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研究Caspase-1和NF-κb蛋白在糖尿病大鼠视网膜组织中的表达及氨基胍对其表达的影响,探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发病机制。方法60只Wistar大鼠,8只作为正常对照组,其它用链脲佐菌素诱导糖尿病。糖尿病模型建立成功后,随机分组为糖尿病未治疗组(DM)和氨基胍治疗组(AG),其下又各设1月、3月、6月亚组。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大鼠视网膜组织中Caspase-1和NF-κb蛋白的表达,及氨基胍对两者表达的影响。结果正常大鼠和DM1组视网膜无Caspase-1蛋白的表达,DM3组主要见于神经节细胞层;DM6组表达扩展到内核层和外核层。正常大鼠和DM1月组视网膜内外核层弱表达NF-κb。DM3表达波及神经节细胞层,DM6中NF-κb蛋白表达几乎遍及整个视网膜层。氨基胍治疗组中,Caspase-1和NF-κb的表达均有下降,其中AG3组与DM3组,AG6组与DM6组两者表达差别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期糖尿病视网膜上Caspase-1和NF-κb的表达上调了,两者可能均参与了早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发生,其机制可能是导致了神经细胞的凋亡。氨基胍可通过抑制Caspase-1和NF-κb蛋白在视网膜上的表达来治疗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相似文献   

2.
目的 观察探讨糖尿病(DM)大鼠视网膜组织中脯氨酰羟化酶(PHD-2)的表达及意义.方法 雄性Wistar大鼠108只,随机分为DM模型组和正常对照组,分别为60、48只.对DM模型组大鼠进行一次性腹腔注射1%链脲霉素枸橼酸(STZ)溶液建模,正常对照组腹腔注射等量的构橼酸缓冲液.造模后1、3、6个月,荧光显微镜下观察大鼠视网膜血管分布形态.造模后1~6个月,采用伊凡思蓝(EB)灌注视网膜铺片检测视网膜组织内EB浓度;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观察大鼠视网膜PHD-2阳性染色的分布特点;蛋白质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大鼠视网膜中PHD-2、缺氧诱导因子-1α(HIF-1α)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的表达.结果 荧光显微镜观察结果显示,正常对照组大鼠视网膜血管走行规则,浅深层血管形态清晰;DM模型组大鼠视网膜血管渗漏持续存在.造模后1~6个月,DM模型组大鼠视网膜血管外组织内EB含量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810,2.722,2.845,2.342,2.456,3.823;P<0.05).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显示,DM模型组及正常对照组大鼠视网膜中均可见PHD-2阳性染色,主要分布于视网膜内核层、神经节细胞层及血管壁.Western blot检测结果显示,DM模型组大鼠视网膜中PHD-2表达在造模后1、2个月时较正常对照组下降(t=16.230,16.390;P<0.05);HIF-1a表达在造模后1、2、3个月时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升高(t=27.073,36.709,10.176; P<0.05);VEGF表达在造模后1~6个月均较正常对照组升高(t=13.547,31.984,21.897,8.912,9.019,14.046;P<0.05).结论 PHD-2在DM大鼠视网膜组织中有丰富表达.PHD-2可能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发生发展中有一定的调控作用,其作用途径及机制与VEGF作用通路有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缺氧诱导因子-1α(hypoxia inducible factor-1α,HIF-1α)小干扰RNA(siRNA)对糖尿病大鼠视网膜组织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蛋白表达的抑制作用,及其用于糖尿病新生血管性疾病治疗的可行性。

方法:以pSilencer2.1-U6neo为质粒载体,构建HIF-1α.siRNA 重组质粒。选取雄性Sprague-Dawley(SD)大鼠54只,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15只)和实验组(39只)。实验组采用尾静脉注射链尿佐菌素(STZ)的方法建立糖尿病大鼠模型,造模成功后将实验组随机分为糖尿病组(15只)、基因治疗组(12只)和空载体组(12只)。正常对照组及糖尿病组大鼠均不做转染; 基因治疗组和空载体组分别转染HIF-1α.siRNA 重组质粒和pSilencer空载体质粒。行苏木精-伊红染色(hematoxylin-eosin staining,HE染色)观察视网膜组织形态,并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VEGF蛋白的表达。分别于干扰后24、48、72h,1wk时计算VEGF蛋白的抑制效率。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和LSD-t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HIF-1α.siRNA 重组质粒经酶切、测序鉴定,确定为目的序列。HE染色显示:正常对照组大鼠视网膜各层细胞排列整齐,细胞形态基本正常。糖尿病大鼠视网膜各层细胞排列紊乱,内界膜不完整,新生血管芽、新生血管簇呈垂直状突破内界膜生长。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显示:VEGF阳性表达为细胞浆出现棕黄色颗粒,主要位于神经节细胞层。正常对照组VEGF蛋白呈弱阳性表达,而DR对照组和空载体组表达明显增强,基因治疗组较DR组和空载体组表达明显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VEGF蛋白抑制率24、48、72h和1wk时分别为:27.4%、40.6%、47.5%、64.5%。

结论:HIF-1α.siRNA重组质粒能够抑制糖尿病大鼠视网膜中VEGF蛋白的表达,可能成为一种治疗糖尿病性新生血管疾病的新方法。  相似文献   


4.
