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中国社会主义60年波澜壮阔的历史,是中国共产党在理论与实践中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作为中宣部和新闻出版总署所列庆祝新中国成立60周年百种重点图书,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研究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部  相似文献   

2.
刘汉波 《新闻爱好者》2011,(10):152-153
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既是人类文艺理论宝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20世纪以来中国文艺界重要的精神财富和思想资源。随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也开始了它在中国现当代文艺史上与中国革命文艺和社会主义文艺实践相结合,即"中国化"与时俱进的发展历程。在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中,毛泽东是开拓者;邓小平是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国化历史进程中的传承者;江泽民在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国化的道路上继续前进;胡锦涛把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国化的发展历程推进到了一个重要阶段。四代领导人的文艺思想,以其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而产生的强大威力开辟了中国文论话语的新时代。  相似文献   

3.
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国化与时俱进的发展历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佑江 《新闻爱好者》2011,(20):152-153
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既是人类文艺理论宝库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20世纪以来中国文艺界重要的精神财富和思想资源。随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也开始了它在中国现当代文艺史上与中国革命文艺和社会主义文艺实践相结合,即"中国化"与时俱进的发展历程。在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中,毛泽东是开拓者;邓小平是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国化历史进程中的传承者;江泽民在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国化的道路上继续前进;胡锦涛把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国化的发展历程推进到了一个重要阶段。四代领导人的文艺思想,以其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而产生的强大威力开辟了中国文论话语的新时代。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国化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两者在中国的历史进程是基本一致的。留日学生群体在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中国化过程中作出了突出贡献。  相似文献   

5.
童兵 《当代传播》2021,(2):4-7,30
本文讨论同中国特色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相关的三个问题。一是关于中国特色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组成。笔者认为可从理论研究、特别是新闻哲学的角度,新闻信息传播历史演变的角度,新闻实践尤其是新闻业务的角度,社会科学研究的角度四个维度考察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组成;二是关于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来源。中国特色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有四个来源: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中国五千年形成和积累的传统文化成果继承光大、合理借鉴国外新闻观研究成果、新闻科学研究对新闻实践经验的理论抽象;三是对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中国特色的研究。笔者认为,中国特色要求对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新闻观的呈现应符合中国共产党人的价值考量和具有中国风格,用习近平关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和价值观考量新闻传媒的观念与机制,应反映中国实际、拥有中国风格、中国气派和中国话语的特征。  相似文献   

6.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是从俄国十月革命后开始的。李大钊作为中国传播马克思主义的先驱,第一个举起了马克思主义大旗。李大钊,字守常,1889年生于河北乐亭。1913年,李大钊于天津北洋法政专门学校毕业后赴日本留学,  相似文献   

7.
自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之日起,无数马克思主义者就已经开始思考如何让马克思主义更好地在中国传播开来。延安时期的《解放日报》于1941年5月重新出版,并于1942年6月改版。作为解放区的一家党报,它履行着政府赋予它的责任,传播马克思主义与共产主义。本文主要分析了1941年和1943年的《解放日报内容索引》,回顾改版前的《解放日报》与改版后的报纸的社论、时评,并看他们是如何体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一命题的。  相似文献   

8.
一部波澜壮阔的中国共产党发展史,也是一部波澜壮阔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辉煌历史。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要在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过程中,使马克思主义扎根中国的土壤,把马克思主义真理的力量深深熔铸在中华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凝聚力之中,使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  相似文献   

9.
白文坤 《档案》2011,(3):5-5
最早传播马克思主义的人是李大钊。他于1918年率先在中国举起了十月社会主义革命旗帜;1919年积极支持和领导了五四运动,并撰文介绍马克思主义;1920年3月在北京大学组织了我国第一个"马克思学说研究会";  相似文献   

