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术前彩超结合增强CT分区评估甲状腺乳头状癌淋巴结转移的价值。方法:收集术前行颈部彩超同时行颈部、纵隔薄层增强CT检查的115例(141侧)甲状腺乳头状癌的临床资料,分为彩超组、CT组及彩超结合CT组分析比较三组在评估不同区域甲状腺乳头状癌淋巴结转移中的作用。结果:评估颈中央区淋巴结转移,彩超、CT及彩超结合CT三组的准确率分别是61.0%,48.9%,62.4%;评估颈侧区淋巴结转移,彩超、CT及彩超结合CT三组的准确率分别是87.9%,78.7%,85.8%。彩超在颈中央区(P〈0.05)及颈侧区(P〈0.05)评估淋巴结转移的准确率均高于CT。彩超结合CT检查在颈中央区的准确率高于CT(P〈0.05),而在颈侧区的准确率与CT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O.05)。无论在颈中央区(P〉0.05)或在颈侧区(P〉0.05),彩超与两者联合检查的准确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术前CT考虑6例纵隔转移及1例咽旁间隙转移,术后病理证实均为淋巴结转移。纵隔增强CT扫描发现5例患者肺部转移。结论:彩超结合CT或单一彩超评估颈中央区及颈侧区甲状腺乳头状癌淋巴结转移的准确性要高于CT。CT可以评估纵隔等彩超探及不到的区域淋巴结转移,同时对肺部转移进行评估。彩超结合增强CT应用于甲状腺乳头状癌淋巴结的评估,较单一检查更加精确、全面。  相似文献   

2.
甲状腺乳头状癌约占分化型甲状腺癌的90%以上。甲状腺乳头状癌容易较早出现区域性淋巴结转移。根据最新的美国癌症综合委员会(AJCC)第8版甲状腺癌分期系统,前上纵隔淋巴结(Ⅶ区)淋巴结转移也已从第7版的N1b更改为N1a(VI区或VII区淋巴结转移,单侧或双侧),而甲状腺乳头状癌前上纵隔颈淋巴结是否归属于中央区淋巴结进行清扫一直存在着争议。本文将从颈淋巴结的解剖分区及术式选择、中央区淋巴结的定界(前上纵隔淋巴结是否归属于中央区淋巴结)以及前上纵隔淋巴结的清扫相关研究,对甲状腺乳头状癌前上纵隔颈淋巴结清扫的治疗现状做一综述,以便进一步指导临床工作。  相似文献   

3.
目的 分析家族性甲状腺乳头状癌的临床生物学行为,并探讨其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1年8月天津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收治的家族性甲状腺乳头状癌共15个家系36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并将随机抽取的同期散发性甲状腺乳头状癌95例患者作为对照组.结果 15例(41.7%)家族性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年龄≥45岁;12例(33.3%)双侧腺叶发病,20例(55.6%)多灶病变;27例(75.0%)伴颈部淋巴结转移;17例(47.2%)伴甲状腺良性结节.95例对照组中60例患者(63.2%)年龄≥45岁;12例(12.6%)双侧腺叶发病,21例(22.1%)多灶病变;51例(53.7%)伴颈部淋巴结转移;26例(27.4%)伴甲状腺良性结节.家族性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行甲状腺全切除22例,患侧腺叶及峡部切除14例;3例行单侧或双侧侧颈清扫及中央区颈清扫术,7例行单侧或双侧后侧颈清扫及中央区颈清扫术,6例行一侧后侧颈清扫及中央区颈清扫术+对侧中央区颈清扫术,20例行单侧或双侧中央区颈清扫术.结论 家族性甲状腺乳头状癌较散发性甲状腺乳头状癌具有发病年龄小,多灶发病及双侧发病比例高,颈部淋巴结转移率高的生物学特征.术前应详细询问家族史并评估病情,建议选择较为积极的治疗方式.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甲状腺乳头状癌彩色多普勒超声显像中血流参数与病理微血管密度(microvessel density,MVD)的关系及其对甲状腺乳头状癌术前诊断的临床意义。方法术前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29例甲状腺肿瘤患者的血流参数,记录收缩期最高流速(peak systolic velocity,Vmax)和舒张期末最低流速(end—diastolic velocity,Vmin),并计算阻力指数(resistance index,RI)。