不同病程糖尿病大鼠视网膜VEGF和PEDF表达的动态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检测不同糖尿病(diabetes mellitus,DM)病程大鼠视网膜VEGF mRNA、PEDF mRNA的表达和视网膜VEGF、PEDF表达强度及部位的变化情况,探讨二者间的相互关系及其对糖尿病视网膜痛变(diabetic retinopathy,DR)发生发展的相关意义,并从细胞因子角度进一步评价STZ诱导的DM大鼠作为早期DR动物模型的应用价值.方法 取64只体质量水平(180±20)g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CON组)和DM组各32只.于DM成模后2周、4周、6周、8周和10周随机抽样行实时定量PcR检测视网膜VEGF mRNA、PEDF mRNA表达强度;DM 10周时各组随机抽样,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视网膜VEGF及PEDF的表达强度及部位.结果 经检测,CON组视网膜有VEGF mRNA表达,表达量随时间无明显变化;DM组VEGF mRNA的表达,2周时较CON组有所增高,至6周表达量约为CON组的3倍(P<0.05),10周表达量增高到CON组的6倍(P<0.001).PEDF mRNA也表达于CON组视网膜,DM组2周时的表达量较CON组有所减少,至4周其表达量约为CON组的1/2(P<0.001),10周表达量降至CON组的1/3(P<0.001).视网膜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CON组:VEGF主要分布于内核层和节细胞层,PEDF主要分布于内核层和节细胞层,其余各层也可见阳性表达;DM组VEGF表达较CON组明显增强,视网膜各层神经细胞均有强阳性表达;PEDF表达较CON组明显减弱,其分布主要位于节细胞层及内丛状层.DM组VEGF阳性表达MOD=0.545±0.083较CON组0.223±0.072增强,DM组PEDF阳性表达MOD=0.260±0.074较CON组0.329±0.056减弱,结论与正常大鼠相比,DM大鼠视网膜VEGF表达增多、PEDF减少,这可能导致视网膜出现血管渗漏和新生血管等.  相似文献   

5.
