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官方网站   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31 毫秒
1.
武兼思 《黑河学刊》2012,(10):61-63
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自古以来就是中国固有的神圣领土,中国对其拥有无可争辩的主权,这有着充分的历史和法理依据。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是由中国人最早发现、命名、利用和实行有效管理的。本文从历史和法理两大方面,以古今中外大量的无可辩驳的事实为依据,充分论证了中国是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无可争辩的主人这个真理;有力驳斥了日本方面关于"日本最早发现了‘无主岛’钓鱼岛,因此属于日本;钓鱼岛没有主权争端问题"的谬论。  相似文献   

2.
华益文 《中国西部》2012,(28):20-20
本在钓鱼岛问题上一步步挑衅,遭致中国政府和公众的有力回击。面对日方挑衅,中国政府后发制人,采取的一系列应对措施有节奏、有章法,步步为营,宣示了中国对钓鱼岛的主权,展示了中国捍卫领土主权的决心,彰显了有理有利有节的原则。这是—套基于历史、法理和实力的反制措施。迄今尚未看到中国官方正式动用经济手段。但由日本政府“购岛”闹剧引发的钓鱼岛事态已然对中日经贸活动产生了不利影响,日本旅游业首当其冲,日系产品在华推广和销售也受到冲击。中国民众和非官方机构在对日经贸往来方面的自发反应已引起日本国内舆论的关注。对此,日本经济界包括在华日资企业表面上保持低调、反应平静,实则担心日本在钓鱼岛问题上掀起的风浪会更广、更深地波及日本经济。  相似文献   

3.
钓鱼岛自古以来就是中国不可分割的领土,日本觊觎其丰富的资源与战略价值,近年来,通过各种方式染指钓鱼岛,妄想窃取钓鱼岛的主权。面对日本的行径,中国在积极推动和平手段的同时,也应当采取主动、理性的实际行动,打破日本的梦想,维护钓鱼岛主权。  相似文献   

4.
中日钓鱼岛争端主要涉及岛屿主权归属和东海海洋权益两方面。从国际法的原则来看,钓鱼岛的主权属于中国。中国最先发现并获得其主权,日本所主张的“无主地先占”的原则根本不能成立。根据《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的有关规定以及国际实践,钓鱼岛在中日东海大陆架划界过程中不应被赋予划界效力。  相似文献   

5.
日本的前首相们往往会发表一些让现政府头痛的言论。2013年1月,已宣布退出政坛的鸠山由纪夫在访问中国时表示,中日两国在钓鱼岛主权问题上确实存在争议,日本应重新审视钓鱼岛的主权问题。消息一出,  相似文献   

6.
漫话钓鱼岛     
钓鱼岛在历史上一直是中国的领土,1895年被日本强行占领.二战后,日本被迫遵守有关的国际法文件归还了从中国攫取的台湾、澎湖列岛及东北地区,然而本该一并交还的钓鱼岛却因为美国的介入而没有实现,美国擅自非法的把二战中临时占领的钓鱼岛"交还"给了日本,从而为后来的领土问题解决埋下了祸根,然而这在法律本质上改变不了它是中国不可分割的领土一部分.本文主要是通过阅读日本学者井上清所著的<钓鱼岛:历史与主权>来阐发自己的一些观点.  相似文献   

7.
只有让日本认识到必须承认、或者默许中国公务船、渔船自由进出钓鱼岛12海里主权线,中日之间的摩擦才可以暂时告一段落。美国学者近日在国外媒体上发表了题为《中国对日挥舞"小棒"恐难奏效》的文章,讥讽中国在维护钓鱼岛主权问题上的做法是属于"小棒外交",即以非武装的海监船、渔政船维护在钓鱼岛的主权权利,不会产生有效作用,并鼓动日本提高军费,以便增强对付中国的能力。这是一篇典型的以美国的现实主义政治理论为基础,用僵化的实力对比观  相似文献   

8.
王甬平 《宁波通讯》2013,(13):54-55
李薇,中国社会科学院日本研究所所长、法学博士、教授。历任社科院国际合作局副处长、处长,法学研究所日本法研究中心秘书长,国际合作局副局长,全国日本经济学会常务副会长。王甬平:自去年以来,中日之间因钓鱼岛问题,两国关系陷入僵局,您认为发生钓鱼岛事件的原因是什么?李薇:钓鱼岛事件的出现有其必然因素与偶然因素。自2010年9月7日中日撞船事件发生后,日本民主党政权挑起了钓鱼岛事件,其实钓鱼岛的主权争端在中日两国之间已存在很  相似文献   

9.
中日两国作为邻国,有巨大的利益也有深刻的矛盾。近年来,中日两国民众相互好感度低迷。究其原因,中国方面除了日军侵华战争带来的伤害,还因钓鱼岛主权问题,因《美日安保条约》对钓鱼岛的染指和日本对政治大国地位的诉求而对日本心存疑虑。在日本方面,作为高度发达的经济大国,日本迫切希望获得与经济实力相匹配的政治地位,以大国地位参与国际治理。加之近年来经济疲软、国内右翼势力的挑拨和中国国内对日本在华援助的忽视,使日本产生了针对历史问题的"道歉疲劳"。中日两国关系的症结需要新一代中国人用智慧解决,但无论如何无法否认日本对中国的战略重要性。唯有通过沟通谅解中日关系才能继续推进,也唯其如此,中国才能拥有一个更加和平宽松的发展环境和战略空间。  相似文献   