术后对所有病例标本应用抗Ⅷ因子相关抗原多克隆抗体进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测定肿瘤MVD值,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术后病理示甲状腺乳头状癌17例,甲状腺腺瘤12例。甲状腺乳头状癌的超声血流参数中RI值明显高于甲状腺腺瘤(t:3.3108,P〈0.01),而Vmax和Vmin在两者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0.9520,P〉0.05;z=-1.6618,P〉0.05)。甲状腺乳头状癌的MVD值高于甲状腺腺瘤,两者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1991,P〈0.01)。甲状腺肿瘤的RI值与MVD值呈正相关(r=0.7924,P〈0.01)。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能较好地显示甲状腺及其肿瘤的血流情况,血流参数RI在甲状腺乳头状癌中高于甲状腺腺瘤,并与MVD密切相关,故术前超声检查中检测RI值对诊断甲状腺乳头状癌有一定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甲状腺全切术后6个月低钙血症发生的风险因素.方法 前瞻性选取87例于2019年3月~2020年2月在我科行甲状腺全切的甲状腺癌患者,除未分化癌及滤泡癌各1例外,均为甲状腺乳头状癌.其中甲状腺被膜侵犯27例,17例合并桥本.初治患者85例,补充全切患者2例.单侧中央区清扫40例,双侧中央区清扫47例,单侧侧颈清...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甲状腺乳头状癌伴颈内静脉癌栓的临床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2例复发性甲状腺乳头状癌伴颈内静脉癌栓患者的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资料、治疗方式及临床转归.结果 2例患者除颈部肿物外,均无明显临床症状,经CT检查均发现颈内静脉内低密度影,但不能确诊为癌栓,其中1例经彩色多普勒超声及超声造影检查可诊断颈内静脉癌栓.2例均接受了甲状腺全切除+单侧颈淋巴清扫+同侧颈内静脉切除术,术后病理证实为甲状腺乳头状癌伴颈内静脉癌栓.2例患者分别于术后4个月、13个月因肿瘤局部未控死亡.结论 甲状腺乳头状癌伴颈内静脉癌栓临床症状缺乏特异性,术前诊断主要依靠影像学检查.手术切除全甲状腺及受累静脉有可能延长患者生存期,术后还应补充放疗及131I治疗,但总体预后不良.  相似文献   

7.
甲状腺乳头状癌Ⅵ区淋巴结清扫非劣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了解未行含Ⅵ区的择区性淋巴结清扫术的分化良好的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的复发情况;探讨分化良好的甲状腺乳头状癌是否要常规行含Ⅵ区的择区性颈淋巴结清扫术。方法:不同时期处理的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267例,按时间分成2组:A组为近期行含Ⅵ区的择区性淋巴结清扫的甲状腺乳头状癌151例;B组为早期未行Ⅵ区择区性淋巴结清扫的甲状腺乳头状癌116例。原发灶处理2组均一致:肿瘤发生侧行甲状腺全切除,甲状腺峡部全切,健侧甲状腺次全切除;若肿瘤两侧同时发生,则行双侧甲状腺全切术。统计第1组中Ⅵ区淋巴结转移发生率;随访第2组患者,观察头颈部淋巴结复发情况以及生存情况。结果:A组151例患者中59例仅行Ⅵ区淋巴结清扫,其中发生转移者22例,其余92例同时行Ⅱ、Ⅲ、Ⅳ、Ⅵ区颈淋巴结清扫,其中各区都没有转移者31例,Ⅵ区和其他区均转移者33例(35.8%),只有Ⅵ区颈淋巴结转移者17例(18.4%),除Ⅵ区外其他区域淋巴结有转移者11例(11.9%)。即甲状腺乳头状癌病例中Ⅵ区淋巴结转移率为47.7%(72/151)。B组116例甲状腺乳头状癌伴有颈淋巴结转移者47例,占40.5%;5年生存率为99.3%;复发率为6.0%(7/116)。A组颈淋巴结转移率(54.9%)高于B组(40.5%)。结论:分化良好的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较多的转移到气管前和喉返神经周围淋巴结,Ⅵ区淋巴清扫可成为常规。  相似文献   

8.