目的:检测视网膜新生血管中缺氧诱导因子-1α(HIF-1α)的表达,研究其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表达的相关性。方法:以高浓度氧诱导C57BL/6J小鼠建立视网膜新生血管模型,取对照组和给氧组幼鼠眼球作荧光素血管灌注,病理切片及免疫组织化学检测,分别观察视网膜血管的改变,视网膜新生血管内皮细胞数目及HIF-1α,VEGF蛋白的表达。结果:给氧组视网膜可见大量新生血管形成,新生血管内皮细胞核数为(23.38±1.07)个,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极显著性(P<0.01)。HIF-1α蛋白表达在神经节细胞层和突破视网膜内界膜的新生血管。VEGF蛋白表达在内核层,神经节细胞层和突破视网膜内界膜的新生血管。两者表达呈显著正相关(r=0.931,P<0.01)。结论:在视网膜新生血管形成中存在HIF-1α,VEGF的高表达,且两者表达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缺氧诱导因子-1α(hypoxia-induciblefactor-1α,HIF-1α)和环氧合酶-2(cyclooxygenase-2,COX-2)在视网膜新生血管中的表达和意义。方法以高浓度氧诱导C57BL/6J小鼠建立视网膜新生血管模型。取对照组和给氧组幼鼠眼球作荧光素血管灌注、病理切片及免疫组织化学检测,分别观察视网膜血管的改变、视网膜新生血管内皮细胞数目及HIF-1α、COX-2蛋白的表达。结果给氧组视网膜可见大量新生血管形成,新生血管内皮细胞核数为(23.38±1.07)个,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极显著性(P<0.001)。HIF-1α蛋白表达在神经节细胞层和突破视网膜内界膜的新生血管,COX-2蛋白表达在内核层、神经节细胞层和突破视网膜内界膜的新生血管,二者表达呈显著正相关(r=0·363,P<0.01)。结论在视网膜新生血管形成中存在HIF-1α、COX-2的高表达,且二者表达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缺氧诱导因子-1α(hypoxiainduciblefactor-1α,HIF-1α)在早期糖尿病大鼠视网膜中的表达,以探讨其在糖尿病性视网膜神经细胞病变发生及发展中的作用。方法用链脲佐菌素制作糖尿病大鼠模型,在制模成功后1周、2周、4周、6周、8周、10周及12周取眼球组织,以年龄匹配正常大鼠作为对照组,分别以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及Westernblotting方法检测视网膜组织中HIF-1α表达的位置及表达量;同时,以Real-timeRT-PCR方法检测视网膜组织中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ascularendothelialgrowthfac-tor,VEGF)的mRNA表达水平。结果糖尿病模型诱导成功后1周,视网膜组织即有HIF-1α表达,主要位于节细胞层及内核层的细胞核内,4周时阳性细胞数大于1周(12.34±0.41vs9.32±0.74),6~10周达到高峰(分别为16.51±0.35,45.33±0.52和37.31±0.43),12周下降(9.82±0.54)。Westernblotting显示HIF-1α蛋白表达模式与免疫组织化学相似,1周时即有表达,6~10周达到高峰,12周下降。Real-timeRT-PCR结果显示视网膜组织VEGF的mRNA水平在基础状态下少量表达,糖尿病诱导成功后表达水平逐渐提高,8周达到高峰,之后开始下降。结论HIF-1α及其下游基因VEGF在早期糖尿病视网膜神经细胞中的瞬时高表达而不是持续表达,可能是早期糖尿病视网膜神经细胞损害的原因。  相似文献   

8.
刘宁宁  才娜  陈蕾 《眼科新进展》2012,32(2):105-108
目的探讨色素上皮衍生因子(pigment epithelium derived factor,PEDF)mRNA在不同病程糖尿病大鼠模型视网膜中的表达水平及其与早期糖尿病大鼠视网膜血管病变之间的关系。方法 48只健康Wistar大鼠随机分成糖尿病1个月组(DM1)、3个月组(DM3)和6个月组(DM6)与正常对照1个月组(CON1)、3个月组(CON3)、6个月组(CON6),每组各8只。链脲佐菌素诱导糖尿病大鼠动物模型,分别于造模后1个月、3个月、6个月行视网膜血管铺片和PEDFmRNA的原位杂交,观察大鼠视网膜微血管的改变和PEDFmRNA表达情况。结果 (1)DM3和DM6组可见毛细血管迂曲,走形不规则,管腔粗细不均,以DM6组病变最重,可见无细胞毛细血管。