疗;GSS治疗组,56例胸腰椎骨折采用通用型脊柱内固定系统(GSS)进行治疗。比较两组的手术时间、出血量;根据手术前后的X线片、CT检查和ASIA标准,比较两种术式椎体前、后缘高度及Cobb角矫正情况和临床疗效。结果:两组近期临床疗效相近,在椎体的前后缘高度、Cobb角矫正方面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GSS内固定组手术时间和术中出血量均明显少于AF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两种方法总体疗效相近,但GSS内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操作简单,具有省时、出血量少、固定牢靠和复位良好的优点,是目前治疗胸腰段脊柱骨折较好的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19.
目的:介绍和评估USA-Plate和Z-Plate在治疗胸腰段陈旧性骨折中的作用及价值。方法:对19例胸腰段陈旧性骨折患者行椎管侧前方减压,USA-Plate内固定11例,Z-Plate内固定8例,观察术前、术后神经损伤ASIA分级。结果:随访时间6月-18个月,平均10.6个月。ASIA分级:术前A4例,B3例,C7例,D5例;术后A3例,B1例,C4例,D3例,E7例, 1例失随访。结论:USA-Plate和Z-Plate具有稳定性好,使用方便、安全,不影响MRI检查,是理想的前路短节段固定系统。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AF椎弓根内固定联合后路植骨融合治疗胸腰椎骨折的疗效。方法:22例病人行AF固定,仔细处理骨床并植骨融合。术后随访3个月~2年,平均14个月。全部病例均于术前、术后X线检查,术前行CT检查,记录伤椎前、后缘高度、Cobb氏角。结果:术前、后相比伤椎前后缘高度平均纠正35.2%和10.8%,Cobb氏角平均纠正11.3%。术后断钉2枚、松动1枚。结论:后路AF冶疗胸腰椎骨折有良好的伤椎复位、纠正脱位、稳定脊柱作用。仔细处理植骨床、植骨愈合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