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78 毫秒
1.
“IPv6+”技术标准体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李振斌  赵锋 《电信科学》2020,36(8):11-21
“IPv6+”的愿景是通过对IPv6技术的扩展和增强释放IPv6的技术潜力,满足5G和云时代对大规模、高可靠、新业务和智能化IP网络的需求。“IPv6+”的技术内涵包括以SRv6网络编程、网络切片(VPN+)、随流检测(iFIT)、新兴多播(BIERv6)、业务链(SFC)、确定性网络(DetNet)和感知应用网络(APN)等为代表的一系列协议和技术创新,目前正在各标准组织中分阶段进行标准的研究与制定。标准化是“IPv6+”技术创新的重要工作,全面地定义了“IPv6+”技术标准体系,包括与“IPv6+”相关的标准组织、“IPv6+”标准全景图、“IPv6+”标准创新3个阶段以及每个阶段的关键技术创新和标准布局。  相似文献   

2.
陈如明 《移动通信》2005,29(8):15-17
移动IP技术是移动通信和IP技术的深层融合,它可以使每一个用户终端都具有网络节点的能力, 能够随时随地获取信息,从而实现人们梦想的无处不在的多媒体通信,移动IP技术也因此倍受业内人士的关注和重视。本期推出的“移动IP”专题,从移动IP系统的解决方案、安全性分析、IPv6与IPv4的比较、IPv6在3G/4G中的应用以及我国在发展IPv6中应注意的问题等几个方面对移动IP技术进行了探讨,希望对业界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3.
计算机网络、电信网络和有线电视网三网正在走向融合的基于IP技术的下一代网络(NGN),导致了对IP地址资源需求的迅速增加,超出了最初预期和设计的32bit(IPv4地址长度)。解决地址资源短缺的思路大致有两类:1)“开源”,即使用地址长度更大的下一代IP协议——IPv6,这是一种中长期的解决方案;2)“节流”,即尽量提高对现有IPv4地址资源的利用率,比如使用私有复用加网络地址翻译(NAT)技术,是一些中短期的解决方案。本分析比较了这两种技术的现状以及各自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4.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以下简称总台)骨干网是连接总台、数据中心、国内外各总站/记者站和全国“百城千屏”的关键基础设施,IPv6+是下一代IP网络的主要技术路线。主要分析了总台骨干网的现状和面临的挑战,介绍了IPv6+核心的原理、优势和技术特点,研究和探讨了IPv6+技术如何适应广播电视业务的发展需求,最后提出了基于IPv6+构建和部署下一代广播电视骨干网的构想和建议,为未来广播电视台骨干网建设提供了简化协议、加速业务开通的新思路。  相似文献   

5.
后IP时代是基于IPv6技术发展的信息时代,物联网、云计算、三网融合为后IP时代的三大信息技术。本文大胆地对后IP时代作出定义,介绍了后IP时代主要信息技术,最后从网络信息安全的角度以物联网为例进行安全分析并就网络安全提出了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6.
<正>“IPv6+”作为面向5G和云计算的智能IP技术,其核心是以IPv6技术架构为底座,并基于用户的新兴业务进行创新发展而来的。任何一项技术创新的背后都有一只看不见的“推手”——用户的需求,换而言之,是用户的应用驱动着网络的发展,“IPv6+”3.0就是网络感知应用,也被称为应用感知型IPv6网络(Application-aware IPv6 Networking,简称为APN6),网络感知承载的业务对网络资源的需求,可以即时调用相应的资源,使得众多的业务应用能够运行流畅。  相似文献   

7.
5G承载网切片技术是满足5G业务,特别是垂直行业场景对差异化服务质量保证需求的基础。对如何在网络基础设施层、网络切片实例层以及网络切片管理层将“IPv6+”关键技术与承载网切片结合使用进行了研究。以北京联通为例,介绍了智能城域网向基于“IPv6+”的承载网切片演进的演进目标、应用场景、演进计划以及存在的问题与建议。  相似文献   

8.
IP技术的发展及其地址移动性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互联网技术和IP网络的不断发展,传统IP技术面临着诸多新的要求和难以解决的问题,使得IPv4技术中原先所存在的缺点与不足逐渐暴露了出来。首先分析了IPv4地址扩展的必要性,对IPv6的组网模式进行了思考。提出自己的建议和观点,并对IPv4和IPv6间的互通问题进行了分析与研究;然后研究了IP地址的移动性,介绍了MIPv6和LIN6,给出了二者的原理和主要工作机理,分析与比较了二者的性能。  相似文献   

9.
刘东 《通信世界》2003,(27):48-48
从上世纪90年代末开始,我国相关研究机构、高校、厂商及运营商陆续开始跟踪与关注IPv6技术发展,投入IPv6技术研发,并相继建成IPv6试验床及实验网络,如6TNet(IPv6 Telecom Trial Network)下一代IP电信实验网、湖南IPv6实验网、中国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CERNET IPv6试验网、中科院IPv6示范网等。其中:  相似文献   