(2)周细胞数量:DM1组与CON1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CON1组6.45±0.64,DM1组6.52±0.75,P>0.05),DM3及DM6组均较CON3组、CON6组明显减少(CON3组6.51±0.70、DM3组6.06±0.65,CON6组6.47±0.60、DM6组5.45±0.8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3)CON1和DM1组PEDFmRNA在节细胞层、内核层及RPE层均有阳性细胞表达,CON1组64±10、DM1组53±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ON3组和DM3组PDEFmRNA在节细胞层、内核层、RPE层阳性反应细胞表达减少,CON3组68±11、DM3组49±1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ON6组和DM6组PEDFmRNA仅在内核层和节细胞层表达,RPE层只见极少阳性细胞,CON6组58±8、DM6组34±14,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发生、发展与周细胞数量减少、PEDFmRNA表达降低密切相关,两者的表达同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发生、发展存在时效和空间关系。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缺氧诱导因子 -1α(HIF-1α)和环氧合酶 -2(COX-2)在视网膜新生血管中的表达和意义。方法:以高浓度氧诱导 C57BL/6J 小鼠建立视网膜新生血管模型。取对照组和给氧组幼鼠眼球作荧光素血管灌注,病理切片及免疫组织化学检测,分别观察视网膜血管的改变,视网膜新生血管内皮细胞数目及 HIF - 1α、COX-2 蛋白的表达。结果:给氧组视网膜可见大量新生血管形成,新生血管内皮细胞核数为(23.38±1.07)个,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极显著性(P<0.001)。HIF-1α蛋白表达在神经节细胞层和突破视网膜内界膜的新生血管。COX-2 蛋白表达在内核层,神经节细胞层和突破视网膜内界膜的新生血管。两者表达呈显著正相关。(r=0.363,P<0.01)。结论:在视网膜新生血管形成中存在 HIF - 1α、COX-2的高表达,且两者表达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糖皮质激素对糖尿病( diabetes mellitu,DM)大鼠视网膜神经组织的损伤作用及机制。
  方法:利用链脲佐菌素诱导大鼠DM模型,玻璃体内注射腺病毒( DM组)或腺病毒包装的糖皮质激素受体反义寡核苷酸( siGR组)、阴性核苷酸序列( scRNA组)。另取正常SD 大鼠,玻璃体腔注射腺病毒为对照组( CON 组)。12wk后,HE染色检测视网膜神经节细胞( retinal ganglion cell,RGC)密度,测量大鼠视网膜厚度,免疫组织化学和Western-blot检测ROCK表达变化。
  结果:与CON组相比,DM组、siGR组及scRNA组糖皮质激素浓度均明显升高(均 P<0.01)。 HE 染色显示,与CON组相比,DM组及scRNA组RGC密度明显降低,视网膜厚度下降,ROCK的蛋白表达增加(均P<0.01),而siGR组无明显变化(均P>0.05)。
  结论:抑制糖皮质激素能下调糖尿病大鼠视网膜ROCK表达,恢复视网膜RGC密度降低及视网膜厚度。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观察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VEGF)蛋白在链脲佐菌素 (STZ)诱导的糖尿病大鼠视网膜中的表达情况 ,以探讨其在早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DR)中的作用。方法 :选择健康成年Wistar大鼠 4 0只 ,随机分成正常对照组 (CON)、糖尿病 1个月组 (DM1)、糖尿病 3个月组 (DM3)及糖尿病 6个月 (DM6 )组 ,每组 10只。大鼠腹腔内注射STZ诱发大鼠糖尿病。制备大鼠视网膜石蜡切片行免疫组化ABC法染色 ,光镜观察。结果 :VEGF于CON和DM1组只表达于内核层及节细胞层部分细胞 ;病程 3个月时 ,尚可见视网膜血管的阳性反应 ;6个月时 ,阳性反应范围又扩大至视杆内节和色素上皮细胞。结论 :随病程进展 ,VEGF在视网膜中的表达呈逐渐增强的趋势 ,提示它在早期DR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 研究促红细胞生成素(EPO)对糖尿病(DM)大鼠视网膜组织caspases-3、TNF-α和NF-κB表达的影响,探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的发病机制.方法 采用链脲佐菌素诱导DM,成模后,随机分为DM未治疗组和EPO治疗组,再设亚组.应用SABC法检测EPO对大鼠视网膜组织中caspases-3、NF-κB和TNF-α表达的影响.结果 在正常大鼠和DM 1个月组,三者均无阳性表达或只呈弱阳性表达,3个月组视网膜中可见阳性表达,多位于神经节细胞层,6个月组可见表达向其他层次扩展.EPO治疗组三者的表达均较同期DM未治疗组下降,3个月和6个月组的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结论 早期糖尿病视网膜caspases-3、NF-κB和TNF-α的表达上调,三者可能均参与了早期DR的发生,上述结果将为EPO治疗视网膜疾病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3.
