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主体性是上个世纪80年代中国哲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界的核心概念,它在深层所表达和体现的是对中国现代性建构的价值规范基础的寻求,这一点构成了主体性原则最为深层的底蕴。只有从此视野出发,我们才能倾听到这一哲学原则背后最深沉的呼声。虽然主体性原则在学院哲学中表现为一个纯粹的学术问题,但如果把它置于中国特定的思想与现实语境中,它包含着对中国社会历史方位的认知判断,表达着深层的价值冲突和利益争执,在此意义上,主体性既是一个理论问题,同时更是重大的现实问题。面对围绕着主体性所产生的种种冲突,我们应该采取价值排序的态度和思维方式,贯彻这种思维方式和态度,主体性原则及其价值理念在当代中国的落实在价值排序中仍拥有着优先地位,简单宣告主体性原则及其价值理念的终结,实际上是在宣告一个根本没有完全存在过的对象的消失。  相似文献   

2.
对近代哲学的"主体性"观念进行深入的批判,这是现当代西方哲学的重大主题之一."主体"的"实体化",使得"主体"成为无根、独断和封闭的存在,这是导致"主体性"批判的深层根源.现当代哲学的"主体性"批判破解了"主体"的"实体化",有力地深化了人的自我理解,取得了具有重大意义的思想成果.但是,"主体性"批判又有其限度,在消解"实体化"的"主体"之后,作为"非实体化"的"价值主体"仍然有其不可消解的存在合法性.在摆脱现代性方案的教条和独断倾向,破解"主体性"原则的实体化思维方式的前提下,捍卫个人作为价值主体的地位,实质就是在捍卫文明发展所凝聚的重大成果.这既构成"主体性"批判的限度,同时也是"主体性"批判的深层旨趣.  相似文献   

3.
主体性思想是西方哲学的一个重要内容,在古希腊哲学中就存在着主体,l生思想的萌芽.近代西方认知主体哲学经历了由笛卡尔的自我意识论到康德的先验意识论、再到黑格尔的实体主体论的历史演变过程.马克思通过批判地继承人类哲学史上关于主体性思想的合理因素,特别是对近代西方认知主体哲学的扬弃.解决了长期困扰西方哲学的主体和客体的二元对立和分裂的难题,在科学实践观的基础上,创立了自己的实践性主体哲学理论.  相似文献   

4.
道德哲学是康德哲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被康德视为探究人全部规定的哲学。在康德理论中,道德被理解为自由主体对道德律令的践履,并指向了以人为目的这一终极命题。人在道德领域摆脱了感官世界的束缚,达到了既自由又自律的高度。康德突破了从认知层面把握主体的局限性,让价值主体在道德世界得以确立,在主体观念上实现了重大变革。康德道德理论不仅把对人的启蒙向前推进了一步,而且在现代主体性道德形成发展进程中,具有承上启下的关键作用,值得人们对其展开深入反思与探究。  相似文献   

5.
马克思“消灭哲学”思想体现了马克思的哲学主体性原则,马克思“消灭劳动”思想体现了马克思的劳动主体性原则。在马克思从“消灭哲学”到“消灭劳动”的思想转变中,马克思的主体性原则由哲学主体性原则转变为劳动主体性原则。这一转变一方面标示着马克思主体性思想的逻辑演进,另一方面也展露出马克思主体性原则的真实指向,即现实的个人的个性的实现。现实的个人的个性只有在共产主义社会的共同体即“自由人联合体”中才能真正实现。  相似文献   

