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心主神明”即心主神志,或心藏神,此理论是中医脏象学说的重要组成部分。“神明”一词,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是指人体生命活动的外在表现,是对生命活动的高度概括,如整个人体的形象以及面色、眼神、言语、反应等,无不包含在神的范围;而心主神明之神,是指狭义之神,包括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等,正如在汉字中凡与精神、思维、情感有关的字,如:思、怒、悲、惊、  相似文献   

2.
"元神"乃"元始之神"——"脑为元神之府"刍议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李时珍所说“脑为元神之府”的“元神” ,到底是否指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 ,涉及到中医基础理论 ,有必要加以澄清。为此详细论述了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所说“元神”的原意 ,并结合《内经》理论 ,指出此“元神”实际是“元始之神” ,指的是命门与脑存在的生命初始本原物质 ,这种物质并且决定了一切生物体的生长壮老已 ,而并不指人体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  相似文献   

3.
健忘是指学习记忆功能衰退的一类病症,“健忘”一词,最早见于《太平圣惠方》,在此之前,《内经》称之为“喜忘”或“善忘”,《千金方》、《外台秘要》则称之为“好忘”。几千年来,中医对健忘的治疗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但多将其作为一种症状或兼症而散见于气血脏腑证治之中,作为主症治疗者较少见。学习记忆作为一种精神活动,中医学归之为“神”或“神志”范畴,“神志”作为生命中至关重要的组成部分,既是由五藏精气所化生,又具有整体协调的特点,对此,《内经》提出了“五脏藏神”的理论,充分理解“五脏藏神”论的内涵,理清历代健忘症论治的理论渊…  相似文献   

4.
中医“五神”是中医理论的重要概念,亦是中医研究人体心理现象的理论基础。“五神”藏于五脏,反映了人类感知、记忆、思维等精神心理活动。神、魂、魄、意、志之间各自发挥其功能,对认知心理过程形成了明确的路径。语言、记忆是人类认知功能的重要组成部分,二者之间关系密切,属于中医“神”的范畴。本文从“五神”理论出发,对语言、记忆形成的前提条件、物质基础,以及二者之间的关系进行论述,进一步为语言、记忆障碍的临床治疗提供指导。同时“五神”理论所反映的中医整体观与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有很大的一致性,“五神”理论与心理过程现代研究相结合,为语言、记忆的研究提供新的整合的研究思维指导,顺应中医现代化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5.
“心藏神”源于《内经·素问·宣明五气篇》。《内经》关于心与神的关系的论述还有“心者 ,君主之官 ,神明出焉……” (《素问·灵兰秘典论》) ;“心者 ,生之本 ,神之变也。” (《素问·六节藏象论》)等等。后世医家将其理解为心主神志 ,也即心有主持、主管人的意识、精神和思维活动的功能 ,并将意识、精神和思维的改变归结于心。笔者通过长期的临床与思考 ,体会到“心藏神”不单指心主神志这一生理功能 ,还包括心具有机巧灵动的生理特性 (从心灵手巧这一成语可见一斑 )和病情多危重、传变神速、变化多端的临床特点。现仅就后者简要论述。1…  相似文献   

6.
对"心主神明"和"脑主神明"的认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人体生理功能及病理变化探讨“心主神明”与“脑主神明”的联系与区别。从整体观看 ,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在脏腑系统属心 ,是“心主神明”的体现 ;具体而言 ,意识、思维属脑 ,是“脑主神明”的反映。从辨证论分析 ,心主“生命之神”,是生命活动的基础 ;脑主意识、思维等高级生命活动 ,是生命活动的外在表现。两者结合 ,“心主神明”与“脑主神明”协同作用 ,才能发挥正常生理功能  相似文献   

7.
刘劲 《辽宁中医杂志》2005,32(12):1260-1261
《说文解字》云:思,睿也。从心从囟。”可见,思维活动必有心与脑的参与,而祖国医学认为,思维是在心、脾、肾三脏的共同参与下完成的。思维活动,隶属于人的精神活动,又称为“识神“”狭义神”“认知活动”。其是心藏神,为后天之神,与肾中所藏后天之精(主要指脑髓)在脾所藏意与肾  相似文献   