目的 研究叔丁基对苯二酚(tertiary butyl hydroquinone,tBHQ)对2型糖尿病大鼠视网膜的保护作用及相关机制.方法 取雄性Sprague Dawley大鼠60只,分为正常对照组(NC组)、糖尿病组(DM组)和tBHQ组.剔除饲养过程死亡大鼠,最终NC组、DM组、tBHQ组分别为12只、20只、20只大鼠纳入研究.造模采用高脂高糖饲料喂养4周后腹腔内注射链脲佐菌素诱导2型糖尿病模型,tBHQ组于造模后1周在高脂高糖饲料中添加质量分数1% tBHQ进行干预,于造模后4周和12周心脏采血,检测血清空腹血糖(fasting plasma glucose,FPG)、血清空腹胰岛素(fasting serum insulin,FINs)含量.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及qRT-PCR法定量检测各组大鼠视网膜中Nrf2、HO-1、Bcl-2、VEGF蛋白及mRNA的分布和表达.结果 3组大鼠在4周和12周的FPG水平总体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分组=78.531,P=0.000);DM组及tBHQ组高于NC组,DM组12周高于4周,tBHQ组12周明显低于4周,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3组大鼠在4周和12周的FINs水平总体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分组=22.480,P=0.000);其中DM组及tBHQ组高于NC组,tBHQ组12周高于4周,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光学显微镜显示12周时NC组无明显改变;DM组大鼠视网膜组织结构排列疏松,内、外核层排列紊乱,细胞水肿明显;tBHQ组大鼠视网膜组织结构较清晰,部分细胞水肿.4周和12周时各组中均可见Nrf2、HO-1、Bcl-2、VEGF的阳性表达.Nrf2主要分布于视网膜节细胞层、内核层,HO-1、Bcl-2主要分布于视网膜节细胞层、内核层、外核层;VEGF主要分布于神经纤维层、节细胞层和内核层.免疫组织化学及qRT-PCR检测显示,各组大鼠在造模后不同时间点视网膜中Nrf2、HO-1、Bcl-2、VEGF蛋白及mRNA的相对表达量的总体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4周时,DM组Nrf2、HO-1、VEGF的表达较NC组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tBHQ组Nrf2、HO-1、Bcl-2的表达较DM组增加,VEGF的表达较DM组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12周时,DM组Nrf2、HO-1、Bcl-2、VEGF的表达较NC组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tBHQ组Nrf2、HO-1、Bcl-2的表达较DM组增加,VEGF的表达较DM组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12周与4周比较,DM组VEGF的表达较4周增加,HO-1较4周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tBHQ组Nrf2、HO-1、Bcl-2的表达较4周增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结论 tBHQ对DM大鼠胰岛功能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可促进DM大鼠视网膜组织中Nrf2、HO-1、Bcl-2的表达,降低VEGF的表达,对视网膜组织有抗氧化应激损伤、减少细胞凋亡、抑制视网膜血管增殖等作用.tBHQ可能通过Nrf2/HO-1/VEGF及Nrf2/Bcl-2途径对DM大鼠视网膜起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检测缺氧诱导因子-1α(HIF-1α)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在糖尿病大鼠视网膜中的表达,探讨其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SD大鼠120只随机分为对照组与DR组,DR组采用链脲佐菌素(STZ)一次性建立糖尿病模型。应用免疫组化SP法和RT-PCR技术分别于1,3,6mo检测视网膜中HIF-1α与VEGF蛋白及其mRNA的表达变化。结果:HIF-1α与VEGF蛋白及其mRNA在对照组视网膜中不表达,在DR组中呈进行性表达增强(P<0.05);DR组中HIF-1α与VEGF的表达呈正相关(r=0.605,P<0.05)。结论:DR视网膜中HIF-1α与VEGF表达增强,与DR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蛋白在链脲佐菌素(STZ)诱导的糖尿病大鼠视网膜中的表达情况,以探讨其在早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中的作用。方法:选择健康成年Wistar大鼠40只,随机分成正常对照组(CON)、糖尿病1个月组(DM1)、糖尿病3个月组(DM3)及糖尿病6个月(DM6)组,每组10只。大鼠腹腔内注射STZ诱发大鼠糖尿病。制备大鼠视网膜石蜡切片行免疫组化ABC法染色,光镜观察。结果:VEGF于CON和DM1组只表达于内核层及节细胞层部分细胞;病程3个月时,尚可见视网膜血管的阳性反应;6个月时,阳性反应范围又扩大至视杆内节和色素上皮细胞。结论:随病程进展,VEGF在视网膜中的表达呈逐渐增强的趋势,提示它在早期DR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6.