6.
论人的主体性——一种马克思哲学视点的考察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明确主体性问题的论域是讨论马克思关于人的主体性思想的前提。马克思的主体性思想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的第一条中有着集中性的体现。马克思不仅把唯物论、辩证法和实践观,而且还把历史唯物论引入了其主体思想,因此,学界在对马克思哲学视域中人的主体性的若干具体规定作出把握的同时,更要看到马克思在人的主体性的历史发展问题上所进行的重要思考;而这正是我们在当下中国语境中致力于探究主体的新质形态与主体性的新形式的最为直接的思想前提和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7.
郑海侠 《兰州学刊》2004,42(3):63-65
当今,日益恶化的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已经成为学界探讨的热点,从哲学的层面上看,学者们将问题归结为自笛卡尔以来的近代西方哲学的主客二分理论及建立其上的理性主义和主体性传统.本文通过哲学史的解读认为,问题的核心并非在于单纯的"理性"和"主体",并非是"主体理性",而是"理性主体",即对人的抽象化理解.但西方现当代哲学却未能突破这一理论悖论,而马克思以"实践"为核心,将社会实践归结为主体(人)的本质,建立起的"实践主体"哲学突破了"理性主体",从而给我们解决问题提供了理论基石.  相似文献   

8.
李广昌 《学术研究》2007,1(7):18-24
马克思哲学中国化是基于传统文化之上的中国对现实生活世界的理论自觉过程。在马克思哲学中国化的历史检视中,主体性原则强调只有理解我们自己,才能理解马克思;只有在"理解自己"的基础上对马克思的理解,才能推进马克思哲学中国化的历史进程。这一原则以中华民族自身主体性的展现作为马克思哲学当代意义释放的载体,在"自觉觉我"与"自觉觉他"的民族性理论自觉中,力求以思维方式的转变开辟马克思哲学中国化的现代视野,并且以此探究当代中国哲学的学术方向。  相似文献   

9.
贺来教授的新著《"主体性"的当代哲学视域》(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以现当代西方哲学的"主体性"批判为背景,思考了马克思哲学的"主体性"问题。"主体性"问题是现当代哲学探讨的主要问题之一,马克思哲学的"主体性"问题又充满着异常的复杂性。将这样一个问题谈出新意、谈出深度,需要著者做出极大的努力,也是读者最为关注的方面。总体而言,本书在以下几个方面具有重要的学术贡献。  相似文献   

10.
对马克思哲学思想的研究必须注重德国古典哲学传统,而康德无疑是不可越过的一个环节:首先,康德的“哥白尼革命”所发扬的现代主体性原则与康德体系中具优先性地位的“实践理性”,被马克思糅合成“主体—实践”概念,实际上反映了马克思对现代主体性原则的发扬,同时批判性地继承了康德“实践理性”概念,并剥离出主体的实践性维度,从而以“实践”为核心概念构建了历史唯物主义;其次,马克思批判地继承了康德的自由思想,康德认为自由存在于本体界,而马克思则把真正的人的自由诉诸社会关系的革命,所以,他们都在本体论的高度思考自由问题.  相似文献   

11.
主体性哲学承载着人类对于自由的价值追求,是人类自我观照的理论表征,因而也是哲学研究不可或缺的理论内容。然而,主体性哲学在现当代却遭到了普遍的拒斥,究其原因,在于近代主体性哲学的形而上学化及其引发的自我否定。只有与形而上学绝缘,主体性哲学才能重获生机。马克思通过形而上学批判,开创现代实践哲学,从而为主体性哲学在现当代的发展提供了全新的视域。实践哲学视域下马克思的价值主体性思想承担了主体性哲学在现当代发展的重任,堪称主体性哲学在现当代的合理形态。  相似文献   

12.
主体同性文论提出的前提性思考在于主体性理论的缺陷.从主体性文论到主体问性文论的转向,从根本上而言是置换了文学理论形态建构的哲学基点,从而二者在文学本质问题的理解上也存在着重大的差异.其实,主体性文论和主体间性文论的提出遵循着同一条文论建构的路向,也就是说,从前者到后者的转向是主体伸张这一理路之下的文论建构转向.这一转向为当代中国文学理论的建设提供了一些理论资源.  相似文献   