10.
赵万书 《大观周刊》2012,(30):22-22
中国传统哲学与马克思主义哲学契合点这个命题,其实质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一个方面,它反映了中国传统哲学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种内在联系。马克思主义哲学传入中国后,与中国传统哲学相结合,进而形成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体系;这使得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传统哲学的内在联系体现的尤为突出,反映在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等方面的契合。  相似文献   

11.
由南京大学刘林元教授主编、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的《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丰碑》(以下简称《丰碑》)一书,2002年荣获中国图书奖,这既是对作者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领域所取得的学术成就的积极肯定,也是对该书的主旨“马克思主义要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发展,要用不断发展的马克思主义来指导不断发展的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实践”的价值认可。  相似文献   

12.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是马克思主义在新闻传播领域的基本理论与方法论。中国共产党党刊是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中国化实践和理论的载体。党刊发展研究贯穿中国现代新闻史的主线,有助于深化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理论教育,提升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方法论素养。  相似文献   

13.
张闻天是中国杰出的马克思主义革命家,是中国共产党在一个相当长时期的卓越领导人。他通过多种途径进行马克思主义的宣传教育,为马克思主义的宣传与普及作出了巨大贡献,有效地推动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  相似文献   

14.
方来武 《中国出版》2013,(22):69-69
近年来,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研究逐渐成为热点,但对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中国化的研究还不多。张世飞的最新力作《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中国化研究》(经济科学出版社2013年出版)不仅提出"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中国化"的概念,还从理论、历史和实践三个层面初步构建了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中国化的科学体系,系统阐述了中国共产党对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中国化的重要贡献与基本经验。  相似文献   

15.
王新华 《兰台世界》2017,(11):93-95
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进程中,毛泽东不但是奠基者,还是道路的探索者、道路的开拓者,是一位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事业的历史元勋、思想大师。在九十余年的发展进程中,毛泽东率先明确地提出了马克思主义的历史任务,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哲学基础进行了深入的论证,深化了马克思主义的新内涵,并且创立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理论成果,即毛泽东思想,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奠基和开拓作出了独创性的贡献。  相似文献   

16.
张贝  王爱云 《兰台世界》2017,(6):105-108
19世纪末20世纪初是中国社会处于剧烈变革的动荡时期,生长于此时代背景的杨匏安是华南传播马克思主义第一人,他不仅是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者,而且还在广东系统传播马克思主义,并积极投身于马克思主义的伟大事业中,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在广东地区的理论和实践探索作出了重大贡献。  相似文献   

17.
在中国革命和民族解放生涯中,毛泽东高屋建瓴、审时度势,接触、运用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中投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一、早期接触马克思主义理论青年时代的毛泽东就心怀大志,忧国忧民,具有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比如1915年  相似文献   

18.
谌笛 《新闻窗》2012,(1):34-35
我们今天所讲的马克思主义,无疑讲的是已经与时俱进了的马克思主义,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正如十七大报告中所指出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由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组成的科学理论体系,它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正基于此,我们今天所要研究的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核心,  相似文献   

19.
1997年9月,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五大报告中,首次明确提出了“邓小平理论”这一科学论断,报告指出:“实践证明,作为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的邓小平理论,是指导中国人民在改革开放中胜利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正确理论。在当代中国,只有把马克思主义同当代中国实践和时代特征结合起来的邓小平理论,而没有别的理论能够解决社会主义的前途和命运问题。邓小平理论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新阶段。”报告同时指出,邓小平理论是贯通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各个领域,涵盖经济、政治、文化、科技、教育等…  相似文献   

20.
马克思主义之所以在中国社会深入人心,一方面是由于其理论的先进性、指导性、正确性;另一方面是大众传媒巨大的渗透性、传播的广泛性。早期马克思主义传播者通过出版马克思主义著作、利用报刊积极宣传马克思主义,批判各种反马克思主义思潮,使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通过共产党和先进知识分子的传播,使马克思主义迅速在中国扎根并使之本土化,和列宁主义一起成为我们党的指导思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