干扰RNA抑制小鼠视网膜HIF-1α蛋白质的表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缺氧诱导因子-1α(HIF-1α)特异性小片段干扰性RNA(siRNA)对小鼠视网膜HIF-1α蛋白质的抑制作用.方法:构建HIF-1α siRNA重组质粒pSUPERsiHIF-1α.选择7d龄C57BL/6J小鼠24只,其中6只为正常组(A);另18只建立缺氧诱导的视网膜新生血管模型,并随机分为:对照组(B)、空载体组(C组)和基因治疗组(D组),每组6只.于出舱前1d,向空载体组小鼠玻璃体腔注射pSUPER空载体质粒;基因治疗组注射HIF-1α siRNA重组质粒pSUPERsiHIF-1α.采用FITC-Dextran 荧光造影视网膜铺片观察4组小鼠视网膜血管形态变化;SP免疫组织化学检测各组间HIF-1α的表达差异.结果:荧光造影视网膜铺片显示,A组整个视网膜血管分布呈均匀网状;B、C组视网膜中周部口丁见大片无灌注区,见新生血管丛,伴荧光渗漏;D组无灌注区较B,C组明显减少,周边部毛细血管网基本正常,新生血管丛明显减少.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显示,A组HIF-1α蛋白表达刚性;B,C组在神经节细胞层呈阳性表达;D组在神经节细胞层呈弱阳性表达,较B,C组明显减少.结论:采用玻璃体腔注射,通过脂质体介导HIF-1α siRNA重组质粒pSUPERsiHIF-1α 转染视网膜,有效地抑制了缺氧诱导的小鼠视网膜新生血管模型视网膜中HIF-1α 蛋白质的农达及视网膜新生血管的形成.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色素上皮源性因子(pigment epithelium-derived factor,PEDF)在糖尿病(diabetes mellitus,DM)大鼠视网膜中的表达以及视网膜神经细胞损伤情况,探讨早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发病机制。方法 72只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DM0.5个月组、DM1个月组、DM3个月组及DM5个月组。DM组大鼠利用链脲佐菌素建立DM模型。RT-PCR及Westernblot检测各组大鼠视网膜PEDFmRNA及蛋白的表达,TUNEL法行原位细胞凋亡检查,透射电镜观察视网膜超微结构改变。结果 PEDFmRNA及蛋白在正常大鼠视网膜的表达量分别为0.410±0.016、0.420±0.030;DM0.5个月组表达未见明显改变,分别为0.399±0.032、0.399±0.032,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DM1个月组PEDFmRNA及蛋白表达开始减少,分别为0.344±0.044、0.375±0.028,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统计学意义(均为P<0.01);DM5个月组PEDFmRNA及蛋白表达量约为正常对照组的1/2,差异均有显著统计学意义(均为P<0.01)。TUNEL染色显示凋亡阳性细胞主要位于视网膜神经节细胞层,随病程延长逐渐增多。透射电镜显示DM0.5个月组仅视网膜神经纤维层发生轻微超微结构损伤,随病程延长,视网膜全层发生神经退行性病变。结论在发生临床可见的微血管病变前,DM大鼠已发生视网膜神经退行性改变,PEDF在视网膜的表达逐渐减少,提示其可能在早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发生、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缺氧诱导因子-1α(hypoxia-induciblefactor-1α,HIF-1α)和环氧合酶-2(cyclooxygenase-2,COX-2)在视网膜新生血管中的表达和意义。方法以高浓度氧诱导C57BL/6J小鼠建立视网膜新生血管模型。取对照组和给氧组幼鼠眼球作荧光素血管灌注、病理切片及免疫组织化学检测,分别观察视网膜血管的改变、视网膜新生血管内皮细胞数目及HIF-1α、COX-2蛋白的表达。结果给氧组视网膜可见大量新生血管形成,新生血管内皮细胞核数为(23.38±1.07)个,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极显著性(P<0.001)。HIF-1α蛋白表达在神经节细胞层和突破视网膜内界膜的新生血管,COX-2蛋白表达在内核层、神经节细胞层和突破视网膜内界膜的新生血管,二者表达呈显著正相关(r=0·363,P<0.01)。结论在视网膜新生血管形成中存在HIF-1α、COX-2的高表达,且二者表达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9.