10.
《现代有线传输》2005,(3):34-36
思科公司为电信运营商移植“IP下一代网络”;6WIND大力推进IPv6发展;英特尔在中国设立两亿美元风险投资基金;SCNB提出西门子基于宽带的能信娱乐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11.
新一代网络传送技术Segment Routing设计了两种数据平面,其中一种为SRv6,使用IPv6数据平面,它结合了IPv6和SR两者的优势。未来5G和云时代的业务承载需求要求IP网全面具备SRv6的能力。然而现阶段SRv6仍处于标准化制定中,主流厂家实现上有较大差异,导致运营商混合组网的架构难以进行规模部署。为此,广东联通网络运营部积极学习SRv6底层原理,多次开展技术交流,并完成业界首个跨运营商骨干网、跨厂家SRv6互通的L3VPNv4测试,此次测试的成功也标志着中国联通开启了智能承载网SRv6的新时代。  相似文献   

12.
周旭  蒋胜  张杰  雷波  郑秀丽  李泰新 《电信科学》2021,37(10):47-54
由于TCP/IP协议栈的固有特性难以承载未来网络的个性化需求,在网络协议发展历程的基础上,提出了下一代泛在IP(ubiquitous IP,UIP)协议体系。泛在IP是面向泛在全场景服务的未来承载需求,基于IP协议扩展,统筹“渐进式”和“革命式”创新,关键内容包括以灵活IP为核心的设计理念、3个维度的协议架构和在网络层及传输层的协议创新。对比分析了 IPv6+与 UIP 作为两代网络创新技术接力实现网络能力的提升,总结了UIP当前进展以及对未来的展望。  相似文献   

13.
IPv6安全机制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秀爱 《通信技术》2009,42(7):77-78
作为新版IP协议,与IPv4相比,IPv6在网络保密性、完整性方面有了更好的改进,因此,IPV6和IPV4将在过渡期内共存几年,以后IPV6渐渐取代IPV4。文中探讨了IPv6的安全特性,以及基于IPv6的验证和加密,并从IP的AH和ESP标记两方面来阐述安全机制的实现,最后,讨论了IPV6在安全方面带来的拒绝服务攻击乏力、被黑客篡改报头等新的安全问题。  相似文献   

14.
IPv6的安全机制及其对现有网络安全体系的影响   总被引:20,自引:1,他引:19  
IPv6不但解决了当今IP地址匮乏的问题,并且由于它引入了加密和认证机制,实现了基于网络层的身份认证,确保了数据包的完整性和机密性,因此,可以说IPv6实现了网络层安全。但是,这种安全不是绝对的。并且由于IPv6的安全机制,给当前的网络安全体系带来了新的挑战,致使许多在现有的网络中对保护网络安全中起着重要作用的工具受到巨大的冲击,急需安全专家进一步研究和积累经验,尽快找出合适的解决方法。  相似文献   

15.
IPv6作为新版IP协议,不仅很好地解决了目前IP地址匮乏的问题,而且由于加密和认证机制的引入,使其在网络层的机密性、完整性方面有了更好的改进。因此,可以说IPv6实现了网络层安全。但这种安全不是绝对的,文中对IPv6的安全特性进行初步探讨,指出IPv6的广泛应用还有待进一步的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6.
真实IPv6源地址验证体系结构(SAVA)包括接入网真实IPv6源地址验证、域内真实IPv6源地址验证和域间真实IPv6源地址验证,通过在三个不同网络层级对IPv6分组源地址进行验证,丢弃伪造IPv6源地址的分组,保证了分组源地址的真实可靠性,对提升IPv6网络的安全性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传感器网络集成了传感器、微机电系统和网络三大技术是当今的热门研究领域之一,在农业领域控制、城市管理、环境监测等领域有重要的实用价值,具有十分广泛的应用前景。IPv6作为下一代IP协议正在逐步替代IPv4。无线传感器网络和IPv6的结合是当前研究的热点。本文基于轻量化IPv6协议栈为目的,通过分析IPv6报文以及无线传感器网络的特点,采用理论分析合理地提出了WSN中IPv6协议栈核心功能的剪裁方案。在试验中使用压缩的IPv6地址进行通信,得出一种适应于无线传感器网络运行的IPv6协议剪裁方案。  相似文献   

18.
IPv6的能力与特点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从IPv6的报文格式出发,分析IPv6首部的各个字段和扩展首部,描述了IPv6的地址编址方案和地址自动配置过程,对比了IPv6和IPv4格式之间的差异。在地址空间、QoS、移动性支持能力和安全性等方面,讨论了IPv6新增加的能力和特点,以及对于IPv6的网络设计和网络应用的影响。正是基于IPv6具备的能力,认为IPv6可以作为构建下一代网络的基础技术体制。  相似文献   

19.
刘鹏 《山西电子技术》2004,(4):22-24,39
在光纤高速传输技术、光交换与智能光网等与宽带接入、多媒体、3G等网络应用技术的推动下,建设基于IPv6协议的IP基础电信网成为可能。现在IP网正在朝着有序的、可管理的、有QoS保障的、可以支持各类业务的综合业务基础网演进。电信网也正在从网络接入层上、从长途网络层面上、从本地网络层面上、从固定网向含3G在内的移动网络等方面向支持IP技术及其综合业务的方面全面推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