8.
中医五神学说的临床意义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医五神学说是古人对于个体的精神心理活动及部分行为活动的一种认识,充分体现了中医"形神统一"的理论。在明确中医五神内涵及外延的基础上,进一步发掘中医五神与精神心理活动的相关性,基于此,通过对五神病变的临床表现进行概括总结,阐明中医五神学说对于精神心理活动异常疾患辨证论治的重要性。结合临床上一些精神心理活动异常疾患辨治的需要,拟建立一套基于中医五神学说的辨证思维模式,以期对中医临床医疗实践活动有所借鉴。  相似文献   

9.
论《内经》五脏神的同一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内经》认为 ,心与神的关系最为密切 ,心是精神活动的主宰。但精神活动又不仅仅与心有关 ,《内经》又进一步将神分为五种 ,即神、魂、魄、意、志 ,后世称之为“五神” ,五神分藏于五脏。《素问·宣明五气篇》说 :“心藏神 ,肺藏魄 ,肝藏魂 ,脾藏意 ,肾藏志 ,是谓五藏所藏。”后世对五神的涵义及区别 ,心藏神与五脏藏神的关系 ,以及五脏神理论的临床应用等问题 ,颇多争议。而问题的关键 ,就在于对五脏神的认识上 ,这是一个需要澄清的重要理论问题。1 五脏神的涵义神 :《素问·灵兰秘典论篇》说 :“心者 ,君主之官也 ,神明出焉。”《灵枢·…  相似文献   

10.
“神”在诊断、防治、预后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是《内经》的重要内容之一。神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之神是人体生命活动外在表现的总称 ,包括生理性和病理性的征象。狭义之神指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素问·汤液醪醴论》中提到“神不使”这一术语 ,“帝曰 :形弊血尽而功不立者何 ?歧伯曰 :神不使也”,何谓神不使 ?歧伯是通过用针石治疗疾病时不效的缘由来解释“神不使”的。“歧伯曰 :针石 ,道也 ,精神不进 ,志意不治 ,故病不可愈。今精坏神去 ,荣卫不可复收。何也 ?嗜欲无穷 ,而忧患不止 ,精气驰坏 ,荣泣卫除 ,故神去而病不除也…  相似文献   

11.
吴斌  魏建子 《中医药学刊》2004,22(5):816-817
“神”字在中医中应用很广,涉及到的含义颇多.如自然界物质变化的内在规律、人体内生命活动的主宰、生物生命力的综合表现以及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等。如五脏之中“心”有“藏神”的功能,这里“神”的含义侧重于精神意识思维活动;而腧穴是“神气之所游行出入也”的“神”字,则更侧重于“生物生命力的综合表现”这样一层  相似文献   

12.
“五神藏”一词,源于《素问·六节藏象论》,原文为“形藏四,神藏五”。王冰注:“所谓神藏者,肝藏魂,心藏神,脾藏意,肺藏魄,肾藏志也。”就是说神藏于五脏之中,其“神”是指人的精神意志思维活动。《素问·灵兰秘典论》说“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此言神藏于心,彼言神分属于脏,这种“五神藏”的理论,正是《内  相似文献   

13.
《内经》对"五神"的认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五神”即“神、魂、魄、意、志”,是中医学重要的概念。《内经》虽无“五神”一词,然神分为五而分藏于五脏,源于《内经[》1]。本文试对《内经》中有关“五神”内涵及其界定的论述,加以分析。1神“神”在《内经》中含义不一。就人的心理活动而言,神则是人的精神心理活动的总称  相似文献   