13.
主体间性的生存事实古已有之。主体间性作为哲学反思的对象,凸显其独立和成熟状态,直到近现代才逐渐成为现实。近现代哲学是一种主体性哲学,在其历史发展过程中,不断暴露出了其自身的缺陷,表现出种种无法克服的悖论;主体间性哲学则是对主体性哲学范式的反思与超越,把主体间性作为思维反思的“先验结构”与理论出发点,并由此来展望思维的终极边界、窥探人类价值与意义的终极根源;当代哲学的共同潮流是交往和对话,也强有力地昭示着主体间性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14.
马克思思想的哲学基础是以实践为核心观点的主体哲学,而主体概念正是其关键环节。马克思的主体概念并不是关于某种单纯要素的简单概念,而是内在地包含着多种要素及其矛盾关系的复杂概念。其基本内容是:作为"宏观主体"的社会与作为"微观主体"的个人,通过各自的"自我生产"活动和二者之间的"相互生产"活动,彼此嵌套,相互结合,形成了严整的、动态的、有机的"双重结构"整体。只有在实践观点、生产范畴、辩证方法,以及微观与宏观相结合的历史视野的基础上,才能完整地理解马克思的主体概念,客观地阐发其理论价值和当代意义。  相似文献   

15.
关于现代西方哲学的“主体间性转向”   总被引:16,自引:1,他引:15  
从主体性哲学向主体间性哲学的转向是现代西方哲学发展的新的历史趋势。本文认为 ,这一转向的出现对当代人类哲学的发展具有不容忽视的理论意义 :它不仅导致了本体论与辩证法的统一 ,为伦理学提供了宇宙论的支持 ,而且亦在中西哲学之间架起理论桥引 ,为整个人类哲学的和解与沟通铺平了道路  相似文献   

16.
马克思哲学具有丰富的批判思想,其批判思想有三重密切关联的基本向度:社会现实批判、意识形态批判和主体自我批判。诠解和彰显马克思哲学的批判向度,对于我们切实理解马克思哲学的基本特质,反思当代人类发展面临的诸多问题和困境,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相似文献   

17.
从笛卡尔的"我思"而开始确立的近代哲学认识论中的主体性原则,通过排除身体经验的不确定性从而达到一个纯粹自身给予的意识主体,并进而以对象化的方式将世界客观化,在忽略身体体验的同时也将感性世界平面化,使之失去存在之深度和原初呈现的意义。本文试图对造就认识主体的"反思"规定进行深入剖析,指出其内在机制的局限性,并通过引入梅洛-庞蒂的融被动性与主动性于一体的身体视角,表明体验对于反思的优先性,因而从认识主体返回身体主体就使"主体性"获得了更为丰富和全面的内涵。  相似文献   

18.
目前群众路线异化现象的典型表现就是部分党政干部脱离了群众。为了深入地思考群众路线出现异化现象的深层原因和本质,应从哲学的视角来解读群众路线。群众路线的哲学意蕴体现在主体性哲学与实践哲学之中。群众路线异化现象是主体性哲学中"认知主体"思维方式的后果;群众路线的哲学诉求在于确立主体性哲学中的"价值主体";群众路线的哲学构建在于克服主体性哲学中"认知主体"维度,确立主体性哲学中的"价值主体"维度,真正在政治实践中践行马克思主义实践哲学。  相似文献   

19.
在举国上下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新形势下,主体性的弘扬已经成为时代的主流话语。文章从马克思人性观的角度探讨马克思的主体教育思想,以期对丰富主体教育思想有所贡献。  相似文献   

20.
笛卡尔以降近现代西方哲学的主流,始终是理性主义—形而上学—人道主义三位一体的主体性哲学模式。马克思与海德格尔都在不同程度上反对理性主义的主体性哲学,要求把人的本质理解为处于现实生活世界中的历史性存在。正是从历史性视域出发对人的本质的创造性重释,使得他们在黑格尔之后的现代哲学革命中肩负起了重构与颠覆的历史重任。然而,马克思与海德格尔形成了两种不同的历史性视域,开辟了两条不同的理论路向,并由此引发了现代主体性哲学的两种迥异的命运。马克思在批判理性主义主体性哲学的形而上学内涵的同时,又在新的基点上重建了历史性的实践主体性哲学,而海德格尔则试图从根本上拆毁和颠覆理性主义主体性哲学,力求建构非理性主义的历史性生存论哲学。这两种极为重要的哲学形态,为20世纪欧陆哲学的发展奠定了根本性的思想地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