目的:回顾分析甲状腺乳头状癌治疗效果,探讨外科治疗最佳方案。方法:对我院1984-1996年收治的228例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手术治疗结果进行分析。228例患者中肿瘤位于单侧叶者162例,狭部18例,双叶34例,侵犯甲状软骨及气管14例。颈淋巴cN0148例,cN^ 80例,术后均随访5年以上。结果:cN^ 者行功能性(41例)和根治性颈清扫(39例)的5年生存率分别为87.8%(36/41)和87.2%(34/39)。。腺内型cN0伴被膜侵犯者行选择性颈清扫21例,随诊观察20例,其5年生存率分别为90.5%(19/21)和90.0%(18/20),腺内型cN0不伴被膜侵犯者均未行颈清扫,其5年生存率为99.0%(99/100),5年内发生颈淋巴结转移率为1.0%(1/100);腺外型cN0行颈清扫4例,5年内发生对侧转移为1/4,3例未行颈清扫者5年内发生颈淋巴转移为2/3。腺叶切除术后对侧复发率为2.47%(4/162)。行全甲状腺切除的5年生存率为85.7%(12/14),被膜内全甲状腺切除的5年生存率为85.0%(17/20)。侵犯甲状软骨板及气管者,行喉全切除,其5年生存率为3/5,保留喉功能的5年生存为6/9。结论:对甲状腺乳头状癌提倡功能性颈清扫;腺内型cN0者主张随访观察,发现淋巴转移再生颈清扫;腺外型cN0病人主张同期颈清扫。原发灶位于单侧行腺叶及峡部切除,位于峡部及左,右叶各1/3切除,位于双侧行被膜内全甲状腺切除,侵犯甲状软骨板及气管者尽可能保留喉功能。  相似文献   

9.
目的 分析cN0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发生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影响因素。方法 收集2016年4月~2019年12月同一诊疗组收治的符合入组标准的cN0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患者331例。其中男性91例,女性240例,年龄范围18~68岁,平均年龄为41.6岁。入组病例中行单侧腺叶+同侧中央区淋巴结清扫术者255例,甲状腺全切+双侧中央区淋巴结清扫术者76例。数据采用SPSS 20.0统计软件分析,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单因素分析采用χ2检验,多因素分析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单因素分析结果,肿瘤直径是否≥5 mm、肿瘤是否位于甲状腺峡部,是否为双侧甲状腺腺叶病变、肿瘤是否侵犯甲状腺被膜是cN0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发生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影响因素。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肿瘤最大直径≥5 mm、肿瘤位于甲状腺峡部、肿瘤侵犯甲状腺被膜是cN0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发生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肿瘤最大直径≥5 mm、肿瘤位于甲状腺峡部、肿瘤侵犯甲状腺被膜是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高危因素,建议行预防性中央区淋巴结清扫。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对比分析甲状腺乳头状癌N1b患者行全腔镜下颈侧区淋巴清扫(腔镜组)和传统开放术式(开放组)的安全性、有效性。方法 2017年1月~2019年12月在广东省中医院芳村分院外五科接受单侧颈侧区淋巴结清扫的48例甲状腺乳头状癌N1b患者临床资料,对比分析腔镜组和开放组的相关数据。结果 21例患者完成腔镜手术,27例 完成开放手术。两组均顺利完成手术,未出现气管、颈静脉等比邻结构损伤,均未出现永久性甲状旁腺功能低下、喉返神经损伤等并发症。腔镜组手术时间(349.14±78.17)min,开放组手术时间为(203.85±60.43)min,两组对比有统计学意义(t =7.267,P <0.05);切口满意程度VAS评分方面,腔镜组为8.24±0.60,开放组为4.81±0.9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 =14.359,P <0.05);II区淋巴结清扫数目方面,腔镜组为(8.43±4.30)个,开放组为(4.37±3.68)个,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 =3.517,P <0.05)。两组病例在基本资料和临床病理特征、并发症、术后住院时间等方面均无统计学差异。结论  全腔镜下侧颈区林巴结清扫是安全有效的,对比传统开放手术未增加手术并发症且有更好的美容效果。  相似文献   

11.