目的 研究叔丁基对苯二酚(tBHQ)对2型糖尿病(DM)大鼠视网膜的长期保护作用及其机制。方法 将雄性Sprague Dawley大鼠90只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NC组)和造模组。造模组构建2型DM模型,将成模的大鼠进一步随机分为DM组和tBHQ组,tBHQ组于成模后1周在其高脂高糖饲料中加入10 g?L-1 tBHQ进行干预。于tBHQ干预后4周、12周和20周处死各组大鼠,心脏采血检测空腹血糖、低密度脂蛋白(LDL-C)、甘油三脂(TG)和总胆固醇(TC)水平,取大鼠眼球切片行HE染色观察各组大鼠视网膜形态变化,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各组大鼠视网膜PI3K、缺氧诱导因子1α(HIF-1α)蛋白分布及表达,qRT-PCR检测各组大鼠视网膜中PI3K、HIF-1α及VEGF mRNA的表达。结果 干预后4周、12周和20周,3组大鼠间空腹血糖、TC、TG和LDL-C水平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1);干预后12周和20周,DM组较NC组大鼠空腹血糖、TC、TG、LDL-C水平均升高,tBHQ组较DM组各指标均降低(均为P<0.05)。 HE染色结果显示,干预后12周和20周,tBHQ组较DM组视网膜各层排列规则、紧密。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结果显示,干预后12周、20周,DM组HIF-1α、PI3K蛋白相对表达量均高于同时间点NC组,tBHQ组HIF-1α、PI3K蛋白相对表达量均低于同时间点DM组(均为P<0.05)。qRT-PCR检测结果显示,干预后4周、12周、20周,DM组HIF-1α、VEGF、PI3K mRNA相对表达量均较NC组升高,tBHQ组均较DM组降低,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结论 tBHQ可能通过PI3K/HIF-1α/VEGF信号通路对2型DM大鼠视网膜起长期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 观察SD大鼠视网膜细胞缝隙连接蛋白(connexin 43,Cx43)的分布及糖尿病大鼠血-视网膜屏障血管渗透性及Cx43表达变化.方法 18只SD雄性大鼠随机分成2组,糖尿病组(n=9)和正常对照组(n=9).腹腔内一次性注射链脲佐菌素制备糖尿病动物模型,伊文思蓝测量糖尿病大鼠血-视网膜屏障功能的改变,免疫组织化学技术检测Cx43的分布,结合镜下Image Pro-Plus软件半定量分析Cx43在糖尿病大鼠视网膜中表达的变化.结果 3个月时糖尿病大鼠标准化伊文思蓝含量为(25.43±3.45)ng·mg-1,与正常对照组(12.57±2.11)ng·mg-1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x43在SD大鼠视网膜主要表达在神经节细胞层、神经纤维层、内丛状层、色素上皮全层,糖尿病组大鼠视网膜Cx43阳性区域的平均吸光度值(0.12±0.03)与正常对照组(0.23±0.05)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3个月时实验性糖尿病大鼠视网膜细胞Cx43表达下降,细胞间隙连接通讯功能下调,可能参与了早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