14.
凡刺之法,必先本于神——《内经》中针刺"治神"探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灵枢·官能》指出:“用针之要,无忘其神”。《灵枢·本神》也云:“凡刺之法,必先本于神”。就是说,针刺治疗要以神为本。所谓“神”,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神,是指整个人体生命活动的外在表现,即对以精、气、血、津、液等物质为基础的脏腑、经络等全部功能活动的高度概括,当这些功能活动正常时,表现于外的征象均属“神”的范畴;狭义的神,是指心所主的神志,即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包括魂、魄、意、志、思、虑、智等[1]。中医学强调人的“形神合一”,认为形者神之体,神者形之用。无形则神无以生,无神则形不可活;“形体不敝,精神不散…  相似文献   

15.
中医五神学说是古人对精神心理及其生理活动的总体概括.五神之“志意”要素反映了人的思维认知活动和精神情志,并对五脏和全身的功能正常协调具有重要作用.志意具有协调精神心理活动,统摄调配七情,适应外界活动等作用.志意的病因主要与七情有关.当今社会,心身疾病发病率越来越高,医学模式逐渐向“自然—生物—心理—社会”的模式转化,挖掘、整理反映精神心理活动的志意要素,诠释和分析“志意”要素的内涵、生理作用、病因及病理变化,探寻其辨证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维和方法,将对提高临床诊疗效果具有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16.
望诊 ,在中医诊断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 ,居于四诊首位 ,而望神又居望诊之首。但是望神中神的内涵是什么 ?这个问题不是很明确 ,搞清楚其内涵对于我们进一步探讨中医诊断学具有重要意义。中医“神”的概念很多 ,在不同的书中解释也不尽相同。神的含义有三 :一是自然界物质变化功能 ;二是指人体的生命活动 ;三是指人的精神意识。而六版教材增加了神是人体内一切生命活动主宰者。《中医诊断学》五版中神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之神是指整个人体生命活动的外在表现 ;狭义之神是指人体的精神活动。六版则说神是机体脏腑组织功能活动和精神意识状态…  相似文献   

17.
莫慧  王挺  何苗  文燕 《陕西中医》2020,(1):82-85
摘 要 本文从神的本义出发,分析“神”及相关系统的涵义,对其进行剖析和分别定义。认为中医的“神”是一种难以表述、却可被感受的精神、思维和意识的状态。根据“神”系统产生顺序和属性区分神、魂、魄、意、志;根据特性和功能区分元神、识神、欲神。在神的诸多表述中,神明为“神”之外显部分,表现为神识、神志、心神等不同;神识为感觉和神知部分;神志为神魂魄意志的合称,亦可是心中所藏之神。神机是神的运动调节形式,通过气立的方式与外界进行交换。深入研究“神”及神相关系统,是从中医角度认知和解释精神、思维、意识、躯体等之间关联性的关键点。  相似文献   

18.
《内经》"神"概念研究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内经》将中国古代哲学神为万物变化内在依据的内涵移植到医学,提出神机的概念,心为其主宰,体现了以中为尊的思想。五神乃精神活动的主体,其中神为人类特有的自觉意识,魂为本体意识,魄为与生俱来的感觉、运动本能,意志则代表心神主导下的思维活动。神主于五脏。精化气、气生神,神又反过来影响精气活动。  相似文献   

19.
"神"字在中医中应用很广,涉及到的含义颇多,如自然界物质变化的内在规律、人体内生命活动的主宰、生物生命力的综合表现以及人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等[1].如五脏之中"心"有"藏神"的功能,这里"神"的含义侧重于精神意识思维活动;而腧穴是"神气之所游行出入也"的"神"字,则更侧重于"生物生命力的综合表现"这样一层意思.但上述四层含义之间并非独立而各不相干,而是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心藏神"与腧穴的功能之间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在腧穴中还有一类以"神"命名的穴位,更是与"心藏神"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20.
《内经》"惊伤心神"的理论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素问·宣明五气篇》云:“心藏神”。《素问·灵兰秘典论》云:“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心藏神即心主神明,是指心具有主宰人体五脏六腑、形体官窍的一切生理活动和人体精神意识思维活动的功能。正如《类经·脏象类》所云:“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心为一身之君主,禀虚灵而含造化,具一理而应万机,脏腑百骸,唯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