头颈外科学     
预防性颈部II区淋巴结清扫术对淋巴结阳性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的影响目的:通过术前超声(PU)检查伴有临床颈部淋巴结转移(levelIII,IV和/或V)的甲状腺乳头状癌(PTC)患者,探讨其隐匿性levelII淋巴结转移与发生频率、类型及预测因素的联系。方法:回顾性分析52例伴有levelIII,  相似文献   

12.
甲状腺乳头状微小癌淋巴结转移相关因素分析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探讨甲状腺乳头状微小癌颈部淋巴结转移的相关因素,以及一期手术时行择区性淋巴结清扫术的意义。方法:甲状腺乳头状微小癌患者82例中,术中冷冻病理诊断为甲状腺乳头状微小癌者60例(第1组),行择区性颈淋巴结清扫术;术中冷冻病理诊断为甲状腺良性疾病者22例(第2组),未行择区性淋巴结清扫术。结果:行择区性颈淋巴结清扫术60例中,13例(21.67%)出现颈部淋巴结转移;最大直径〈0.7cm与≥0.7cm的肿瘤转移率分别为4.76%和30.7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者平均随访59.8个月,无复发和死亡,未发现远处转移。结论:甲状腺乳头状微小癌具有一定比例的颈部淋巴结转移率,尤其对于肿瘤最大直径≥0.7cm者行择区性淋巴结清扫术是更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3.
彩色多普勒超声在甲状腺肿瘤诊断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彩超对甲状腺肿瘤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对2001年1月~2002年12月153例甲状腺肿瘤患者术前行彩超检查,术后经病理诊断的甲状腺肿瘤进行分析。结果 术前彩超提示为良性肿瘤的135例中,术后病理诊断为甲状腺腺瘤的69例,结节性甲状腺肿63例,结节性甲状腺肿并甲状腺癌2例,微小癌1例:术前彩超提示为甲状腺恶性肿瘤的18例,术后病理诊断为甲状腺乳头状癌者16例,甲状腺腺瘤者2例。彩超对甲状腺良性肿瘤的诊断符合率为97.8%(132/135),恶性肿瘤的诊断符合率为88.9%(16/18),总的诊断符合率为96.7%(148/153)。结论 彩超对甲状腺肿瘤的诊断与鉴别诊断有很大的价值,可为甲状腺肿瘤治疗方案的选择提供可靠信息。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甲状腺乳头状癌术后再次手术的原因,探讨初次手术规范化操作的意义。方法收集中国医学科院肿瘤医院头颈外科及北京大学深圳医院甲乳外科收治的355例甲状腺乳头状癌再次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统计初次手术中甲状腺区及侧颈区术式,对比再次手术情况,分析导致再次手术原因。结果355例患者甲状腺或中央区再次手术者273例,其中初次手术甲状腺切除规范组140例,再次手术距离初次手术平均时间(60.6±54.9)个月;不规范组133例,再次手术距离初次手术平均时间(54.1±41.2)个月,两组再次手术时间有统计学差异(t=0.340,P=0.022);侧颈区再次手术者共99例,其中清扫规范组56例,再次手术距离初次手术平均时间(39.3±33.8)个月;颈部清扫不规范组43例,再次手术距离初次手术平均时间(26±24.1)个月, 两组再次手术时间有统计学差异(t=0.178,P=0.041)。结论 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再次手术的主要原因是甲状腺切除范围不够或侧颈区清扫范围不足。初次手术,单侧单发病灶应至少行患侧及峡部切除加患侧中央区淋巴结清扫术,其余均应行双侧甲状腺全切加患侧中央区淋巴结清扫术。有颈部转移的患者,初次手术应至少行II(IIa)、III、IV区侧颈部清扫。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经胸前入路无注气内镜手术治疗早期甲状腺乳头状癌(T1N0M0)的安全性和可行性.方法 2004年7月至2010年12月,收集应用经胸前入路无注气内镜手术治疗91例甲状腺乳头状癌(T1N0M0)患者,对肿瘤大小、手术类型、手术时间、手术出血量、术后并发症、术后平均住院时间等临床因素进行总结分析.