10.
安福 《魅力中国》2010,(29):105-105,98
日本非法抓扣中国在钓鱼岛渔船及十五名渔民并羁押船长,引起中国政府和人民的愤怒。各种历史资料证明钓鱼岛列屿自古以来就是中国的固有领土。二战后重新回到祖国怀抱,但由于历史原因,钓鱼岛被美国所控制并非法移交给日本日本想通过钓鱼岛与中国平分东海,并威胁中国战略安全。中国政府拒绝承认非法的旧金山合约。  相似文献   

11.
扫描     
《环球财经》2013,(1):14-15
关键词 登岛火车票实名 国际:1月3日,日本4名地方议员悍然登上我国钓鱼岛。次日,中国外交部发表抗议声明称捍卫领土主权决心坚定不移。  相似文献   

12.
周长美  何冰 《黑河学刊》2014,(10):37-39
作为历史遗留问题,钓鱼岛主权争端面临诸多现实困境。目前,尚无迹象表明这种局面将在短期内得以突破。为此,应该做好打"持久战"准备,综合考量政治外交、诉诸法律以及实际控制等三种方式,制定解决钓鱼岛争端的国家战略和具体策略。  相似文献   

13.
2012年伊始,日本就在钓鱼岛问题上不断挑衅,不断制造摩擦,包括为钓鱼岛附属岛屿起名,允许国会议员登岛,允许地方议员登岛,在附近海域举行钓鱼大赛等;夏秋以来,又强行拦截和逮捕中国保钓人士,放纵日本右翼团体和人士登岛宣誓主权,允许东京都政府沿钓鱼岛周边进行测量和地理资源调查等。9月10日,日本政府召开会议,决定由政府出资20.5亿日元(约合1.66亿元人民币),从所谓的"岛主"手中"购买"钓鱼岛。  相似文献   

14.
20世纪70年代初,日本暴露出了对中国领土钓鱼岛列屿的野心.为了维护国家权益,受到民族主义感染和国际局势影响的台湾留美学生掀起了一场轰轰烈烈的保卫钓鱼岛运动.虽然这场运动最终没能取得胜利,但它宣示了中国人维 护领土主权的决心,并且对海峡两岸关系和台湾岛内政治局势产生了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5.
王倩 《中国经贸》2011,(6):113-114
国家的主权应在其疆界内行使,且国际法的理论与实践均重视边界的明确性与稳定性,从历史上的占有和禁止反言的适用原则对中越南海争端中越南的利益诉求进行分析,可以发现越南的行为和依据都是法理所不容的。  相似文献   

16.
刘洋 《环球财经》2014,(8):53-56
佛经有“一沙一世界”之说。对中日两国而言,东海上那座宛如水中细沙一样的钓鱼岛却成了两个国家改善关系的最大障碍。在中国人眼中,钓鱼岛象征着国力上升时期的民族尊严和领土主权,没有妥协的余地。经济停滞多年的日本,民族主义也被激发出来,担心对中国的任何让步都可能令中国提出进一步要求(例如琉球群岛归属问题),日本“输不起”,因此顽固坚持既定立场。同时,美国因素在中日关系中再次突出。  相似文献   

17.
万震 《黑河学刊》2010,(10):102-104
中日东海问题涉及地理、历史、政治、经济及军事等因素,解决东海争端绝非一日之功。东海争端的主要问题囊括双方的原则差异、钓鱼岛主权之争、钓鱼岛和冲绳海槽在东海大陆架划界中的地位等。探索解决中日东海争端的路径,期待中日东海争端问题的解决尽早取得进展。  相似文献   

18.
9月10日,中国政府宣布了中国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的领海基线。这是中国针对日本"购岛"行为所采取的"行动对行动,法律对法律"的回应。海基线成为中国管理钓鱼岛的法律依据所谓海基线就是一个国家量算领海宽度的起点线和基本线,海基线以内为属于一个国家的内海(或称内水),内海的主权地位相当于国家的湖泊;海基线  相似文献   

19.
安倍政府在2012年再次当选日本首相后在钓鱼岛问题上的蛮横态度与其本人在修宪扩军以及参拜靖国神社等问题上的一意孤行,是右翼势力在政府中影响力不断扩大的具体表现。随着其强行解散众议院并再次组阁成功,日本保守势力在政府中的地位进一步得到巩固。日本右翼势力并非现代政治的产物,其对日本政治及其外交政策造成的恶略影响由来已久,且原因错综复杂。因此,考察右翼势力在二战结束后的扩张历史,对于我们进一步看清日本政治外交与国家发展方向有着重要意义。本文旨在从历史角度入手考察战国际国内两个方面原因,探究日本政府在二战结束后右翼势力的扩大与军国主义逐步复苏的原因进行剖析,深入了解日本右翼自战后影响力不断扩大的历史根源与依据。  相似文献   

20.
王东 《中国经贸》2010,(21):36-39
中国国民在钓鱼岛海域事件上激愤情绪的反映,以及中国政府强硬的外交姿态和采取的制裁措施,宣示了中国在主权问题上不可退让的决心和态度,震憾了日本政府和日本国内各界。为此,有舆论认为,在钓鱼岛海域事件上中日政治与外交严重对峙的不断升级,以及中国制裁措施的实施,其事件的余波和制裁措施的后续影响将严重阻碍中日经贸关系的正常发展,甚至担忧中日经贸关系会因钓鱼岛海域事件以及后续的一系列有关问题而发生根本性的变化,中日经贸关系将有可能从此步入一个相对低潮时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23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26262号