结果 91例患者均成功进行内镜手术,无一例中转开放手术,肿瘤平均((x)±s,下同)直径为(0.96±0.71 )cm,41例患者行单侧腺叶切除,3例行单侧腺叶次全切除,42例行单侧腺叶切除+对侧腺叶次全切除,5例行双侧腺叶切除.39例甲状腺微小癌(肿瘤直径<1.0 cm)患者行中央区淋巴清扫术,29例甲状腺癌(肿瘤直径1.0~2.0 cm)患者行中央区淋巴清扫术,其中2例同时行择区性颈淋巴清扫术.平均手术时间为(99±17)min,手术出血量为(18±12)ml,术后平均住院日为(3±1)d.2例患者术后出现暂时性喉返神经麻痹,均在术后1~2个月内恢复,1例出现永久性喉返神经麻痹,暂时性低钙血症2例,无喉上神经损伤、气管损伤、皮下气肿、术后血肿、顽固性咳嗽.所有患者颈前未遗留手术瘢痕,对术后美容效果满意.术后随访7~ 85个月,平均(58.4±17.2)个月,未见肿瘤复发.结论 经胸前入路无注气内镜手术治疗早期甲状腺乳头状癌近期疗效安全可行,术后美容效果好,远期疗效尚待进一步随访观察.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分析微小RNA(microRNA,miR)-489在甲状腺乳头状癌(papillary thyroid carcinoma,PTC)发生发展过程的影响,并探讨其在甲状腺乳头状癌临床诊断的价值。方法 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检测甲状腺乳头状癌组织中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rain 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BDNF)及miR-489的表达变化;TargetScan和双荧光素酶报告基因实验预测并验证miR-489可靶调控BDNF;CCK-8、Transwell迁移侵袭实验等探究miR-489和BDNF对甲状腺乳头状癌细胞TPC-1的影响;构建裸鼠植瘤模型探究miR-489在体内实验中对甲状腺乳头状癌的影响。结果 miR-489在甲状腺乳头状癌组织及转移的肿瘤组织中的表达降低(P<0.01);BDNF是miR-489的靶基因;过表达BDNF能逆转miR-489对TPC-1细胞增殖、迁移、侵袭的抑制作用(P<0.05);miR-489可抑制裸鼠肿瘤的生长(P<0.01)。结论 miR-489通过抑制靶基因BDNF的表达在甲状腺乳头状癌中扮演抑癌基因的角色。  相似文献   

17.
目的 研究lncRNA SNHG12靶向结合miR-206对甲状腺乳头状癌增殖、凋亡及AKT3蛋白的作用机制。方法选取2020年1月~2021年1月于新乡市中心医院接受治疗的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的癌组织与癌旁组织标本各10例作为研究对象。将甲状腺乳头状癌细胞系TPC-1细胞分成3组:实验组(TPC-1常规培养无处理组)、转染组(SNHG12基因沉默组)和对照组(转染不相关序列组)。RT-PCR检测lncRNA SNHG12、miR-206水平,CCK-8检测细胞增殖,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免疫印迹检测AKT3,双荧光素酶报告检测lncRNA SNHG12靶向miR-206,双荧光素酶报告检测向miR-206靶向AKT3。结果 lncRNA SNHG12在甲状腺乳头状癌组织中的表达量高于癌旁组织(t=11.240,P<0.05),miR-206在甲状腺乳头状癌组织中的表达量低于癌旁组织(t=6.795,P<0.05)。lncRNA SNHG12在正常甲状腺细胞Nthy-ori 3-1中的表达水平最低,在TPC-1中的表达量高于在K1、BCPAP细胞中的表达(t=5.753,P<0.05)。miR-206在正常甲状腺细胞Nthy-ori 3-1中的表达水平最高,在TPC-1细胞中的表达低于在K1、BCPAP细胞中的表达(t=11.000,P<0.05)。与对照组相比,转染组lncRNA SNHG12表达水平、细胞凋亡率、AKT3蛋白表达降低(t=5.306,P <0.05;t=19.850,P <0.001;t=12.440,P <0.001),而miR-206表达升高(t=2.504,P<0.05),转染组在24、48、72 h的细胞增殖低于对照组(F=42.000、69.740、52.510,P<0.01)。结论 低表达的lncRNA SNHG12通过靶向上调miR-206表达、抑制AKT3蛋白,从而抑制甲状腺乳头状癌细胞增殖并促进其凋亡。  相似文献   

18.
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行中央区淋巴结清扫的必要性探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发生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探讨中央区淋巴结清扫的必要性。方法:回顾2004—01—2012—05期间手术治疗的85例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患者的临床资料,通过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明确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为选择性地进行中央区淋巴结清扫术提供依据。结果:85例患者均接受了中央区淋巴结清扫术,其中同侧中央区清扫者66例,双侧中央区清扫者19例。3例同期行颈部淋巴结清扫术。33例(38.8%)发生中央区淋巴结转移,3例(3.53%)发生颈侧区淋巴结转移。单因素分析显示:不同性别、年龄组中央区淋巴结转移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肿瘤直径大于5mm、甲状腺外侵犯、多中心病灶、双侧病灶及术中探及中央区可疑阳性巴结者,发生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比例明显增高(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肿瘤直径大于5mm(OR=3.862,P〈0.05)、甲状腺外侵犯(OR=3.885,P〈0.05)是发生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患者肿瘤直径大5mm和(或)甲状腺外侵犯时,发生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的危险性增加,有必要行中央区淋巴结清扫术。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分化型甲状腺癌患者中央区肿大淋巴结的快速病理检查,对选择分化型甲状腺癌患者手术方式的意义,以避免过多切除甲状腺组织,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方法1997年1月至2000年9月在甲状腺癌患者手术中,根据对中央区淋巴结快速病理的检查结果,分别对甲状腺癌患者行甲状腺双侧全切除术、一侧全切+峡部切除以及单侧或双侧功能性颈淋巴结清扫术.结果术后随访4~6年,1例于手术后1年半复发而再次手术,其他患者无复发,复发率为2.78%.结论在分化型甲状腺癌患者的手术中,对中央区淋巴结的术中快速病理检查,可以指导对甲状腺癌患者手术方式的选择,减少手术后癌的复发率及转移率,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20.
1病例资料患者女37岁,因颏下无痛包块4年,逐渐增大半年,~2012年10月收入院,无感染史。既往史:入院前4年前在外院(乡镇级)行“甲状舌骨囊肿切除术”,术后未送病理。术后半年肿物复发,缓慢生长,未行任何治疗,近半年肿物明显增大。专科检查:颌下区隆起,正中触及一个不规则肿物约6.0厘米×5.0厘米X3.0厘米左右,质硬,边界尚清,表面光滑,与周围组织略有粘连,可随吞咽或伸舌运动略有活动。颈部彩超:颌下肿物探及多个囊性回声,内可见大量点状钙化,甲状腺正常。胸部X线检查正常。入院诊断:甲状舌骨囊肿术后复发。全麻下行颌下肿物切除术,术中见肿物呈囊性,内为深褐色液体,有完整包膜,囊壁与上下舌骨肌群粘连较重,界限不清。与正常甲状腺组织及双侧颌下腺组织界限清楚,周围无淋巴结肿大。将肿物及舌骨切除,术后切口一期愈合出院。术后病理报告:甲状腺乳头状癌。据此最后诊断:异位甲状腺癌。术后随访中,状态良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